近日,法國跟歐盟鬧得很不愉快,直到法國總統馬克龍親自下場,才算暫告結束。
實際上,這是馬克龍與馮德萊恩的公開衝突。從馮德萊恩長期的「賣歐求榮」行為來看,主張歐洲獨立性的馬克龍早晚得跟她幹起來。
衝突的起因是歐盟內部一起不大不小的人事安排,上周,歐盟委員會宣佈任命菲奧娜·莫頓為歐盟「競爭總司」首席經濟學家。
這個職位雖然不如歐盟委員會主席或歐洲理事會主席重要,但卻非常關鍵。它關係到歐盟對跨國企業的反壟斷、並購、政府補貼等問題的調查與評估,重點目標就是GAFA(谷歌、亞馬遜,臉書和蘋果的頭一個字母),還有微軟公司。
無一例外,這些都是美國的科技公司。
而歐盟委員會找來的首席經濟學家菲奧娜·莫頓卻是個美國人。
莫頓是美國政商兩界「紅人」。她曾是奧巴馬政府的司法部首席經濟學家(2011-2013年),另外,她又是蘋果、微軟和亞馬遜公司等科技巨頭的顧問。
目前她的身份是耶魯大學教授。
歐盟在網絡技術和數字經濟方面目標是「提升全球競爭力和約束歐盟以外的數字科技公司」。
為此歐盟推出了《數字市場法案》,這部法案就是法國推動的,同時,法國還要向美國企業開徵數字服務稅(3%所得稅)
法國希望能擋住美國企業的「攻城行為」,並課收更多的稅款。最終目的是保護自己和歐盟高科技企業和數字市場。
莫頓一旦上任,她卻有權對歐盟《數字市場法案》應用方式作出決定。
歐盟請她來當「競爭總司」首席經濟學家,不就是請了一隻黃鼠狼來「保護」雞窩嗎?
但如此荒謬的人事任命,卻在歐盟得到了順利通過。
只有法國站出來當惡人,而其它國家都在裝死,因為他們知道莫頓的後台是馮德萊恩,而她的大老闆是拜登。
法國數字和電信部部長巴羅特在人事醖釀階段就已反對聘請莫頓,但歐盟並沒有人響應他,他甚至不得不公開發推呼籲重新考慮人選。
接著,法國負責歐洲事務的國務秘書布恩去找歐盟反壟斷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交涉,她提醒歐盟「歐洲有許多才華橫溢的經濟學家」
但馮德萊恩仍然堅持選擇莫頓。
法國外長科隆納也表示對這一決定感到震驚,她要求歐盟重新考慮。
但在7月15日,法新社報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拒絕了法國的要求,並決定正式任命莫頓,9月1日上任,就等文件下發。
所以馬克龍不得不親自出馬,干預了這起不大不小的人事任命。
根據歐盟成立的精神,一般來說,除了歐盟三巨頭之外,各國政府不干涉歐盟的內部人事任命。
這也說明,馮德萊恩已經把馬克龍逼到了什麼地步?她是在公開出賣歐洲,開門揖盜,為美國獲取利益。
如果說馬克龍違背了歐盟精神,那麼,馮德萊恩則是完全拋棄了歐盟精神。
馬克龍再不出來跟馮德萊恩幹一場,她會真以為自己是歐盟決策人。
馬克龍是在7月18日公開表態的,地點就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
當時,歐盟與拉美共同體會議正在比利時召開。
馮德萊恩把自己弄成了全場焦點。
在大合影中,馬克友被弄到了第二排(光頭佬後面,露了半個臉)
說個題外話:這場時隔八年,看起來氣氛融洽的峰會也差點被馮德萊恩搞砸。
馮德萊恩居然擅自邀請澤連斯基參加併發表演講。巴西、阿根廷等國立刻表示反對,如果澤連斯基出席,他們將派外長出席。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馮德萊恩要求在議程中加入烏克蘭議題,也被拒絕。
歐盟甚至在《聯合聲明》草案文本中強行加入了支持烏克蘭的內容,拉共體領導人則要求歐盟刪除一切涉及烏克蘭的內容。
說回馬克龍,歐媒說他在布魯塞爾跟馮德萊恩沒有親密互動,不悅之情寫在臉上。
在會議結束時,他決定公開對歐盟「開炮」,馬克龍說,「美國和中國都不會任命海外人士擔任這樣的職務,並進入決策層,因為法律會阻止他們這樣做。」
他同時質疑,在一個擁有約4.5億人口的地區之中,「27個成員國就沒有一個足夠優秀的研究人員為歐盟委員會提供建議嗎?」
馬克龍指出,如果歐盟沒人能勝任這一職位,那就「極其令人擔憂」,這表明「歐洲的學術體系存在重大問題」。
這些話句句都是衝著馮德萊恩去的,她這樣做不就是在證明歐盟無人,只配被美國人領導嗎?
馬克龍最後要求歐盟委員會給出一個解釋,他認為此事違反了歐盟法規,如此關鍵崗位不應雇用非歐盟公民擔任。
馬克龍發飈後幾小時內,處於風口浪尖的莫頓提出辭職。
她致函專員瑪格麗特,稱她決定拒絕這項工作,「因為選擇一個非歐洲人來填補這個職位引發了政治爭議」。
瑪格麗特今天在推特稱自己「遺憾地接受」莫頓的辭職。
而就在昨晚,她還表示希望「根據才幹,而不是護照來任命一位首席經濟學家。」
接下來,瑪格麗特將就此事在歐洲議會接受質詢。
瑪格麗特說白了就是馮德萊恩的擋箭牌,這樣可以避免馮德萊恩與馬克龍爆發直接衝突。
莫頓是怎麼摸進歐盟的?
歐盟「競爭總司」首席經濟學家這一職位是在2010年設立的,有點像是「獨立檢察官」,有權獨立調查涉及反壟斷等方面的案件。
程序是有當事人控告,首席經濟學家可以代表歐盟啓動調查程序,在實地勘察、收集證據、詢問證人等過程中,「獨立檢察官」還有權對被控告方設在歐洲的辦事處進行突擊搜查。
二十多年來,這一職務一直由歐洲公民擔任。
但這次美國卻利用人事變動的機會向馮德萊恩」推薦「了莫頓,而馮德萊恩則將她交給了歐盟副主席兼反壟斷專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等人「討論」。
一切都很順利,所有反對聲音被馮德萊恩壓下。
當這項任命幾乎快要變成既成事實時,法國坐不住了。
歐盟本來就是針對美國高科技企業的,那麼,美國人莫頓又怎麼可能接受對美國企業的控告,更不要說帶人去搜查美國企業的辦事處。
她不僅做過白宮的官,還拿過蘋果等公司的顧問費。
換句話說,蘋果等美國公司就是她的老闆,而她在歐盟負責約束她的老闆,這得有多離譜?
有歐盟官員(法國籍)就向媒體透露過,他懷疑該任命與馮德萊恩希望出任北約秘書長有關,這屬於利益交換。
北約秘書長人選至今定不下來,只能延任一年。這事跟法國也有關係,本來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將接任北約秘書長,但馬克龍認為英國已經脫歐,英國人不適合負責北約日常事務。
這樣馮德萊恩的機會又來了,但她需要立新功,讓美國滿意。
馮德萊恩當時成為歐盟委員會主席,其實也是馬克龍「出力」,他跟默克爾槓到最後一刻,連續廢了原定人選,結果讓視線之外的馮德萊恩撿了漏。
馮德萊恩上任後,完全是在執行美國路線,也正是因為得到了美國撐腰,她就開始飛揚跋扈。
她不僅用俄烏衝突綁架了歐洲,而且《中歐投資協定》在歐洲議會受阻,也有她的一份「功勞」。
馬克龍硬起來,馮德萊恩就幹不過他,否則莫頓也不會主動辭職。
畢竟,歐盟「三巨頭」都是打工的,話事人是法德兩國,向來如此。什麼「民主不民主」,到最後還是得看實力說話。
但可悲的是,這樣一起人事任命,居然要法國總統親自下場炮轟。
可見歐盟內部爛到了什麼地步,裡面充滿了「親美派」和「恐美派」,布魯塞爾沒有一個要員敢出來喝斥這種公開的「賣歐」行徑。
德國就龜縮在那裡不敢說話,哪裡還有歐洲領袖的樣子?
馬克龍這次雖然維護了歐盟的利益,但真正問題是歐洲如何實現獨立自主?如果維護自己的利益?
總不能每次都要馬克龍出來把馮德萊恩頂回去。深層次問題不解決,歐盟必將被美國各個擊破,歐元最終也保不住。
歐洲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擺脫美國,任重道遠!
但馬克龍自己也要小心,千萬不要低估了美國的手段,保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