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代購」預視香港消費危機

盧永雄

香港的飲食及零售界近日叫苦連天,說每逢假日,香港消費人群大幅流失,長假日去日本、台灣,短假日去深圳,令本地消費人群驟減。

其實,早於今年初香港和內地通關之後,香港零售業界已發現,內地旅客來港增多,但豪客來港減少。以藥房為例,以前會有一些內地客戶不計價掃貨,現已此情不再。如今的內地客以旅行團和年輕人為主,豪客減少。大陸跨境電商、免稅店日漸成熟、特別是海南免稅店打折後比香港更便宜,本地名牌貨的價格優勢逐漸消失,為本地消費敲響了警鐘。

此消彼長。內地媒體《36氪》報導大量港人湧到深圳消費。

報導稱內地網友提出了一套在排隊人群中分辨香港人的方法,指港人都「背著書包,穿著波鞋,包包上掛著洗手液,不太熟練的點單和支付,夾帶著英文的說話方式……等等」。

從統計數字,也看出港人到內地消費的人潮洶湧,早在今年3月22日至4月4日的14天內,入境深圳的香港人有180萬人次,同期內地居民入境香港僅54萬人次。出多入少。

內地的茶飲店喜茶、奈雪、阿嬤手作、霸王茶姬;烘焙領域的鮑師傅、瀘溪河、KUMO KUMO;還有太二酸菜魚、木屋燒烤、絕味鴨脖、周黑鴨等餐飲品牌,店外都大排長龍,當中有不少是港人。而這些品牌店產品亦成為最熱門的回港手信,在香港火車和地鐵內,鮑師傅奶茶、KUMO KUMO的橙色包裝隨處可見。

港人除了北上消費,還出現「逆向代購」的新現象,一改往日內地人從香港代內購香港美食、貨品到內地的方向,如今是港人到深圳為香港消費者代購美食。《36氪》訪問了香港一個代購者Kent,他每週二、四、六固定往返深港,幫人代購回港:奶茶統一收取10元一杯,金額在100元以下的訂單收取20元,超過100元的訂單按照總價的20%收費。Kent 說每月收入有幾千元,而顧客落單最多的商品是鮑師傅的小貝(肉鬆小蛋糕)。

面對這個「反向代購」潮開始出現,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香港消費太貴。無論是相比於日本以至內地,香港餐飲都明顯地貴,隨時貴一倍以上。例如逆向代購者Kent舉例的奈雪「霸氣草莓」,香港有少量分店,售價折合人民幣大約40元一杯,而深圳只賣19元,加上10元的代購費,仍然便宜得多,還可以送到購買者附近的地鐵站。由於性價比高,代購的規模越來越大,可以代購公司的下午茶、宵夜或者派對食品。

有人說去深圳車費也是成本,但如果講到長者去深圳消費就無得輸了,60歲或以上長者有「樂悠咭」,2元就可以搭港鐵到上水站,再用2元轉車到皇崗口岸,60歲以上長者在深圳搭地鐵更是免費,來回深圳的交通費才是8元,簡直無敵。

第二,創新力弱。內地的餐飲不但價錢相宜,而且快速創新。但香港的茶飲、甜品卻幾十年來不變,以曾經在內地紅極一時的甜品店鼻祖店「許留山」為例,當日的芒果西米撈更成為甜品的代表,高峰期在全球開了300間門店,主要分布在香港及內地。但「許留山」創新乏力、管理不善,在2021年,關閉了香港最後的一間門店,今年內地的所有店鋪集體關門。許留山的沒落,也意味著香港的甜品和茶飲品牌的消亡。

內地創新換代非常快,而香港就幾十年不變。7年前內地過年還在放《澳門風雲》這種賭神式的爛片,後來國產片崛起,如今連荷里活大片在內地也黯然失色。內地今年的暑期大片《消失的她》、《長安三萬里》等等,都是全新的題材。

香港零售消費業危機顯現,性價比低已是硬傷,創意缺缺更屬頑症,不變,就會被淘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