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挖牆角」,中國「拆地基」,戰略不對稱看誰更著急?

風留痕

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加一邊通過外交互動進行正面向中國施壓,一邊又欲通過印太外交攻勢挖中國的「牆角」,然而,中國也沒閒著,一系列外交舉動,顯然是在折美國霸權的根基,可以說是一種不對稱的戰略打法,看誰更有力,看誰更著急?

在歐洲堅持拒絕站隊美國搞陣營對抗的情況之下,拜登近來還是在主打印太牌,希望通過重塑印太秩序來孤立圍困中國。

實際上就是離間中國與區域內國家的關係,破壞區域合作大局,以此來孤立打壓或攪亂印太局勢,然後再由美國出面管理或領導印太,進而贏得重塑世界秩序的大國「競爭」,也就是重塑美國霸權地位。這就是所謂的印太戰略的主旨。

東北亞的日韓本是美國的附屬,所以印太戰略的重點就在於拉攏印度洋上的印度和西太平洋終端的東盟。

儘管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堅定拒絕站隊美國的立場,也堅定了與中國的合作夥伴關係,可是,美國還是不死心,也或許是自信,試圖從個別國家下手,採取各個擊破戰略。

馬科斯執政,給了拜登以機會,成功與菲律賓簽署了增設軍事基地和加強軍事合作的條約,加上原本就有的條約,可以說美菲關係更進一步。

希望利用中菲矛盾升級把南海攪渾,並希望通過南海風雲離間中國與東盟的關係,而目前的中菲關係也確實是如美國所願。

一個菲律賓顯然不夠,美國也早就盯上了越南,中越不但有海上主權爭端,更有歷史上的恩怨,而越南也急於在製造業轉移大潮中成為製造大國,與美國接觸甚至是升級合作關係也是自然。

如果能夠把菲越兩國納入自己的「麾下」,不但會給中國製造麻煩,也可以起到分裂東盟的作用。

由於中國與東盟合作在不斷深化,且已經連年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爭取東盟自然就要是離間與中國的合作關係。

從亞太戰略升級到印太戰略,就決定了印度在這盤大棋中的重要性。因此,拜登一上台首先就強力拉攏印度,且升級了美日印澳四方對話機制。

而印度也確實一度曾經與美國打的非常火熱。如果東盟和印度都疏遠甚至是與中國做對,對美國來說真的是太理想的局面了,印度戰略就真的從虛幻中照進了現實。

但是,目前看來,菲律賓的挑釁受到了中國的強力打壓。從剛結束的東盟峰會來看,東盟非但沒有因此而改變立場,反而有意進一步深化與中國的合作關係。重要的是,東盟根本不理會中菲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東盟視這是中菲之間的事,與東盟無關,更反對域外國家借機介入鬧事。

重要的是,東盟更堅定了獨立自主的立場,而且已經是把自己定位為區域發展的中心地位,這事美國可就難辦了。

雖然剛傳出美越升級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但對於越南來說眼下是不可能與中國翻臉,絕不會以犧牲對華關係來親近美國,更不敢在南海主權爭端問題上挑事找打。拜登注定還是白忙活一場。

拜登拒絕了印尼參加東盟峰會的邀請,卻去參加了印度召開的G20峰會,這本就有冷落東盟之嫌。而不參加東盟峰會卻在G20後再到東南亞來訪問越南,這顯然是傳遞冷淡不聽話的東盟的意思。

當然,這也表明拜登已經對拉攏東盟不抱希望,而東盟也會更堅定疏遠美國。

G20峰會上,印度非但沒有按美國的旨意行事,反而不顧美國反對邀請了俄羅斯參會,也反對在聯合聲明中直接譴責俄,並與中國一道把非盟拉進了G20。

有意思的是,在拜登與莫迪進行訪印會晤的時候,印方卻來了個閉門會談,弄的白宮官員和美國媒體是一肚子意見。

其實,私下裡會晤,這是莫迪在給拜登面子。拜登攪局G20打亂了莫迪借峰會彰顯印度影響力的重大計劃。在峰會期間使用了「婆羅多」一詞,實際上未必意味著要改國名,而是在暗示印度不是殖民地,不會認美國為主子。

重要的是,印度不大會改變對烏克蘭戰爭的態度,也不會改變與俄羅斯密切的貿易往來。如果當著媒體的面,莫迪當面鑼對面鼓有些話還真的「不好說」。

總之,從目前的情形來看,印度顯然是更多在利用美國,而美國卻無法有效利用印度。與越南的關係也是一樣,恐怕都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雖然一直不成功,甚至還要面臨失敗,可重塑印太或領導印太的戰略不能放棄。一旦真的失敗了,就意味著中國在印太游刃有餘。美國的全球戰略就要玩完。因此,明知不可為也必須挖中國的牆腳、拆中國的台,能搬一塊磚是一塊磚,總比什麼也不幹強。

美國急於重塑印太,中國自然也不能閒著。美國要挖中國牆腳,中國目前在踹美國後門,挖美國霸權的根基。

在此次G20峰會期間,李強總理分別與英國首相蘇納克以及歐盟主席和歐洲理事會主席,這多少還是有些意外。

雖然歐洲明確拒絕站隊美國搞陣營對抗,可在對華合作的問題上卻一直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甚至於近來還一直在附和美國搞去中國風險。

特別是英國,已經公開的把中國視為「敵手」。跟美國也跟的最緊,能在G20上與李強總理會面,也真的有點意外。

雖然跟美國很緊,但英國也確實感受到了惡化對華關係的壓力。雖然近來拜登政府又開始唱衰中國,可恐怕沒有人會相信中國經濟會出現大問題,依然還是把「救世」的希望寄託在中國身上,因為美國根本指望不上。

蘇納克政府在對華關係問題上,實際上也早就有所改變。日前英外交大臣突訪中國,應當就是為了蘇納克與李總理會晤打前站。

蘇納克表示,英國尊重中國的歷史文化,重視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英方願同中方進行建設性、坦誠對話,加強經貿、科技等領域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分歧,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構建穩定和互惠的英中關係。

尊重中國的歷史文化,就是尊重中國的意識形態價值觀。重視中國的作用,就是認清中國實力。這是不願意與中國對抗下去,或者說願意與中國合作的重要基礎。

英國方面的轉變。一是難以承受惡化關係的後果,二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三是國際大勢所趨,四是中美之間的互動讓英國心中沒底。一旦中美關係回暖,英國再轉變可就來不及了。

沒想到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和歐洲理事會主席也在峰會期間分別與李總理會晤。

馮德萊恩親美疏華特別明顯,一向是嘴硬。而米歇爾對華態度則一向是溫和客觀。

馮德萊恩表示:「今年以來,歐中交往不斷加強,取得積極成果。歐方願同中方加強各領域對話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

  在去中國化已經成為了種思潮的情況之下,馮德萊恩竟然還稱歐中交往不斷加強,不是實屬難得,而是實屬無奈了,因為歐洲一半會兒難以走出衰退困境。再不與中國合作甚至是與中國對抗,歐洲可就真的沒救了。

米歇爾表示:「歐盟願做中國真誠、可信、建設性的朋友和夥伴。中國繁榮對歐盟和全世界都是一件好事,歐盟無意遏制中國發展。歐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願與中方共同努力,辦好歐中領導人會晤,深化各領域對話合作,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與穩定等全球性挑戰。」

米歇爾一向代表著歐洲對華思維的理性聲音。這一次從幕後走向前台,與馮得萊恩分別見李總理,可以說是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兩個歐洲領導人的表態,可以說代表了歐洲對華關係認知的轉彎,已經走在去中國風險路上的歐洲是要走回頭路的意思了。

對中國來說,並不奢望歐洲能夠像發展中國家那樣的積極對華合作,畢竟歐洲礙於美國的淫威和面子,畢竟有意識形態的不同。

只要歐洲不加入美國戰隊,只要保持目前這種中美單打獨鬥的局面就足矣,美歐形不成合力,可以說中國就無慮。

這一是表面了歐洲依然還是堅持戰略上的獨立自主,依然堅持的是維護多邊主義建立多極世界格局的原則立場,這就表明瞭在全球發展觀和治理觀方面中歐更趨一致,這實際上已經等於是孤立了美國。

歐洲、英國,都開始堅定對華合作立場,也就等於是開始疏遠美國重塑印太的戰略。而近來澳大利亞與中國也正在修復受損的關係,「大韓國」近來已經有點不知所措了,目前也只有日本死心塌地做走狗了。

俄朝互動開始加強,如果金正恩真的去了俄羅斯與普京會面,對韓國來說可就是噩耗了,而近來朝鮮公開的各型導彈、先進無人機特別是戰術核潛的入役,韓國心中的恐懼感會暴增,顯然已經開始引火上身了。

而如果傳聞的中俄朝聯合軍演真的上場,韓國肯定會嚇尿褲子了,美國也將遇到大麻煩。

美國拉菲越,可東盟和印度卻開始疏遠美國了。美國挖牆角戰略戰術很難有效實施。中國與英國澳洲以及歐洲的互動又開始加強了,這等於是在踹美國的後門。

用拜登的話說就是,有了(歐洲)盟友的支持,美國才更強大。如今歐洲又準備加強對華合作了,美國會顯得非常孤立,對中國就形不成戰略優勢。

美國怕的是一旦歐洲對華戰略轉變,對俄態度恐怕也會開始轉彎。美國是退回大西洋堵歐洲這個後門,還是繼續不顧一切東進?這是必須要做出選擇的。在中美鬥法的關鍵時刻,這會動搖美國的決心意志。

其實,近來華為推出的新款5G手機一事,不但驚著了美國,更是嚇著了歐洲。

已經踏上去風險道路的歐洲,這會兒必須認真思考如何與中國相處了。中國5G芯片突破太快,這意味著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正在醖釀更大的爆發,更證明瞭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後勁強勁。此時還要與去中國化,顯然得不償失。

特別是在歐洲還處在衰退危機之中關鍵當口,不與中國合作,只能是走向衰敗。而與中國合作,才是救歐洲的唯一出路。

如今的情形是,發展中國家正在推動全新的發展和治理體系的建立,也可以說正在推動去美國依賴或風險。歐洲的轉變,將加速世界變革,或加速多極世界的建立,這是在拆美國霸權的地基。也就是說,中國實際上是在發力重塑世界。而美國卻還只限於重塑印太戰略的階段,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對美髮動的不對稱戰略。表面上中國很被動,實際上中國已經佔據了大國競爭的優勢地位,正在贏得主導權。關鍵是,中國目前只是因勢利導,而不需要花費大力氣。儘管中美有實力差距,但中國才是撬動地球加速轉動的槓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