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經濟走廊pk一帶一路——中國怎麼應對美印的產業遷移圖謀?

雲石

前段時間的G20,雖然國內輿論比較低調,但在國際上,印度確實很放了一把光彩。其中最大的收貨,就是跟美歐一起,拉上沙特,搞了一個香料之路經濟走廊的規劃。這玩意基本上可以看做美印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的複製版,目的就是扶持印度取代中國,將其打造成美系世界的新世界工廠。

當然,大多數國人,對此是嗤之以鼻的。畢竟印度跟中國比差的實在太遠,表面的,行政效率,基礎設施,人口素質;更深層次的,體制、意識形態、文化,反正怎麼看,印度都跟世界工廠的標準差了十萬八千里。

這些觀點對不對?都對!但我們也要明白,中國也不是一開始就是今天這個樣子的,40年前改革開放剛起步時,我們照樣是一窮二白,啥都是從零開始。當然,不可否認,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它們的工業化基因比印度要強的多;但你也要看到,在中國融入美系全球化之前,今天我們一百個看不上的東南亞四小虎,那時也照樣能做的馬馬虎虎。

所以,說到底,中國所擁有的,也不過是個比較優勢而已。也就是說,跟印度相比,產業鏈放中國只是更具性價比,而並非是離了中國就完全搞不成。當然,用印度取代中國,這會導致成本上升效率下降,但只要美國為首的西方,願意承受這個代價,那它就可以去推動。

何況印度之外,美國還找了個補充——在印度開完G20之後,拜登馬上就跑去了越南,忙活的無非也就是承接在華產業鏈轉移的事——越南那跟中國算是一脈相承,小中華的存在,除了體量小點,搞工業化的基因比印度要強多了。

總而言之,只要美國願意承受經濟代價,那印度也並不是完全扶不起來。

而美國願意承受這個代價嗎?現在來看,它願意。因為中美滑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政治因素,已經超出了經濟因素,成為美國考慮問題的首選。這種情況下,扶持印度,越南等取代中國,成為美國勢在必行的選擇。就算這個過程中,美國會因為中美脫鈎成本太大,而不得不徐徐圖之,但趨勢上看,擺脫、孤立、摧毀中國產業鏈,是美國不可更易的國策。

那麼,對此,中國如何應對?

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做大內需。畢竟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對於天然就會產能過剩的工業製造業來說,誰的市場最大,它自然就會跟誰走——就像咱們中國自己,也為了融入美系主導的全球化,為了西方的龐大市場,而心甘情願的被美國打了幾十年工,割了幾十年的韭菜。

這個確實沒錯。但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有市場,人家也有市場。雖然你的市場前景比美國好,但人家的體量優勢現在就擺在這。何況美國還不止一家,而是美系為首的整個西方市場。想光靠做大自家市場就控制局面,將其納入中國主導的經濟秩序,這個肯定是不行的。

你控不住盤,那人家就會兩面騎牆,它既可以跟你中國做生意,也可以跟美國做生意,兩個市場通吃,通過吸取中美兩套體系的營養來壯大自己。而這個過程中,你還不能對它執行封鎖限制——畢竟你中國就算產業升級成功,那些中高端產品也需要全球消化,你敢限制它,它就敢限制你。而人家沒了你的市場,還有美系市場可以依靠。中國要是連第三世界市場都沒了,那就真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光靠自家悶頭做大內需,是籠絡不了印度。越南甚至東南亞這些致力於工業化的新興國家的。

甚至,在這種靠市場吸引第三國,進而構建經濟秩序的發展路徑中,中系經濟秩序的吸引力也天然不如美系。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二者的上限,或者說想象空間不同。畢竟中國的14億人口規模擺在這,而且中國又是工業立國,不可能放棄工業體系,所以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爆發前,中國絕對不會將任何中高端產業放給其他後發工業國,能扔給他們的只能是襯衫鞋子或者組裝廠之類的低端工業。

中國經濟秩序的發展邏輯,是中國作為主導者,通過強大的工業體系,從經濟秩序中充分汲取資源和財富,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科技創新,努力打破科技天花板,盡可能早的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爆發。只有在拿下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紅利後,中國才會將已成為牛夫人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工業慢慢轉移到秩序內的後發工業國手中。

而美國不一樣。美國不是工業立國,美國也只有3億人口,而且美國已經被金融操作把GDP搞的太過虛高,以至於被架在半空。所以對於工業,即便是在四科還沒爆發前,美國實際上也是做不到既要還要的,除了最尖端的那部分,其他美國可以、甚至不得不扔給——至少是部分扔給其他後發工業國。

這個誘惑,對於對於印度、越南這些後發工業國來說,可就比中國的衣服襪子組裝廠要大多了。畢竟中國人不想一輩子擰螺絲,印度、越南人同樣不想。但在中國主導的經濟秩序下,除非中國人率先搞定四科,否則它不可能把任何中高端產業吐出來;但在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下,理論上他們確實是有可能吃到肉的——畢竟,現在的中國,已經提供了這樣的先例。

所以我們看到,G20期間,拜登與莫迪會晤後,聯合發佈了美印29點聯合聲明,雙方承諾在國防、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供應鏈、核能、太空等領域加強合作——這意思就是美國承諾將更高級的肉送給印度吃。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是忽悠,事實上這裡面確實也有忽悠的成分。但問題是,美國確實可以拿這些來忽悠印度,印度雖不會全信,但多少也會信一部分;而反觀中國,你就是拿這些來忽悠,大家也不會相信——別說印度不信,越南都不太會信。因為沒人相信14億人的中國,會把這些好東西——哪怕只是一部分,讓給別人!

這就是當全球逐漸變成中美兩條產業體系、兩套經濟秩序後,中國在跟美國爭取第三世界,在構建自己主導的經濟秩序時,一個很不利的點——在爭取資源國時,中國的強大工業體系和更有前景的內需市場,可能會讓他們感受到更大的吸引力;但在面對後發工業國時,中國能扔出來的低端產業,至少在想象力方面,是不如曾經培育了日韓台,甚至後來還培育出中國這個龐然大物的美國的。

那怎麼破?根子上,是率先、盡早的打破科技天花板,帶頭引爆第四次科技革命。只要四科在中國率先爆發,那就既有了財富增量,產業轉移空間。

但問題是四科中短期不可能爆發,長期究竟什麼時候爆發大家也不知道——這也是後發工業國跟中國混的現象空間不如跟美國混的原因——美國經濟體系下的產業鏈承接,哪怕是中高端的那部分,也是有中日韓先例的,而中國的完全是看不見摸不著。而且中國要想帶頭引爆四科,又與自家經濟秩序的規模和體量高度相關——這決定了中國能獲得多少資源和財富用於衝擊第四次科技革命。

這就形成了一個死結,中國要想獲取資源和財富衝擊四科,除了強大的工業體系和龐大的內需基本盤,也必須有龐大的外部市場——而在東西方漸行漸遠的大背景下,這部分主要從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獲得。但作為工業國,中國要維持強大的工業體系和內需市場,又不能像玩金融的美國那樣,把中高端產業分給後發工業國,進而獲得他們對自己經濟秩序的歸附。

那麼,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把美國,乃至於美系世界的消費市場規模給拉下來。

美國之所以能一邊把中高端產業甩出去,一邊還保持獨步全球的龐大的消費市場,主要依仗就是其之霸權。正因為霸權的存在,美國才可以搞美系主導的全球化,把工業——甚至於部分中高端產業轉移到全世界,然後憑借科技和金融兩手,佔據食物鏈的頂端。在這種秩序下,美國通過扭曲生產要素價格,把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應用到極致,把全世界工業國夫人利潤乃至於主權資產都聚合到自己手中。這樣一來,才構建出了美國的強大消費市場,並用這個市場,來反向鉗制各個工業國,讓他們因為離不開自己的市場,而不得不屈從於美國主導的這個不公平經濟秩序。

既然是消費反作用於生產,那當美國、或者說美系世界的消費市場規模大幅崩塌,那這套邏輯就不行了。而與此同時,如果中國崛起,內需市場擴大,此消彼長之下,這些後發工業國要想獲得市場,那就只能更多的融入中國經濟秩序——畢竟夢想再美好,也得腳踏實地。美國畫的中高端的餅再美,可當吃飯都成問題,那還是給中國打螺絲換錢來的實在。

只要後發工業國的有限資源,都投入到與中國內需市場配套,與中國經濟秩序相融合,那不管他們是否情願,最終都會成為中國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的一環,成為中國產業鏈的組成部分——而這套產業鏈怎麼分工合作,毫無疑問是我們說了算的。

這是從後發工業國角度來說的。而從美國角度來說,它雖然希望讓印度、越南等平替中國,甚至給他們畫出了比中國更美麗的餅,但這也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的。

當然,出於中美對抗的政治考慮,美國現在願意支付這個成本和代價。但願意支付是一回事,能不能支付是另一回事。

美國已經沒有工業了——也就是沒有直接創造財富的能力。如果吸血功能再大幅流失,美國就不可能再有資源和財富,來支付越南和印度平替中國的成本和代價!

所以,美國的吸血功能,就成為美國能否實現讓越南印度平替中國計劃的關鍵。而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美國之所以能全球吸血,靠的是其霸權。而在放棄工業的情況下,美國霸權的維繫,靠的是金融、科技、軍事三大籌碼。

現在,美國的軍事優勢已經被中國大幅消減;科技方面,以華為MATE60為標誌,美國當下科技霸權的最大籌碼——半導體產業眼看也要被中國趕上。當科技、軍事都不行了,美國還剩下的,就只有金融這一手了。

這就是現在中美金融戰打的熱火朝天的原因。也是美國加息加的自己難受的要死,卻死活不肯降息的原因。工業這個創造財富的基礎已經在中國手上,科技、軍事對中國的優勢又漸漸消泯,如果不能利用最後的金融優勢,在這一輪把中國壓倒。那接下來隨著自己忍不住了降息,世界格局就會大變——全球抄底收割失敗後,濫發的美元因為沒有足夠的優質資產支撐,進而大幅貶值,美元信用將嚴重受損;資源和財富則會湧入中國,成為中國發展生產和擴大內需的強大助力;至於美國自己,則會因為屆時洶湧的去美元化,喪失全球吸血能力,進而導致國內,乃至整個美系世界消費市場的史詩級坍塌。

一旦消費市場規模出現坍塌,不僅印度、越南這些外部工業國依託的對美世界萎縮,而不得不投入中國經濟體系求生存;甚至美國自己,都會由於濫發美元流不出去,貨幣貶值,而被迫陷入惡性通脹。

惡性通脹一起來,壓通脹就會成為事關體制存亡的頭等大事——一旦壓的不好,那可能就是暴亂乃至革命。

而要想壓通脹,就得壓住實物消費品。而落到這一塊,你覺得是中國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合適?還是越南、印度那些質次價高的工業品合適?真到那一步,美國別說已經支付不起扶持越南、印度「平替」中國的代價,甚至它還要反過來,從中國大量進口以壓低通脹——至於這麼做會不會是「前功盡棄」,會不會是「資敵」,在火燒眉毛的惡性通脹面前,都已經是不重要的了。

這就是中國應對美國平替計劃,應對印度香料之路等一系列操作的邏輯。無論是美國,還是印度、越南這些後發工業國,它們轉移、承接中國產業鏈的主觀慾望是無法遏制的。既然主觀方面無法遏制,那我們就只能從客觀出發,營造出美國不得不放棄平替、印越不得不擁抱中國經濟秩序的「大勢」。而這個「大勢」營造的關鍵,對內是擴內需,對外,則是促使美國乃至美系消費市場萎縮。只要美系消費市場的購買力大幅衰減,美系世界陷入惡性通脹,無論是印越,還是美國,都將不得不更深度依賴中國工業體系續命。而美系消費市場衰減的關口,則就在於這一次的金融戰。

在工業被中國碾壓,軍事、科技被中國趕上之後,金融已成為美國維繫霸權的最後一張牌,而這張牌,也隨著美國全球收割的不利,和高息環境的持續性傷害,而越來越窮途末路。現在,只要我們能熬過這一關,讓美國受不了高息而被迫先降息或者自爆,那麼全球格局就將徹底逆轉。到那時,什麼香料之路,什麼平替中國,拜登所有的「術」級層面操作,以及印度、越南接班中國的奢念,都將在「勢」崩之後,淪為一枕黃粱!

這,就是現在我們堅持的意義!也是我們拼著難受,也要挺到底的意義!貿易戰、科技戰我們都挺了過來,只要再打贏最後這場金融戰,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美帝印越他們內心萬分不爽,卻又不得不跟我們一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場景!

這個畫面,無疑是美的不敢想像的。而能看到這樣的畫面,我們今天的堅持,就值得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