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ate60到問界M7——華為的逆襲,也是中美金融戰的拐點

雲石

華為Mate60pro發佈也有大半個月了,但熱度依然居高不下。網上的討論,主要將其指向科技戰,認為mate60成功上市背後,體現的是中國7納米以下制程的自主可控,乃至於整個國產半導體全產業鏈的初步實現。而從戰略角度,這更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科技戰的失敗,未來中美博弈中,中國已經有了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

這些論斷當然都是正確的。不過,大家可能沒有關注到的是,對於當下中美正打的熱火朝天的金融戰來說,華為Mate60pro,乃至於新進上市的問界M7所搭載的華為高階智能駕駛2.0,也將起到極為重要的托底作用,某種意義上,華為的這一系列突破,不僅是科技戰的拐點,也極有可能是金融戰的拐點。

對於中美金融戰,關注金融市場,尤其是做投資的朋友最近肯定感觸頗深,美國眼下正在瘋狂做空中國,不僅在正面戰場上做空人民幣匯率,挑唆外資撤離,推動產業鏈轉移;輿論上,美國更是利用自己的輿論霸權,瘋狂唱空中國,甚至連拜登都不顧體面,親自下場帶節奏,這攻勢之凶猛可見一斑。

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中美金融戰進入到了關鍵環節。我們都知道,美國通過瘋狂加息,意欲收割全球,用全世界的肉來填自家這些年的窟窿。可是加息加了一年半,利率已經到了5.25這個近四十年未有的高位,到頭來卻只搞破產了一個斯里蘭卡。

為什麼會這樣?大家有所準備當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中國這個新的全球經濟中心的崛起。中國不僅通過貨幣互換,給一些陷入暴雷邊緣的國家兌美元還債;同時中國的全產業鏈,使得它為全球的去美元化提供了底層支撐——大家不用美元,也能買到自己想要的各種工業品。

這對美國來說是很恐怖的。5.25的高息,對美國實體經濟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雖然美國可以憑借自己的金融霸權搞一些騷操作來騰挪遮掩,但這終究不是解決問題。鑒於高息環境注定不能持久,美國必須在自己到達極限之前解決問題。

既然如此,對華金融戰,就成為熱戰之外,美國最後能動用的一張牌了。

那,金融戰怎麼個打法?操作層面當然有很多手段,但歸根結底,核心只有一個:就是抽乾中國市場的流動性。戳破其金融資產泡沫。具體來說,就是促使資金大幅流出中國,製造內部緊縮的同時,使外匯儲備枯竭。

這個看上去不容易,畢竟中國總外匯儲備高達3萬億,可以說是非常充足,每個月還有數百億美元的順差——即便是在全球需求衰退,美國大肆推動產業外移的當下,中國順差也只是增量衰減,絕對值依然在高位。

但這並意味著美國就沒有辦法。因為中國準備的再多,在美國看來也只是坐吃山空。因為相較於包括熱戰在內的其他領域,金融方面美國對華優勢是最大的——在這一塊,中國幾乎只能被動防守,嚴重缺乏直接反擊美國的手段。所以,美國完全可以放手去打,只要在自己被高息壓爆之前,把中國的外匯儲備消耗到承受極值,或者把中國市場的流動性抽乾到承受極值,那接下來中國就只有投降或者爆雷被割兩條路可走。至於怎麼個打法,差不多就是前面說的,借著美元加息,中國降息的大環境,一方面通過產業遷移、金融做空和輿論造勢,逼誘在華資金出逃——這等於是挖你的存量;另一方面,則是在加息製造全球萎縮的同時,加緊封鎖制裁,以及扶植其他後發工業國,平替中國產品,不斷擠壓中國通過外貿獲得順差的能力和空間。

那中國怎麼辦?籠統的說當然是只能熬,熬到美國自爆或者實在受不了對中國妥協。但這熬也是有風險的,美國雖然滿身窟窿,但人家畢竟有金融霸權,可以通過各種金融操作,把危機盡可能往後拖。所以這種情況下,中國就必須要盡可能夯實自己的底盤——也就是維持經濟穩健運行,維持流動性與外匯儲備的堅韌。

這個是很難的,畢竟美元霸權還在,美國這麼瘋狂加息,人為製造全球需求萎縮,再加上不可阻擋的切割和替代,這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工業國和全球最大出口國來說,衝擊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辦法,那就只能憑著現有的底子乾耗——撐到美國先受不了就贏,如果撐不到,那就只有輸。

那怎麼辦?華為mate60pro在這個節骨眼的橫空出世,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mate60系列有多大的作用?這得從這個手機,以及麒麟芯片突破後,帶來的國產半導體全產業鏈分開說。光一個手機,下面這張圖,就給了一個粗略測算:

這個經濟人士估算的數字是2050億!這裡面除了蘋果手機中果鏈在中國的那部分,其他本來都是要交給外國人的。這麼一算,基本上光一部手機,就可以給中國省了200億美元的外匯支出。而1500億人民幣由外購變成國內生產,先直接惠及產業鏈,然後再通過乘數效應放大個三四倍,足以多創造五六千億的GDP!

而這才僅僅是這一部手機而已。我們大家都知道,mate60突破的最大意義不在於手機本身,而在於自主可控半導體全產業鏈的初步成型。既然這玩意已經突破,那麼接下來就是產能擴張——這個是中國工業體系最擅長的。也就是說,未來兩三年,70%的芯片都將國產化!

甚至這個70%很有可能還是保守估計。因為這個數字,來源於之前的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從現在的情況看,既然mate60已經突破,麒麟已經回歸,那麼7納米以上都不成問題,而7納米以下製造程的高端需求在實際應用中佔比極少,所以真實環境中,兩年內實現70%這個數字只高不低!

這意味著什麼?我們都知道,芯片是我們進口的最大項。去年我們的芯片進口是4156億美元。這一次mate60所代表的半導體全產業鏈突破,意味著接下來兩年內,我們這一項的進口額度會直線下降。按照70%國產的保守估算,到2025,我們芯片進口金額打個對折問題不大。也就是說,每年將減少2000億美元的外匯支出。同時,這2000億美元對應的財富,將留給中國產業鏈,進而擴散到整個中國經濟體系。按照現在7.3的匯率,再輔以三到四倍的乘數效應,就是可以增出5-6萬億人民幣的GDP!

這就很恐怖了!美國跟我們耗,無非就是指望著耗下去我們的經濟體系先受不了,我們的外匯儲備先受不了。可mate60這玩意一出來,意味著我們跟美國耗的籌碼一下平添一大筆——具體來說,到並不遙遠的2025時,我們很有可能因為半導體的突破,而每年減少2000億美元外匯支出,額外增加5-6億人民幣的GDP——而且這還是沒有考慮到半導體國產化後,中國製造整體成本降低,民眾收入因此額外增長,進而推動消費和出口增加的情況!

而9月12日問界新M7上市後的爆火,其意義某種程度上更加非凡。嚴格來說,這次爆火的不是問界新M7這款車,而是其搭配的華為高階智駕2.0系統。從現在流出的各路車主和汽車博主用車視頻來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技術層面實現了日常可用的智能駕駛——在網絡上,暴雨環境、鄉村破路、城市複雜路況,這個系統都能應對得宜;甚至還有玩極限的,讓智能駕駛高度過隔路墩,它居然真就從兩個水泥墩中間的狹小空擋直接以100碼速度通過——而這個是老司機哪怕以極低速,也得小心翼翼才敢跑的!

這跟我們當下認識中的智能駕駛完全不同。它已經不是智能輔助駕駛輔助,而是技術層面的真智能駕駛!(之所以說是技術層面的,是因為現有法律還不允許智能駕駛)而且這套系統還在不斷的學習和進化——每天在AI模型上跑1000萬公里,然後還有各種車主的駕駛數據不斷供其學習。可以不誇張的說,華為高級智駕2.0的出現,將促使新能源智能車的競賽加速進入下半場——大家從三電的硬件比拼,進入到智能化的軟件比拼!

那麼,這個在宏觀經濟上的意義是什麼?首先,這加速了傳統油車的死亡速度。畢竟新能源電車歸根結底只是提升了人的駕駛體驗而已。而智能駕駛(無人駕駛),這不是提升駕駛體驗,而是在理論上取代人工駕駛!是劃時代的生產力革新!

如果只是提升駕駛體驗,那電車完全取代油車還是有困難的——至少還需要很長時間,畢竟電車也有高成本,安全以及充電等各種客觀現實問題,所以油車當下依然可以勉強一戰。

但一旦進入下半場,智能駕駛取代人工駕駛,那就是顛覆性的突破——類似於智能手機對功能手機的碾壓。華為這套智駕系統,已經達到了突破消費者心智的程度(和它比起來,現在全球所有的其他所謂智駕系統都是渣渣——包括特斯拉),勢必加速新能源車的下半場到來,而油車因為其自身稟賦的原因,天然不適合智駕(一個是電力供應問題;另一個是傳統工業機械的精細度,達不到智能駕駛的要求)。

當智能成為定義車的標準,成為購車人買車的主要依據後,油車就徹底喪失了跟新能源車抗衡的能力,它們必須死、只能死!換個說法,那就是日系、歐系這些傳統車企,它們的末日加速逼近!如果它們不想死,那就不光要加速新能源佈局,還要加速智能化系統開發!

但這些都是它們做不到的——歐日不僅沒有新能源產業鏈,更沒有智能化的條件和基礎。前者的話,如果它們願意砸成本,花時間,那可能還勉強可以建成——但也就是建成,市場競爭力受限於高成本,肯定玩不過中國。至於後者,也就是智能化系統,那他們是花錢也砸不出來的——因為歐日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理工科人才,沒有足夠的軟件工程師。能玩後者的,現在放眼全球只有中美具備。甚至美國,也因為工程師紅利遠不如中國,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一點從華為智駕突破無人駕駛,而特斯拉卻差強人意就可見一斑。

那麼,全球車企,如果想活下來,把企業跟中國產業鏈深度綁定——不僅是新能源產業鏈要綁定中國,智能化這一塊的研發,更只有設在中國,依託中國的工程師紅利。

這就意味著,全球汽車產業鏈,將加速向中國聚集,所有想造車的企業和資本,都必須在中國瘋狂投資。而且,這種投資,還因為智能化下半場的提前到來而加速——因為油車真搞不了智能駕駛!如果實在不願意,那也行,反正華為高階智駕系統所有車企都可以採購,它們願意不要靈魂的話,給華為,或者說給中國交錢就行了!

而且,隨著智能駕駛的普及,新能源車取代油車的速度會大大加快,中國又是新能源車普及環境最好的國家,這意味著中國的電車市場佔有率會進一步加速提升。這體現在能源需求上,就是對石油進口的需求會加速下降,而石油又是僅次於芯片的第二大項——這意味著中國又可以省一大筆外匯支出。同時,由於科技智能在購車因素中佔比的提升,這又將進一步擠壓傳統洋品牌油車,尤其是豪華品牌進口汽車的市場。這筆省下來的開銷,將由不得不交給外國,而變為積存在自家經濟體系中,為我們創造GDP和增速。

在中美拼消耗的關鍵階段,華為mate60系列和智駕系統背後所代表的產業突破,會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會在節流層面,每年給國家節省數千億級別的美元支出,並在開源層面,創造十萬億人民幣級別的GDP,並吸引大量海外汽車資本和新能源資本進入;這意味著中國在面對美國金融戰時,外匯儲備的厚度,經濟體系的維持能力,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這足以讓美國絕望!畢竟在這場金融戰之前,我們就已經在政策等層面做足了準備,面對美國金融戰,我們有足夠的安全墊。而華為引領的科技產業鏈升級在現在這個節骨眼的突破,等於是在既有儲備之外,又給我們增加了一塊重重的籌碼。

我們知道,美國不可能一直維持高息,它再怎麼金融操作,再怎麼拖延暴雷的時間,這些作用都是有極限的。只要它的金融戰發揮到極限後,依然打不破中國的外匯儲備承受極限,打不破中國的經濟運行承受極限,那迎接它的,就必然是爆雷或者妥協。而現在有了科技突破的加持,本就準備充分的中國金融戰籌碼,又平添了一大塊。這場施壓與反施壓博弈的勝負天平,就已經開始向中國傾斜了。

這就是說,華為的這次體系化突破,會成為中美金融戰拐點的原因。貿易戰、科技戰,美國已經失敗,而現在,金融戰也因為中國科技突破和經濟基本盤的加厚,而出現拐點,所以接下來,大勢其實已經逐漸明朗。美國金融戰的目標,也將會發生變化:也許它依然凌厲凶狠,甚至更加變本加厲,但其真實內涵,會從壓垮中國——至少逼中國妥協,而逐漸轉變為如何用盡可能小的代價與中國達成妥協,以求及時止損,體面收場。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果真美國先撐不住,或者發現最終金融戰也攻不破中國,那它會在什麼時候自爆或者降息或者對華妥協?雲石君個人覺得,這個時間點,最大的概率是在明年第二季度,最遲不超過明年年底。

為什麼是明年第二季度?這個數字不是憑空得來,而是根據美國各項數據去偽存真,得出的估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