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揍阿拉伯國家,這不是第一次,而阿拉伯國家揍以色列,上一次還是50年前的1973年,整整五十年了。這五十年來,阿拉伯國家再也沒有揍過以色列了,相反,在這五十年裡面,以色列倒是欺負過他們很多次。
阿拉伯國家,在國際上,實際上處於一個不太被看得起的位置。他們是有錢,但是好像也就只有錢。而他們這個錢怎麼來的呢?一半是因為祖上佔了這塊地盤,地底下富得流油。而還有一半,是他們跟美國簽了石油美元的賣身契,忍辱偷生換來的。
所以在以色列看來,揍你怎麼了?揍阿拉伯國家,是以色列的價值體現,否則,他們跟美國搞石油美元換安全還有什麼意義?只有不安全,才需要美國保護,哪怕這個不安全,也是來自美國,那又如何呢,誰叫你沒得選。
也正因為如此,這一輪巴以衝突到現在,阿拉伯國家之間,連個統一的聲音都沒有。因為阿拉伯國家中,阿拉伯石油出口國組織的幾個主要成員國,利益捆綁在美元上。
而過去阿拉伯世界的幾個強人,比如卡扎菲,薩達姆,都已經被美國消滅了,所以剩下的自然也是明哲保身。在蘇聯時代,阿拉伯國家的老大,是埃及,也是蘇聯支持最多的阿拉伯國家。
而在石油美元時代,阿拉伯國家的老大,就是沙特。而這一輪的巴以衝突,導火索卻正是源於沙特準備與以色列議和。為此巴勒斯坦人,用鮮血和生命,向沙特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你不能出賣兄弟。
以上這些,差不多都是在外部視角下,看阿拉伯國家的感覺,他們在這一輪巴以衝突中的表現,給人的感覺就是太慫了,而且不團結,像一盤散沙。
除了民族角度之外,在宗教角度看,實際上以色列雖然是猶太教國家,但是它已經得到了西方基督教國家的支持,而且他們倒是很團結。而中東,伊斯蘭世界分成了兩個陣營,什葉派和遜尼派。
在對外的表態上,他們甚至是用兩個名稱,一個是伊斯蘭世界國家,一個是阿拉伯國家,其實前者是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國家,後者是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國家。
而目前,對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的主要支持者,是什葉派國家。而遜尼派顯然已經把自己摘出來,在冷眼旁觀。他們支持的是約旦河西岸的法塔赫,是跟他們一樣忍辱偷生的綏靖主義者。
所以很多人說阿拉伯國家不團結的時候,最主要的是把民族宗教混在一起來評判了,那些不慫的阿拉伯國家,比如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其實都是什葉派國家,他們都是被美國逼到牆角,沒有活路的國家。而另一面,也是沒有太多實力的國家。
而遜尼派國家,幾十年來通過石油美元,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大量的貿易盈餘,主要乾了兩件事,買美國的國債,和買美國的武器。
所以團不團結這個事,從民族和宗教上看不一定有結果,從利益上看,確實是被分化了。這個時候,如果把階級分析的那一套用到國際上,其實依然有很好的適用性。
在國際上,要與霸權作鬥爭,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可以爭取的,誰是搖擺不定的,誰是堅決鬥爭的,其實一目瞭然。
有一個問題,其實國際上比我們自己看得還清楚。在大國之間,小國還有退路,在大國之間,尤其是被美國選作對手的時候,大國是沒得選的,要麼勝利,要麼被肢解,有沒有第三條路?蘇聯已經做出過回答。
所以,我們是真正沒有退路的那一個。而在中東,這些國家,是選擇明哲保身,還是堅決推倒霸權,建立國際新秩序,為自己贏得發展空間,這都是每個國家的切身利益,是自己的事。
民族解放鬥爭,要有外援,更要有不屈的鬥爭精神,這是新時代的自助者天助。對於遜尼派國家而言,他們還有騎牆的資本,自然只是可以爭取的對象,就不要抱鬥爭的期望,不抱期望也就不會指責它慫或者不團結。
而什葉派國家,現在很團結,只是能力不足,他們正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打破舊秩序,建立新世界的機會。現在這個機會,已經近在咫尺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