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郵輪交付,西方工業上的明珠又少了一顆

每日怡見

11月4日,國產首艘大型郵輪在上海外高橋造船碼頭正式交付用戶,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可以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

首先,這條新聞是《新華社》播發的。

熟悉中國政治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新華社》是中國的國家通訊社,是國務院直屬機構,與國家廣電總局平級,是正部級單位。

同級行政機構還有:中國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中國科學院,國家廣電總局等。

所以,《新華社》是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等級最高。

能讓《新華社》一大早發出來的消息,那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旅行乘坐的豪華客船,按理說應該叫遊輪才對。

可是為什麼要叫郵輪呢?

難道是錯別字,打錯了?

其實並非是這樣的。

在早期,郵輪就是用來運送郵件的。

在《現代漢語詞典》裡面,僅僅收錄了「郵輪」這一個詞兒,而根本找不到「遊輪」。

郵輪的意思是:海洋上定線、定期航行的大型客運輪船,「郵」字本身具有交通的含義,而且過去跨洋郵件總是由這種大型快速客輪運載,故此得名。

1837年,英國P&O航運公司創辦海上客運初期,載客的同時兼營運送國際郵件業務,這就是最早期郵輪名稱的由來。

這時候,郵輪的主要作用,不僅是遞送包裹信件,還可以幫助人家進行跨國旅行。

當然了,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郵輪開始分隔不同艙位,滿足不同顧客需求,就和頭等艙經濟艙一樣。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造船業飛速發展,軍艦,遠洋貨輪在造,同樣的,郵輪也必不可少。

前者是實用主義,而後者則是享樂主義。

千萬別覺得享樂主義有什麼不好,在什麼情況下才會享樂呢?是肚子還餓著,吃不飽飯的時候嗎?

當然不是了,而是當物質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現有的享受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漸增長的需求的時候。

當時各家船運公司都為了建造游輪,相互之間開始了攀比。

咱們所熟知的泰坦尼克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建造泰坦尼克號的是英國白星航運公司。

當時他們的門面是四艘噸位超過兩萬噸豪華郵輪,史稱「白星四巨頭」,分別是:「凱爾特」號、「塞德里克」號、「波羅的海」號和「亞得里亞」號。 

但是白星航運公司也有競爭對手,那就是卡納德航運公司,人家找到了英國政府的資助,建造了兩艘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級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和毛里塔尼亞號。

這兩艘超級郵輪首次使用到了大型蒸汽輪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他們創紀錄的以27節的航速拿下了藍飄帶獎。 

藍飄帶獎,是獎勵大西洋航線上遠洋郵輪航行速度的最高榮譽。

就和現在很多超跑造出來,都要去第一時間去紐北刷圈速一樣。

死對頭拿下了藍飄帶獎,這意味著他們已經是世界上最快的郵輪了。

當時的富人們就喜歡嘗個新鮮,所以卡納德的郵輪一時間座無虛席。

白星航運公司為了超越對手,加上他們的董事長是個剛剛繼承家產的富二代,為了做出一番成績來。

他首先找到了美國摩根大通創始人老約翰·摩根,拉到了資金支持。

然後,又找到了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的董事長皮爾里勳爵商量,準備建造出一艘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空前強大,空前豪華的超級郵輪。

這兩人雄心壯志啊,決定要一口氣造三艘出來,當時他們還沒起好名字,就以數字來命名,分別是400號,401號和402號。其中這401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長約882英尺,排水量為46000多噸,有16個排水艙,號稱永不沉沒,有史以來最大、最豪華的巨輪。

航速在26-27節,又高度跨三層甲板的頭等餐廳,就連三等艙的裝潢也將遠比其它的郵船要舒適,高級。

當然了。

光是我這麼說,大家可能沒有概念。

這一次咱們國產的大郵輪「愛達·魔都號」全長323.6米,總噸位13.55萬噸。

而泰坦尼克號全長882英尺,約等於268米,總噸位4.6萬噸。

要知道這可是人家在100多年前就能擁有的技術啊。

而在一百年前的中國呢,怕是絕大多數中國人連郵輪長什麼樣子都沒見過呢。

大型豪華郵輪的難度在於:第一個,你得要大,你必須要工業化,造船業發展到一定的技術水平才能建造。

當然,這對於中國船舶工業來說,這不算是什麼難題。

但問題在於,不光是大,還必須要豪華。

因為這不只是一艘船,不光要經受風浪考驗,還要自己解決供水、供電、排污等基本問題,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滿足上千人的生活需要,以及各種休閒娛樂的需求。

咱們這一次的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它就擁有2125間豪華客房和套房、22間各具特色的餐廳及酒吧,滿載可容納5246名賓客。

你想想,5000多人同時在海上,不僅要吃喝拉撒,關鍵你這還是豪華郵輪,要達到五星級酒店的舒適享受。

所以各方面的配套全部都要跟上,酒吧,游泳池,超市,電影院都得有,就相當於是把一座小型城市給搬到了大海上。

而船隻本身的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須要在有限空間實現如此繁雜的功能。

於是,郵輪建造幾乎是以毫米為精度單位,系統工程既龐大又精密。

這一次咱們的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全船共有136個系統,2500萬個零件,4200公里電纜,約等於上海到拉薩的距離。

也就是說,你別看這只是一間酒吧,可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管子挨著管子,將空間塞得滿滿的,一旦其中一根管子出現了問題,但就牽一髮而動全身,全部都要重做。

除了造船技術之外,還非常考驗管理。

因為再厲害的工廠都沒辦法一家出馬就把郵輪給造出來。

這一次咱們造郵輪的時候,就動用到了六方力量。

分別是:中船集團將負責郵輪的建造,嘉年華集團負責郵輪的運營及管理,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負責郵輪的設計論證,英國勞氏船級社負責郵輪的質量管理,寶山區政府負責吳淞口郵輪碼頭的完善。

這不是只有五家嗎?

還有中投公司,負責項目的資金。。。

這麼多單位怎麼協調起來都是個問題。

因為郵輪設計和建造太複雜了,需要的配套廠家多、建造週期長,各個環節協同並行的難度非常高,在歐洲,人家很多船廠都是延續了上百年的。

咱們前面說的那個哈蘭德和沃爾夫造船廠,人家就是一家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專精船舶建造和外海工程的重工業公司。

在建造泰坦尼克號的時候,就已經擁有80多年的造船歷史了,更別說現在又是一百多年過去了。

經過十幾代人,在經驗、技術、管理模式和配套產業上的積累,這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當然後來因為泰坦尼克號的沈沒,因為戰爭,很多船廠都破產了,核心技術和核心員工紛紛出走。

現在,全球的大型郵輪建造廠商是四足鼎立。

分別是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和芬蘭馬薩船廠,這4大船企壟斷了幾乎所有的大型郵輪的訂單。

您看這一次,雖然是咱們中船集團將負責郵輪的建造,但還是請到了意大利的芬坎蒂尼集團負責郵輪的設計論證。

因為人家在這上面的技術沉澱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咱們雖然是自己造的,但也不能故步自封,很多方面還是需要靠他們幫忙把把關。

當然了,這也是我們的強項了。

任何一項技術,我們都能吃透你們,然後出一個魔改加強版,然後再利用中國的工業優勢去卷死西方。

在《新華社》的稿件中還提到:這標誌著中國成為集齊造船業「三顆明珠」,可同時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的國家。

為什麼要把大型郵輪放到最後,大家也應該知道了。

沒有前面兩個的支撐,你造出再豪華的郵輪出來,那也是白瞎。

《新華社》還提到了工業明珠這個詞兒。

是啊,幾十年前,西方國家擁有的大型飛機、芯片、火箭發動機、工業軟件、操作系統、航空母艦等工業明珠光彩奪目。

這就像是英國女皇皇冠上的璀璨寶石,讓世人瞠目結舌。

所以,工業上的明珠,這個詞兒其實是來諷刺中國人不行的。

可是隨著這幾十年中國的高速發展。

西方的工業明珠已經寥寥無幾了,該摘下的我們全都摘下了。

怎麼辦呢?

公知們快點努力吧,你們再不加油,明珠可就真的沒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