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大舉「攻沙」,但讓以軍更頭疼的,是以色列央行!

烏鴉校尉

在糾結徘徊了快一個月後,以色列還是決定地面進攻加沙了,目前戰事處在焦灼狀態。

如今的以軍早不復當年之勇,而除了對戰力不甚自信外,以色列大軍在「攻沙」上猶猶豫豫還有什麼原因嗎?有人會說是國際輿論壓力。但奇怪的是,在聯合國大會已經形成決議,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明確譴責以色列乃至撤回大使或斷交的時候,以色列在這種變得不利的國際輿論情勢下,倒反而是大舉開始地面進攻了。這該怎麼理解?

我們知道,以色列一直以來是個「安全需求」特別旺盛的國家。而現在執政的以色列右翼利庫德集團,在這方面更加變本加厲,為了實現以色列的「絕對安全」,曾經制定了針對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戰略安全構想規劃。

其核心是以色列依託高科技武器以及國防軍戰鬥力,對阿拉伯國家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形成對阿拉伯世界的軍事壓制,擴大實控土地範圍,加大以色列的戰略縱深,逐步達到實現以色列的「絕對安全」的戰略目標。

這個絕對戰略安全構想的具體實施辦法是,不放棄任何已經佔領的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如果遇到被侵佔國家的軍事反抗,以色列將加倍地還擊。可以以此為藉口,進一步加大領土擴張的範圍。通過大量地擴張領土來提高以色列的戰略縱深,最終實現以色列在群狼環伺的中東永葆一方霸主的地位。

實際上這個戰略中「先發制人」的部分,多年來以色列就是按這個原則幹的。本輪巴以衝突中,很多人對以軍一會轟黎巴嫩一會炸敘利亞感到不解,其實沒什麼奇怪的。但空襲炸一炸還好說,真要想像構想中直接大張旗鼓擴張領土,一個是以色列如今的軍力未必能支撐得起,另一個是美國如今打著人權外交的旗號,也並不希望以色列過於跋扈讓自己下不來台。

所以,以色列這個必然引發整個中東血雨腥風的戰略構想,並沒有得到完整的落實。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之前,其實以色列正在中東搞一種很新的東西。

由於美國的撮合,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緩和,五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立了外交關係。按這個走勢,如果以和平的手段,以色列就能坐享既得利益,那自然是求之不得。

只是這次哈馬斯等的大規模襲擊,美國和以色列這個如意算盤是打不下去了。

其實這個結果是必然的。美以跟王爺們談得再好,中東爭端的核心——巴勒斯坦人生存空間的問題不解決,哈馬斯此時不動早晚也會有所行動,沒有哈馬斯也會有其他組織出手。

把受害者利益當做交易籌碼的談判桌,注定帶不來和平。

這陣子中文社交媒體上有些人喜歡提:巴勒斯坦人為什麼不願意改宗或者加入以色列呢?這不就和平了?

這種說法實在讓人很難繃得住,讓巴勒斯坦人加入以色列,敢問以色列它同意嗎?且不說讓巴勒斯坦人成為以色列正常公民,四十年了,就算以色列能稍微把巴勒斯坦人當人類對待,都不至於是今天的局面。

兵不血刃輕鬆統馭中東的路數走不通了,現在一切又回到原點,以色列又要找回其所謂的絕對戰略安全構想了。

這毫無疑問將是一條殺伐之路。大家知道,打仗是打錢,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以色列經濟真能承擔得起嗎?

這可能就有人要說了:你這不是多此一問?以色列可是發達國家,區區加沙不僅極端窮困,連水電都被掐在以色列手裡,後者想斷就斷,怎麼還會是以色列經濟撐不住?

這賬還真值得算一算。

為了內塔尼亞胡政府和以軍方提出的「徹底消滅哈馬斯」目標,以色列徵召了36萬預備役軍人,加上現役軍隊,以色列已經為這個戰場投入超過50萬的軍隊。

對於一個只有955萬人口的國家來說,佔總人口5%的軍隊負擔極其嚴重。按這個比例,沒有哪個國家有財力可以獨立支撐,以色列也不可能。

以色列地方狹小,一半以上的土地面積為沙漠,1/3為山地丘陵和鹽鹼荒地,可耕種土地不到1/5,零星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狹長地帶、約旦河古和加利利海周邊平原。

以色列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5%,農業生產成本極高,大部分耕地主要用來生產蔬菜水果等高價值的農產品,耕地總面積只有3800平方公里,種植穀物的耕地不足700平方公里,糧食自給率不到5%,絕大部分靠進口。

以色列沒有戰略縱深,國內沒有任何礦產和能源,周圍鄰國也沒有可能提供支持,這些條件注定以色列幾乎不可能維持長期的戰爭。所以幾次中東戰爭,都是閃電戰形式速戰速決,典型的如第三次中東戰爭,就打了6天。

10月23日,以色列央行表示,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戰爭將導致以經濟在今明兩年放緩,並使該國預算赤字飆升,因為該國在衝突期間會增加支出,以支持軍隊、平民和企業。

兵源比例過高,直接影響勞動力供應,許多企業被迫暫停營業,還有不少人住進了避難所。

10月17日,以軍發言人喬納森·孔里庫斯稱,目前以境內有大約50萬以色列人離開家園。

假設戰爭在以色列南部前線持續下去,以色列央行預計,該國2023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降至2.3%,2024年則為2.8%,而在8月他們還預測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為3%。

很明顯,戰爭持續時間無限延長,將給以色列經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巴以衝突後,以色列貨幣新謝克爾匯率進一步下跌,跌至8年新低,促使以央行撥出300億美元外匯支撐。23日,新謝克爾對美元匯率再跌0.1%。

10月24日,標普全球評級公司將以色列的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理由是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可能會蔓延得更廣,從而對以色列的經濟和安全形勢產生更顯著影響。

以色列央行一直面臨兩難境地:是下調利率以幫助提振戰時經濟,還是將利率保持在高位以支撐新謝克爾匯率。23日,以央行選擇將基準利率不變,維持在4.75%的高位。

這證明,以色列並不希望戰爭長期化。

《以色列時報》分析稱,戰爭的成本將至少達到以色列GDP的1.5%。

2006年持續34天的「第二次黎巴嫩戰爭」,以色列花費了94億新謝克爾(約合23.68億美元),佔GDP的1.3%。儘管戰爭持續時間並不長,但來自黎巴嫩真主黨的火箭彈持續襲擊,導致當時以色列經濟癱瘓。

相比於一些被大家認為近乎「軍政府」的政權,以色列才是真正的「先軍政治」國家,幾十年來,以色列將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至30%用於國防。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軍事負擔佔比才開始逐漸降低。

以色列財政部長斯莫特里赫承認,巴以衝突造成以色列每天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10億新謝克爾。

外界認為,斯莫特里奇所說的數字,還沒有評估以色列大規模動員預備役軍人的耗費,以及哈馬斯火箭彈襲擊給以色列經濟造成的損失。

沒錯,以「卡(萊)桑(陽)火(鋼)箭(管)」為代表的「中東老鄉手搓武器」,固然命中率感人,威力也有限,但在現代輿論環境下,對長期「和平穩定」的以色列環境,造成的恐慌和混亂遠超過去。這種持續的「襲擾」對以色列經濟——尤其是旅遊業服務業——形成的間接損失,也不容忽視。

有媒體計算,這場戰爭對以色列造成的間接損失不會低於直接損失,以色列面臨每天花費和損失4.56億美元,也就是說一個月達到136.8億美元。這還是目前狀態,如果戰爭升級,南北雙線開戰,甚至有更多「抵抗之弧」的力量參戰,那麼主打火力的以軍彈藥損耗還得加大,花銷也將急劇增長。

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此前已經表態,發動地面攻勢,可能持續三個月。

結果以色列幾十萬大軍光在加沙邊上集結就待了接近一個月,再不「攻沙」,可能在「待機」過程中就把國民經濟拖垮了。然而,大舉開戰,恐怕也不過是兩杯毒酒裡選了另外一杯而已。

10月30日,以色列300名經濟學家聯名致信政府,警告稱國家正面臨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

信中稱,以色列經濟面臨嚴重危機,「當前持續的戰爭損害了以色列的經濟,破壞了民眾對公共系統的信任,並破壞了以色列的恢復能力」 。

他們呼籲政府立即從預算中刪除非必要支出項目,以應對危機。他們還要求改變優先事項的順序,將資金大規模轉移到應對戰爭損失、援助受害者和恢復經濟方面。

顯然以色列的實力超過阿拉伯國家,但也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但面對著這麼多的困擾和麻煩,內塔尼亞胡政府和整個以色列利庫德右翼集團卻實在只能把國家綁在不可妥協的戰車上,言語和動作是愈加強硬,地面進攻是一定要發動,不管誰來勸,無論親疏,突出一個油鹽不進。

咱們前面說到像以色列這麼大的軍隊佔比,無力「獨立維持」,那麼要支撐它的行動,必須要依託相當「外來支援」,可看以色列官方的騷操作,簡直就是玩命把別人的支持往外推。

過去,巴以問題長期被「高貴的歐美人」遺忘在角落,而今情勢大為不同,它被擺上了人們視線的焦點,至少具有了爭論的熱度和價值。而隨著以色列官方在國際上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強橫操作,加之以軍對加沙的地面進攻正式展開,逐漸開始有國家和組織,終於可以戳破這個世界虛假的偽裝,正式向以色列發起道德否定的指控。

在安理會關於巴以停火的提案紛紛下馬後,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壓倒性通過支持停戰,開通人道主義通道的決議。

固然,聯大的決議沒有法律強制性,但它給了憋著譴責以色列行為的國家指導思想。

從拉美開始,10月31日,玻利維亞宣佈斷絕與以色列的外交關係,同時,智利、哥倫比亞分別宣佈召回駐以色列大使。

此後,約旦、洪都拉斯、土耳其等國也跟進撤回駐以大使。

10月31日,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推特表示,他呼籲再次就巴以衝突召開伊斯蘭合作組織緊急會議。

由馬來西亞這個「域外」伊斯蘭國家牽頭,避免阿拉伯主要國家因對美國關係而投鼠忌器,這次安瓦爾只邀請了伊斯蘭國家,還建議中國、俄羅斯、巴西參與。顯然也是對之前埃及舉辦的伊斯蘭國家會議,邀請西方國家參與卻一無所成的教訓的修正。

如此背景下,以色列的「盟友」們,也在謹慎挑選著自己的措辭。澳洲外長在3號的發言中,就直言「以色列你得聽盟友的勸」;同一天,愛爾蘭總理評價以色列的動作「更像報復」,而在被問到以色列是否在加沙犯下戰爭罪時,他這樣說:「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對於頭身分離的歐盟成員國領導人來說,能說出此話也算是殊為不易了。

就連一直無腦挺以的美國,也開始在掂量以色列橫衝直撞的言行,美國繼續無限支持下去,是否會把自己拉下水了。

不過,當然,就像在聯大「解除對古巴封鎖」的議題上,「實力球長」美利堅、「現任球長」以色列(反對票),和「前任球長」烏克蘭(棄權票),不惜站在整個世界的對立面一樣,這個臉也許美國就是不要也說不定。

只是,美國以「人權外交」輕鬆統御世界的模式維持了這麼多年,如果為了一個以色列而徹底打破,從而大大增加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成本,這對我們而言也不是壞事。從這個角度上,我們也許更希望美國人不要猶豫,繼續「義無反顧」地站以色列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