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布殊開始,每當美國想全力應對中國時,總是會出現「意外」

軍情作家陳曦

美國從來沒有掩飾過對中國的敵意,進入新世紀之後更是如此,從小布殊開始,美國就開始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到亞太地區,之後的每一任總統都會推出自己的亞太或者「印太」計劃,其主要目的就是圍堵中國。

這一趨勢在小布殊和奧巴馬第一個任期期間並不明顯,但自那之後,美國的敵意越來越濃,從奧巴馬後期到特朗普,雖然風格不同,但遏制中國的大方向是一樣,以至於遏制中國成了美國兩黨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

拜登在上任之後延續了這一趨勢,並採取了一些激進的做法,進一步加大了圍堵中國的力度。

然而,中東的一場戰爭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將華盛頓拉了回去,美國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到加沙地帶,這一做法讓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合作夥伴感到失望。

日本希望中東衝突盡快徹底結束

據《紐約時報》報導,曾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日本議員長島昭久在澳洲出席一場論壇時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長島昭久表示,日本最擔心的是美國軍事資源從東亞轉向歐洲、轉向中東,「我們真的希望中東衝突盡快徹底結束。」

要「盡快」,還要「徹底」。

這兩個詞充分暴露了日本的心態,日本政府希望中東徹底穩定下來,不要再讓美國分心,這樣美國就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亞太地區。

印度的擔憂更甚

美媒指出,印度也記得美國立場轉變的影響。

這還要追溯到小布殊時期。

小布殊曾在競選時大談中國,聲稱自己擔任總統之後,「中國將不再懷疑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和目標。」

這明顯是要應對中國,然而,「9·11」事件發生一個月後,小布殊訪問中國,他收起了將中國稱為「戰略競爭對手」的所有言論,同重點討論了貿易和打擊恐怖主義的必要性。

隨後,美國出兵阿富汗。

當時印度本以為美國要全力應對中國了,結果布殊對華態度大變,而最終引發的後果是,阿富汗戰爭把美國推向了巴基斯坦,而後者是印度的宿敵。

現在印度擔心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它已經做好了應對中國的準備,如果美國在這個時候把凳子撤了,印度就得摔個屁股蹲兒。

新德里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C·拉賈·莫漢說,如果回到舊的關係上,回到「我們要在亞洲和平共處」的想法上去的話,會影響日本、印度和我們所有的鄰國。

美國總是「騰不出手」

從過去20多年來看,美國在應對中國的時候,總是「騰不出手」。

小布殊擺開了架勢,結果美國本土遭空襲,一場阿富汗戰爭,不僅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還嚴重消耗了美國的國力。

到了奧巴馬時期,一上任就要處理次貸危機的爛攤子,不得不依仗中國,所以第一個任期表現得相對溫和,等到美國緩過來這口氣了,奧巴馬也到點了。

到了特朗普時期,美國對華敵意被展現得淋灕盡致,然而,美國內部的混亂以及特朗普的糟糕表現,導致特朗普慘淡收場。

現在輪到拜登了,也是來勢洶洶,結果美國又陷入了兩場戰爭。

每一任總統的任期內都能出現各種類型的意外事件,說明這並非巧合,而是美國政策遭遇系統性失敗的必然結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