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費往事

花貓哥哥

2023年10月,烏克蘭死了一個美國人——馬丁·哈特,烏克蘭警方最終在一處建築工地的建築模板之間發現其屍體。

戰爭期間死個人不稀奇,而稀奇的是,他是美國政府派往烏克蘭,前去調查美國軍方與烏克蘭在軍援中腐敗案件的審計員。

雖然烏克蘭表示這是一起意外,但只要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相信這個說辭。

因為這種事,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想當年,駐阿美軍買9只山羊花了600萬美元,特朗普派審計人員過去,結果飛機墜機了。

特朗普不信邪,第二次又派了審計人員去,結果飛機又墜機了。

別問,問就還是意外。

你看,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在涉及軍費審計的問題上,他倆誰都不敢硬碰美國軍方。

那為啥軍費的審計,連總統都搞不定呢?

沒辦法,這裡面的水太深了。

1  曾經窮酸的美軍

現在說起美軍,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世界第一強軍,軍費是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還多。

但美軍一開始,並不是如此,相反,軍費長期處於三流水平。

一方面,美國第一代建國精英們普遍認為,在和平時期維持一支常規的軍隊是對民主制度的一大威脅。

不信的話,看看南美獨立之後層出不窮的軍人獨裁政權就知道了。

另一方面,建國之初的美國,其實並不算一個統一國家,而是一個非常鬆散的聯邦,各州都擁有自己的民兵和獨立外交權,甚至還有關稅。

各州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對聯邦擁有強大軍隊後可能對州權造成的威脅非常警惕。

所以,出於對軍權的警惕,美國的第一代高層仍然在憲法中對軍權做了種種限制,在體制上盡量削弱軍人對權力的影響。

比如,憲法規定,召集和資助軍隊的權力屬於代表民眾意志的國會,而國會對軍隊的撥款一次不能超過兩年。

這就意味著國會隨時可以大幅削減甚至斷絕軍隊的軍費,用經濟手段遏制軍隊的無序膨脹。

比如,憲法對軍隊最舉足輕重的權力做了分權安排,規定由總統(而不是職業軍官)擔任全軍總司令。

同時,總統卻沒有宣戰的權力,後者屬於國會(當然,這一條在後來名存實亡了,因為像越戰、伊拉克戰爭都不屬於「戰爭」,而是總統有權決定的「軍事行動」)

再比如,「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國會有權召集民兵,但民兵軍官的任命和按照國會規定紀律訓練民兵的權力由各州保留」。

這是為了威懾正規軍不要亂搞。

這樣一來,從制度上,美國就把軍隊給限制死了。

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美國軍隊都是一支規模小、經費少、裝備差、訓練水平低的軍隊。

美國陸軍在1866年僅有5.7萬人,之後不斷減少,從1871年到1897年的26年間,陸軍人數最多的時候也沒有超過3萬人。

1890年時,美國軍費開支為6700萬美元,哪怕在美西戰爭那一年,也不過1.02億美元,別說英國了,連大清的軍費都不如。

哪怕美國打贏了美墨戰爭和美西戰爭,那也是因為墨西哥和西班牙本身就是菜雞而已,勝之不武。

但到了20世紀,隨著美國開始介入世界事務,特別是當1917年美國總統威爾遜信心滿滿地介入一戰,向德國宣戰之後,才發現,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人家歐洲屍山血海已經打了三年,各種作戰經驗和技巧嫻熟完畢,而美國派往歐洲的部隊呢?

竟然是臨時從26個州抽出來的,絕大部分都沒什麼作戰經驗。

人家歐洲軍隊早就裝備了鋼盔,而美軍頭頂上還帶著圓邊布帽,對彈片基本毫無防禦力。

人家歐洲早就普及了坦克對塹壕的突破戰術,而美軍呢?

一輛坦克都沒有,雖然找來法國的雷諾坦克進行了山寨,但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才生產了26輛。

人家歐洲軍隊早就把機槍裝備到了排,索姆河戰役機槍一天就打死了6萬英軍,而美軍的一個師裡面,都沒有多少機槍。

這樣的軍隊,怎麼能適應歐洲戰場?

最後還是英法看不過去,為美軍提供了鋼盔機槍和坦克,才讓美軍勉強有了一戰之力。

也正是因為這種軍力差距的刺激,才讓美軍開始增加軍費,但是一年之後,戰爭結束了,美國在巴黎和會上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美國的孤立主義重新抬頭,再加上國會議員對軍隊擴張的警惕和對軍費開支過高的抱怨,美國剛剛擴軍,就開始了大裁軍。

1921年,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參議員博拉的裁軍修正案,把陸軍從300萬裁到了27萬。

1927年,美國召開五國海軍會議,限制了海軍軍力發展。

到了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軍費一砍再砍。

到了1932年的時候,美國軍費再次降到了10億美元以下,回到了1900年代的水平。

這種10億美元級的軍費開支差不多維持了將近10年,到1939年二戰爆發前,美國的軍費水平仍然是9.8億美元。

以至於為了掙錢,很多飛行員要主動退役,加入蔣介石組建的「飛虎隊」,來亞洲與日軍作戰,每擊落一架日本飛機就能拿到500美元。

哪怕二戰爆發之後,美國人也是一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

軍費開支佔政府開支的比例遠低於德國和日本,1941年的時候,德國軍費佔政府開支的57%,日本為28%,而美國呢?只有5%。

誰能想像,僅僅幾年後,美軍的軍費將震驚世界?

2、軍工復合體的誕生

我們會發現,美國建國300多年,其實在200多年的時間里,軍費開支一直處於較低水平,那麼為什麼現在成長為一個軍費怪物呢?

這要從二戰中崛起的軍工復合體說起。

一戰和二戰有本質區別,就是從塹壕戰,變成了飛機、坦克、航母為主的工業化戰爭。

所以二戰的花費,變成了工業品製造,誰的工業品生產得多,誰就能贏。

巧了,美國就是當年的第一工業國。

比如典型的工業品汽車,美國汽車工業的產量在全球總產量中的佔比基本在70%~80%之間,部分時間佔比甚至能超過90%!

只不過這些工業企業都在忙於消費市場,沒時間也沒訂單去生產軍工產品而已。

但是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對軸心國宣戰,巨大的戰爭需求,讓整個國家開始飛速地為戰爭而轉型。

為了統一調度整個國家的軍火產能,羅斯福成立了戰時生產委員會,負責統籌、規劃戰略物資,並且指導全國的民用工業快速轉產軍工。

這個機構下設1000多個分支機構,觸角伸進每一個行業。

從造罐頭的到造電話機的,從造電梯的到造汽車的,從造打字機的到造電冰箱的,都被這個委員會統了起來,轉產軍工。

那麼有一個問題,這些企業都是私人企業,如何說服這些私人企業生產軍用品呢?

羅斯福想了個辦法:如果壟斷資本不能擁抱政府,那就讓政府去擁抱壟斷資本。

1941年,羅斯福任命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擔任美國政府汽車生產管理局局長。

這樣一來,為美國軍隊提供汽車的擔子,就落到了通用總裁的肩膀上。

不管通用總裁把這些訂單交給自己的工廠也罷,交給福特也罷,反正到了合同規定的時間,我要看到這麼多汽車。

此類情況很快就在各行各業陸續發生,羅斯福向資本家們開放了政府以及戰時管理機構的很多職位。

到1943年的時候,這些美國企業的高管在政府中工作的已經有了上千人。

於是,美國壟斷資本與政府力量進行了深度融合,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爆發出了恐怖的能量。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戰機、戰艦、轟炸機、航母、潛艇、坦克等大型裝備均實現了流水線式的生產,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工業奇跡。

那麼美國在二戰中,總共生產出了多少武器呢?

我們看一組數字:

各種軍用飛機 29.64萬架,各種坦克或裝甲車輛10.24萬輛,37.24萬門大炮、238萬輛卡車 、582.2萬噸炸彈 、2008.6萬件輕型武器和440億發輕型武器彈藥。

此外還有155艘航母、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49艘驅逐艦、498艘護衛艦和203艘潛艇。

所以,日本完全是被美國的飛機和軍艦給堆死的,哪怕日本人再不怕死也沒用。

所以在雅爾塔會議的時候,斯大林都對這麼龐大的生產能力敬佩,親自向羅斯福敬酒:「敬美國生產力,沒有他們,這場戰爭早已失敗。」

但是,雖然美國靠著海量的軍工產量幫美國打贏了二戰,但同樣釋放出了一頭怪獸:

軍工復合體。

軍工復合體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打個比方。

你是一個生產汽車的企業主,戰爭期間,按照政府要求轉產坦克,並且完成了政府的海量訂單,賺了個盆滿鉢滿。

政府付錢痛快,對產品也不挑剔,除了時間要求緊之外,其他沒毛病。

但是有一天,戰爭結束了,訂單沒了,你咋辦?

戰爭期間你為了滿足政府的採購量要求,新建了廠房,招募了工人,增加了設備,這些都是沈沒成本,如果政府不向你採購坦克了,這部分成本不就成了損失了麼?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企業主,可能也就吃了這個虧了。

但是,如果你恰好還是政府的汽車生產管理局局長呢?會不會想辦法讓政府不要減產那麼多坦克?

如果偏巧你背後的財團還和國會的某些議員關係密切,可以在國會幫你呼籲,你會不會讓他們渲染潛在的威脅,要求政府繼續維持龐大軍力呢?

如果你還雇有遊說公司,他們原本是為了幫你解決勞資糾紛的,現在你會不會讓遊說公司去拉攏政府高官幫你說話?

巧了,你還認識幾個記者,要不要這些記者幫你在報紙上呼籲一下?

另外,在長時間與軍隊的合作中,你和某個軍方的大人物結下了「深厚友誼」,他的兒子女婿七大姑子八大姨都在你的公司上班,你會不會請他在「合適的時候」製造一個「小小的衝突」,借此給你掌握的議員、遊說公司、記者們發力的機會?

你看,當這些群體都為了一個利益目標去說話、去努力的時候,這個軍工復合體就形成了。

所以,哪怕蘇聯並不想與美國為敵,但在美國軍工復合體的煽動和渲染之下,美國仍然進入和蘇聯的冷戰時代。

3、軍費暴漲

美國軍費漲到如今這個地步,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

看過《三體》的都知道,在黑暗森林之中,有一個猜疑鏈。

也就是說,我怎麼知道,對方對我一定是友好的?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全,必須先下手為強。

這種猜疑鏈一旦形成,就沒法再停下來了。

美蘇之間同樣存在著這樣一個猜疑鏈,美國覺得,蘇聯一定會害我,所以我必須造更多核彈,嚇住蘇聯不要害我。

蘇聯覺得,美國造那麼多核彈,一定是為了害我,為了被害後我還有力量反擊,我要多造核潛艇,多造火車偽裝導彈,多造遠程轟炸機,保留二次核打擊能力。

結果美國一看,你造這麼多武器不還是為了害我?

所以,美蘇就陷入了囚徒困境,為了保證自己安全,就必須進行軍備競賽。

美蘇的軍備競賽主要集中在常規軍備、核軍備和太空領域。

常規領域,雙方都致力於坦克的換型和性能的提高,以及反坦克作戰能力的提高。

在海軍方面,70、80年代美國造了377艘軍艦,保持了對蘇優勢。

太空領域,空間技術從開始就與軍事緊密聯繫,隨著核武庫的飽和,美蘇軍備競賽轉向太空。

蘇聯搞空間站,美國就登月,蘇聯探測金星,美國就探測火星,蘇聯研究太空核計劃,而美國則推行星球大戰計劃,建造太空反導體系。

核軍備領域,到1987年底,美國擁有2.6萬個核彈頭,爆炸總當量為47.41億噸TNT;蘇聯擁有2.2萬個核彈頭,爆炸總當量為75.25億噸TNT。

美、蘇共擁有世界核彈頭庫存總數的97%,總爆炸當量相當於投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的100萬倍,可以摧毀地球數十次。

同時雙方在核武器運載工具、多彈頭分導、潛艇發射戰略核武器等高技術領域的研制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不得不說,這種軍備競賽,是軍工復合體的最愛。

工廠有了訂單,科研機構有了項目,軍隊提高了地位,議員們贏得了「關心國家安全」的聲望。

整個冷戰時代,在軍工復合體的渲染之下,為了應對「蘇聯威脅」,美國不得不把GDP的10%以上投入到軍事當中。

從1955年到1973年,美國的軍費從494億美元增長到771億美元,增長64%。

別看這個數字沒多少,但當年的美元可值錢得很,35美元就能換1盎司黃金!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在與蘇聯競爭中拔得頭籌,美國把大量軍費都投入了科研領域。

於是,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化、生物醫藥等行業也逐步成為美國軍工復合體中的一員,一些此類新興技術開始和軍工巨頭企業綁定,從軍費中分得了大量研發資金。

整個冷戰期間,美國軍費開支總計約為8.5萬億美元,相當於打了30場第二次世界大戰。

也就是在冷戰期間,美國的軍費開始一騎絕塵,成為世界上軍費最高的國家,並一直保持了80多年。

第二個階段是冷戰後。

美國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造了那麼多武器,到最後,蘇聯竟然自己解體了!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最大的贏家不是美國,而是在這幾十年中,吞掉絕大多數美國國民收入的軍工復合體。

如果說,軍工復合體只是吞錢,倒是也問題不大,但關鍵在於,軍工復合體並不滿足於吞錢,他們還要綁架政治。

比如,冷戰結束了,全世界都慶幸和平年代的到來,但美國軍工復合體不高興。

很簡單,兔子死了,還要狗幹嘛?

冷戰結束後,美國必然要大批裁減軍隊,減少軍費開支,減少國防合同,這就動了軍工復合體的蛋糕。

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找到一個新的維持龐大軍備的理由。

這個理由也很好找,維持美國霸權。

冷戰之後,美國是超級大國,擁有著全球霸權,所以,美國就可以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全球體系,讓全球的經濟政治活動為自己服務。

舉個例子,美國以美元潮汐,在金融自由化的口號下,在全球各國的資本市場上購買優質資產,形成對其他國家的優質資產的控制,間接獲得超額利潤。

但是如果美國沒有軍事霸權,這種赤裸裸的薅羊毛行為,會不會被群起而攻之?

再比如,美國推動全球化,把污染大、勞累的低端製造業轉移出去,自己把持高端製造業,以供應核心部件和收專利費的形式,生產高科技產品,躺著就能賺走最大利潤。

如果沒有軍事霸權,信不信別人分分鐘上來搶走?

還有,美國在世界貿易領域之中,制定偏向自己的規則,自己只能佔便宜不能吃虧。

無論是豐田還是阿爾斯通,無論是華為還是大眾,都被美國處罰過。

如果沒有軍事霸權,這種行為恐怕早就被打上門了。

比如,美國高居於國際體系之上,在國際體系當中排斥異己,打壓對手,按照自己的意圖塑造國際體系,以「基於實力的國際秩序」對其他國家頤指氣使。

如果沒有軍事霸權,誰聽他的秩序?

所以,經濟霸權為軍事霸權提供資金,而軍事霸權又是經濟霸權的堅實後盾,二者完美契合,相輔相成。

為了維持這種世界主宰者的地位,那就必須投入巨量軍費,讓軍費成為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需要與支柱,保持美國的強大軍力,這就是軍工復合體的一個自洽的邏輯。

至於這個稱霸的過程會不會激發起其他國家和民族反抗,會不會給美國帶來威脅,軍工復合體並不在乎。

相反,有了威脅更好,有威脅的由頭了,才能有藉口找國會要錢。

所以我們發現,冷戰之後,是美國軍費增長最快的一段時期,具體數額也遠超冷戰。

僅僅反恐戰爭中,美國就花了20萬億美元!

但是最後呢?

反恐反恐,越反越恐,阿富汗戰爭打了20年,最後還是灰溜溜地撤走了,留下了一地雞毛。

就這樣,在美國的霸權之路之下,發財的永遠是美國軍方、國防部、軍火製造商、國會議員、國防科研機構、智庫、輿論界等等等等。

死在恐襲中的、死在戰場上的、終身受戰爭綜合症折磨的,永遠都只是老百姓的孩子。

4、總統奈之若何?

如果我們回顧整個反恐戰爭,就會發現,軍工復合體的利益,和國家利益並不一致。

如果站在美國的戰略角度,就會發現持續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對其經濟可謂有害無益。

一方面,多年的戰火讓阿富汗陷入幾乎百年無法恢復的創傷和無盡混亂,甚至可能面臨生存危機,但美國也沒有得到什麼利益。

另一方面,中國卻在這20年內崛起成為最可能衝擊美國絕對統治地位的國家。

然而在美國軍工復合體看來,反恐戰爭戰爭持續越久,他們就越可以大賺特賺。

所以從奧巴馬時代就說要撤軍,但一直到拜登時代才完全撤離。

有人可能有點奇怪,軍工復合體這麼綁架國家政策,浪費國家資金,難道總統就坐視不管嗎?

嗯,怎麼說呢?

也不能說一點也不管,只是管的比較少而已。

二戰以來到現在,嘗試過管軍工復合體的,只有三個總統。

第一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他一直到臨卸任最後幾個小時,還在向全國發出了對軍工復合體的提醒。

艾森豪威爾說:

「強大的軍事組織和巨大的軍火工業的聯姻是美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新現象,在每一個城市、每個州的議事機構、聯邦政府的每個辦公室都能感受到它的總體影響……

二戰結束後,美國國內那些在戰時飛速成長的部門和企業並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消失,反而逐漸控制了這個國家,我們必須警惕軍工復合體對我們社會和政府的不正當影響。」

然後幾個小時之後,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啥也不管了。

第二個總統是甘迺迪(就是那個腦洞大開的傢伙)。

艾森豪威爾退休2年後,因為美國在越南戰場的行動,引發了越來越大的反戰浪潮。

甘迺迪覺得,應該結束越南戰爭,把美國從越南戰爭的泥沼之中拽出來。

可是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甘迺迪希望結束戰爭的想法無疑損害了軍工復合體的利益。

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甘迺迪當著數萬人的面,被一發子彈掀開了腦袋,而事情的真相,到現在也沒人敢調查。

甘迺迪死的第二年,美國宣佈兩艘美國驅逐艦在北部灣「遭北越魚雷艇攻擊」,正式與北越開戰,花了738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2萬億美元)打了一場越南戰爭。

第三個總統就是著名的懂王特朗普了。

特朗普這個人,在美國政界就是完全的異類,相比其他政治家和軍工復合體千絲萬縷的聯繫,特朗普這個搞房地產出身的,算是和軍工復合體瓜葛最少的了。

所以他競選的時候,就揚言「我當上總統我要從世界各地撤軍!」

「我們在軍事防禦和其他方面花費掉了數十億美元,卻不給我們可憐的農民好的待遇……」

這顯然也動了軍工復合體的蛋糕,不過大家當時都覺得特朗普沒戲,所以根本不放在心上。

但是萬萬沒想到,特朗普竟然選上了!

特朗普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要履行承諾,修牆。

但是修牆的錢誰出?

一開始特朗普讓墨西哥出,但墨西哥顯然不幹,然後特朗普又要求國會撥款50億美元,由於未能與民主黨人就此事達成一致,美國政府停擺35天。

僵持到最後,民主黨人同意提供14億美元,剩下的要特朗普自己想辦法。

然後特朗普就把主意打到了軍方頭上。

誰不知道軍方有錢?每年拿走了預算的最大份額,拿出72億美元修牆沒問題吧?

但萬萬沒想到,軍方不給!

開玩笑呢!

每年的軍費要多少,怎麼分配,軍工企業拿多少,軍隊拿多少,保守派智庫拿多少,遊說公司拿多少,議員的政治獻金拿多少,早就商量好了。

你從中間拿走72億美元,這個窟窿誰補?

對軍方這種態度,特朗普也有辦法:審計。

特朗普提出,你們軍費從1990年以來就沒審計過,特別是反恐戰爭花了20萬億美元,誰知道有沒有貓膩?

特朗普說的有道理,美軍管理著約290萬人員(包括僱員),擁有聯邦政府內最大的房地產投資。

其資產分布在全球48600多個地點,包括建築物、結構、公共設施、道路和圍牆,總計超過643900個。

自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對所有聯邦政府機構進行審計的審計法案以來,國防部一直沒進行過審計。

但是特朗普不信邪,從2018年開始,特朗普聘請審計公司,對美國國防部開展審計。

結果不審計不知道,一審計嚇一跳,黑啊!真黑啊!

比如,F35戰鬥機採購的腐敗問題,美軍採購價高達1.1億美元一架。

特朗普覺得,你這價太離譜了,怎麼這麼貴?於是專門召見洛馬公司老總,說你不降價我就不買了。

結果最後,洛馬公司頂不住這位新任總統的壓力,把價格降到了8000萬美元。

那為啥賣這麼貴呢?

有媒體爆料說,每賣出一架,洛馬要給空軍高層3000萬美元的「回扣」。

其實給回扣這種事在美國空軍已經是常態了。

比如此前美國參議員查克·格拉斯利美國國會爆料,說空軍使用的咖啡杯,每個採購價高達1280美元!

你用的啥杯子?鈦合金杯子也沒這麼貴啊!

搞的空軍部長威爾遜被迫承認:「花這麼多錢完全是不負責任」。

不過拿這個事質問威爾遜,有點冤枉,威爾遜這樣的大佬哪會關注一個咖啡杯多少錢?

他哪能想到下面人做賬做得這麼粗糙啊!

除了天價咖啡杯,此前還有美空軍C-17、C-5運輸機的馬桶蓋採購單價高達1萬美元的新聞。

咖啡杯和馬桶蓋真的這麼值錢嗎?

顯然不是,之所以這麼貴,無非也是為了走賬報銷而已,不報貴點,怎麼往中間算回扣呢?

海軍也不逞多讓,比如航母上的阻攔索,美軍採購價是1050萬美元一根。

但事實上,這種攔阻索是外包給一家中國企業生產的,出廠價150萬人民幣一根。

至於這些150萬人民幣的攔阻索,是怎麼變成了美軍採購的1050萬美元的攔阻索,你猜?

此外,因為美國依賴於防務承包商來提高軍費使用效能,這為黑幕交易與腐敗風險提供了條件,缺乏監管和承包商進行私下操作提供了巨大可能性。

比如,曾經有個胖子倫納德,通過個人關係,成為美第七艦隊在整個太平洋地區唯一的補給供應商。

記住,這是唯一!

2011年,胖子又拿下美國海軍價值2億美元的補給超級大單。

事後他承認,用美金、婊子、古巴雪茄和神戶牛肉等「高等貨」一路賄賂美軍各級軍官。

這樣「投其所好」的活動持續10多年,涉案金額達數千萬美元,而胖子向美軍提供的補給品總價值,不過3000萬美元。

至於天高皇帝遠的中東駐軍,水就更深了。

阿富汗重建特別監察長索普科,曾調查出美軍為了向阿富汗運送9只山羊,花了600萬美元。

到最後山羊也沒見到,不排除整個項目都是編造的,壓根不存在。

此後索普科還爆料,美軍有一個「特別項目」,在阿富汗為「秘密項目」花1.5億美元建了別墅,項目人員生活奢侈,靠直升機出行,吃飯食材要從歐洲空運等等。

在「阿富汗文件」中,類似事件還有很多。

比如美軍曾斥資4300萬美元在阿富汗建立一座壓縮天然氣站,這一成本是巴基斯坦的140倍。

比如美軍還在阿富汗修建了一處造價高達3600萬美元的軍事設施,但從未被使用。

比如美軍斥資4.86億美元所購20架G222貨運飛機中,至少有16架長期閒置在機場跑道上,最後被以3.2萬美元的價格當廢品回收。

比如,價值上千萬美元的導彈,被毫不吝嗇地砸在了價值6美元的帳篷上,這樣軍工復合體才能得到新的訂單。

總之,花式搞錢的方法,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美軍做不到。

現在知道反恐戰爭那20萬億美元,到最後花到哪了吧?

不過,特朗普查軍方的帳,軍方也不是沒有反彈。

比如,特朗普往阿富汗派了兩撥審計組,結果兩次都墜機了,審計人員全部死亡,搞的審計公司再也不敢接阿富汗的活,審計工作也不了了之。

比如,特朗普上任以來,就不斷陷入通俄門。

雖然特朗普一再否認,但總有新的證據冒出來,有媒體認為,這是軍工復合體對特朗普的警告。

再比如,特朗普2020年大選失利,特朗普也把其歸咎為深層政府(Deep State)對自己的迫害,而龐大的軍工復合體系,就是深層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果搞到最後,特朗普下台,拜登上台。

上台沒多久,俄烏戰爭就爆發了,審計的事也沒人提了,軍工復合體再次開始了愉快的搞錢大業。

你以為美國軍援烏克蘭那幾百億美元都給了烏克蘭嗎?

並不是。

得克薩斯州共和黨眾議員邁克爾·麥考爾指出,在美國國會分配給烏克蘭的1130億美元中,大約60%用於美國軍隊、美國工人和美國石油儲備的現代化,而只有20%的資金以直接預算援助的形式直接提供給烏克蘭政府。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在監督聽證會上也承認了這一事實,他表示美國國會指定用於援助基輔政府的大部分資金實際上都流向了軍工聯合體。

這就相當於,這些錢是左手出右手進了。

自己給烏克蘭賣了好,打擊了俄羅斯,自己還平了賬,而且這1130億美元戰後還要還給美國,烏克蘭還要說聲謝謝,簡直賺麻了。

為啥特朗普一直揪住拜登的兒子在烏克蘭的特殊利益聯繫不放?

就是因為拜登兒子也是這條船上的人,至於國家的錢是不是浪費了,軍工復合體並不在乎。

那麼為啥軍工復合體的利益,連總統都無法撼動呢?

這裡面有深層次原因。

第一當然是因為軍工復合體對政治的深度滲透。

我們都知道,美國國會的議員來自各州選舉,那麼各州的利益,就是這些議員的利益。

軍工復合體在產業佈局的時候,就會刻意將產業分布到各個州,和各州議員形成利益共同體。

比如,僅波音公司一家在加州就擁有約3000個分包商,控制著數十萬個就業崗位。

F-35的零部件生產遍布美國46個州,直接創造了約15萬個就業崗位。

西科斯基飛機的總部設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在當地擁有的8000名員工。

這樣一來,各州在國會的議員們為了選票,往往會發揮自身影響力,心照不宣地不斷提高美國軍費,把蛋糕做的大一些,再大一些。

第二是因為政商旋轉門。

由於美國羅斯福時代留下的資本家當官的傳統,所以很多美國國防部門官員「入則為官,出則為商」。

比如,美國現任防長奧斯汀2016年在中央司令部司令任上退役後,曾擔任雷神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前國防部長馬蒂斯在任職前曾是通用動力公司董事會成員,從國防部長崗位上卸任後又重新成為通用動力公司董事會成員。

另一位前國防部長埃斯珀曾是雷神公司高管,從政府離職後加入了製造軍用設備的伊庇魯斯公司。

這樣一來,也就相當於美國的將軍們的後路在軍工企業裡面。

這就會讓他們在任期間,主動去考慮軍工企業的利益,甚至為了企業的利益,製造完全沒必要的需求,甚至挑起戰爭。

就算總統,面對整個國防部體系的時候,說話也是無力的。

他的情報需要軍方提供,決策建議需要軍方拿出,具體執行也需要軍方去落實,這樣一來,它又怎麼能真正控制軍方呢?

所以,哪怕有時候總統並不想發動戰爭,不想花錢打仗,但在百官的裹挾之下,也必須老老實實跟著走。

5、滅亡

美國現在這個樣子,讓我們想起了羅馬帝國後期。

自統一地中海沿岸各部落後,古羅馬開始成為四處擴張的帝國,但在這一過程中卻逐漸面臨白銀貴金屬貨幣短缺的問題,因此只能依靠武力佔領來控制貴金屬產地。

同時,元老院貴族就逐漸演變為放高利貸的金融貴族。這樣一來,元老院和古羅馬軍隊就成為了利益共同體。

貴族放貸給軍隊打仗,軍隊打仗搶來更多的金銀產地給貴族,然後貴族有了錢就再放貸,軍隊有錢去打仗去搶更多的金銀。

就這樣,羅馬陷入了螺旋擴張的畸形發展之路。

但是,任何世界帝國都逃不脫一個基本規律,帝國擴張收益要大於等於擴張成本才能維繫。

在古代交通條件下,太大的領土對於國家統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成本,無論是交通成本、政令成本、金融成本還是治理成本。

羅馬軍隊和貴族通過擴張得了好處,卻讓整個羅馬帝國陷入了統治困境之中。

結果最後,擴張收益小於擴張成本,羅馬帝國就擴張不下去了,同時為了保住當前的地盤,羅馬帝國只能大規模啓用蠻族將領治理邊疆。

但萬萬沒想到,最後居然是因為蠻族將領造反,導致羅馬滅亡。

這一尷尬局面,正在美國不斷上演。

美元全球化的收益,就是擴張收益,軍費就是擴張成本。

在冷戰結束之後的一段時間,美國擴張收益是大於擴張成本的,所以我們看到美國打了海灣戰爭、南聯盟、阿富汗和伊拉克。

在這個過程中,國會的議員們負責製造焦慮、策動戰爭,讓全世界不得安寧陷入戰火。

然後五角大樓下訂單,軍工企業瘋狂盈利,軍隊拿著軍費奢侈浪費貪污腐敗,然後軍隊和軍工企業再拿著賺來的錢給議員們「政治獻金」。

也就是說,這條線上的所有人,都是軍費的「分贓者」,商業模式鏈條可謂完美。

但是到了奧巴馬後期,在美軍和軍工企業的貪污腐敗、巧立名目、破壞審計等等騷操作之下,擴張成本已經大大高於收益了,導致美國國債一路飆升。

哪怕特朗普想盡了一切辦法,比如要求盟友提高駐軍費用與北約軍費,都沒法填補這個窟窿。

特朗普想搞全球收縮,拜登從阿富汗撤軍,其實都是希望減少軍費開支,甩下一個包袱。

但美軍軍費開支已經被軍工復合體綁架,這條利益鏈上的軍隊、軍工企業、議員、媒體、智庫專家以及亂七八糟的基金會和研究機構,已經是吸附在美國肌體上的一個毒瘤。

哪怕總統,也拿軍工復合體沒辦法。

所以我們看到,這幾年,雖然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了,但美國軍費不降反升,已經超過了8000億美元。

在美國欠下巨額國債的情況下,這種高額軍費,正在不斷掏空美國內囊,這種模式下必然綁架美國加速走向衰落。

這一點,美國人知道麼?

當然知道。

但是,面對軍工復合體這個龐然巨物,就算知道,又有什麼辦法呢?

也許,羅馬式的滅亡,就是美國的明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