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效應」正在開始顯現?

風留痕

舊金山會晤被視為是一個「里程碑」,意味著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美進行戰略調整,世界各國也會隨之改變。舊金山會晤必然會引起連鎖反應。而目前這個效應似乎正在顯現。

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決定著世界局勢的走向。因此,在局勢緊張複雜的關鍵時刻,能夠實現舊金山會晤本身,對世界就具有重大的意義。

儘管絕大多數國家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可一旦中美衝突加劇,就不得不面臨重大選擇問題。陣營對抗就在所難免。冷/熱戰必然再起。

如果中美脫鈎繼續加速,世界供應鏈必然的要進行重組。這也是一個重大的選擇問題。

也就是說,在舊金山會晤之前,世界各國都面臨選擇的重大壓力。儘管一次會晤解決不了中美爭端,競爭對抗領域也不會減少,但合作領域卻一定會增多。

重要的是,中美溝通加強,可以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誤判。一方面是選擇的壓力會減少,另一方面可以加強符合共同利益領域或爭端較弱領域的合作會得到加強。最大程度上的避免對抗加劇對世界的傷害。

溝通未必能夠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但合作中則一定會找到更多的互利合作的共同利益。

對於世界來說,推動復甦進程,避免戰爭外溢,積極應對氣候危機等公共安全危機難題,這是最重要的。

而中國既是經濟復甦的主動力或最大希望,也是世界局勢穩定和解決重大國際危機難題不可或缺的一環,與中國合作自然就是當務之急。

儘管美歐在意識形態價值觀上更趨一致,可美國優先不可接受,拱火戰爭持久化也不可接受,與中國脫鈎斷鏈甚至是陣營對抗更不可接受。

美國都開始主動的尋求與中國合作的領域或機會了,其它國家自然也會主動出擊。

儘管歐盟拒絕脫鈎和與中國陣營對抗,儘管歐洲在維護全球化和建立多極世界方面與中國一致。可一是需要美國的保護和維護西方世界的整體利益,二是美國也得罪不起。

因此,不與美國一道與中國對抗是一回事,不顧美國反對加強對華合作則是另外一回事。

如今中美關係回暖,或有意緩解敵對之勢,甚至是開始要加強「正常貿易」和在公共安全危機領域里合作,歐盟和美國的盟友國家自然就不能落後。也就有了與中國合作的藉口和機會。或者說美國就沒有理由完全反對與中國的所有合作。而這就是中國所期待出現的舊金山會晤效應之一。

當美國積極的通過密集外交活動推動舊金山會晤之時,美國的盟友國家也借機採取了積極的行動。顯然就是要抓住這難得的與中國合作的機遇。

澳洲人最聰明。首先就積極的修復了與中國受損的關係。自然也就早早的獲利。

儘管歐盟一度要強化去風險,可由於美國對華戰略的調整,也怕自己被拱在中美對抗的前沿陣地。所以,當舊金山會晤得到中方確定之後,歐盟兩大主席就立即宣佈要出訪中國。而法德兩國也立即派人訪華中國進行溝通交流。

儘管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是去風險的積極推動者,更是半個美國人,可她還是積極要求訪華。至少她是不想在中美關係回暖之時歐盟反而與中國關係惡化。

即使是緊追美國的日韓兩國,此時在對華態度方面也不得不弱化立場,更是積極的尋找與中國對話的機會。

這就是中國希望出現的舊金山效應。只要形成互利合作的局面,只要都不想一損俱損,做不到命運與共,也可以暫時的強化利益與共。

如今,歐洲兩大主席訪華之事已定,中方也開始為中歐峰會進行造勢。

王毅外長日前集體會見歐盟及各成員國駐華使節,呼籲雙方共同努力確保峰會圓滿成功。儘管上一次馮德萊恩訪華之時受到了冷遇,這一次可能會受到較高的禮遇。

歐盟是發達地區,更是第三大經濟體。歐盟與中國有分歧矛盾,同樣的與美國也有很深的裂痕難以修復。中美大國競爭的重要一環就是歐洲「爭奪戰」。

中國不期望爭取歐洲完全站在中國一邊,爭取的是不讓歐洲完全統一到美國的對華戰略之中。也就是必須堅定歐洲拒絕站隊美國和不搞陣營對抗的立場。實際上最好能夠保持「中立」。

對歐洲或歐盟來說,中國有三大利害因素使其猶豫不決或左右為難。

一,中國是經濟復蘇的主動力和希望。也是歐洲擺脫經濟困境的希望。

中國巨大的市場體量,中國打造的世界合作平台,是化解歐洲經濟困境的最佳選擇。

中國可以做到互利合作,但美國卻不會放棄美國優先。至今不能與歐洲談妥跨北大西洋經貿與投資協定,美國優先原則沒有得到體現是原因之一。

論互利合作,中國才是最佳的夥伴。但也確實的難以頂住美國壓力。

二,中國才是歐洲戰略獨立和獨立成極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全球化進程,以及建立多極世界格局方面,中歐的理念更趨一致。也只有中國才能強硬的抵制美國優先和維護多邊主義。也只有與中國合作,歐洲才能擺脫美國的控制戰略獨立或獨立成極。

中國強調「視歐洲為多極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極」,這不僅是承諾,也是忠告。歐洲必須明白,與中國合作才是擺脫美國優先和美國控制的重要一環。

而反之,如果順從美國戰略,或與中國關係惡化,歐洲就只能是永遠的受到美國的控制。

拱火烏克蘭戰爭,是為了增強歐洲對美國的依賴,或加強對歐洲的控制。拱火中歐關係惡化也是同理。

歐洲目前面臨的是去中國風險,也存在去美國依賴嚴重問題。如何平衡與中美的關係才是對歐洲最大的考驗。

三,中國是解決烏克蘭戰爭危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烏克蘭戰爭,是二戰以來歐洲面臨的最大的安全危機。雖然風險在降低,可戰爭外溢的風險卻始終存在。

而持續的戰爭,對歐洲的消耗太大,歐洲已經消耗不起了。目前的戰場態勢顯然已經是無法支持到烏克蘭取得戰爭的勝利。

一旦烏克蘭因支撐不下去而主動投降,或者是因為內亂而把澤連斯基逼下台,歐洲巨大的付出可就要打水漂了。

重要的是,俄目前的經濟形勢在不斷的向好,戰爭結束就要面臨歐洲秩序的重建以及與俄關係的重新定位問題。

雖然保持「中立」立場,但中國與俄烏的關係也決定了不管是戰時還是戰後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果歐洲與美國聯手與中國對抗,那中國也就只能是通過強化對俄的支持來坑殺歐洲了。讓歐洲永無寧日。

儘管並不期待因為一次峰會中歐關係會取得重大的突破,或消除重大的分歧,但也不會如西方媒體所說的那樣會讓歐洲兩大主席「空手而歸」那麼悲觀。

分歧矛盾難以消除,但這卻並不妨礙在其它領域里的合作。至少要起到阻止中歐關係因去風險和電動車反補帖調查而惡化的作用。

在中美關係開始有意回暖或防止惡化之時,相信就算馮德萊恩有反華情緒,這一次也不可能是來對華施壓或興師問罪的。畢竟除了中歐直接的分歧矛盾之外,還有俄烏戰爭、中東局勢以及應對氣候和糧食危機等國際議題可談。

中國既然在峰會前進行造勢,自然就有信心使這一次峰會取得一定的成果。有信心穩定住中歐關係。

前面談到的主要是美國盟友的反應,其實舊金山會晤也引起了美國的不良心理反應。

美國之所以習慣性的出爾反爾或反復無常。一是美國優先原則在作怪;二是美國已經是深度的不自信。

目前美國的反應是很矛盾。一方面在積極主動的與中國溝通交流談合作,或以期穩住中國。另一方面卻加強了軍事施壓。甚至是又揚言要武裝台灣了。

當中國視舊金山會晤為里程碑和新起點的時候,美國人心裡就會覺得又讓中國佔了便宜。或者說被中國有效的利用了會晤。因此,還沒提上褲子就開始後悔了。

重要的是,當看到自己的盟友國家積極主動的與中國外交互動的時候,這建立反華戰隊的距離又拉遠了。這美國顯然是又吃大虧了。

重要的是,一旦世界各國與中國展開良好的互動。一是可以緩解中國的經濟壓力,甚至是會推動中國經濟更好發展。二是會嚴重的影響美國製造業的重振。三是會使發展中國家更看好中國而深化合作。這對美國重構世界秩序的競爭非常不利。

因此,近來拜登似乎又後悔舊金山會晤之舉了。不僅強化了對中國半導體芯片等高科技領域的封殺,還又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或清潔能源領域進行打壓了。顯然是加強了科技脫鈎。

而美軍的行動,顯然想利用軍事來壓中國一頭。同時也是在向世界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美國還有能力主導中美競爭走向,實際上是嚇阻世界各國與中國走近。

如果中歐這一次峰會能夠取得重要的成果,相信美國恐怕又會加強對華施壓。還會同時向歐洲施壓。總之是不能讓歐洲與中國走的太近。

現在的問題是,舊金山會晤已經對外傳遞出不對抗怕對抗的信息,這個合作的口子一開,還能否堵上就未知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