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中,阿拉伯國家眾生相

花貓哥哥

11月24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暫時停火,但戰爭之外的大戲,一刻也沒停。

11月25日,埃及總統塞西會見了到訪的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在會見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塞西表示:

已經準備好解除巴勒斯坦武裝,從而實現巴勒斯坦非軍事化,並且為此得到北約部隊、聯合國部隊、阿拉伯部隊、以及美軍的保證!

此言一出,舉世皆驚!

啥意思?

前面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打生打死,卻被埃及從後面捅了一刀?

更關鍵的是,塞西說漏了嘴,說這一措施,得到了「阿拉伯部隊」的保證。

顯然,這或許已經是阿拉伯世界的共識了。

也許,從塞西的表態以及一個多月來阿拉伯世界的表現中,可以一窺巴以衝突中,阿拉伯世界的眾生相。

1、叛變的埃及

很多人奇怪於埃及的態度,好歹你也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員啊,怎麼能做如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其實吧,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一切的一切,還要從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說起。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1948年5月1日,猶太人宣佈成立以色列國。

但是,阿拉伯聯盟並不願意讓中東的地盤上,出現一個異教徒組成的國家。

所以在開羅召開會議,決定進行武裝干涉。

注意,阿拉伯聯盟干涉的目的,並不是真的幫巴勒斯坦建國,而是想搶地盤。

約旦想佔領整個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本來就是約旦的一部分),埃及也想撈點好處。

結果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巴勒斯坦國的土地分別被以色列、埃及、約旦所佔領,埃及也和以色列結了仇。

結果呢?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再次擊敗了阿拉伯聯軍,奪走了埃及佔領的加沙地帶,並且在反攻中,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

這就相當於,埃及聽從阿拉伯世界的號召,去攻打以色列,結果啥好處沒撈著,自家的土地反而被搶走了。

隨後幾場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出兵最多的,也是受損失最大的。

再看看背後只管搖旗吶喊卻沒有半點損失的沙特和阿聯酋,你要是埃及,你心裡能舒服?

更關鍵的是,埃及想找沙特要點補償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也被沙特否了。

看來,阿拉伯兄弟們靠不住,埃及人必須為自己考慮了。

1977年11月19日,埃及總統薩達特石破天驚地訪問了以色列。

訪問前,薩達特沒有通報其他阿拉伯國家。

整個阿拉伯國家炸了,敘利亞總統老阿薩德宣佈薩達特是「全阿拉伯世界的叛徒」,敘利亞今後永遠不允許他踏上本國的土地。

其後,阿拉伯世界相繼有七個國家發表了類似的聲明。

但是,薩達特並不在乎,他只想讓埃及人過上好日子。

1979年,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撮合,薩達特與貝京簽署《埃以合約》。

至此,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兩國從1948年起持續30年的戰爭狀態宣告結束。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條約,埃及要回了以色列佔領了十幾年的領土西奈半島。

隨後,18個阿拉伯聯盟國家一致決定對埃及實施制裁,斷交、石油禁運,開除阿盟(一直到1989年才回來)等,之後更是被禁止參加伊斯蘭國家的會議。

更嚴重的是,埃以和解激起了巴勒斯坦激進勢力的不滿,他們指責埃及背叛了巴勒斯坦。

於是策劃了多起針對埃及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了大量的傷亡,就連薩達特本人,也被親巴勒斯坦的勢力給刺殺了。

自此,埃及對阿拉伯世界徹底失望。

如果說刺殺事件只是讓埃及對阿拉伯世界失望的話,那麼哈馬斯的騷操作,已經讓埃及對巴勒斯坦人深惡痛絕了。

2006年,哈馬斯贏得了巴勒斯坦大選,結束了法塔赫長期的執政地位。

2007年,哈馬斯與法塔赫之間爆發了武裝衝突,最終哈馬斯驅逐了法塔赫在加沙的勢力,完全控制了加沙地帶,法塔赫則控制了約旦河西岸。

對此,埃及很是緊張。

為啥?

因為埃及境內有一個伊斯蘭原教旨激進組織——穆斯林兄弟會。

哈馬斯,就是從穆兄會的一個分支中成長起來的,和穆兄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穆巴拉克執政期間,埃及對穆兄會的打擊,一直沒有放鬆。

現在穆兄會的分支在加沙掌權了,而且就在埃及邊上,這讓埃及怎麼睡得著?

於是趕緊在加埃邊界修了一條帶倒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

看到沒?

要說建牆堵哈馬斯,埃及才是最先幹的。

不過由於這堵牆太不結實,2008年1月,哈馬斯硬是在隔離牆炸開幾十個洞,數千名巴勒斯坦人立刻湧入埃及境內掃蕩食物和燃料等生活用品。

在這一過程中,哈馬斯與埃及軍人發生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

埃及沒辦法,只能重新加固隔離牆。

但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了,穆兄會推翻了穆巴拉克,搖身一變變成了執政黨。

於是,穆兄會出身的穆爾西總統,宣佈打開邊境口岸,允許哈馬斯自由進入。

但是,因為穆爾西的治國水平太差,2013年6月至7月,埃及發生動蕩,爆發了針對穆爾西的大規模抗議。

在這場風波中,埃及軍方先是保持中立,後來轉而支持反對派,並最終推翻了穆爾西政府。

軍方的塞西掌權後,很快就宣佈穆兄會為恐怖組織,重新開始嚴厲打擊,很多穆兄會分子逃往加沙地帶。

2014年,哈馬斯和穆兄會成員從地道鑽回埃及,對埃及軍方發動了一場大規模襲擊,33名埃及士兵死亡。

哈馬斯勾結穆兄會的行為,大大激怒了塞西。

塞西下令加固了邊牆,而且在邊境設立了5000米的緩衝區,摧毀了所有房屋、樹木和水源。

簡單來說就是,你哈馬斯不是會挖地道嗎?就算你挖過了邊界鑽出來,看到的也是一片空地!成為遠處哨塔上的靶子!

不僅如此,對發現的地道,埃及軍方也是毫不留情地打擊,現在以色列玩的那一套灌海水、放毒氣,都是2014、2015年的時候埃及玩剩下的。

所以,埃及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完全不比以色列更鬆,而且絲毫不講阿拉伯兄弟情義。

畢竟,經過多年的國家意識培育,埃及人已經幾乎忘了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一部分,而是認為自己是古埃及人的後裔(其實八竿子打不著)。

所以,埃及已經不想再待在「阿拉伯世界」這個集體裡了,而且埃及也不想在介入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仇恨了。

所以,埃及在這次巴以衝突爆發後,態度非常曖昧,只是呼籲保護平民權益,一句譴責以色列的話都沒有。

這次埃及願意幫以色列火中取栗,去解除哈馬斯武裝,除了想解決身邊這個定時炸彈之外,經濟因素也非常重要。

埃及的經濟,一直一言難盡。

為了統治的穩定,埃及政府一直向民眾提供廉價大餅,畢竟,人吃飽了,起來造反的慾望就小了很多。

大餅是埃及人的主食,在埃及方言中,大餅(eish)與「生命」同義。

在埃及政府的補貼之下,一般市售大餅價格在1埃鎊左右(約合人民幣0.4元),而經過政府補貼的福利大餅僅0.05埃鎊。

埃及學者認為,「數十年來,讓窮人買得起大餅一直是公民和政府之間非正式的社會契約。」

大餅的象徵意義遠不只是一種消費品,「實際上,它定義了人與國家之間的紐帶。」

但問題是,埃及有1.11億人,天天都要吃大餅,成年累月下去,這是一筆多麼沉重的經濟負擔?

2021年時,塞西曾經嘗試過大餅漲價,但遭到民眾的一致反對,差點把塞西推翻,最終不得已「暫緩」漲價計劃。

更嚴重的是,埃及現在正在面臨嚴重的外匯危機。

商業銀行系統一直處於「淨外國資產為負」的狀況,埃及總共有1653億美元的外債,未來三年需要還本付息的金額為716億美元。

這筆錢,埃及是斷然拿不出來的,最近埃及與肯尼亞、巴基斯坦的貿易,已經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形式。

如此困難的局面,埃及連自己的人民都快養不活了,又怎麼可能同意加沙的幾百萬難民去埃及?

哪怕進來100萬,恐怕埃及的秩序就要崩潰,更何況裡面還有和穆兄會不清不楚的哈馬斯?

相反,如果配合以色列,介入加沙把哈馬斯解除武裝,那麼不僅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安全問題,而且還能得到IMF的貸款,解決當前的經濟難題,繼續給埃及人發大餅。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也許,犧牲巴勒斯坦人,就成了埃及唯一的出路,哪怕被罵為叛徒,也在所不惜。

2、左右逢源的卡塔爾

如果我們看看卡塔爾這次在巴以衝突中的表現就會發現,卡塔爾完全是一個萬金油的角色。

一邊找哈馬斯,勸哈馬斯放人,一邊找以色列,讓以色列停火,抽空還接待了布林肯。

那麼為啥卡塔爾能受到這麼多國家的認同?這就要從卡塔爾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說起。

卡塔爾總面積只有1.15萬平方公里,還沒北京一個市大,人口僅有不到300萬,1971年才實現了獨立。

從表面上來看,卡塔爾和從殖民體系獨立後的阿聯酋、也門等國家沒啥區別,都是圍繞在沙特周圍的中東衛星國,和沙特同氣連枝。

但事實上,卡塔爾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

一方面,卡塔爾雖然也是貝都因人,但是卡塔爾的貝都因人和貝都因人也不一樣。

現在沙特的貝都因人祖先,主要是遊牧民族,而卡塔爾的貝都因人,因為三面靠海的環境,主要靠打漁、採珠為生。

所以,卡塔爾人和沙特人先天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另一方面,卡塔爾一開始是聽沙特話的,但是在石油危機中,沙特下令阿拉伯國家以減產為武器打擊西方世界。

沙特皮糙肉厚沒啥問題,但是卡塔爾可是吃了大虧。所以,卡塔爾覺得沙特這個老大不厚道,於是自立的心越來越大。

對此,卡塔爾幹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半島的電視台。

當今世界,不論幹什麼事,都是宣傳為先。所以卡塔爾在1996年,投入1.37億美元創立「半島電視台」。

為了人才,卡塔爾的王子花了8000萬美元,把BBC中東頻道從主管到記者全部挖了過來。

911事件後,半島電視台作為唯一一家在戰時獲得塔利班政權特許而留在阿富汗的外國電視台,依靠獨家獲取的本?拉登錄音帶和錄像帶在媒體戰中獨佔鰲頭。

不過,半島電視台雖然像CNN一樣標榜自己客觀公正,但這個虧損的電視台完全是卡塔爾王室花錢養的,傳達的也是卡塔爾想說的聲音。

在中東的亂局中,半島電視台擁有在中東獨一無二的影響力,這份影響力連沙特都達不到。

第二件事,就是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所以從前任國王哈馬德上台以來,卡塔爾開始積極介入地區事務,在各種衝突和紛爭中充當調停者和中間人的角色。

從蘇丹的達爾富爾到厄里特里亞,從索馬里到也門,從黎巴嫩到巴勒斯坦,幾乎在中東地區的每一場衝突中都能看到卡塔爾穿梭調停的身影。

從而成功贏得衝突各方的信任,發揮了遠超其體量的外交能量。

別說周邊國家了,就連美軍要和塔利班談判,都要經手卡塔爾。

阿富汗戰爭爆發後,沙特和阿聯酋迅速拋棄了塔利班,但只有卡塔爾不離不棄,一直允許塔利班在多哈開設辦事處。

所以在2020年2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和塔利班最終達成和平協議,也是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

卡塔爾通過一系列努力,讓自己的小國家在中東地區贏得了巨大聲望,不論誰搞事情都要考慮卡塔爾的意見。

所以沙特哪怕對搶戲的卡塔爾很不爽,而且還對卡塔爾進行了封鎖。

但萬萬沒想到,斷交危機後,伊朗第二天就派出5架次航班,向卡塔爾提供了90噸的食品。

伊朗還承諾,每天向卡塔爾運輸100噸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結果封鎖到最後,最後也沒能把卡塔爾怎麼樣。

這下子,所有人都看到卡塔爾和伊朗有多鐵了,所以很多正常渠道聯繫不上伊朗的事情,都要請卡塔爾出面幫忙聯絡。

還記得前不久美國和伊朗交換囚犯的行動麼?就是在卡塔爾的牽線下完成的。

很多人奇怪,伊朗和卡塔爾關係好不稀奇,畢竟兩家要一起開發大氣田,但卡塔爾為啥有這麼大面子,連哈馬斯都要聽卡塔爾的?

原因也很簡單,卡塔爾是哈馬斯的幕後金主。

哈馬斯成立之初,資金來源是埃及穆兄會留下的資產,手裡有耕地、商鋪、銀行等等。

但是隨著埃及和以色列對加沙的封鎖,哈馬斯的造血能力幾乎枯竭了,只能依賴外援。

那誰會給哈馬斯錢呢?最早的時候是沙特,基本負擔了哈馬斯所需資金的一半(那時候哈馬斯還沒有奪權,巴勒斯坦由法塔赫控制)。

後來在美國的壓力下,沙特斷絕了對哈馬斯的資金支持,然後伊朗彌補了這一空白。

但是2009年之後,隨著對伊朗的制裁趨緊,伊朗也拿不出太多錢支援哈馬斯了,於是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落到了卡塔爾的身上。

我們都知道,支持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世界屬於政治正確。

哪怕政界比較避諱,但是事實上誰給哈馬斯的錢多,誰的話語權就大。

卡塔爾對哈馬斯的資金支持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直接資金援助;

二是代哈馬斯接收世界各國巴勒斯坦同情者的捐款;

三是把伊朗提供的天然氣洗成資金,然後轉給哈馬斯。

因為卡塔爾對哈馬斯比較友好,甚至哈馬斯的領導人之一伊斯梅爾·哈尼亞,就躲在卡塔爾,住豪華別墅,吃奢侈大餐。

而且由於卡塔爾的特殊地位以及和美國的關係(卡塔爾算是美國埋在中東監視沙特的釘子,領土上有美國駐軍),卡塔爾也得到了以色列的保證,摩薩德不會在其領土上進行暗殺。

這樣卡塔爾才同意擔任巴以之間的調解人。

所以,我們才會發現,卡塔爾在此次衝突中,表現非常積極,堪稱左右逢源。

但是別忘了,無論是提供資金也好,積極斡旋也好,卡塔爾的最終目標,是提升自己國家的影響力,而不是真正的幫助巴勒斯坦人。

3、曖昧的沙特

回顧整個巴以衝突,我們就會發現,沙特作為理論上的阿拉伯世界老大,完全沒有體現出一個帶頭大哥的樣子,整個立場看起來模糊不清,相當曖昧。

比如,沙特剛剛組織召開阿盟—伊斯蘭峰會,會議通過了一項支持巴勒斯坦的決議:

譴責以色列犯下大規模戰爭罪,警告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的報復性軍事行動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看起來,沙特是支持巴勒斯坦的對吧?

但是轉頭,沙特的圖爾基·費薩爾親王,就跑到美國,公開譴責哈馬斯襲擊平民的行為,進一步削弱了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權威,破壞了沙特準備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努力。

這位親王雖然現在沒有職務,但卻是前情報部部長和前駐英和駐美大使。外界普遍認為,這個立場,很可能也是沙特阿拉伯的立場。

再比如,沙特剛剛為巴勒斯坦人發起了一項捐款活動,連沙特王儲小薩勒曼都捐贈了2000萬沙特里亞爾。

但是轉頭,沙特就攔截了胡塞武裝向以色列發射的導彈,沙特還要求部署更多美國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用來攔截也門胡塞武裝的導彈,防止其襲擊以色列。

還有,前不久布林肯訪問沙特時,沙特宣佈,沙方會擱置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計劃,相關談判也將會被推遲。

但是近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彭博新經濟論壇上,沙特阿拉伯投資大臣哈立德·法利赫卻說,和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談判仍在繼續。

沙特這種精分行為讓人蒙圈了,你到底是哪頭的?

其實吧,沙特這種態度,站在沙特的立場上看,並不奇怪。

首先,你說沙特支不支持巴勒斯坦?那肯定是支持了!

畢竟,支持巴勒斯坦屬於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正確,沙特不支持巴勒斯坦,就會失去在阿拉伯世界的正統地位。

但是,支持巴勒斯坦,不代表支持哈馬斯。

我們都知道,沙特排在第一的安全需求,是維持沙特王室的統治,這一需求,優先級甚至要高於領土完整。

所以,沙特對熱衷於輸出伊斯蘭革命的伊朗非常警惕,這才是沙特和伊朗交惡的真正心結。

現在雖然兩國和解了,但心結並不是那麼容易打開的。地球人都知道,哈馬斯其實就是伊朗在背後支持。

隨著伊朗在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也門以及加沙地帶的佈局,一個「什葉派新月之弧」正處於形成階段,導致沙特對此非常忌憚。

2019年的時候,沙特還逮捕了哈馬斯領導人之一奧貝達,從此就可以看出沙特對哈馬斯的態度。

本來,沙特對哈馬斯的折騰屬於眼不見心不煩,但現在哈馬斯對以色列襲擊,就相當於把沙特架在了火上烤。

你支持吧?得罪美國。

不支持吧?得罪整個阿拉伯國家。

所以,沙特只能把哈馬斯與巴勒斯坦切割開來,只說支持巴勒斯坦人,而打死也不說支持哈馬斯。

只說希望快點停火,而打死也不說要報復以色列之類的話。只說哈馬斯你要趕緊放人,沒說以色列你要趕緊放人。

到現在,雖然沙特還沒有明確譴責哈馬斯,但已經有人替他說了。

11月17日,巴林王儲兼首相薩勒曼。本。哈馬德。阿勒哈利法說,「我明確譴責哈馬斯。我站在平民和無辜者一邊,而不是按政治立場站隊。10月7日的襲擊是野蠻、可怕、不分青紅皂白的。」

眾所周知,巴林一向是沙特的「嘴替」,從巴林的態度上來看,沙特的立場已經很明顯了。

對沙特來說,寧可得罪哈馬斯,也不願意得罪以色列,因為這是一筆很好算的賬。

沙特和以色列雖然關係還沒正常化,但存在共同利益,尤其是在遏制伊朗的影響方面,而哈馬斯呢?

則是一個麻煩製造者,趁此機會睜一眼閉一眼,讓以色列徹底解決哈馬斯,讓法塔赫統治加沙,似乎也是個不壞的選擇。

此外,從小薩勒曼上台後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沙特對阿拉伯世界的控制興趣,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大了,對於站在阿拉伯世界前沿與以色列對抗更是興趣寥寥。

小薩勒曼追求的,在國內進行一系列改革,試圖打破傳統的束縛,讓沙特成為更開放、更現代的國家,將沙特從僅僅依賴石油的國家轉變為多元化的經濟體。

在這個轉型的背景下,沙特需要外部環境的穩定,而不是捲入與以色列的衝突。

同時,有必要時,可以和傳統的只知道念經的阿拉伯國家做一定的切割,借此換取與西方的更密切的關係,通過與西方國家合作來提升自己的全球影響力。

也許,沙特想要的,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而是整個世界。

所以,我們看起來沙特一些「反常」的舉動,也許就是沙特未來的「正常」狀態。

4、貌似強硬的伊朗

相比叛變的埃及,左右逢源的卡塔爾,曖昧的沙特,也許最讓哈馬斯感到溫暖的,就是伊朗了。

的確,伊朗算是這一輪巴以衝突之中,最積極的國家了。

10月7日的攻擊發生之後,伊朗就站出來,支持哈馬斯的行動。

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甚至與哈馬斯頭目伊斯梅爾·哈尼亞親密會面,表示要繼續合作,以實現巴勒斯坦獨立的目標。

在阿拉伯-伊斯蘭峰會上,伊朗總統萊西也不停勸說更多的阿拉伯國家聯合抗以,萊西甚至眼含熱淚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加沙不是言論的舞台,加沙應該是行動的舞台。」

「我們希望就巴勒斯坦領土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做出歷史性和決定性的決定。殺害平民和轟炸醫院是以色列在加沙犯罪的表現。」

在峰會上,伊朗提出了六條要求:

1,以色列必須停火停止襲擊,必須解除對加沙的圍困並允許向那裡運送援助,伊斯蘭國家必須團結一致,全力支援巴勒斯坦人民度過難關。

2,以色列軍隊必須撤離加沙,還要從被佔的巴勒斯坦領土上撤退。

3,以色列必須在能源問題上受到抵制,停止使用以色列的產品,以色列軍隊必須被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籤。

4,如果襲擊持續發生,伊斯蘭國家必須武裝巴勒斯坦人。

5,戰犯必須在國際法庭受審。

6,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從海洋到河流」的巴勒斯坦國。

不得不說,這六條要求如果寫進決議裡,那和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宣戰也差不多了。

除了外交層面的介入,伊朗也是少數拿出實際動作的。

比如,數千名伊朗民兵已經在黎巴嫩南部的邊境地區部署,將直面以色列的鋒芒。

以色列如果要開闢第二戰線的話,首先對上的就是他們。

此外,伊朗控制的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動員力量」(PMF),也已經派出了7千名武裝人員,前往敘利亞南部靠近以色列邊境的戈蘭高地地區。

和伊朗關係密切的胡塞武裝,甚至直接用導彈襲擊以色列和美國軍艦。

但是,伊朗高估了阿拉伯世界的團結程度。

在峰會上,伊朗的提議被否決,最後只通過了個不疼不癢的決議。

既不能讓以色列感到疼,也不能把巴勒斯坦人從戰火下解救出來,就是打了個嘴炮。

很多人盼望看到的阿拉伯聯軍,更是不見影子。

如果伊朗仍然傻乎乎地衝在前面結果會如何?

顯然,就會成為靶子,成為美國和以色列下一個目標。

別忘了,以色列可是真有核武器的,而伊朗還沒完全搞定核武器。

所以峰會之後,伊朗的調門,肉眼可見地降了下來。

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11月初在德黑蘭與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會面時,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

你們沒有提前告訴我們10月7日的襲擊計劃,我們不會為你們參戰。

哈梅內伊告訴哈尼亞,伊朗將繼續向哈馬斯提供政治和道義上的支持,但不會直接干預。

此外,哈梅內伊還敦促哈尼亞壓制哈馬斯內部公開呼籲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全力加入對抗以色列的聲音。

因為襲擊發生後,哈馬斯軍事指揮官穆罕默德·代夫曾公開呼籲「我們在黎巴嫩、伊朗、也門、伊拉克和敘利亞從事抵抗運動的兄弟們,今天是你們與巴勒斯坦人民團結在一起的日子。」

此外還有消息披露,伊朗不會直接干預此輪巴以衝突,除非伊朗自身受到以色列或美國的攻擊。

你看,伊朗的意思就是,你不打招呼就向以色列發動攻擊,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個大哥?

你煽動我的小弟跟你一起幹,有沒有考慮我的立場?

有沒有想過,我想不想捲入衝突?

所以,現在伊朗有點騎虎難下的意思,前期調門太高了,如果現在置之不理,那麼在阿拉伯世界將大大失分。

這麼多年以來追求當阿拉伯世界救星的努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但是如果現在大舉介入巴以衝突(咱們先不討論能不能打贏),絕對會遭遇以色列的瘋狂報復。

到時候戰火可就要燒到家裡頭了,再加上伊朗國內糟糕的經濟,內憂外患之下,那麼伊朗政權還真有倒台的風險。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對此評論道:

「伊朗的革命意識形態建立在反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基礎之上,但他們沒有自殺傾向,而是希望繼續掌權。」

是啊,哪怕道義上在需要支持巴勒斯坦,伊朗都必須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一點,其實和埃及、沙特並無區別。

5、別有心思的土耳其

這次巴以衝突中的土耳其,算是最有意思的一個國家了。

衝突發生後,土耳其算是嘴炮程度僅次於伊朗的一個國家,光狠話都放了不少。

比如埃爾多安就說以色列軍隊對加沙地帶的轟炸堪稱「大屠殺」,還指責以色列軍隊的行動嚴重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堪稱是「恐怖主義」作風。

而埃爾多安的執政聯盟的其他黨派就更極端了,揚言以色列「是世界上每一次混亂的幕後黑手」,應該將這個國家從世界上整體「清除出去」。

只要清除了「猶太復國主義實體」,那麼世界就清淨了。

土耳其極右翼政黨民族行動黨的領導人巴赫切利則威脅,以色列必須馬上停火,否則土耳其軍隊將正式介入加沙地帶衝突。

11月4日,土耳其又發表聲明稱,鑒於以色列持續襲擊平民,加沙地帶正面臨人道主義危機,而以色列拒絕停火呼籲,並導致人道主義救援物資輸送困難,土耳其決定召回駐以色列大使。

前幾天,土耳其外長費丹在接受採訪時又表示,土耳其不排除與以色列斷交,如果不能迫使以色列停火,還有可能採取「外交以上的手段」。

啥是「外交以上的手段」?

要麼就是軍事手段,要麼就是經濟手段唄。

毫無疑問,如果「外交以上的手段」真的實施了,那麼巴以衝突就會演變為土耳其和以色列的直接對抗。

很多人有點奇怪,你土耳其是突厥人,又不是阿拉伯人,怎麼看起來比阿拉伯人更激進呢?

別著急,這都是微操大師埃爾多安的好戲。

埃爾多安這個人,在土耳其屬於「天降偉人」。

既有頭腦,又有手段,而且最厲害的是,總是能利用國際事件,為土耳其撈取更多利益。

還記得挪威和瑞典要加入北約的事情麼?

土耳其就是靠著手中的投票權,從兩國狠狠敲詐了一筆,才放挪威和瑞典過關。

還記得敘利亞難民闖歐洲的事麼?

歐洲讓土耳其幫忙攔住,結果土耳其又狠狠敲詐了一筆難民費。

至於趁中國購買瓦良格的時候敲詐過路費,那已經是土耳其的正常操作了,小場面。

所以,巴以衝突對土耳其來說,同樣是一個天大的機會,撈好處的機會。

畢竟,伊斯蘭世界被一個小小的以色列壓了這麼多年,誰搞定了以色列,誰就是當之無愧的伊斯蘭世界共主!誰不服氣?

現在沙特曖昧,埃及叛變,伊朗鞭長莫及,自己只要放幾句嘴炮,就能成功燃起廣大敵視以色列的伊斯蘭世界民眾的仇恨之火。

對以色列最強硬的埃爾多安,毫無疑問就是最佳的追隨目標。

所以上個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聲援巴勒斯坦集會上,已經有馬來西亞人把埃爾多安的畫像都舉出來了,可見埃爾多安的人氣。

除此之外,埃爾多安還可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代替沙特牽頭,組成一個反以大聯盟,通過各種和平手段,迫使以色列接受阿拉伯國家的條件。

這一點,從前幾天土耳其外長的發言就能看出來。

土耳其外長先表示,有可能和以色列斷絕外交關係。

但隨後他話鋒一轉表示,為了確保斷交達到最佳效果,「應該確保多國協同行動」,尤其是伊斯蘭國家,確保各國以「統一戰線」的形式展開行動。

顯然,土耳其已經盯上伊斯蘭世界共主這個位子了。

一旦這個「和平反以聯盟」成立,土耳其就立於不敗之地。

進,可以逼以色列停戰,那麼土耳其就是巴勒斯坦的救星,以後埃爾多安無論走到那個伊斯蘭國家,都會受到瘋狂的愛戴。

退,反以聯盟成立後,西方國家一定不爽,偏偏土耳其是北約橋頭堡,對於牽制俄羅斯意義重大。

而且土耳其軍力不弱,對於這樣的土耳其,強壓沒用,所以只能懷柔。

這樣一來,土耳其就可以再次拿著解散反以聯盟為籌碼,敲詐西方國家撈好處了。

所以,別看土耳其叫的凶,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罷了。

6、一盤散沙

看了一眾阿拉伯國家的小九九之後,我們也許就會明白,為什麼巴勒斯坦都傷亡萬人了,中國人這邊都急得不行了,而阿拉伯國家卻無動於衷。

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阿拉伯人沒有民族認同。

雖然他們大都是貝都因人,但這種民族認同並沒有建立起來。

當年奧斯曼帝國瓦解之後,原本應該由阿拉伯帝國的後裔哈希姆家族振臂一揮,把阿拉伯人團結在一起,重建阿拉伯帝國。

但是,英國殖民者是不允許這裡再出現一個統一的大國的。

於是,英國讓哈希姆家族的二兒子去做約旦國王,三兒子去做伊拉克國王,讓早些年被拉希德家族驅逐而流亡的伊本·沙特當沙特國王。

然後又扶持凱默爾發動革命成立土耳其,扶持禮薩·汗當伊朗國王,反正就是把這個中東地區搞的四分五裂。

幾十年過去,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在不同國家,產生了不同的國家認同,統一的伊斯蘭信仰,也只是一個信仰了,起不到團結他們的作用了。

這樣一來,哪怕他們在利益的誘惑下組成聯軍,但是往往也因為勾心鬥角,被以色列各個擊破。

過去的幾次中東戰爭,阿拉伯世界一次都沒贏,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現在這些阿拉伯國家,已經被以色列打出心理陰影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以色列對於自己來說是巨大的威脅,但心裡又總覺得,以色列不會先收拾自己,自己可以通過和以色列的媾和,盡量拖延一些時間。

讓以色列先把打擊目標對準其它國家,確保自己的統治可以穩定。

這種小心思的結果就是,各個國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都覺得對方應該上去教訓以色列。

但問題是,誰也不傻啊!

誰先出頭,誰受傷最大,你信不信,到時候撐不下去了,這些阿拉伯兄弟是會傾囊相助,還是落井下石?

那麼大家一起和以色列翻臉呢?也不行。

阿拉伯國家有窮有富,有大有小,各自的戰略目標還不一樣。

無論做出什麼決策,總有幾個人跳出來反對,所以21世紀的阿拉伯聯軍,是注定組建不成的。

看到現在,我們不得不感嘆,阿拉伯世界4.6億人口,一種語言,一個民族,分成22個國家,勾心鬥角不團結,被幾百萬人以色列騎在頭上欺負了幾十年,現在連翻臉的膽子都沒了。

中國14億國民,56個民族,各種民族語言,光方言都有1000多種,卻能萬眾一心,連老美也奈何不得!

為什麼?

這得感謝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另一個,是教員同志。

秦始皇解決了民族認同感的問題,教員同志解決了民族信心的問題。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統一了法律、貨幣、度量衡等制度,使得人們對於一個統一的中國的概念更加明確,建立了人們對「中華民族」這個大一統民族的認同感。

教員同志教育灰心喪氣的中國人,打持久戰,打游擊戰,打埋伏戰,通過這樣的戰鬥,我們照樣可以打贏抗日戰爭。

此後的抗美援朝勝利,更是將近代百餘年來,中國的卑微與恥辱、列強的欺凌與傲慢,擊得粉碎。

鴉片戰爭後百年來喪失的民族自尊心就此得到恢復,從而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心理支撐點。

以至於哪怕面臨當今的美國重壓,中國仍然堅信最後勝利者會是自己,絕不屈服。

如果沒有秦始皇和教員同志,如今的中國各省,恐怕就會像阿拉伯國家一樣各懷鬼胎。

東邊省份叛變,西邊省份左右逢源,北邊省份嘴炮,南邊省份渾水摸魚,面對外來侵略和侮辱,根本無法一致對外。

就算勉強聯合起來了,也只能像阿拉伯國家在幾次戰敗的灰心喪氣情緒之中,毫無打贏戰爭的信心。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冒頭,最終被侵略者一一擊破。

所以,沒有秦始皇和教員同志,阿拉伯國家也只能像現在這樣,對巴勒斯坦的支持,僅限於口頭和大米了。

也許,絕望的巴勒斯坦人,真的只能靠自己了,只有拼死一搏,才有一線生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