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衝突的終局可能就是現狀

晨楓

烏克蘭基輔街景

烏克蘭衝突已經持續快兩年了。眼下,馬林卡被攻破,烏克蘭衝突似乎正在進入新的階段。

然而,所有衝突都有結束。從一開始,人們就在疑惑:這場衝突如何終局?100個人可能有101個答復,因為至少有一個人會反復。但現實地說:

終局可能就是現狀。

終局有理想終局和現實可以實現的終局之分。烏克蘭的理想終局是收復2014年邊界,包括克里米亞;俄羅斯的理想終局是烏克蘭成為緩衝區。這是兩個互不相容的終局。

緩衝區是地緣戰略裡注定問題多多的概念,但大國之間還是在追逐緩衝區。緩衝區是大國(或者大國集團,下同)之間的中立區,兩邊大國都「同意」(或者默認)不進入,避免大國之間代價更高的直接衝突。緩衝區保持中立,自身安全得到兩邊大國的「保證」,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在歷史上,泰國就是這樣的緩衝區。英國勢力從印度向緬甸滲透,法國勢力從越南向老撾、柬埔寨滲透,最後泰國成為緩衝區。泰國因此避免了成為殖民地,這對泰國而言無疑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英法也避免了在東南亞「無謂」的爭鬥。

在印度的另一側,俄羅斯勢力進入中亞,但已是強弩之末;英國勢力從印度向阿富汗滲透,但被打得灰頭土臉。英俄最後以阿富汗為緩衝區。

泰國和阿富汗的例子說明了緩衝區的三個條件:

1.兩強勢均力敵或者蠶食失敗;

2.緩衝區保持中立,不傍大邊;

3.緩衝區的穩定有利於兩強更大範圍的戰略利益。

泰國作為緩衝區的局面一直到二戰爆發才打破,阿富汗作為緩衝區持續得更久。

但要注意到一個事實:英法都認為東南亞是戰略上的副方向,不宜投入過多資源。在主要方向上,緩衝區概念存在死穴:大國很難抑制加大戰略縱深的衝動。為了鞏固對緩衝區的控制,強勢大國會情不自禁地蠶食緩衝區,將緩衝區變為自己的前沿區;然後為了保護新的前沿區,在區外尋求新的緩衝區。

緩衝區本身也可能出於自己的理由傍大邊,這樣緩衝區自動成為前沿區。蘇聯解體後,前華約國家紛紛投靠北約,尋求保護,北約趁機東擴,就是這樣的情況。不意外的是,東歐正是北約和俄羅斯的主要戰略方向,冷戰結束後,北約處於強勢。

1949年至2023年北約在歐洲的成員國擴張

在2014年廣場革命之前,烏克蘭還有可能成為緩衝區。廣場革命之後,俄羅斯還心存幻想,在克里米亞公投入俄之後,依然沒有接納同樣公投入俄的頓巴斯。但烏克蘭成為緩衝區的設想越來越成為空想,烏克蘭急欲加入北約和歐盟正是當前慘烈的烏克蘭衝突的重要起因。

俄羅斯對烏克蘭加入歐盟並不反對,但強烈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對於烏克蘭來說,中立也不再是選項。

在廣場革命之前,烏克蘭在東西方之間的自我定位並不明晰;但在廣場革命和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事變之後,烏克蘭民族主義情節空前高漲,急需通過「國(民)族建構」(nation building)來立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烏克蘭不僅不是俄羅斯,而且是在與俄羅斯的戰鬥中贏得勝利的歐洲國家」。這排除了烏克蘭作為緩衝區的內生條件。

同時,俄羅斯自以為和北約勢均力敵,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北約也根本沒有把俄羅斯看成勢均力敵的對手,否則前華約國家就成緩衝區了。俄羅斯在經濟實力方面更是沒法比,不過烏克蘭衝突表明,北約對俄羅斯經濟的抗打擊能力低估了。

要迫使烏克蘭成為緩衝區,俄羅斯只有軍事選項建立外加條件:

1.佔領烏克蘭全境,把整個烏克蘭變為自己的前沿區,或者通過親俄政權建立緩衝區;

2.佔領烏克蘭部份,迫使烏克蘭同意成為緩衝區。

在2014年頓巴斯內戰期間,俄軍還有可能實現第一選項,現在不可能了。即使俄軍在第一階段投入更大力量,也難以一舉消滅烏軍主力,第二階段在頓巴斯防線與烏軍的絞殺戰證明瞭這一點。

第二選項也不可能,本來就是一廂情願的。只要得到北約的強硬支持,烏克蘭沒有內生動機同意成為緩衝區。

俄羅斯的兩個選項都受制於只能動用有限軍事力量這一事實,因為俄羅斯不願:

a)與烏克蘭在民族層面上結仇;

b)過度影響國內政治經濟社會。

俄羅斯不願重演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悲劇,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和對烏克蘭民心的影響。但是現在,緩衝區通過另外的外在條件意外地成為可能。

在6月1日的摩爾多瓦歐洲首腦會議上,澤連斯基再次強烈要求加入歐盟和北約。歐美領導人對烏克蘭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無條件支持,但在加入北約和歐盟的問題上低調得很。

烏克蘭加入歐盟是與加入北約完全不同的問題,障礙來自歐盟。烏克蘭一旦加入歐盟,歐盟就有責任幫助烏克蘭的社會、文化和生活水平達到「歐盟標準」,所以歐盟對於加入首先就是看經濟條件,不達標不收,包括經濟發達水平、廉政水平、財政平衡。而烏克蘭的經濟狀況離達標差得遠,歐盟無意背這樣的包袱。

另一個問題是人口流動。歐盟成員國之間人口自由流動,烏克蘭若加入歐盟,烏克蘭公民就可以自由流動到任何歐盟國家。來自羅馬尼亞的「流動人口」是英國脫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歐盟國家的大量烏克蘭難民已帶來很大的頭痛,再加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歐盟無法接受。

甚至可以這麼說:即使有一天烏克蘭加入北約了,歐盟都未必願意接納烏克蘭。

在波蘭邊境的烏克蘭難民

但烏克蘭加入北約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任何成員遭到進攻,所有成員都要幫助。這其實主要指歐洲,美國在亞太遭到進攻並不屬於北約的覆蓋範圍之內,所以「9·11」事件之後,美國以遭到進攻為名把北約拉進阿富汗是牽強的。不過阿富汗是軟柿子,北約對出兵沒有太大的心理障礙,拉進去也就拉進去了。

在歐洲,北約第五條是肯定適用的。也就是說,烏克蘭要加入北約,只有兩個可能性:

1.烏克蘭放棄俄軍佔領土地,單方面重新划定邊界,現在就可以加入;

2.烏克蘭打到底,把俄軍打出2014年邊界,收回包括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的全部土地。

否則,接納烏克蘭加入北約,意味著有核的北約與有核的俄羅斯直接進入交戰狀態。北約接納新成員需要全體成員批准,出錢出槍支援烏克蘭與俄羅斯死磕是一回事,自己的身家性命一起搭上去就是另一回事了。波蘭對烏克蘭的戰事最起勁,但「波蘭志願軍」在別爾哥羅德邊境上參加越境騷擾行動,波蘭政府忙不迭否認有關聯。

另一方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話,出發線前推到離莫斯科只有500公里的地方,比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作戰時近了一半。前進壓力可能「點燃」白俄羅斯,甚至引發俄羅斯的第二次瓦解,形成新的緩衝區。

因此,俄軍死守烏東四州和克里米亞,確保烏克蘭領土的分裂狀態和戰爭狀態,反而成為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的最有效、最可靠的辦法。要破解,只有兩個辦法:

a)北約修改第五條;

b)烏軍反攻勝利,一舉收復2014年邊界線,包括克里米亞。

北約可以修改第五條嗎?這樣烏克蘭就可以在國土分裂、戰爭狀態下加入北約了。但這樣,北約也就不成為北約了,烏克蘭加入北約也沒有意義了。「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是北約的基石。

烏克蘭可以放棄烏東四州和克里米亞嗎?這樣烏克蘭「國族建構」的基礎徹底瓦解,烏克蘭也就不成為烏克蘭了。烏克蘭沒人敢划這條新邊界,歐美也不會讓烏克蘭這麼做。這不光意味著烏克蘭政治破產,也意味著歐美政治破產。

烏克蘭能如願軍事收復烏東四州和克里米亞嗎?這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可能,或許「永遠」不可能,這裡的「永遠」指未來很多年。

但要維持戰場現狀,需要考慮俄羅斯、烏克蘭和北約三方面。

俄軍實力在一年半的戰鬥中遠遠低於人們的期望。俄軍並沒有全力出動,大量義務兵留在境內,出境作戰的是志願兵。俄軍在用兵上十分注意節約兵力、降低傷亡。撤回境內的部隊整補、換裝,齊裝滿員的預備隊也比烏軍多得多。頓巴斯絞殺戰主要用「瓦格納」和車臣的部隊,戰果有俄軍一份,傷亡就不是俄軍的事了。

俄軍在前線始終只維持有限兵力,不等於不能大舉增兵;俄軍撤回境內,不等於不能再次出境作戰。巴赫穆特之戰不僅大量殺傷烏軍有生力量,也為俄軍向克拉瑪托爾斯克和斯拉維揚斯克方向突破創造條件。問題是:為什麼?

俄羅斯要的是緩衝區,不是更大的佔領區。要是徹底擊潰烏軍,以戰迫降,迫使烏克蘭接受新的正式邊界,反而為烏克蘭和北約解套,只能得到烏克蘭光速加入北約的結果。這是事與願違的。

更重要的是,要是極大增加的傷亡危及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社會穩定,可能導致俄羅斯的第二次解體。蘇軍入侵阿富汗時,蘇軍與聖戰者的力量對比比現在的俄烏更加懸殊,蘇聯的政治經濟社會穩定比現在的俄羅斯更好,最後還是因為國內的反對而被迫撤軍。蘇聯解體與此有關,普京是過來人,深知其中厲害。

2014年後,俄羅斯受到西方的嚴厲制裁,俄羅斯經濟堡壘化了,但還是估計不足,在烏克蘭衝突後美歐史無前例的極端制裁中受到重創。俄羅斯使盡渾身解數,緩解了油氣出口受阻和與歐美貿易受阻的問題,經濟穩定下來了。但這是低水平的穩定,離健康增長差距很遠,離俄羅斯政府和人民的期望差距很遠,離俄羅斯重回大國地位差距很遠。俄羅斯「祖上曾經闊過」,對自己的期望比現狀高得多。

俄羅斯政治和社會現在沒有明顯的不穩定,但普京在6月2日的聯邦安全委員會會議上指出,有一批不懷好意的人正在試圖動搖俄羅斯國內局勢,俄羅斯政府必須盡一切努力,防止國內局勢出現不穩定。無風不起浪。歐美對俄羅斯心懷不軌不是新聞,普京在當下高調提出維穩就是新聞了。

從衝突一開始,俄羅斯就盡一切可能確保軍事行動減少對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的衝擊,這是政治上的堡壘化。俄軍只出動有限軍事力量,重用車臣和「瓦格納」部隊,都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俄羅斯力圖使國內民眾「不感到」烏克蘭正在發生的軍事行動,烏克蘭境內的「俄羅斯志願軍」襲擾別爾哥羅德、至今「無人認領」的無人機攻擊莫斯科正是要打破這種「虛假平靜」,迫使俄羅斯民眾面對衝突的現實,最好揭竿而起。

5月30日,莫斯科數棟樓房遭無人機襲擊。圖為受損建築

因此,俄羅斯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大力擴大軍事行動,把全社會都捲入到烏克蘭的衝突中去,促成不穩定的條件。

只要可能,永久性維持現狀是俄羅斯可能期望的最好終局,既確保烏克蘭被迫成為緩衝區,又不影響國內政治穩定。不管從軍事、經濟還是政治上來說,俄羅斯都能做到。

在烏克蘭方面,烏軍的真實實力誰都說不清楚,西方重型裝備對戰鬥的真實作用也是一樣。但烏軍在巴赫穆特消耗了過多的實力,也浪費了時間,還沒有達到作戰目的。

按照五角大樓的說法,正在揭幕的烏軍反攻還在「開始階段」(opening phase),主攻(main thrust)還沒有展開。俄軍宣稱若干重大勝利,烏軍暫時保持低調。俄軍縮短戰線後,嚴加防守,烏軍反攻難免成為頓巴斯絞殺戰的反串。

更重要的是,烏克蘭是否上下同欲存在很大的疑問。

在最近的俄軍導彈襲擊烏克蘭時,有三人因為防空洞鎖住而不能入內,最後在洞口喪生。澤連斯基震怒,下令全國大檢查,結果很有意思:僅基輔大檢查就發現,1078個防空洞裡,356個未準備就緒(具體問題不明,可能包括雜物堆放、積水、通風不良、缺乏照明等),122個因上鎖而不能進入,只有597個能用。戰略工業部長Oleksandr Kamyshin在檢查基輔奧博隆區(Obolon)後指出,「絕大多數防空洞都是關閉的」,他覺得難以置信。

烏克蘭人在防空洞裡避險

烏克蘭衝突已經打了快一年半了,俄軍導彈襲擊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竟然還有近半防空洞不能使用,十分之一竟然連門鎖都沒有打開。這裡面的腐敗和失職是自上而下的,也說明烏克蘭離眾志成城、一切為打贏還有很大距離。

2023年初,烏克蘭高官接連落馬。副總檢察長希莫年科、總統辦公室副主任季莫申科、5名州長、4名副部長因涉嫌貪腐而被迫辭職或被撤職。值得指出的是,其中4州為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扎波羅熱州、赫爾松州和蘇梅州,正好都是前線州,接受了最大量的援助,也因為戰事而管理最為混亂。最高法院院長科尼亞茲耶夫、負責軍糧的國防部副部長沙博瓦洛夫、負責電力的基礎設施部副部長洛辛斯基因為貪腐被逮捕,內政部長莫納斯蒂爾斯基(在直升機失事中喪生)和多名最高法院法官的家受到突擊搜查。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國民黨在抗戰年代「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歷史。

另一個數據點是烏克蘭軍民的精神健康狀態。《路透社》在2月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烏克蘭人口有1/4具有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加拿大《CBC》在4月報導,大量烏軍官兵正在哈爾科夫療養,恢復精神健康。

烏克蘭肯定是想收復2014年邊界,包括克里米亞,但不僅取決於國內的上下同欲,還取決於美歐支持。

根據美國國會研究中心數據,2022年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總額超過350億美元,算入經濟和人道援助,總值近500億美元。歐盟加英國、德國、加拿大、法國等國的經濟和人道援助比美國高得多,但軍事援助較少,總值與美國相近。隨著援助裝備的重型化和更多烏克蘭城市鄉村受到戰火破壞,2023年美歐都肯定大大增加相應軍援。

不斷有人說,美歐幾百上千億美元(歐元)就打垮了俄羅斯,賺翻了。要是俄羅斯真被打垮了,那確實賺翻了;問題是俄羅斯沒有垮,活得不滋潤,但離死翹翹還差得遠。衝突長期化的話,美歐支援烏克蘭的經濟壓力會成為不可承受之重,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更是讓援助前景蒙上陰影。

2023年1月,共和黨眾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在一條推文中稱烏克蘭是「世界上最腐敗的國家之一」,並質疑「美國人辛苦賺來的稅款是否被盜」。2022年11月,格林還在美國國會提出一項決議,要求對所有發往烏克蘭的援助進行審計。2022年12月,特朗普的長子小唐納德·特朗普發推文稱:「澤連斯基基本上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國際福利『女皇』。」

小特朗普稱澤連斯基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國際福利『女皇』」

民主黨「進步黨團」30名議員在2022年10月24日通過公開信向拜登發出呼籲:與俄羅斯談判烏克蘭問題的和平解決,要求:

1.華盛頓積極尋找談判解決的辦法,敦促盡快停火;

2.談判應該直接與俄羅斯進行;

3.停止敵對,舒緩制裁,由國際社會提供烏克蘭可接受的安全擔保;

4.戰爭結束遙遙無期,唯有外交才能解決。

公開信發表後,引起美國政界和媒體的激烈反彈。民主黨「進步黨團」在第二天就撤回公開信,重申對烏克蘭的支持,把公開信的發表怪罪到工作人員不小心把內部討論放出去了。這當然是尷尬的藉口。

卡霍夫卡大壩潰決導致巨大的人道災難,美國可能面臨支持反人道罪行的指控。卡霍夫卡大壩的肇事者是誰,俄烏互相指責對方,美歐則聲稱「還不能確定」。不管最終責任是誰的,烏軍持續炮擊大壩的責任跑不掉,而烏軍使用的武器彈藥恰好是美歐提供的。

在赫爾松反攻之前,烏軍首先用「海馬斯」火箭炮轟擊大壩和壩上的橋梁,這裡確實是俄軍補給西岸控制區的重要通道。烏軍接近第聶伯河後,改用射程較短的火炮轟擊。大壩堅固,轟擊沒有直接導致大壩潰決,

西方媒體反復強調大壩在俄軍控制下,這是有意誤導的。在赫爾松反攻前,俄軍確實控制完整的大壩。但烏軍佔領西岸後,俄烏分別控制大壩的東西兩端,誰都不控制完整的大壩。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到烏軍炮擊損傷的壩體得不到檢查和修復,在夏季升高的水位壓力下,穿孔、決口乃至最後潰決是完全可能的。

遭襲的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

也就是說,卡霍夫卡大壩的潰決如果不是烏軍炮擊直接導致的,也是有關的,美歐提供的火炮和彈藥對此負有責任。在也門衝突中,美歐以反人道對沙特實行軍火禁運。即使美歐最後逃脫了卡霍夫卡大壩潰決的責任,未來軍援也要束手束腳一點,避免被無法無天的烏克蘭極端勢力帶進坑裡。

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拱火,在衝突爆發後把德國、法國一步一步逼到與俄為仇的地步,目的是凸顯美國在歐洲事務上的領導地位,並把盟國綁上美國戰車。但美國戰車最終是駛向亞太的,而不是歐洲,在烏克蘭過度消耗戰略資源不符合美國利益。

美軍已經打不動兩場大戰了。要是台海衝突現在爆發,美軍將極端被動。在這個意義上,只要烏克蘭衝突還在高烈度地繼續,美國就只有在台海束手束腳。就是為了真正的戰略重心,美國也必須及早在烏克蘭「收場」。

但就此甩掉烏克蘭更加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的政治信譽已經與烏克蘭深度綁定了,為了亞太而甩掉烏克蘭,不僅寒了歐洲的心,也寒了日韓澳印的心,到了美國需要與中國對抗的時候,就可能真的拔劍四顧心茫然了,因為盟國都溜號了。這是美國不可接受的。

歐洲早就對就地停火沒意見了。法國、德國明白俄羅斯是歐洲搬不走的鄰居,本來就不想與俄羅斯結下世仇,更無意無限期援助烏克蘭。德國被「吃大戶」沒辦法,但法國對烏克蘭的援助不到波蘭的一半,充分說明了法國的真實心思。

即使是最上躥下跳的波蘭,沒有把自己變成「後方國家」,但還是有了烏克蘭作為緩衝區,依然是不錯的終局。下一步就看是否能把白俄羅斯「點著」了。

因此,在烏克蘭不能迅速取得戰場勝利的情況下,維持現狀對美歐也是最好終局,既保持「文火慢煮」,又不太費柴火。

比照緩衝區的三個條件:

1.兩邊大國勢均力敵:俄羅斯和北約本來並不勢均力敵,但美國需要把戰略重點轉向亞太,歐洲是美國戰略的副方向,就相當於英國在泰國的態勢了;

2.緩衝區願意保持中立:烏克蘭沒有成為緩衝區的內生動力,緩衝區不符合烏克蘭利益,但在美歐的外加壓力下,只有接受;

3.維持緩衝區符合兩邊大國的利益:將烏克蘭作為緩衝區本來就是俄羅斯的設想,但在北約不可能實現理想終局的時候,緩衝區也符合北約利益。

至此,緩衝區的三個條件都滿足,烏克蘭作為緩衝區具有了基本的穩定性。

在烏克蘭基輔的總統辦公大樓前,市民在臨時搭建的滑冰場上滑冰

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和平立場是有用的起點,也可能是美歐從嗤之以鼻轉向「重視積極作用」的原因。中國對頓巴斯、克里米亞的歸屬不持預定立場,這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才能解決的問題。但正在進行的烏克蘭衝突不僅導致生靈塗炭,還危及世界的和平和穩定。和平只能從停火開始,就地停火是最現實、最迅速的選擇,然後才談得上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問題的政治解決。

這不等於烏克蘭會很快停火,接受成為緩衝區,烏克蘭還要搏一下,或者搏幾下。烏克蘭國防部長雷茲尼科夫在香格里拉論壇上說,只要俄軍不撤出烏克蘭,烏克蘭就不需要調解人。6月5日,俄烏雙方都發佈新聞,烏軍「大規模反攻」正在巴赫穆特展開。這只是局部摩擦,還是傳說已久的大反攻,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朝鮮戰爭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就開始了,但到1953年7月27日,板門店停戰協定才簽署,李承晚政權到最後也沒有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烏克蘭停戰談判尚未啓動,和平何時到來,需要兩年、五年還是十年?誰都在盼望和平早日到來。即使不能立刻得到持久的和平,至少先迎來停火。

烏克蘭人民太需要久違的寧靜與祥和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