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從盟友變仇敵!伊朗變天45週年

今年是伊朗伊斯蘭伊斯蘭革命勝利45週年,在2月份,伊朗將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

在當前中東局勢背景下,伊朗的一舉一動都格外引人注目,人們擔心它與美國會爆發直接軍事衝突。

美國東部時間2日16時,美軍出動多架戰機和無人機,還有從美國本土起飛的遠程轟炸機,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85個目標發動空襲,使用了超過125枚精確炸彈。

空襲造成了伊拉克安全部隊和平民16人死亡,25人受傷。

在敘利亞方面,美方則稱有至少18名由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成員在空襲中喪生。

這是美國對1月28日駐約旦美軍基地遇襲事件的首輪報復。

伊拉克政府非常憤怒,召見了美國駐伊拉克臨時代辦,抗議美軍暴行。

敘利亞外交部則譴責美國侵犯了敘利亞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拜登宣稱要報復時,輿論矛頭都是對準了伊朗,結果挨炸的卻是伊拉克和敘利亞。

而伊拉克是美國的盟友,更離譜的是美軍在轟炸前還告知了伊朗。

再這樣子下去,恐怕連伊拉克這個盟友都會跟美國翻臉。

伊拉克方面還聲稱:不接受美國的任何謊言和藉口。

不知道美國要跟伊拉克解釋:罵的是伊朗,打的卻是伊拉克。

這說明美國不敢直接和伊朗開幹!但拜登又要保全自己的面子,所以,「柿子專撿軟的捏」是最安全的。

曾幾何時,伊朗可是美國在中東盟友之一,另外兩個是以色列和沙特。

這三個支點構成了美國的中東戰略支點,為美國帶來了豐厚的地緣政治紅利和經濟紅利,確保了「美元-石油-華爾街」體系的穩定。

但是,1979年爆發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在一夜之間就讓美國所有「投資」打了水漂,至今仍是美國心中難以啓齒的痛。

盟友成仇敵

古代波斯有過輝煌歷史,然而從19世紀中葉開始,他們就失去了獨立政權,只能屈從於英國和沙俄的指令。

英國控制波斯,是為了確保通往印度道路的暢通,俄國則覬覦波斯北部的領土。

到了19世紀末期,波斯的重要性急劇上升,因為兩位法國科學家確定伊朗有著無比豐富的石油儲量。

石油在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眼中,象徵著永不熄滅的聖火,而此時在西方人眼中,這將是取之不竭的財源。

1872年,英國馮.路透男爵得到了石油商業開採權,但由於資金不足,無法承擔起勘探和開採工程費用,他不得不將開採權轉手。

馮.路透男爵改行去搞媒體,這家媒體就叫路透社。

1901年,倫敦富豪威廉·諾克斯·達西同波斯國王穆扎法爾丁·沙(愷加王朝)達成協定,英國人獲得了長達60年的伊朗石油專屬勘探權。

1907年,英俄根據瓜分協議,波斯北邊歸沙俄,南邊歸英國。愷加王朝地盤只剩下德黑蘭地區。

1908年5月26日,波斯開採出了第一桶石油。

此時的波斯是全世界最窮國家之一,人均壽命30歲,99%的文盲率。沒有軍隊、沒有警察、沒有鐵路、沒有真正的公路、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凡是能賺錢的行業,全部控制在歐洲人手裡,包括鴉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沙俄帝國崩潰,大英帝國遭受重創,波斯人開始尋求獨立。

1920年8月,伊朗哥薩克騎兵旅有一位名叫禮薩.汗的軍官率2500名精兵起事,從西北的加茲溫省一路打到德黑蘭。

禮薩.汗逼迫國王任命他為國防部長,再加封首相。

1925年10月31日,伊朗議會投票廢除愷加王朝,將王冠戴在了禮薩.汗頭上。

1926年4月,禮薩.汗加冕為國王,號稱禮薩.沙阿.巴列維,並宣佈7歲的長子為王儲。

英國接受了這場政變,因為新王朝並沒有損害英伊石油公司在阿巴丹煉油廠的利益。

禮薩.汗是軍人出身的半文盲,但他工作勤快,每天5點起床,7點工作,下午視察,晚上開會,他讓伊朗的社會面貌出現了很大變化。

為了彌補文化上的不足,國王讓六歲的王儲跟著法國女教師阿爾法學習。

1931年,12歲的王儲被送到瑞士勒羅賽貴族學校就讀。

1935年,波斯正式更名為伊朗。

1936年,王儲回國服役,1938年起跟隨父親治理國政。

在這期間,美國、英國、德國圍繞伊朗石油進行了明爭暗鬥。

伊朗對自己只得到16%的石油利潤相當不滿(英伊協議),美國就出來「幫助」伊朗。

英國發現美國在挖牆角,不得不在1933年與伊朗達成新協定,保證每年一次性付給巴列維王朝至少75萬英鎊。

伊朗因此離美國遠了一點,但納粹德國來了。

希特拉向伊朗提供了大量的火炮、步槍等武器,並援助了5000多名德國各類專家到伊朗,還派出大批教師到德黑蘭大學等高校任職。

希特拉聲稱德國和伊朗都是遭受英國奴役的國家,雙方要為共同利益奮鬥。到了1939年,伊朗官方和民間都充滿了親德反英情緒。

1939年9月1日,希特拉進攻波蘭,二戰爆發。禮薩國王宣佈中立,其實是偏向德國。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禮薩還在強調中立地位。

伊朗因為石油、波斯灣以及陸上的交通線,它怎麼可能置身事外?

當大國都打瘋了的時候,沒有實力的伊朗是無法中立的,它要不加入軸心國,要不加入同盟國。

美英要讓紅軍撐下去,就必須將戰爭物資送到蘇聯。

如果物資從海路走遙遠的摩爾曼斯克,運輸時間非常緩慢;從埃及也不可能,因為德軍有制空權;地中海更不要想,就算避開了希臘的德國海軍基地,土耳其人也不會允許盟軍物資通過海峽進入黑海。

唯一通道就是經過波斯灣到伊朗再走陸路送到蘇聯,中立的伊朗則不允許戰爭物資過境。這等於是與盟軍為敵,禮薩國王的「中立」,此時就是政治錯誤。

1941年7日,伊朗王妃芙吉雅的父親(埃及國王法魯克)就提醒過伊朗國王,丘吉爾要對伊朗動手(芙吉雅是小巴列維的首任妻子,生了一個女兒,但王室不喜歡她,後來兩人離婚)

伊朗還在磨磨蹭蹭,8月23日,斯大林決定派紅軍機械部隊從北面進攻伊朗,英軍派五個師從南面,東南面進攻,打通交通線。

面對蘇英夾擊,伊朗僅僅抵抗了五天。斯大林聲稱,除非禮薩退位,否則,紅軍將在9月17日佔領德黑蘭。

9月16日,禮薩被迫宣佈放棄王位,流亡國外,由22歲的小巴列維繼承王位。

英國反對小巴列維繼位,要求由愷加王朝的王子繼位。

蘇聯反對,因為那位王子正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

9月19日,英蘇談妥,共同承認小巴列維為伊朗國王,要求其將所有油井、煉油廠移交給盟軍管理,巴列維國王全部接受,並對德宣戰。

1941年12月,美國參戰後,美國國務院立刻派出亞瑟·米爾斯波到伊朗擔任國王的財政部長,為將來做準備。

英國給伊朗設計了議會制,議員名單由英國提供(親英派),蘇聯不同意,也給了一份議員名單(革命派)

1943年11月,三巨頭會議選擇在德黑蘭召開,以示盟軍已控制住了中東地區。

羅斯福和丘吉爾在下榻處召見了伊朗國王,而斯大林則去了王宮拜訪了這位24歲的國王,把他嚇得連茶杯都不敢先端起來喝。

斯大林第一句話就告訴他:你在以後五十年內都不用擔心。巴列維國王表示願意與蘇聯合作。

接著,伊朗革命派建立了人民黨(共產黨),要求在戰後實行石油國有化政策。

二戰之後,美英蘇為了爭奪伊朗互不相讓,伊朗利用這一局面,算是有了恢復一些自主權,領土也基本完整。

伊朗準備建立君主立憲制,把權力交給內閣,國王虛位化,社會世俗化,與大國保持同等距離,巴列維在當時的形勢下,只能接受這種安排。

但在1951年3月7日,伊朗首相拉茲瑪拉在德黑蘭被極端分子暗殺。

國王任命了美英支持的亞拉出任首相,但亞拉遭到了議員們抵制,3月20日,亞拉政府便宣佈解散。

國王不得不讓72歲的摩薩台組閣,摩薩台曾是愷加王朝的高官(省督),還是大地主和大律師。

他主張伊朗石油國有化,拒絕接受沙特與美國那種五五分賬制。

由於這項政策損害了美英石油利益,伊朗受到了制裁。

1952年7月,伊朗已無法賣出一滴石油,財政出現危機。

英國又宣佈伊朗斷交,但摩薩台認為只要頂住壓力,石油交易必然恢復。他要求國王授予他軍事指揮權,被拒絕後,辭職。

新首相賈瓦姆取消了石油國有化政策,引發伊朗全國騷亂。

國王又不得不請回摩薩台,同意他兼任國防大臣。

美國擔心與自己建立緊密關係的巴列維國王失去作用,於是決定恢復巴列維王朝,避免伊朗走向民主化。

1953年3月,CIA局長艾倫·杜勒斯制定了顛覆摩薩台政府計劃。 

1953年4月4日,美國為該計劃撥付巨款。6月,美國和英國情報人員在貝魯特密會,確定了完整的計劃,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

老羅斯福的孫子克米特.羅斯福負責執行計劃,他是美國在中東的CIA負責人,參與者還有美國駐德黑蘭大使亨德森。

美國先發動了輿論戰,說伊朗將被蘇聯控制,再向王后行賄金銀珠寶,讓她力勸國王廢掉首相,中止憲法。

美國為國王提供了兩台大功率電台以保持聯繫,並向國王保證,萬一有事,將用飛機送他一家人到伊拉克。

8月13日,國王簽署法令,宣佈解除首相職務。

8月16日,摩薩台拒絕離職,宣佈解散議會和最高法院,並將權力分給人民黨,美國安排國王一家逃往巴格達。

8月19日,皇宮衛隊在美國軍事顧問和衛隊長納西里率領下攻打首相府,保皇派則控制了全國所有電台,宣稱首相發動叛亂。

當晚,摩薩台在官邸的地下室被捕。

巴列維國王下令囚禁摩薩台,一直關到1967年摩薩台去世。

然後,美國提供了處決名單,如外交大臣法泰米等人,他們是共產黨員,再然後就是處死軍隊裡的共產黨員。

等巴列維國王掌權後,他發現自己跟二戰時期一樣,完全受制於人。美國朋友成了他的「監護人」,王室、內閣、議會、軍隊、尤其是情報機構充滿了美國顧問。

從1954到1979這25年時間內,伊朗是一個特務橫行,人民動輒遭受拘捕、酷刑和處死,完全沒有自由的國家。

同時,蘇聯支持的革命派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罷工浪潮,並要求伊朗徹底世俗化。有趣的是,革命派最終與伊斯蘭宗教集團走到了一起,因為雙方有共同的目標:推翻巴列維,趕走美國人。

1973年7月31日,伊朗王朝在國內壓力下終於實現了石油國有化,但為時已晚。

伊朗巨變分三個階段:

一、反美反國王運動從1977年6月初開始,以知識分子為主。

 二、1978年1月運動,主力為農村貧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三、1978年6月運動,「紅黑聯盟」形成(革命派與宗教集團)

歐洲為了削弱美國在伊朗吃獨食的局面,站在了「紅黑聯盟」一邊。

大赦國際及各種人權NGO輪番向伊朗國王施壓,指責他侵犯人權,必須釋放政治犯。

而宗教集團領袖霍梅尼在離開伊拉克後,他的「革命根據地」就在巴黎。

歐洲和蘇聯都支持伊朗成為共和國,但歐洲支持「黑」,蘇聯支持「紅」。

由於伊朗財富分配長期兩極化,絕大多數民眾沒有得到石油紅利,而巴列維國王為了拯救王朝而實施的土地「白色革命」,又不敢得罪大地主,最終釀成了商人、共產黨、什葉派聯手造反的局面。

1979年,霍梅尼成功推翻巴列維王朝,伊朗變天。

美國在最後關頭拋棄了巴列維國王,卡特總統一開始甚至拒絕了國王來美國避難的請求。

霍梅尼上台後,立刻清洗了合作者-共產黨,與蘇聯關係極為緊張。

氣急敗壞的美國卻對伊朗實施了全面制裁,反而迫使伊朗放棄了反蘇政策。

在後來的45年時間時,伊朗一直是美國的死敵,雖然在兩伊戰爭期間雙方有過緩和,但激烈對峙局面並沒有改變。

這一切是美國自找的,當1953年CIA策劃推翻摩薩台政府時,就注定了這個蛋打雞飛的結局。

美國打斷了伊朗變成了共和國的歷史機會,也終結了伊朗的民主。

為了自己的石油和地緣政治利益,美國硬是花費數百億美元扶持起了一個封建王朝。

網上現在有人總是喜歡憑著幾張照片,回憶巴列維王朝時代伊朗是多麼的世俗和開放。

但如果沒有伊朗共產黨的努力,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多伊朗人接受世俗化。

敘利亞夠世俗吧,結果如何?美國要摧毀這個國家。

所以,那些誇巴列維王朝世俗的人,根本與世俗無關,而是因為可憐的巴列維國王是美國人的棋子。

伊朗這段時間已多次向美國展示了戰意和力量,同時表示願與其它國家發展合作關係。

2月1日,外交部副部長鄧勵應邀到伊朗駐中國大使館出席了伊朗舉辦的革命勝利45週年招待會。

英國BBC稱,美國在紅海等一系列中東危機方面有求於中國,因為中國對伊朗有影響力,可以發揮斡旋作用。

不過,美國求人的態度向來很不端正,明明是自己騎虎難下,卻還要在中國面前陰陽怪氣。

跟中國擺譜,那就讓美國自己收拾爛攤子吧,我們沒有火上燒油就算不錯了。

再說,這樣不挺好嗎?好鬥的伊朗就拖著美國,再鬥個十年八年。

伊朗與美國結仇,本來就是美國種下的惡果,自食其果又怪得了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