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日本的地緣政治的關鍵是要著眼於島國與大陸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而要理解這種關係及其結果,就不能僅從亞洲而應從亞洲與歐洲的比較入手。日本與亞洲的關係更多的是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整個亞洲近現代史,基本就是一部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史。理解了歐洲大陸國家與英國島國之間的關係及其互動特點,也就理解了日本地緣政治的特點及其戰略需求。
日本的地理位置類似於英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大陸國家和島國的政治關係是一個反比關係:如果大陸版塊中有一個像中國這樣主體國家,或乾脆有一個像美國這樣的絕對主體國家,島國就被邊緣化;如果大陸版塊是一堆破碎的國家群,島國就是地區中心。這是一對結構性且不可調和的矛盾。近代史中英國能夠獨步天下的關鍵是歐洲大陸政治的破碎性,對等版塊的國家群消耗了歐洲大陸的合力。因此,島國英國的外交政策就是用均勢的方式始終保持歐洲大陸政治的破碎性。這個政策後又為美國所繼承——這對歐洲的統一前途形成雙層即英國和美國的阻力。
中國跟歐洲正好相反——這是中國的幸運,也是亞洲的幸運。中國從秦以來就是一個居有亞洲大陸主體版圖的大國,這也就使得亞洲歷史始終是以中國而不是以日本為中心的歷史。中國在亞洲大陸的主體地位使中國在世界政治中成為獨立的一極。毛澤東說:「中國是亞洲的重心。」〔1〕
世界大國並不是因其版圖碩大——比如印度、埃及、阿爾及亞、利比亞、澳洲等之於英國、法國,加拿大之於美國——而是由於它在世界政治中所具有的一極的地位。這樣的國家在世界上是很少的,而中國就是其中的一個,不僅如此,中國還是其中代表第三世界利益的大國。中國在亞洲的主體地位大幅減少了亞洲內耗,增大了亞洲的整體利益及其政治張力。這正是日本及歐洲國家羨慕、妒忌並千方百計破壞中國發展的原因。
中國的大國地位是通過鬥爭贏得的。中國在歷史上有好多次險些被分成歐洲那樣的版圖,比如1900年《辛醜和約》簽訂後西方人一起動手來瓜分中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他們在中國的侵略軍得回國打仗,我們就有了實現國家統一的機會,1926年至1928年國共北伐,中國就接近統一。1931年,日本入侵並佔領中國東三省,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20世紀40年代,又把中國分成四五塊了。在中國抗戰結束的時候,美國、蘇聯、英國又背著中國秘密搞了個《雅爾塔協定》,將中國一分為二。中國又在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的領導下頂住國際壓力,堅決過江,實現了中國基本統一。至此,日本及其他國際勢力肢解中國並試圖將亞洲大陸中心移至島國的努力完全破產,亞洲大陸又恢復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形勢。■
註〔1〕
毛澤東:「美國侵略政策的對象有好幾個部分。歐洲部分,亞洲部分,美洲部分,這三個是主要部分。中國是亞洲的重心,是一個具有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大國,奪取了中國,整個亞洲都是它的了。」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1頁。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