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到底去哪兒了:工業化時代的文化衝突

校尉講武堂

年夜飯也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年味變化與中國變革的關係,校尉一直想寫,但總覺得有些詞不達意,包括本文,依然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如果寫完後再沈澱一段時間,心平氣和地修改幾遍,肯定會比現在的版本好很多。

所謂經典,都是長期思考、再三推敲的結果。

不過為了應景,還是先發出來吧。

順祝朋友們新年快樂!

最近時文寫得有點累,換個其實也不算太輕鬆的話題聊聊:年味去哪兒了?

每逢年節,大家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而要說清楚年味去哪兒了,首先必須搞明白一點,到底什麼是年味。

在校尉看來,所謂年味,就是親情,就是民俗,就是美食,就是過年才有的闔家團圓與歡樂祥和。

說年味沒有了,無非就是親情疏遠了,民俗改變了,美食習以為常了,因而闔家團圓與歡樂祥和的氣氛也變淡了。

一、親情為何而疏

親情的基礎是什麼呢?

一是血緣,二是共同生活經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管城市農村,絕大多數家庭,家人總是長期在一起生活,不管是三代同堂還是四世同堂。

即便開枝散葉,同一個大家族,依然聚村而居,從集體興修水利到日常婚喪嫁娶,都保持著密切的往來。

聚族而居,乃是農耕時代最重要的特徵,和平時可以互相扶持,戰亂時可以抵御亂兵

這種互相扶助、相濡以沫的親情,絕非現在天南海北的一家人所能比擬。

校尉這代人還好,雖然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奔向全國各地,但兒時存下的親情永遠不會消散。這種幼年形成的感情,隨著年齡增長,就如同一壺老酒,反而變得越來越濃烈。

但到校尉的下一代人,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幾乎都是在城市長大。他們熟悉的城市,卻是父母的異鄉。除了父母,以及進城照顧過他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我們的下一代,已經失去與其他親戚密切往來的條件。

因此,當校尉心心念念回家過年的時候,孩子卻總是對南方沒有暖氣的冬天望而卻步,更對語言不通、沒有共同話題的親戚親近不起來。

潮濕陰冷的南方,別說孩子,校尉現在也很不適應,幾乎每次回來老腰都要發作

人是環境的產物,沒有在父輩老家的生活經歷,對孩子們來說,老家就是逆旅,就是種種難以適應的不習慣,以及那種來自血緣卻又沒有經過共同生活經歷發酵的淡淡親情。

這種焦慮,作為家鄉與孩子之間的媒介,估計與校尉同齡的父母都有,但卻很難改變什麼。

我們千辛萬苦從農村走了出來,又在陌生的城市經歷了無數次摔打,才為自己和後代爭得改變命運的機會。但也正是我們對新生活的嚮往,親手割斷了後代與家鄉的聯繫。我們割捨不斷的親情、鄉情,下一代根本無從談起。

他們的親情、鄉情,只能依附他們出生、成長的城市。而這些城市,對他們的父母來說,卻又似乎永遠都是異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只是超級詩人才有的曠達,此身來處是吾鄉,才是你我俗人正常的心態。

因為身來處即是心安處,所以才有葉落歸根,才有中華民族走到哪裡都拋不下的鄉土執念、家國情懷。

回到孩子們,他們長在城市,卻只有同學、朋友而沒有親戚。大城市永遠只是謀生的場所,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親情與鄉情,很難在大城市產生,因為這裡沒有農村和小城市才有的人情社會和人際交往模式。

改革開放帶來的城市化與人口大遷移,已經推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決定了這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城二代,注定是嚴重匱乏親情的一代人,更是幾乎體會不到鄉情的一代人。

放在更加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這也是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的本質區別。

現代化以前的農業才需要家族合作、鄉黨合作,將工作圈與生活圈高度綁定。

但在工業時代,生活與工作可以完全分開。工業化時代的城市生活,完全可以依賴成熟的服務行業,不需要熟人圈的幫助,至於同事,更容易演變成對手而非親朋。

因此,我們的下一代,不僅是面臨春節的親情困惑,更要面對工業時代城市生活帶來的孤單與寂寞。

二、民俗因何而變

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所謂民俗,是典型的精神活動,屬於意識、屬於上層建築。

因此,民俗之所以千年流傳卻很少發生變化,是因為在漫長的農業社會歷史中,人們的經濟活動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本質變化。

但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啓動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卻徹底改變了小農經濟的社會運轉模式,因而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

這種改變,既反映在親情上,也反映在民俗上,因為它們都是上層建築。

以最典型的春節舞燈為例。

農村的舞燈隊伍穿門入戶,現在只能去城市找了

在小農經濟時代,農民聚村而居,秋收進入農閒時節,就開始集合舞燈隊伍進行排練。這種舞燈隊伍,就好比一個小劇團,包括鼓樂、戲曲、獅子、龍燈等節目,沒有長期的配合與演練,根本就張羅不起來。

但城市化進程啓動後,先是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沒有時間參與排練,只能靠老一輩鄉土藝人支撐。等到老一輩乾不動了,這樣的民俗,自然也就失去了傳承。

更何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同步提高,電視、電影、電子遊戲、棋牌等更加新潮、更加方便、更加吸引人的娛樂節目,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追捧。尤其是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開著電視刷抖音,早就變成了很多人過年的常規操作。

民俗的改變,是經濟高速發展、生活方式迅速演變、文化娛樂快速更新的必然結果。

儘管民俗之中,積澱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精華,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人類社會的進步,必然要甩掉很多老傳統,即便它們很優秀。

我們所處的,就是一個變革的年代,根植於農業文明之上的民俗正在快速坍塌,依託於工業文明的民俗尚未完成構建。

或者說,只要社會形態的快速變革不終止,民俗的快速變革同樣不會終止。

這種失落,不單會影響我們這一代人,也許還會影響今後的好幾代人。

三、美食習以為常

對於校尉這一代人來說,兒時過年的樂趣,主要在於吃,尤其是年夜飯。

校尉印象最深的一頓年夜飯,是剛剛分田到戶的1982年。

這一年,湖南農村的日常飲食,普遍開始從吃飽向吃好蛻變。白米飯開始管夠,雖然依然以難吃的早稻米為主,但至少不再量米而炊,也不再拿紅薯當成備用主糧。條件好點的人家,隔三差五還能見到葷腥,偶爾甚至還能燉隻雞大吃一頓。

當年的農村,紅薯是重要糧食補充,紅薯絲飯則是校尉童年的夢魘

也是從這年開始,年夜飯成為了各家各戶比拼一年勞動果實的絕佳場合。

當時的年夜飯,離不了這幾道大菜。

一是燉褲提。

褲提也即豬大腿的上半截,通常還帶著一大塊豬肩肉,這是湘東方言的諧音,校尉也沒查到標準的寫法,有懂的朋友還請賜教。

找不到褲提的圖,用肘子代替吧,一個褲提至少相當於兩個肘子

沒見過的朋友,可以將其理解為超大號的豬肘子,一個就有五、六斤重。

這是八十年代校尉老家過年最硬的硬菜,再困難的家庭,過年的燉褲提絕對不能少,區別只在於大小。

二是燉全雞。

這是第二道硬菜,一隻幾斤重的老母雞,用黨參、當歸等當時堪稱名貴的中藥材燉好,裡面還要放上十幾個雞蛋,端出來也是好大一臉盤。

校尉小時候,最不願意吃的就是燉全雞,一股中藥味。

但在湘東農村,這卻被當成最滋補、最昂貴的一道大菜。

平時殺雞,都是炒著做菜,一隻雞要吃好幾天。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捨得弄一隻整雞燉上。

三是煎草魚。

就跟豬、雞是自家養的一樣,魚也是自家魚塘撈出來的。

分田到戶後,我們是四戶人家分到一口一畝大小的魚塘,幾家人輪流割草餵魚,年底再清塘平分。

魚塘歸自己,大家就跟瘋了似的打草。校尉印象很深,年底最大的一條草魚,差不多有十斤重,掛起來比當時的校尉還高。

不過湘東不煎整魚,再大的草魚,也是切成半斤左右的塊再用山茶油煎熟,無非就是過年時多煎兩塊。

順便提一嘴,南方的山茶油,乃是去腥神器,所有的水產品,以及羶味比較重的羊肉、狗肉,只要是用茶油煎過,就只有肉香而沒有腥味。

茶油樹的果子,看著很漂亮,打茶果卻是最痛苦的工作之一,因為茶樹的灰塵落到身上癢得要命
晾曬後果實裂開,裡面的種子可以榨油

四是鵝頸丸子。

這也是湖南特有的菜品,其實就是肉丸子,不過用黃色的蛋皮包裹成長條形,好比粗大的鵝脖子,故名鵝頸丸子。

湖南的紅白喜事,鵝頸丸子就是頭碗,切成片擺在最上面。現在的湘菜館也有,一般叫做全家福。

切片後的鵝頸丸子

這道菜是小孩的最愛,只要桌上有小孩,大人一般都會讓小孩多吃兩片。

尤其是剁丸子時要添加的桃酥,屬於奢侈品級別的點心,平時根本吃不到。

在大人咚咚剁肉的時候,圍在旁邊蹭塊桃酥餅吃,乃是校尉兒時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過年的規矩,要湊夠十道菜,並且幾乎都是肉菜。但就是這樣的大餐,在1982年的春節,我們家七口人居然一掃而光。

此後的春節,硬菜不再受到追捧,因為大家肚子里開始有了油水。

隨著時間推移,褲提、蒸雞逐漸退出年夜飯的菜單,豬肚燉墨魚、粉皮黑山羊、狗肉、滷雞爪、炒雞胗等味道更好、含肉量更低的菜品,逐漸登上各家各戶的餐桌,年夜飯的菜單也開始變得多樣化,不再有高度統一的模式。

湘東的黑山羊燉粉皮,才是經典菜餚

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之後,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吃大餐不再是過年才有的饕餮行為,包括以前過年才能品嘗到的稀罕點心、糖果,以及從來沒有聽過、見過的海鮮、水果、乾果,現在應有盡有。

民以食為天,失去了美食的誘惑,年味自然也就淡了很多。

結語:

從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農業社會鄉村生活到工業社會的城市生活,才是年味變淡的大背景和底層邏輯。

這個過程,從晚清先賢實業救國的探索中開始啓動,在建國初期艱難的重工業建設中夯實基礎,到改革開放之後掀起了高潮。

我們這代人,有幸見證了中國工業化發展最為磅礡大氣、日新月異的歷史階段。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分田到戶釋放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沿海開放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再往後,忽然增速的經濟發展以及伴生的產業升級,助推了人類發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化進程。

最難得的是,這種流動,是純良性的經濟行為,既不是西方工業化初期圈地運動導致的強制性城市化,也不是西方殖民時代以戰爭和種族滅絕為標誌的全球大移民。

正是在這種時代變遷的大潮中,我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過年為代表的民俗,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儘管校尉也無比懷念兒時特有的年味,但大年初一爬起來碼字的校尉,卻絕對不願意回到從前。

苟日新、日日新。

校尉懷念舊時代的溫馨記憶,校尉更嚮往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當我們重新站上人類文明發展巔峰的時候,當我們從農業文明的巔峰過渡到工業文明的巔峰之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明,自然會有新的銓敘方式,自然會誕生新的中華民俗。

校尉相信,那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那就是天下大同,就是融合了更多全球文化因素的中華新民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