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懂王重登大寶,大毛會背刺中國嗎?再談大國博弈的基本邏輯

校尉講武堂

隨著美國2024年大選漸入高潮,隨著特朗普一路高歌猛進,懂王重登大寶,似乎已經不再遙遠。

大家都知道,雖然自己就是頂級網紅、圈粉無數,但懂王一直甘當第一代政壇網紅普京的小迷弟,同時將緩和美俄關係、結束俄烏衝突作為自己的主要政見,時不時就拿出來傲嬌地宣示一番。

如此一來,很多國人就不淡定了:懂王重登大寶,如果真的拿烏克蘭當籌碼,大毛會不會背刺中國?

實際上,大毛是否背刺中國,並非由懂王與普京的私人關係決定,而是取決於中美俄的大三角關係,取決於三國博弈的大趨勢,取決於三國之中最沒有政策延續性的美國。

至少在當前階段,大毛不敢背刺中國。

敲重點,不是不想,而是不敢。這個不敢,不僅是不敢得罪崛起中的中國,更是不敢相信衰落之中越來越精神分裂的美國。

今天的重點,是借大毛是否會背刺中國這個話題,談談大國博弈的底層邏輯。

關於大國博弈,尤其是二戰以後的中美蘇/俄的大三角博弈,校尉曾經總結過兩條規則。

一是大國博弈,誰先下場,先輸一半。

二是二打一才是永遠的王道。

今天咱們加上第三條:要形成有效的二打一,要保證自己不下場或者盡量晚下場,就必須與另外一個大國建立高度的戰略互信。

圍繞這三條邏輯,以中美蘇/俄大三角關係轉換為標誌,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二戰以後的三國博弈史。

一、從二戰結束到六十年代的中蘇論戰

這個階段的三國博弈,乃是非常明確的中蘇聯手對付美國。

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朝鮮戰爭。在斯大林發動的超級陽謀下,美國率先下場,中國被迫下場,蘇聯坐山觀虎鬥。

跨過這條江,才有新中國的一線生機

最後的結果,美國失敗、中國慘勝,唯有蘇聯坐收漁利,利用美國深陷朝鮮戰場的機會,完成了華約的組建,穩住了至關重要的歐洲方向,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全球均勢。

更重要的是,通過朝鮮戰爭,蘇聯徹底綁定了中蘇同盟關係,牢牢將中國綁定在蘇聯一方,形成了中蘇聯手對付美國的戰略格局。

關於中蘇同盟,大家很容易產生誤解,似乎隨著新中國成立,中蘇同盟就是必然的結果、就瞬間進入了密不可分的蜜月狀態。

實際上,建國之初,我們對蘇聯、對斯大林的戒心,一點也不比對美國少,甚至猶在美國之上。

一個曾經割去自己數百萬平方公里領土、又緊貼在自己身邊的超級大國,一個解放戰爭大局已定之際、還試圖通過划江而治分裂中國的政治強人,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戒心?

沙俄及蘇聯從中國切分的領土
相比美國,當時的蘇聯更希望中國分裂,因此才有老人家解放戰爭拖不得的著名論斷

中國之所以選擇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策略,只是屈從於當時的戰略大勢。

站在蘇聯一邊,作為歷史上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沙俄的繼承者,面對重新統一的中國,不管是出於施害者主動防禦心態,還是根植於國民性格之中的大國沙文主義、擴張主義,蘇聯更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對中國的戒心更重。

朝鮮戰爭,其實就是中蘇建立戰略互信的過程,或者說,蘇聯對中國建立戰略信任的過程。

通過抗美援朝,我們不但展示了強大的戰鬥力,更展示了大國的氣度與擔當。蘇聯終於明白,一個強大的中國,更有利於為其分擔美國的壓力。

這才有了蘇聯的大規模援華。

但在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對華援助一直控制著節奏。簡單說,就是讓中國足以震懾住東北亞,但又不讓中國擁有擺脫蘇聯單獨面對美國的能力。

蘇聯援華的最高潮,其實是在赫魯曉夫時期。

從肢體語言來說,咱們明顯開始佔據心理優勢

而赫魯曉夫之所以突破斯大林的援華上限,不僅是因為政治控制力弱於斯大林,更是因為有求於中國——秘密報告事件後,赫魯曉夫迫切需要得到中國的支持,才能維持住國內和社會主義集團基本的團結。

儘管朝鮮戰爭本身乃是斯大林發動的超級陽謀,但正是在抗美援朝戰爭巨大的催化作用下,中蘇快速壓制戒心、建立戰略互信,同時也就確立了中蘇聯手對付美國的二打一戰略格局。

在這種戰略格局下,中國贏下了這場艱苦卓絕的立國之戰,也贏得了蘇聯的大規模援助,奠定了工業強國的基礎;蘇聯則在總體實力明顯處於下風的情況,與美國達成戰略均勢,尤其是在歐洲方向,利用美國深陷朝鮮半島的戰略機遇,整合形成了華約集團與北約分庭抗禮的態勢。

華約北約在歐洲的對峙

二、從中蘇論戰到七十年代的中美關係緩和

這個階段的三國博弈,中蘇關係幾近破裂,中美關係依然水火不容。但受前期中蘇聯手對付美國戰略格局的慣性影響,在世界大棋局中,依然是中蘇聯手對付美國。

或者說,對美國來說,中蘇聯手在朝鮮上的課太過生猛,即便中蘇交惡,美國也不敢很快接近中國,因為缺乏戰略互信。

我們從事後的上帝視角看,知道中蘇一定會決裂,但對當時籠罩在歷史迷霧中的美國來說,誰知道中國會不會再擺自己一道?

對於大國來說,要建立有效的戰略互信,要不需要漫長的時間積澱,要不需要強大的外力推動。

冷戰初期,面對美國在歐洲方向的咄咄逼人,蘇聯沒有時間跟中國慢慢磨合,只能通過朝鮮戰爭創造機會:只要徹底破壞了中美關係,自然也就綁定了中蘇同盟。

回到第二階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越南戰爭。不信邪的美國再次下場,中國半下場,蘇聯繼續坐山觀虎鬥。

美國的越南戰爭紀念雕像
朝鮮戰爭紀念雕像:相比越戰雕像,這組雕像瀰漫著一股陰間死亡氣息,可見朝鮮戰爭給美國人帶來的心理壓力

最後的結果,美國慘敗,中國完勝,蘇聯則迎來了美蘇爭霸期間唯一的戰略優勢階段,這也是中蘇同盟帶給蘇聯最後的輝煌。

此後,隨著中蘇漸行漸遠,不管是輿論層面還是戰略決策層面,中美都具備了建立戰略互信的基礎,因而也就有了中美聯手對付蘇聯的基礎,因而也就有了蘇聯的衰落與崩潰。

基辛格秘密訪華,打破了中美關係的堅冰
基辛格亡故前四個月最後一次訪華,試圖挽救岌岌可危的中美關係:歷史的輪回,總是在不經意中完成

三、從中美關係緩和到冷戰結束

這個階段的三國博弈,中蘇關係徹底破裂,中美關係逐步緩和並建交。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探後,中美建立了基本的戰略互信,形成了中美聯手對付蘇聯的戰略格局。

這也是二戰以後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轉折,因為這次轉折的力量如此強大,不但徹底終結了冷戰,同時還決定了美蘇爭霸的結果和中美蘇三國不同的命運。

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阿富汗戰爭。

受前一階段戰略擴張的影響,蘇聯犯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時期美國同樣的錯誤,沉醉於自身的強大幻象不能自拔,罔顧一打二的不利局面,悍然入侵阿富汗。

雖然中美都沒有直接下場,但二打一的精髓,絕不只是體現在戰場上。

在美國策動的石油戰爭、金融戰爭、糧食戰爭、輿論戰爭和中國策動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多維夾擊下,蘇聯轟然倒塌,美國贏得冷戰勝利,中國就此徹底擺脫了恐怖大伊萬的終極威脅。

這一輪博弈,之所以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是因為中國立場轉換,由聯蘇抗美變成聯美抗蘇,中美蘇的大三角關係,由中蘇聯手對付美國變成了中美聯手對付蘇聯,而實力遠遜於美國的蘇聯,就此走向崩潰。

雖然蘇聯解體的決定性因素乃是內部矛盾,但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的變化,無疑是最重要的外因。

葉利欽為蘇聯敲上了最堅實的一枚棺材釘

四、冷戰結束至今

蘇聯解體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美俄的新三角關係接近於等邊三角形,並沒有形成太明確的二打一格局。

道理很簡單,雖然脫胎於蘇聯鯨落的俄羅斯一直試圖靠攏美國,但卻無法得到美國的接納,而對於剛剛聯手美國把蘇聯送入墳墓之中的中國,不管是文化層面還是地緣政治層面,俄羅斯都有本能的抗拒。

但隨著北約的東擴,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之後,中俄關係開始升溫,中俄聯手應付美國的格局逐漸成型。

這是冷戰初期中蘇同盟的升級改良版。

這種升級改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中蘇同盟的蘇聯為主,向雙方平等再向以中國為主轉變;二是由軍事同盟向更具彈性空間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轉變;三是由中國調整立場到俄羅斯調整立場轉變,也即俄羅斯變成了決定性的因素。

中吉烏鐵路的一波三折,除了中亞本身的複雜性,更是因為我們顧及中俄合作的大局

這就是老三天然的優勢,當年我們是老三,所以我們擁有選擇權,現在俄羅斯是老三,選擇權就到了他手中。

理解了這點,就能明白,為何我們的戰略決策層,在處理中俄關係時,總是表現得格外大度,有時甚至可以說是小心翼翼。

當中美博弈取代美俄博弈變成全球地緣政治主線,我們更需要俄羅斯。當然,在當前階段,在作為主線變化標誌性事件的俄烏衝突沒有結束之前,俄羅斯更需要中國。

因此,俄烏衝突最好還能持續一段時間。至於什麼時候結束,當然是中美博弈塵埃落定的時候。不過這只是校尉的美好願望,要想實現,除了需要最為高妙的戰略謀劃與最為完美的戰略執行,還需要那麼一點點國運。

國運是一種勢場,看似虛無縹緲,實際卻始終縈繞在我們身邊

扯遠了,回到正題。

不管對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有著怎樣的解讀,在現階段,中俄聯手應對美國的戰略格局是毋庸置疑的。

在這種格局下,相繼發生了三場戰爭。

1.先是美國版的阿富汗戰爭。

這場戰爭,是探討中美俄大三角關係轉換的絕佳事例,因為它貫穿了中美俄由相對獨立的三方博弈向中俄聯手對付美國的二打一格局變化的全過程。

作為阿富汗反恐戰爭的主角,大國博弈的三條邏輯,剛開始美國似乎佔全了,但發展到今天,美國卻一條都沒佔。

一是雖然獨自下場,但卻得到了中俄的支持。

初看起來,既然中俄支持,美國也就談不上獨自下場。因為之所以說「大國博弈,誰先下場,先輸一半」,是因為先下場的會遭到另外兩家的牽制乃至暗算。

可惜的是,世上的事,從來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如果世界局勢始終維持在2001年的格局,或者美國能跟中國學,也搞速戰速決、快進快出,獨自下場也沒問題。

奈何世界局勢變化從來都是一日千里,奈何美國人把反恐戰打成了持久戰、消耗戰。

當中俄隨著局勢變化改變態度之後,獨自下場的美國,就徹底陷入了嚴重的戰略被動。

二是從沒有二打一到被二打一。

利用911反恐的大義旗號,開戰之初,美國得到了幾乎全世界包括中俄的支持。

但隨著克里米亞事件、頓巴斯戰爭的爆發,隨著美國將中國定位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在世界大棋盤上,中俄聯手對付美國的二打一戰略格局再次形成。

持續二十年的阿富汗反恐戰爭,其最大的背景板,正是中美俄大三角關係從互相游離的等邊三角形,向中俄聯手對付美國的等腰三角形進化。

與之對應,這也是中俄建立戰略互信的過程。而一旦中俄建立起了基本的戰略互信,美國也就違反了第三條邏輯,再也無法與中國或是俄羅斯建立戰略互信。

這就好比真正的愛情,你始終只能擁有一個愛人。

隨著中俄戰略互信的提高,美國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勉強支撐到2021年,最終還是只能灰溜溜從阿富汗撤軍。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得到了至關重要的戰略緩衝期,俄羅斯也吞下了克里米亞,同時中俄聯手保住了伊朗和敘利亞,留下了中東反擊的後手。

2.然後是俄烏衝突。

這次獨自下場的是俄羅斯,大國博弈的三大邏輯,勉強佔了一條半:二打一算一條,戰略互信算半條。

雖然從全球戰略格局而言,確實是中俄在聯手應對美國霸權,但具體到俄烏衝突上,在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之前,俄羅斯並未與中國通氣。

也就是說,在關鍵時刻,俄羅斯並未充分展示出對中國的戰略信任。

出席完北京冬奧會後,普京急匆匆回國發動特別軍事行動

既然三大邏輯只滿足一條半,俄羅斯陷入戰場僵局也算正常。

不過隨著戰爭推進,中俄戰略互信進入新的高度。原因很簡單,在俄羅斯最為艱難的時候,中國並沒有落井下石,始終堅持與俄保持正常貿易往來,並帶動了絕大多數的第三世界國家。

不客氣地說,在西方國家極限制裁與大力援烏的不利局面下,俄羅斯之所以沒垮,正是得益於中俄聯手對抗美國霸權的國際大勢。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俄羅斯穩住陣腳後,才能在中東發起反擊,通過策動第三場戰爭——最新一輪的巴以衝突,把美國人拉入了中東戰場。

如果說沙伊復交是中國外交的代表作,那巴以衝突就是俄羅斯外交的得意之作

3.新一輪巴以衝突。

跟蹤校尉發文的朋友應該有印象,校尉一直說,俄烏衝突正式拉開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帷幕。

之所以如此定位俄烏衝突,是因為它是全球地緣政治主線由美俄博弈向中美博弈轉換的分水嶺。

而新一輪巴以衝突,既是中美博弈的次生效應,也是俄烏衝突的溢出效應。

正是為了擺脫俄烏衝突的不利局面,俄羅斯才會全力策動巴以衝突,推動中東局勢由沙伊復交代表的中東民族大和解向中東反美大團結進化——這也正是我們推動沙伊復交的本意。

雖然陰王政府一直忍讓,雖然陰王政府一直不承認進入戰爭狀態,但隨著美軍空襲胡塞武裝、隨著中東地方軍事武裝發動針對美軍基地的中東版百團大戰、隨著美國報復性空襲與伊朗有關的軍事力量、隨著以色列在美國的軍援下啓動拉法戰役,即便向來保守的校尉,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已經下場。

正因美國陷入中東,烏東戰場上,俄羅斯才有能力發動新的攻勢。最新消息,俄羅斯已經攻克阿夫迪夫卡。

關於阿夫迪夫卡的戰略價值,網上分析文章很多,校尉就不囉嗦了。

這裡只簡單歸納一句,對於俄羅斯來說,只要拿下阿夫迪夫卡,不管是就地停戰還是繼續打下去,都贏得了至關重要的主動權。

阿夫迪夫卡好比頂在頓涅茨克胸口的尖刀,而頓涅茨克又是頓巴斯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更是頓巴斯的象徵

不管是歷史上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還是正在進行的俄烏衝突、巴以衝突,都充分驗證了三大邏輯。

在中美蘇/俄的大三角博弈中,不下場或後下場是鐵律,二打一是王道,建立戰略互信是關鍵。

因為只有建立起了有效的戰略互信,才能形成有效的二打一戰略格局,才有機會保證自己不下場或是後下場。

囉嗦一句,如果做不到二打一,同時還必須要下場,那就一定要快進快出,不給另外兩家留出干預的時間,比如對印自衛反擊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

對於遵守這三條邏輯,美蘇/俄都屢次犯錯。

美國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三次犯錯,包括現在的巴以衝突,儘管陰王極力避免捲入,但在巨大的歷史慣性下,美國第四次犯錯幾乎就是必然。

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犯錯,俄羅斯則在俄烏衝突中犯錯。儘管通過巴以衝突發起的反擊,俄羅斯暫時穩住了俄烏衝突的戰局,但國家整體衰落的趨勢並未扭轉。

唯有中國,在建國後歷次重大戰略選擇中,都嚴格遵守了這三條邏輯。這也是建國以來,家底最為貧窮、外部條件最為惡劣的中國,能夠一步步走過激流險灘,迎來今天的崛起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局勢也是如此,俄羅斯已經在陷入俄烏衝突,美國正在陷入巴以衝突,只有我們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沒有陷入戰爭。

這也是美國人不停在我們周邊挑起事端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我們將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的各種挑釁置於一邊,卻大踏步挺進中東、進入拉美的根本原因。

這就是新時代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想在我身邊搞事,我就向你的霸權根基發起衝擊。

包括2月14日台灣海巡署在廈門附近造成2名福建漁民死亡一事,雖然說起來很令人惱火,但放在中美博弈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放在中美俄三方博弈的大背景中,其實真算不得什麼。

中國海監登船檢查台灣金門遊艇

如果因此發動統一戰爭,只能說大勢已成,如果沒有,說明在戰略決策最高層眼中,現在的條件還不成熟。

至於網上那些喊打喊殺的言論,還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正如2月17日新加坡防長黃永宏在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所說,世界上不能同時出現三個不穩定的戰爭地區。

儘管黃永宏的本意,是不希望中美之間直接發生戰爭,但在校尉看來,中國即便參戰,也一定要跟一戰、二戰時期的美國學。

我們不輕易出手,但出手就要一錘定音,就要為中美博弈划下句號。

在大國崛起的時候,戰爭往往是最大的機遇,但也孕育著巨大的風險。我們不能錯過機遇,但也絕對不能忽視風險。

我們堅持王道,但也不會盲目拒絕霸道,也即兵法所謂以正合、以奇勝,因為守正才能出奇,堅持王道才有機會推行霸道!

王道是大國韌性,霸道是克敵尖刀!

夫子說過,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校尉續一句,稟王道者必行霸道。

最後回到標題,如果懂王重登大寶,大毛會背刺中國嗎?

校尉認為,可能性幾近於零。

原因很簡單,俄羅斯無法與美國建立戰略互信。

一方面,自蘇聯解體,俄羅斯已經被美國人戲耍了三十多年,普京本人也被老美戲耍了二十多年。

耍了老子幾十年,也該老子反擊了

儘管普京出身親西方的聖彼得堡幫,儘管不管是人種還是文化,俄羅斯都更親近西方、親近美國而非東方的中國,但經歷過西方長時間的背棄之後,俄羅斯的民間情緒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他們雖然不親華,但也不再一味地親美、親西方。

政治家也許能夠輕易掉頭,但民間情緒很難。

另一方面,美國人自己無法取信於俄羅斯。

在歷史發文中,校尉多次強調過,隨著內部矛盾的激化,美國已經陷入嚴重的精神分裂。

因此,別說作為華盛頓權貴圈局外人的懂王根本無法控制美國的行政體系,即便能夠,懂王也只能執政四年。四年之後,如果民主黨再次上台,俄羅斯又怎麼辦?

自從懂王開始翻奧黑的政策燒餅,美國政壇,就進入了來回翻鍋的死循環

翻鍋是個技術活,不小心就會翻車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中蘇交惡到1979年的中美建交,中美重建戰略互信,經過了漫長的二十年。如果沒有蘇聯造成的巨大壓力,這個過程還會更加漫長。

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中俄重建戰略互信,經歷了更為漫長的三十年。直到俄烏衝突爆發,在合力對抗美國一事上,雙方才達成戰略默契。即便如此,在果敢反詐、中俄油氣管道等問題上,俄羅斯依然忍不住給中國下絆子。

可以想像,美俄之間,要克服俄烏衝突、巴以衝突這兩大現實障礙,以及雙方政壇、民間高度對立的情緒,重新建立以中國為目標的戰略互信,絕對不是懂王一個四年任期能夠完成的。

尤其是巴以衝突,懂王鐵定要支持以色列,俄羅斯也絕對不敢放棄伊朗和敘利亞,這種結構性矛盾,並非懂王能夠解決。

結語:

還是那句話,對於大毛來說,背刺中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為他已經押錯了美國二十多年,如果再輕信美國背刺中國,沒准就會迎來新一輪二打一,並且是老大、老二聯手打老三,那俄羅斯才真是萬劫不復。

在人類歷史上,老大、老二掐架,然後順手滅了老三,這種事例並不罕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