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美國眾議院以352票贊成,65票反對,1票棄權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一個法案,名字叫「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的應用程序侵害法」。
該法案接下來還要提交參議院投票,考慮到眾議院的結果如此一邊倒,所以媒體普遍認為在參議院通過的概率不小。
而它主要針對的就是TikTok,即「國際版抖音」。
我去年曾經聊過這款軟件,當時它在美國的用戶數量還是1.5億,現在已經達到了1.7億,超過了美國人口的一半。
在這種爆炸式的發展趨勢面前,美國本土的「臉書」、「油管」、「照片牆」等社交軟件都是弟弟。
但如果上文提到的法案在參議院獲得通過的話,那麼TikTok就要面臨被美國全面封禁的局面。
對超半數人口使用的軟件說封就封,美國政府的理由是什麼呢?
表面上的理由就在法案的名稱裡,他們認為TikTok是「受外國對手控制的軟件」,會侵害美國人的利益。
至於哪些國家是「對手」,美國人自己有個清單,裡面的成員可以隨時調整,不過我們基本上是清單裡比較穩的那一個。
但如果因為TikTok源自中國就認定它是一個被中國控制的軟件,那其實是非常冤枉的。
該軟件早在2019年就開始接受美國政府的審查,這幾年下來已經按照美國政府的要求做了大量的整改。
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 公司內部管理引入美國的監管人員;
- 數據放在美國公司的服務器上;
- 在美國有關部門的監管下建立用戶數據安全團隊;
- 調整股權結構,將大多數股份分配給國際投資者和國外員工…
總的來說,現在美國人手機裡的這個TikTok,已經是一個從運營到數據都受到美國嚴格監管和控制的國際公司。
現在看來這些姿勢一點用都沒有。
當然了,除了徹底封禁外,美國政府還給出了另外一個選項,就是由一家美國政府信任的公司來進行收購。
對於這個選項,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姆努欽在3月14日接受採訪時是這麼說的:
「這是筆大買賣…TikTok應當由美國公司所有。」
確實是筆大買賣,TikTok在美國2023年的收入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160億美元。
目前這位行動力十足的前財政部長,已經開始著手組建負責收購的財團了。
明明可以直接搶,卻還要開會投個票,他們真的,我哭死…
TikTok的CEO在接受採訪時反復強調了自己不知道公司做錯了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的無奈,一個公司被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針對,真的是沒有辦法。
不過把這麼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社交平台往死裡整,美國自己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
因為擁有1.7億用戶的TikTok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娛樂平台,它還成長為了一個超大規模的商業平台。
目前有超過700萬的商家在上面經營,美國政府這種吃絕戶的行為很可能會砸掉一大批普通美國人的飯碗。
然而儘管代價如此巨大,美國政府也沒有任何收手的意思。
那麼問題來了,整天傳播搞笑視頻的TikTok到底是犯了什麼「滔天大罪」?要受到美國政府如此專注的「VIP待遇」呢?
說起來這個「罪」還真不小,確實是到了美國政府不得不出手的程度:
它動搖了美國社會的共識。
美式宏大敘事
從表面上看,人們能夠展開合作的前提是擁有共同利益。但在現實中,僅有共同利益是不夠的。
因為利益不會一直存在。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還沒有小錢錢進賬的時候先合作起來,然後才能賺到預期中的收益。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靠什麼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呢?
共識。
有穩定的共識,人們就可以在利益的起伏中維持穩定的協作關係,這就是包括現代國家在內的各種現代組織能夠存在的基礎。
而一旦共識出現動搖,即使是再大的組織和協作體系,也可能會在一夜之間轟然崩塌。
那麼「共識」這個東西容易被動搖嗎?
還真不難。
因為共識在本質上只是一個觀念,它的產生主要是靠外界的信息輸入。
所以輿論場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必須爭奪的戰場。
在這方面美國就比較厲害了,因為他們長期壟斷著這個世界的話語權。
幾十年下來,美國的統治者通過大範圍的輿論控制和包括影視作品在內的各種宣傳手段,在世界範圍內打造出了這麼三條共識:
- 美國是最強大的國家;
- 美國的立場代表著正義的一方;
- 美國的政府是符合民眾利益的選擇。
這三點共識放在一起,就共同構建出了二戰後最成功的世界級IP:燈塔。
這就是美國版的宏大敘事,它一方面維繫了美國內部的團結,另一方面也對各國的資源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於是在「燈塔」的指引下,全球的金錢、人口、資源都自願的湧入美國,攔都攔不住的那種。
而如果沒有這些共識的包裝,光靠那11支航母編隊,美國就只是一個明目張膽的強盜而已。
雖然強盜也可以讓很多國家臣服,但管理成本極高,更不會出現有人自願送錢上門的好事。
自古以來,自上而下的暴力和自下而上的共識都是相輔相成的。
不過共識的打造並非是個一勞永逸的項目,它需要持續投入資源去維持:你得不停的向民眾輸入符合這個共識的信息。
而這就需要媒體朋友們的配合了。
在以前這不是問題,因為美國的主要媒體都掌握在幾個大家族,尤其是猶太精英的手裡。
大家都是權貴圈子里的老相識,有著一致的基本立場,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互相配合一下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新冒出來的TikTok就一下子把桌給掀了。
它壓根不按美國統治集團的要求來控制傳播內容。
這就導致美國人看到了很多「不該看到的東西」。
比如說去年俄亥俄州危險化學品洩露和爆炸的真相、近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平民犯下的各種暴行、美國空軍士兵為控訴以色列的種族清洗而燃燒自己的英雄壯舉等等…
美國總統候選人妮基·黑利在去年年底甚至公然宣稱,觀看TikTok的內容會導致「反猶情緒」大幅增加,並建議徹底封禁該軟件。
看得出他們是真的急了。
這也不奇怪,畢竟這個「不服管教」的軟件現在已經坐擁1.7億的美國用戶,而且大多還是年輕人。
可以說美國的未來都在它手上了。
現在它整天肆無忌憚地讓美國人「開眼看世界」,難免會讓美國人的想法越來越多。
而想法多了,就會對之前建立起來的共識產生疑問。
比如說:
美國是最強大的國家?
那為什麼美國全力制裁的俄羅斯到現在還沒死?為什麼美國全力支持的以色列連個哈馬斯都搞不定?為什麼美國親自打了二十年阿富汗,最後又全部還給了塔利班?
美國的立場代表著正義的一方?
那為什麼美國會在聯合國多次對敦促巴以雙方停火的提案投反對票?要知道這些提案連歐洲的盟友們都是支持的。
另外美國一邊眼睜睜的看著以色列大規模屠殺巴勒斯坦平民,一邊又繼續支援以色列,這又是怎麼回事?
美國的政府是符合民眾利益的選擇?
那麼在去年發生化學品爆炸案的時候,官方拼命掩蓋真相是怎麼回事?有錢去支援烏克蘭卻沒錢建設國內的基礎設施又是怎麼回事?
再這麼反思下去,美國老百姓怕是要覺醒了。
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TikTok上面傳播的各種真實的畫面和信息。
可以說TikTok的日常運營就是在對美式宏大敘事進行釜底抽薪,儼然一個站到惡龍面前的勇者。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以傳播整蠱視頻為主業的軟件,頭怎麼就這麼鐵呢?
它其實不是頭鐵,它是沒辦法。
守法公民(×)圈外人士(√)
TikTok現在雖然被推上了美國政治博弈的風口浪尖,但公平的講,它並非政治遊戲的熱心參與者,更不是什麼勇者,它只是一台沒有感情的賺錢機器。
TikTok的主業是給網友分享玩梗的搞笑視頻,他的算法會根據用戶的喜好自動推送用戶喜歡的東西。
這個軟件對政治博弈毫無興趣,滿腦子都是悶聲發大財的偉大夢想,所以它在運營的過程中一直非常注意遵守美國的法律。
而這恰恰就是它的命門。
也就是說正因為它太遵紀守法了,所以它就成為了美國統治集團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是個什麼邏輯呢?
咱國內有一部評分很高的電視劇,叫《大明王朝1566》。
裡面的主角海瑞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句口頭禪:大明律法載有明文…
這位著名的清官在碰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把法律條文搬出來,一條一條的跟你上綱上線。
結果就是劇裡的很多大佬都想宰了他。裡面有個反派甚至直接跟他說,你當官得和光同塵啊。
現在TikTok的情況也差不多,它在美國市場上認認真真的遵守著每一條法律,造成的結果就是美國大佬們整天想宰了他。
要理解這個局面,我們就需要先理解一下法律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教科書上對法律的定義是這樣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範體系。
也就是說統治者制定法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社會公平,而是為了維持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秩序。
所以當守法的效果和統治者的利益發生衝突時,統治者就會讓你見識到什麼叫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說,TikTok最利己的選擇並非死板的遵守美國法律,而是與美國的統治者們「和光同塵」。
那它為什麼不這麼做呢?它是互聯網海瑞嗎?
當然不是了,正如上文所說,它是沒有辦法,因為它不是美國權貴的「自己人」。
不是自己人,就不在圈子裡。
而不在圈子裡,很多信任和默契就無法建立,於是很多交易也就無法進行了。
比如說如果該公司的CEO突然接到一個大佬的電話,要他去控制某個輿論,他會照做嗎?
他不會。
這不是他頭鐵,而是他不敢。因為如果真的去控制輿論,他就可能會觸犯到美國在言論管理方面的法律。
所以即使打電話的這個大佬咖位再大也沒用,因為TikTok不知道如果未來被起訴的話,這個大佬會不會保護自己。
而且說不定這通電話本來就是大佬給自己挖的坑。
那怎麼辦呢?
最穩妥的選擇就是堅決遵守美國法律,讓美國法律成為自己的後盾,畢竟是「法治社會」嘛。
結果最終守法守到了國會山的聽證會上,天天被美國政府換著花樣打壓。
這就是不在一個圈子裡的尷尬,你想「和光同塵」都沒這個門路。
所以在美國政府看來,留給TikTok這種「外人」的選項只有兩個:
要麼交給自家權貴,要麼徹底毀掉。
那麼TikTok想不想進入那個圈子呢?
這我就不知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個圈子大概率是不怎麼想接納他的。
越是高端的圈子,就越保守。
那裡面一個個都是耗時百年積累出來的「老錢」,他們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利益千頭萬緒,絕非一個「外來暴發戶」就能隨便加入的。
就拿前段時間的那個奧斯卡頒獎典禮來說吧。
奧斯卡頒獎典禮一直有個慣例,就是在頒發某個獎項的時候,會讓該獎項的上一屆獲獎者來給這一屆獲獎者頒發獎盃。
這可以理解為圈子裡的尊重與傳承。
而上一屆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是楊紫瓊,最佳男配角是關繼威。
那麼按照慣例,這屆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就會出現由亞裔演員把獎盃傳承給好萊塢白人巨星的歷史性畫面。
結果這屆奧斯卡突然就改規則了:
此次上台參與獎盃頒發的,不再僅是上一屆的獲獎者,而是包括上一屆獲獎者在內的5個前獲獎者。
於是領獎人在上台時面對的就不是一個「前輩」,而是5個「前輩」。
然後就出現了非常有爭議的一幕。
這一屆的最佳男配角小羅伯特唐尼在上台領獎時,完全無視了為他頒獎的關繼威,而是伸手拿過獎盃後就徑直走到其他幾個「前輩」面前親切交流。
這個事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就是看個熱鬧,但在美國的亞裔圈子裡已經引起了軒然大波。
事後關繼威一直在社交媒體上暗示是網友想多了,而造成爭議的唐尼本人則懶得做出任何回應。
這就是現實,偶爾得到承認,不代表你真的進了那個圈子。
不過在美國的娛樂圈進不了圈子,頂多也就是公眾場合尷尬一下、機會比別人少一點罷了。
而如果在美國的傳媒圈進不了圈子,那就是生死攸關的問題了。
畢竟「話語權」是統治者的權杖之一,豈可落入「外人」之手?
對於這樣的局面,TikTok不能抱有任何僥倖心理。因為無論在哪個領域,美國對待「外人」的手腕就從來沒有軟過。
「自由貿易」
2013年,法國民族企業阿爾斯通的高管皮耶魯齊被美國人以「在阿爾斯通的印尼項目中對印尼官員行賄」的奇葩理由逮捕。
之後美國又先後逮捕了該公司的四名高管並開出巨額罰金。一通折騰後,人人自危的阿爾斯通終於在2014年「成功」被美國通用公司收購。
同樣是2014年,法國最大的銀行巴黎銀行因為「幫助受美國制裁的國家轉移資金」而支付了89.7億美元罰款。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制裁他國所依據的完全是美國自己的法律。
更早的還有1982年美國FBI對日本日立公司的「釣魚執法」案。
當時美國的FBI特工偽裝成IBM員工,故意將一些IBM的核心技術文件發給日立公司。
然後他們就指控日立公司「竊取美國技術」,並索取巨額賠償,隨後還啓動了對日本半導體行業的大規模制裁。
對盟友尚且如此,對我們自然就更加不在話下了。
就在最近的3月12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等5個工會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交了請願書,要求對中國造船業啓動旨在「調查不公正貿易做法」的301調查。
以後這類事件只會越來越多,事實上整個西方都出現了這樣的趨勢。
比如說法國在3月14日通過了針對中國各種快時尚品牌的「抑制過度消費和環境污染」法案。
該法案要對售價「過於便宜」的中國零售商徵收罰款,並將這筆錢用於補貼法國本土品牌。
同一天,英國交通部長對中國汽車在英國的銷售發出了「傾銷警告」,並表示英國將使用強有力的貿易制裁措施防止「中國的廉價電動車淹沒英國的汽車市場」。
在被盎撒貴族無端制裁的道路上,TikTok並不孤單。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西方國家會這麼抗拒自由貿易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自由貿易」並非上天的恩賜,而是一個需要靠人來維護的遊戲規則。
人們之所以會去維護它,是因為它確實能給人們帶來好處,它能夠提升整個市場的效率。
但這個提升並不是平均的,利益會更多的偏向生產力高的那一方。
這本來也很正常,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嘛。
因此生產力高的一方會天然的有積極性去維護自由貿易,即使是靠搶劫起家的西方國家也一樣,因為他們總不可能對所有國家都直接用搶的。
具體的做法就是在產業絕對強勢的領域堅持自由貿易,在不那麼強勢的領域就考慮動動搶劫的小手。
但不管怎麼搶,自由貿易的牌坊是不能丟的。因為只要這個牌坊還在,他們對各國財富的吸引力光環就還在。
既當又立,一個銅板也不落下。
這個策略一開始還是很有效的。因為在二戰後,西方國家在大多數領域確實都是生產力更高的那一個。
這個時候需要動手搶劫的地方不算多,「偶爾的黑點」尚且可以看成是燈塔光環的「瑕不掩瑜」。
然而隨著他們生產力的持續下滑,情況就不一樣了。
生產力越低,需要搶劫的地方就越多。
等到全球製造業的中心都已經不在自己手上時,自然就要狗急跳牆、原形畢露了。
但搶劫不是沒有代價的。你搶的越多,之前的光環就滅得越快。而光環滅得越快,自願投奔你的資源就會變得越少。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為了減緩這個循環的進度,西方國家就會盡可能的去粉飾太平,裝點門面。
但好死不死,現在冒出來了一個不受控制的TikTok。
過分「耿直和自由」的TikTok就如同《皇帝的新裝》裡的那個小孩,而且還是威力加強的版本。
它不僅當街揭穿了「大善人」到處搶劫的真相,甚至還拿著喇叭滿世界廣播。
你說盎撒大佬們能饒得了它麼?
所以不管這次的法案在參議院能不能通過,美國政府對TikTok的打擊都肯定會持續下去。
那麼TikTok應該怎麼突圍呢?
唯一的出路
面對不留活路的強盜,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向死而生。
TikTok現在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頂住壓力,拒絕出售。
雖然這麼做在理論上會導致它被美國政府全面封禁,失去美國這個大市場,但這個選項卻是它唯一的生機。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TikTok畢竟在美國擁有著1.7億的用戶,關係著數百萬商家的生死。
所以美國的統治者們雖然殺氣騰騰,但到真正動手的時候,他們也要面臨一個巨大的壓力:
具體下刀子的那個人或組織,將成為半個美國的眾矢之的。
所以這幫人對「收購」這一步雖然爭先恐後,但對「封禁」這一步一直是互相謙讓的。
而TikTok的唯一希望,就是押注美國的統治者們在最後時刻下不了決心。
你們非要讓我死,那我就乾脆死給你們看,到時候就看看誰來為後果買單。
事實上權貴們之所以會孜孜不倦地對TikTok進行打壓,本質上是因為害怕。
TikTok和其他公司不一樣,它不是手無寸鐵的弱雞,它的手上握著足以威脅美國統治秩序利刃:民意。
所以雖然該軟件看上去是只「待宰的羔羊」,但現實就是它從2019年開始受到美國政府審查到現在,依然還活著,而且越來越壯大。
帝國主義終究是紙老虎,人民才是它真正的後盾。
退一萬步來說,只要不投降,最差的結果也無非是失去美國市場。
而TikTok的全球用戶總數已經超過了16億(注:僅指TikTok用戶數),失去美國的這1.7億,雖然損失巨大,但也不是活不下去。
而一旦投降,乖乖的把自己賣掉,那麼結果就只會是各個西方國家有樣學樣,群起而買(搶)之。
到時候你還有多少東西可以賣?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交出武器只會讓自己死得更快。只有堅定的和人民站在一起,才能為自己爭到一線生機。
所以,不管這家公司以前是怎麼想的,現在站起來都還不晚。
事實上,只要TikTok不賣掉自己,美國在短期內也沒那麼容易下手,至少在選舉結束前下不了手。
而時間站在TikTok的一邊,因為他們的用戶數一直在增長。拖得越久,勝利的希望就越大。
當然了,前路必然是艱險的,如果他們真的下定決心抗爭到底,那麼他們的各個高管就要開始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