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動物界都是雄性更漂亮,而人類是女性更漂亮?

宇宙怪談

在動物界,往往是雄性動物更漂亮,更威武,比如說雄性孔雀開屏,場面很壯觀。而配備鬃毛的雄獅也顯得非常威武霸氣。

但是在人類社會中,給人的感覺正好相反:女性更漂亮,而男性顯得平淡無奇。很多人對此都有疑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動物界雄性更漂亮,而人類則恰恰相反呢?

如果你也有這種疑問,很遺憾告訴你:那只是錯覺!動物界並非都是雄性更漂亮威武。

看看下面這張圖片,一對鸚鵡,你能看出來哪個是雄性,哪個是雌性嗎?

按照傳統理解,紅色的更漂亮,所以紅色的應該是雄性鸚鵡。但實際上呢?紅色的是雌性,綠色的才是雄性。

如果是雄性動物不一樣漂亮,它們總該威武雄壯吧?就像雄獅那樣。

同樣不是的,一種叫做安康魚的動物說明了一切。

雄性安康魚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卑微的,它們出生之後就只有一個目標:找到雌性安康魚,因為如果找不到雌性安康魚,它們就沒有辦法長大成熟,更可怕的是,雄性會因此而死亡。

但是一旦雄性安康魚找到雌性,問題遠沒有結束。雌性安康魚會立刻分泌某種特殊的消化酶粘住雄性,並直接把雄性安康魚連接到雌性的循環系統,兩者成為某種寄生關係。

你認為這就是好事,這樣雄性和雌性看起來就像是「比翼雙飛」了?

你又錯了,真相絕對讓你目瞪口呆。因為最終的結果是:雄性安康魚的內臟和眼睛都會慢慢退化,最後只有生育能力保留下來。

當然,像雄性安康魚的這種情況比較極端,並不是太常見。但它們之間的關係也告訴我們,動物界的雌性和雄性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擁有很多可能性。

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動物界雄性動物更漂亮威武」其實是錯覺,或者說是「幸存者偏差」,因為從外表來講,多數動物的雌性雄性的差異根本不是很明顯。

比如說,兔子,蝴蝶,企鵝等等,單憑它們的外表,你根本分辨不出哪個是雄性,哪個是雌性。

但是,為什麼有一些動物的雄性和雌性的外表會有明顯差異呢?

從進化的角度來講,這主要是因為「性選擇」。下面具體來分享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動物界,生存和繁殖兩大本能,甚至某些時候,動物為了能更好地繁殖延續自己的後代,寧願捨棄生存,寧願死亡也必須達到繁衍的目的。

而為了繁衍自己的後代,傳遞基因,動物總是傾向於尋找更優質的伴侶。但是,不同動物在兩性選擇時由於策略不同,當然就會造成動物形狀的千差萬別。

大部分動物會通過視覺做出選擇,但並不是所有動物都這樣,比如說蟬(知了)和蛙,雄性會通過聲音吸引雌性。

青蛙能發出宏亮的聲音,而雄性知了同樣能通過腹部的兩片花瓣一樣的東西發出尖銳的叫聲,很多人的童年都與知了有關,對雄性知了都很瞭解。

而就是為了繁衍後代,有些動物為了更好地性選擇,付出了超乎想像的成本。

比如說在蜂群當中,雌蜂在其交配期內會與多個雄蜂交配,同時還會儲存精子。而在蜂群當中,蜂王的數量很少,通常只有幾個而已,只有為數不多的雄蜂才能擁有交配權。

這種情況就決定了,在蜂群中,雌蜂實際上擁有絕對的性選擇權,它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不斷增大體型,以保證足夠強大的繁殖能力就行了。

而雄蜂就慘了,它們就是被雌蜂選擇的對象,就像是被動等待土豪們選擇的「公主」一樣,要想被雌蜂選中,就必須盡可能提升對生殖成本的投入才行。

而在動物界的這種性選的主動或者被動,對動物的性狀進化,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

主動的一方,往往會進化出對某種性狀行為的特殊喜好。而由於繁殖競爭的壓力,在進化過程中,這種性狀行為就會不斷得到加強,之後逐漸朝著更精細化更複雜的方向進化。

我們看到過的孔雀漂亮的尾巴,極樂鳥的舞蹈,還有園丁鳥的求偶亭等,其實都是因為雌性的性選擇喜好而進化出來的結果。

而對於雌性處於性選擇的主導地位的鳥類,假設一開始雌性和雄性的外表一樣,它們擁有相同的羽毛和顏色,那麼雌鳥就會通過羽毛顏色來篩選它們認為更健康的雄鳥,同時還會根據雄鳥的築巢能力來判斷。

在這種情況下,雄鳥自然會朝著雌鳥的選擇方向進化了。

而由於雌鳥幾乎沒有任何繁殖競爭壓力,數代之後,雌性與雄性的羽毛顏色差異就會逐漸凸顯出來。

其實,像雄性孔雀的漂亮大尾巴是很影響其生育能力的,大架不住雌性孔雀的選擇偏好早就深深烙在基因里,雌性孔雀對於「美」的選擇早就遠遠超過了對健康繁殖的選擇了。

而與鳥類相比,多數哺乳動物在性選擇上往往會更「簡單粗暴」。雄性哺乳動物通常會通過競爭,通過決鬥來獲取雌性的青睞。雄性哺乳動物體內的睪酮水平都很高,這樣可以促進肌肉的生長,更好地用於性選擇。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哺乳動物中,雄性通常是主動方,但它們會朝著具有極高雄性荷爾蒙的方向進化,表現為發達的肌肉,強壯的身軀等。

在這大型哺乳動物中更為明顯,比如說獅子老虎還有大象等,雄性為了獲得交配權,都會上演殘酷的競爭。

當然,雌性的性選擇喜好也會影響雄性的外貌特徵,比如說雄獅漂亮威武的鬃毛。

而人類其實也屬於哺乳動物範疇,在性選擇的過程中,自然與哺乳動物也有很多共性。

比如說,男性雄性荷爾蒙的特徵同樣比較明顯。不過除之之外,人類的性選擇也有獨有的特徵,而這又與人類獨一無二的進化過程有關。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由南方古猿進化來的,隨著腦容量的不斷提升,人類社會組織的不斷變化,人類的性選擇行為比哺乳動物要更為複雜。

雖然人類的祖先是靈長類物種,但與如今的靈長類物種比如說猴子猩猩等相比,人類的腦容量更高,童年時期更長。

而生物學家們認為,這種結果很可能正是由人類的性選擇造成的。甚至人類腦容量和智商的提升,都與性選擇有直接關係。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男性的腦袋更小,就會在找對象的過程中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

而人類之所以朝著無毛的體徵進化,是因為體毛的脫落更有利於排汗。不過達爾文認為,人類的無毛特徵也與性選擇有關,人類的兩性選擇至少為人類的無毛特徵提供了進化動力。

而人類女性沒有發情期,是性選擇中最典型的表現。

我們都知道,動物界雌性動物都有固定的發情期,通常會是在生機盎然的春天,但人類女性就沒有發情期,她們把「發情期」隱藏了起來。為什麼會這樣?

對於人類女性隱藏「發情期」的解釋有很多,比如說減少殺嬰假說,父親投資假說,性獎勵假說等等。

不過,從生理特徵方面來解釋,似乎更能讓我們看透真相到底是什麼。

通過《動物世界》欄目,很多夥伴們可能都有這種印象:雌性動物在發情期內,雌性器官都會發生腫脹,以此來吸引雄性。

但是人類直立行走之後,女性生殖器官隱藏了起來,即使不穿衣服也脫離了人們的視野,於是通過生殖器官向外發送信號的作用越來越被淡化,況且腫脹的生殖器官還很影響直立行走。

於是在人類早期社會,面對非常惡劣複雜的生存壓力,隱藏發情期的女性更容易被選擇,也最終被保留下來。

除此之外,人類腦容量的提升,意味著女性更容易發生難產,所以骨盆更寬大的女性更容易在性選擇中勝出。人類擁有更長的嬰兒哺乳期,這就意味著更大的乳房會更有利於哺乳。還有,從生育能力來講,年齡對於女性的要求更高,比如說60歲的男性基本也能生育後代,但60歲的女性就幾乎不可能了,而這種差別造成的結果就是:男性在選擇配偶時更偏向於年輕化,這種性選擇也讓女性在進化過程中傾向於幼態體徵。

不過,人類社會畢竟與動物世界有很大不同,人類社會更複雜,也相對更文明高級,所有人類擁有很強的雙向選擇,也就是說不僅僅男性選擇女性,女性同時也會根據自己喜好選擇男性。

如果排除物質方面的影響,單純站在「動物」的角度來講,女性往往更傾向於選擇這樣的男性:擁有更高睪酮水平。

甚至有學者認為,人類男性之所以會失去陰莖骨,就是人類女性的選擇結果。因為失去陰莖骨之後,充血勃起能力會更強,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個男性的身體和生理健康。

同時,人類的兩性吸引也能很好體現出兩性選擇,比如說,男性身上的某些體味可以吸引女性,而體味的來源就是素雄烯二酮,這種物質給女性帶去的感受,並不一定是讓女性心動著迷的體香,但會讓女性感到很舒服,很放鬆。

而女性體內也會釋放雌甾四烯,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某些女性為什麼具有天然體香的原因。

總結

在兩性選擇上,人類的複雜性遠高於動物。動物的兩性選擇其實很單純,就是為了繁衍後代,而人類由於具有極其複雜的社會關係,性選擇的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繁殖後代了,影響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說物質,社會地位,性格,名聲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最終的選擇。

而正是由於物質因素的存在,而且物質因素佔的比重似乎越來越高,這會一定程度上讓男性面對的性選擇壓力降低。不過鑒於如今的社會仍舊是男權社會,由於男性也存在性選擇偏好,這也讓女性面對較大的性選擇壓力。

而正是人類社會的這種非常複雜的兩性選擇,才造就了當今社會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男女體態差異。

不過,人類的審美是有種族和時代偏好的。

舉個例子,很多種族都充滿力量,於是體魄強健的男性就會被認為很美。還有,在我們唐代,女性是以胖為美的。

這就表明,在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類對美麗漂亮的理解和定義也會有很大差異,對於男性和女性誰更漂亮,其實也是沒有明確定義的,並不是絕對的。

而隨著未來人類科技發展,當人類文明足夠發達之後,物質因素對兩性選擇的影響比重會越來越低,未來人類的兩性選擇更傾向於兩性對性審美的偏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