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沒有做到的,澤連斯基「做到了」

晨楓

俄繳M1A1

1941年冬天,納粹德軍直撲莫斯科城下。但在距離紅場約20公里的地方,曾經橫掃歐洲的德軍再也不能前進一步,德國坦克最終沒能開進莫斯科。

80多年後的今天,德國坦克終於「開」進了莫斯科。希特拉沒有做到的事,澤連斯基幫他做到了。

不過這些坦克不是作為勝利者,而是作為戰利品,「陪綁」著美國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M2A1「布萊德利」步兵戰車等一起進入了莫斯科。

來自俯首山裝備展的反思

在紅場閱兵之前,俄羅斯在莫斯科俯首山的勝利公園旁舉辦戰利品展覽。作為著名歷史文化景點,俯首山曾在1812年成為拿破侖進軍莫斯科前的駐足地,二戰後蘇聯在這裡建立起了衛國戰爭博物館。而現在,在衛國戰爭勝利79週年紀念活動開始前,這裡再次人山人海,人們都在不停駐足圍觀在烏克蘭戰場上被繳獲的西方裝備。

為了彰顯「大度」,俄羅斯方面甚至「特批」北約國家使館官員獲得「優待」:可以不需排隊就進入「勝利公園」的「西方裝備展」參觀。但估計沒有哪個北約國家的外交人員敢真的利用這個優待。畢竟一旦被人拍到,那將成為全球頭版頭條,淪為全世界笑柄。

但是回想三十多年前,就在冷戰剛剛結束,弗蘭西斯·福山正在信心滿滿地宣佈「歷史的終結」的時候,事情似乎截然不同。

那時,冷戰結束的「西風」雖然讓人類最終在短時間內脫離了可能爆發核戰爭背景下的全面戰爭的陰霾,但也在軍迷圈中留下了永久遺憾:西方武器和蘇聯武器到底誰更強這個問題似乎永遠無解。

乍一看,冷戰後的局部戰爭似乎一再向全世界人民昭示著西方武器的優越性,但支持蘇系裝備體系的愛好者們卻一直不服氣。畢竟戰爭的勝負不光由武器決定,更由使用武器的軍人所決定,由政治大勢所決定。戰爭只是政治的延伸,武器只是戰爭的工具,而軍人是武裝和政治的參與者。

而且即便從技術上說,蘇聯武器也沒有真正意義上和西方武器堂堂正正一戰。這不僅是因為蘇聯武器有自用版和出口版(也稱「猴版」)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冷戰後的局部戰爭往往是由體系完整、狀態滿血的西方軍隊對陣體系殘缺、數量不足、性能縮水的蘇制裝備軍隊。這樣的勝利,始終有勝之不武之嫌。

但是三十多年之後爆發的俄烏戰爭,似乎正在為軍迷們彌補這一遺憾。作為戰後歐洲最大規模、最慘烈的軍事衝突,俄烏戰爭讓曾經震撼歐洲的前南內戰相形見拙。也是在這裡,烏克蘭意外地成為西方武器和蘇俄系武器正面較量的地方,似乎讓軍迷們的紙上談兵有了現實的佐證。

蘭切斯特方程:數量就是質量

從沙俄開始一直到蘇聯和俄羅斯時代,俄國人的軍事理念就信奉「數量本身就是質量」這一教條。雖然許多人會將其與草菅人命聯繫起來,但是事實上,這一教條是可以通過軍事運籌學中的蘭切斯特方程在數學上得以證明。

蘭切斯特方程是一組微分方程,求解後可分為線性律和平方律兩部分。

其中線性律適用於遠距離對射的情況:雙方都只能均勻地施加火力和造成殺傷。這使得交戰雙方的實力正比於戰鬥單元的數量與單一作戰單元戰鬥力的乘積,即在遠距離交戰情況下,平均戰鬥力為1的10個戰鬥單元與戰鬥力為10的1個戰鬥單元具有同等戰鬥力,而理想狀態下雙方戰鬥的最終結果將是同歸於盡。

而平方律則適用於可以集中火力的近距離交戰情況,交戰雙方的實力之比正比於戰鬥單元的數量平方和單一作戰單元戰鬥力的乘積。也就是說,在近戰情況下,平均戰鬥力為1的10個戰鬥單元的戰鬥力,將與一個戰鬥力為100的戰鬥單元具有同等戰力。這就是戰爭中「亂拳打死老師傅」的道理。

理論上,根據蘭切斯特方程,質量劣勢但兵力優勢的一方可以通過戰術,不計傷亡,從遠距離突入到近距離,在近距離放大數量優勢,從而實現集火殲敵,以弱勝強。

所以靈活應用蘭切斯特方程,就可以在戰役戰術層面放大自身優勢,並縮小對敵劣勢。

兩支軍隊互相傷害的理想模擬

假設在一場戰役中,雙方分別指揮戰鬥力為1但數量為20的A軍,和另一隻戰鬥力為10數量為2的B軍。這時候,如果A、B兩軍只進行遠距離對射。那麼根據線性律,雙方將同歸於盡,這無疑對數量更多的A軍不利。

為了獲勝,A軍指揮官於是選擇變招利用平方律。他首先選擇用10個戰鬥單元的代價在遠距離對射階段拼掉對方1個戰鬥單元,並突擊進入近戰集火的第二階段。這時候雙方的戰力比是100:10。這樣,就可以以損失約11個戰鬥單元為代價,全殲對方2個戰鬥單元。

當然,如果B軍指揮官,先反應過來,同樣也可以通過果斷、巧妙的戰術行動,將質量劣勢但數量佔優的一方割裂成兩個部分,然後在運動中進入近戰狀態,利用局部優勢,首先吃掉更弱的一部分,然後再不斷運動中實現對數量優勢對手的分割和殲滅。只要走位得當,理論上可以實現在保持自己的總損失較低的同時,全殲敵人。這就是各個擊破的道理。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在近戰集火階段,平方律作用非常大,甚至戰鬥集團的數量多寡將直接決定戰鬥的勝負。雙方數量相差太懸殊的話,質量差別再大,也難以抵消數量差別。

例如,戰鬥力為100但數量為2的X軍對戰鬥力為2但數量為100的Y軍時,唯一的不敗希望是始終調動對手,使交戰始終發生在遠距離對射階段。因為一旦X軍進入近戰集火階段並且被Y軍部分部隊黏住,即使X軍能成功地將Y軍分割成兩半,戰鬥力值依然是100與10000的差別,這將使得X軍連各個擊破都做不到。

雖然戰爭是複雜的,但是蘭切斯特方程作為一種簡單化而定量的描述,依然具有指導作用。

從帝俄到今日的俄聯邦,長期以來這片大地上的國家擁有全歐陸最豐富的人力資源,但是同時無法建立起全歐陸最先進的工業。所以基於這個現實,對於這片大地上的國家來說,只有足夠的數量,才能撐過消耗階段的損失,最後在近戰集火階段殲敵制勝。

而其他歐陸強國,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國相比於俄國往往擁有更先進的生產力,但更少的人力資源。所以只有足夠的質量,配合一定數量,才能實現在最低損失的情況下將優勢敵人分割包圍,形成局部優勢。最終在消耗階段後的近戰決戰階段各個擊破、殲敵制勝。

所以在冷戰的高峰,西方陣營的武器研發重點,從不是單純的精確制導遠程打擊一條路。事實上,作為冷戰武器思想的巔峰,美國的第三代戰鬥機高度強調格鬥能力,德國的第三代主戰坦克也高度強調火力、裝甲和機動的平衡。而這一切都是從最終的近戰決戰的角度出發設計的。

F-16的問題,讓我們留給2025年勝利公園戰利品展的時候再說吧,這裡我們主要聊聊「豹二」坦克。

「豹二」坦克背後的東西方差異

誕生於冷戰後期,並在後冷戰時代長期佔據各類武器排行榜前列的「豹二」系列主戰坦克,率先採用了120毫米滑膛炮和1500馬力柴油機。其裝備的萊茵金屬120毫米滑膛炮,精度和穿甲威力均高於同時代的蘇聯125毫米滑膛炮。而其上的MTU873柴油機至今是西方坦克動力的標桿,這使得「豹二」實現了火力和機動力的跨代式進步。

德國「豹2」坦克和美制M777火炮合影

在「豹二」坦克之前,西方坦克主要採用線膛炮。這是因為線膛炮可以使炮彈自旋,讓炮彈精度更高,更有利於遠距離打擊。但是隨著蘇聯主力坦克進入第三代主戰坦克時代,新式復合裝甲實裝坦克部隊。西方被迫需要提高穿甲彈的穿甲能力,這時候更加能兼容高初速、遠射程、高膛壓需求的滑膛炮成為了新一代主戰坦克主炮的第一選擇。

但是這也對相關國家工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畢竟高膛壓滑膛炮由於取消了迫使炮彈自旋的膛線,其膛壓更大的同時,精度也有所損失。

最終,德國以雄厚的技術基礎攻下了所有相關技術難題,美國也只有從德國引進坦克炮技術。

早期的M1坦克採用的還是「傳家寶」105毫米線膛炮。等到了M1A1後,美國開始改用德國引進技術製造的萊茵金屬120毫米滑膛炮,成就了M1A1在海灣戰爭中把躲在遠方沙丘後的伊拉克坦克「一擊奪命」的傳說。

這門功勳老炮直到M1A2系列依然還在用,甚至沒有從44倍口徑增加到55倍口徑。法國、以色列等國最終研製成功自己的120毫米滑膛炮,但那是很多年以後了。

動力方面,「豹二」坦克採用的是柴油動力。一般認為,大規模將柴油機用於坦克動力是蘇聯首創,T-34是第一種使用柴油機的主流坦克。二戰中,柴油機省油、扭力大、被擊中時不易起火的優點被所有人都注意到了。戰後,東西方坦克都不約而同地使用柴油機。但是柴油機有個問題,那就是在體積和重量處於同一水平的情況下,柴油機的功率比汽油機低。

對此,「豹二」坦克採用了著名的MTU873柴油動力發動機。該款發動機採用液冷、V12、雙渦輪增壓等技術。雖然這些都不是什麼突破性的技術,但MTU最終還是靠工匠精神,「磨」出了體積小、重量輕、功率大、性能可靠的一代神機。這使得「豹二」重量雖然比「豹1」增加至少50%,但速度和加速度卻更高,MTU873至今依然是西方坦克動力的標桿。

柴油機的優勢在有他人陪襯的時候更加明顯。在紅場「陪棒」的美國M1坦克採用霍尼韋爾AGT1500燃氣輪機。同為1500馬力發動機,雖然AGT1500體積小,噪音低,運轉平順,但耗油率驚人。美國汽車耗油率以「英里/加侖」(約等於0.425公里/升)計量,10以下就是超級油老虎,而這個指標M1坦克是3加侖/英里(約0.14公里/升)。所以軍迷圈笑談M1需要油罐車尾隨才能打仗,也不是毫無根據。

M1的亮點在於貧鈾彈和貧鈾裝甲。貧鈾的密度高,當被用於穿甲彈時,貧鈾可以替換鎢芯以增加彈芯密度和穿甲威力,當被用於裝甲時,貧鈾則可以增加裝甲密度和抗穿甲強度。當然,如果單純對比性能,同時代的「豹二」裝備的間隙裝甲也領先於時代。

但這些先進裝甲使得西方的三代坦克們戰鬥全重很大。在硬地上,由於擁有強勁的動力,使得西方坦克額外的重量不會妨礙作戰。但在軟地上,坦克一旦陷進去後,多大的功率都白搭。

此外,「豹二」和M1還率先使用先進火控和夜視儀,可以極大提高行進中命中精度和夜戰能力,並將態勢感知引入坦克戰。

從個人看來,M1名氣更大是因為海灣戰爭和美國掌握更大的話語權,「豹二」其實在火力、機動、防護上更加均衡。

蘇聯坦克則是不同的思路。火炮技術達不到德國的水平,就增加口徑;遠程命中精度不足,就用炮射導彈;裝甲防護不足,就堆爆反;夜視儀技術不足,就上紅外探照燈。

對於蘇聯坦克來說,最重要的是:專注於坦克戰,竭盡全力降低全車尺寸和重量。這樣指導思想設計下的坦克,其裝甲和動力要求降低,製造和部署成本降低,非常符合「數量本身就是質量」的戰爭哲學。

同時,蘇聯在T-64以後批量裝備的坦克都採用了自動裝彈機。這一設計並非為了提高發射速度,而更多是為了將四人乘員組減少到三人,減少正面投影,由此降低全車尺寸和重量。

當然這種設計的代價也是顯著的。輕小緊湊的無尾艙半球形炮塔使坦克炮的仰角受到限制、自動裝彈機需要用威力有所損失的分裝彈、車底彈藥被擊中時容易殉爆、沒有尾艙的炮打在側向射擊時由於平衡問題會影響命中精度。

但從蘇聯戰爭哲學出發,這是可以接受的代價。畢竟坦克本來就是專注於在寬闊平坦地形上決戰的武器,就是要迎面撲上去。大仰角射擊只有在城鎮和山區作戰才是必要的,側向射擊也不是主要樣式。在彈藥殉爆方面,不被擊中才是生存的王道。

更重要的是,對坦克來說,硬地上的速度和加速非常重要,但鬆軟地形上坦克的通過性則取決於它的戰鬥全重。在烏克蘭戰場上,「豹二」等西方坦克正是大量遇到鬆軟地形陷車的問題。這種陷車問題在和平時期還能拖出來,在戰鬥中,這就是死路一條了。

在蘇聯繫統的坦克戰思維下,坦克是主戰平台,但是專器專用,只需要專心反坦克。蘇聯會將側翼掩護、反步兵或者在複雜地形為下車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交給步戰。這使得步戰不僅需要跟上坦克的行動,還需要能讓車載機械化步兵乘車戰鬥,避免因為步坦速度不匹配而拖累坦克的行動。在蘇聯的戰爭哲學下,機械化步兵下車戰鬥只會在不得已的時候發生。

因此,蘇聯步戰不僅需要有較強的火力,還要擁有反坦克能力。所以,BMP1/2搭載了發坦克導彈,BMP3則配備了炮射導彈。但這些武器只是為了讓步兵戰車在坦克戰環境中有自保能力,並非用於進攻性反坦克作戰。

而與之相對西方則將坦克作為多用途平台,兼顧反坦克和支援步兵作戰。同時機械化步兵的主要作戰方式是下車作戰。所以西方的步戰相對重裝甲、輕火力,反坦克能力也不重要。

在這種作戰哲學指導下,德國「黃鼠狼」步戰只有20毫米炮,英國「武士」步戰主炮口徑加大到30毫米,但都沒有反坦克導彈。只有美國「布萊德利」步戰在25毫米炮之外在加上「陶」式反坦克導彈。

俄軍繳獲的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

相對來說,最有特色的是法國AMX-10RC輪突。這是一款輪式6×6突擊炮,其上搭載的105毫米炮的威力可以對標第二代主戰坦克主炮。這使得它雖不足以擊穿三代坦克的正面,但可以對三代坦克側後面擁有足夠的殺傷力。

而且相比於履帶式車輛,輪式車輛的速度和行駛里程就高多了。在海灣戰爭中,法國第六輕裝甲師以AMX-10RC為主力,在盟軍主攻軸線左側,利用速度和行程優勢繞過伊拉克軍隊防禦,長驅直入,從側後對伊軍主力形成包圍圈,對動搖伊軍防禦有很大作用。這其實是玩了一把馬奇諾防線之戰的重演,只不過法軍這次成為了機動突破的一方。

在今天輪式突擊炮的概念很流行。這種裝備對部署在缺乏堅固防線、有很多空隙的寬大戰場上的敵軍部隊特別有用。近些年來,中國在這方面發展力度不僅很大,使用規模上還遙遙領先,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蘇聯和西方戰爭哲學也反映在部隊訓練上。蘇系軍隊不強調高度訓練,不拘泥於精兵,符合數量本身就是質量」的哲學。歐美軍隊特別強調高度訓練和精兵,但歐美先進裝備在鬥志低下、缺乏訓練、戰術拉胯的軍隊手裡敗績累累,沙特、阿聯酋軍隊在干涉也門內戰中的拙劣表現就是例子。

俄烏戰爭真的終結了質量與數量的爭論嗎?

回到俄烏戰爭,在扎波羅熱反擊戰之前,烏軍鬥志不可謂不高。戰術方面,一年多的血腥淘汰後,儘管未必對西方胃口,但在俄烏戰爭中活下來的老兵都具備高超的戰鬥和戰場生存技能,其技戰術素質不能用和平時代和西方的標準來衡量。

然而在戰役上,扎波羅熱反擊戰的突然性已經喪失,其進攻軸線和時機高度可預期。在戰鬥層面,烏軍戰術呆板,試圖依靠堅甲利炮正面猛衝。但是甲不夠堅,炮常在看到敵人已被打啞了,這使得俄軍甚至不需要利用其軍隊規模優勢,就能獲勝。

扎波羅熱反攻期間58集團軍宣稱擊毀烏軍「豹-2」主戰坦克

與烏軍不同,俄羅斯具有人口優勢,但從戰爭一開始,俄軍就沒有傾巢而出。戰爭初期的失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投入的兵力不足。直到現在,一般認為戰區俄軍依然不具有兵力優勢。

不少西方分析認為,現在在烏克蘭戰區俄軍有30萬人。事實上,由於俄軍總兵力在動員後依然只有130萬人,考慮到新近加入北約的芬蘭方向,俄羅斯需要設防的敵對邊境線很長,所以烏克蘭戰區內的俄軍可能以精銳部隊為主,投入30萬部隊只會是高估,不會是低估。

而另一方面,烏軍總兵力已達80萬,甚至90萬。整雖然烏克蘭後方防務有北約托底,但是由於哈爾科夫-蘇梅一線與俄羅斯接壤,白俄羅斯方向也需要設防。一線戰區人數會更少。但是即使只有一半投入戰區,也至少有40萬人。

同時長期的血腥戰爭使得烏軍大量減員,珍貴的老兵集中在少量精銳部隊,導致一般填線部隊的素質不高。

這使得戰場呈現奇特的倒轉:從戰術到裝備到軍事傳統,傳統上更依賴數量的俄軍反而成為數量較少、質量較高的一方;而得到北約加持的烏軍反而成為數量更多、質量欠缺的一方。這數量對比的倒轉使得以大馬金刀、粗線條強攻傳統著稱的俄軍擁抱了多層的彈性防禦;而擁抱西方,試圖採用穿針引線、點穴攻心戰術的烏軍反而由於突破太不給力,被打得灰頭土臉,俄軍甚至連機動防守都沒用上。

這也使得在包括扎波羅熱戰線的俄烏戰場上,西方裝備、還有烏克蘭戰爭早期的被繳獲的俄軍裝備,都不是在想定的大規模坦克戰中被繳獲的。

烏軍坦克扎波羅熱基本上是陷入地雷陣後被炮火或者武直反坦克導彈擊毀的,還有一些因為在軟地中陷住了,被迫放棄。而戰爭早期損失的俄軍坦克,基本上是在城鎮作戰中在步兵反坦克火力零打碎敲中損失的,還有很多因為機械故障而被放棄,有些狀態相當完好,尤其是那些被烏克蘭農民用拖拉機拖著示眾的。

所以蘇聯的數量路線和西方的質量路線的優劣,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實戰的驗證。

可以想見,烏克蘭戰爭對未來陸軍戰術和裝備發展有很大影響,但最大的教訓是:戰爭常常以想像不到的時間、地點、方式在想像不到的對手之間發生,戰前精心設計的裝備和戰術在戰時常常需要大幅度調整和適應。

畢竟馬奇諾防線在坦克的迂迴下變得毫無用處,為大規模機械化作戰而訓練和裝備的美軍在從越南到阿富汗的反游擊戰場上處處被動。

海灣戰爭這樣的摧枯拉朽反而是例外,這是因為薩達姆和美國同樣向後看,同樣用上一次戰爭的經驗教訓指導下一次戰爭。

但是看後視鏡開車是要翻車的,下一次戰爭怎麼打,誰都沒有靠譜的水晶球。但辦法是有的:精兵,多多的精兵。

精兵不是偏科生,而是全科優秀。只有這樣,才能快速適應變化和預料不到的戰場。但如蘭切斯特平方律指出的那樣,精兵也需要一定的數量,數量太懸殊還是不行。

畢竟殺手鐧只是資源有限時沒有辦法的辦法。只要可能,全員精兵才能提供最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才能有更多的勝算。這肯定開支巨大,但「便宜無好貨」,對於生死攸關的國防來說,尤其如此。

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層面: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但過度的政治干預會導致軍事失敗。當年希特拉嚴令東線德軍一步也不許後退,導致德軍喪失彈性防禦的機會,最終在力不從心的消耗中被蘇軍一路平推到柏林。

當地時間2023年5月11日,巴赫穆特附近Krasnohorivka,俄烏衝突持續,當地房屋遭到嚴重破壞

今天,澤連斯基被哈爾科夫和赫爾松的反擊勝利衝昏了頭腦,在頓巴斯前線以巴赫穆特為代表的,沒有戰略價值的地點寸土不讓,致使烏軍主力和戰爭資源長時間被拖住在次要方向,耽誤了在扎波羅熱的反攻。反而是俄軍利用這段時間極大地加固了防線,成為烏軍反攻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巴赫穆特之後,澤連斯基繼續堅持寸土不讓原則,烏軍在阿夫迪耶夫卡、恰索夫亞爾繼續巴赫穆特的錯誤,在拼消耗中浪費寶貴的實力和信心。

現在烏克蘭戰爭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而莫斯科人民則多了一個初夏歡慶的好地方。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2025年勝利公園會展出什麼?■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