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伊朗西北部的東阿塞拜疆省上空,由一架「貝爾」、兩架米-171組成的直升機機隊,鑽進了濃霧中。
那架「貝爾」直升機上,坐著四名重要乘客,分別是:伊朗總統萊西、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東阿塞拜疆省省長和一名地方宗教領袖。
這種大霧瀰漫的天氣,本不適合坐直升機,萊西也早就收到了天氣預告,不過考慮到時間緊迫,他要到大不里士參加一場活動,也許還有僥倖心理,於是選擇了冒險。
機隊鑽進濃霧中不久,那架「貝爾」便從雷達上消失了,隨後伊朗官方通報了「硬著陸」的消息,幾乎和墜毀沒區別。
伊朗官方迅速展開救援,但是面臨的困難很多,除了大霧,還有雨雪,而且墜機地點山高林密,交通也不便。
經過長達12小時的搜索,救援隊總算找到了墜毀的直升機,機上人員即使扛過了墜機的一次傷害,後續十多個小時的寒冷也很難扛過,情況極為不樂觀。
墜機的原因目前看有兩種,一是大霧導致的視野受阻,直升機可能撞到了山體;
二是機械故障,「貝爾」是美制直升機,伊朗在1979年革命後,一直被美國制裁,美式裝備的零配件很難弄到,機體維護也不容易,再加上直升機本身就不是一種安全的交通工具,出現故障是完全可能的。
雖然存在一些聲音,認為和以色列有關,但從目前可以查到的信息來看,更大可能還是機械故障+大霧,如果萊西確認身亡,第一副總統穆罕默德·穆赫貝爾將擔任代理總統。
由於伊朗的重要性,萊西遭遇事故的消息一出,全世界都瞪大了眼睛。國內輿論的擔憂集中在三點:
1.萊西身亡會不會導致伊朗政局變動,親西方派或者極端強硬派上台?
2.伊朗和沙特的關係會不會出現變數?
3.伊朗對加沙的支持會不會削弱?
先說第一個問題。
如果放在幾年前,確實有親西方派上台這種可能性,到了今天,這種可能性已經不存在。
原因很簡單,以色列不答應。
奧巴馬時代,以色列就非常反對「伊核協議」,畢竟「伊核協議」會帶來制裁的放鬆,伊朗發展潛力的釋放。
何況在被「阿克薩洪水」衝擊了一波後,以色列的虛弱徹底暴露,更需要美國下場保自己,也就更需要把伊朗塑造為敵人,這種情況下,即使伊朗上台親西方派領導人,以色列也得把他搞下去,比如時不時發動恐怖襲擊,來激怒對方。
以色列想要活下去,就少不了伊朗這個敵人,這是客觀現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極端強硬派倒是有這種可能,但伊朗的現實困境又決定了,不管誰上台,都得先把發展擺在第一位,再強硬也強硬不到哪裡去。
至於很多人說的,萊西的事故讓哈梅內伊失去接班人,這個接班人問題的確頭疼,但萊西是不是接班人,其實還真不一定,哈梅內伊也沒公開說過。
外界之所以認為萊西是儲君,首先是萊西和哈梅內伊的意識形態相近,還有師徒關係;其次是哈梅內伊以前接班霍梅尼,就是先擔任總統,然後接班的,萊西成為了總統,也就有遵循先例的可能性。
然而,這個猜想本來就有問題,要知道,霍梅尼起初選擇的接班人是蒙塔澤里,只是後來蒙塔澤里和霍梅尼起了分歧,霍梅尼才轉而選了哈梅內伊。
哈梅內伊當時擔任總統純屬巧合,不能據此認為,要成為接班人必須擔任總統。
當然,不管怎麼說,萊西也是潛在選擇之一,對於已經84歲、身體也不太好的哈梅內伊來說,選擇少了一個,也是夠頭疼的。
第二個問題:沙特和伊朗的關係會不會出現變數?
先說結論,可能性不大,這是沙特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小薩勒曼希望世俗化,希望發展,為此制定了「2030願景」,要將沙特建成一個現代化工業國,要發展,首先得有和平穩定的環境。
而南邊的胡塞,就是沙特和平穩定的「心腹大患」。
2015年,沙特組建了打擊胡塞武裝的海灣國家聯軍,還高薪聘請了蘇丹、巴基斯坦等國的雇傭兵,但經過多年的戰爭,沙特的表現是怎樣,全世界都看到了。
直到現在,胡塞還佔著沙特南部一些領土。2019年8月時,胡塞曾經用無人機襲擊了沙特油田,導致沙特的石油產量短時間內減少一半,經濟運行受到極大影響。
不搞定胡塞,人家時不時來一下,沙特根本沒法開展建設。
自己搞不定,沙特就希望美國親自下場,美國當然不願意跳這個大坑,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沙特才選擇和伊朗復交,可以說,這是個無奈之舉。
換一個伊朗總統,局面也不會有多少改變。
而且,美國私底下一直在和沙特談判著,從未中斷,對沙特來說,10月7日前是一個價,10月7日後就是另外一個價了,誰讓以色列過於拉垮呢?
這不,最近在拉法和北部的賈巴利亞,IDF又遭遇了重大損失,僅僅幾天,就賠上了50輛坦克裝甲車,死傷數百人,包括一個少校和一個准將。
以色列官方曾經信誓旦旦地說,北部哈馬斯已經被剿滅了,所以他們才從北部撤軍,那怎麼在賈巴利亞挨揍了呢?側面證實了撒謊。
IDF這個表現,換了你是小薩勒曼,你也會要求加錢,大大的加錢,老子和你簽協議,是冒著被整個伊斯蘭世界罵翻的風險,不可能給點零花錢就打發了。
這就導致了美國內部的態度分化。
布林肯的態度,是美國先和沙特簽協議,再考慮沙以建交的事,他的解題思路很簡單,這一題不會,那就跳過,直接做下一題。
沙利文的態度則完全相反,他堅持沙以先建交,美國再和沙特達成大交易,比如5月5日,沙利文公開說「如果沙特和以色列不同意實現關係正常化,美國將不會與沙特簽署防務協議」。
兩人的態度,似乎還有點內鬥的意味。
況且小薩勒曼走向世俗化道路本身,就會和美國產生嚴重衝突,在美國給沙特的角色定位里,沙特應該是類似英國那樣的角色。
英國能在歐洲挑起動亂幾百年,沙特也有這種潛力。
歐亞大陸有龐大的穆斯林群體,手握兩座聖城的沙特,可以利用宗教輸出,持續製造動蕩,這也是過去數十年,歐亞大陸動蕩的重要原因。
美國無所謂沙特誰當國王,只要他能夠持續輸出極端意識形態。而小薩勒曼停止宗教輸出,本身就不符合美國利益。
這也是沙特和美國關係惡化的關鍵,導致沙特有了往中俄陣營靠一靠的客觀需求,這麼多矛盾,都不是換一個伊朗總統就能解決的。
第三個問題,伊朗對加沙的支持會不會削弱?
短期內肯定會有一些混亂,但伊朗對哈馬斯的援助,主要是通過革命衛隊進行的,革命衛隊本就不在總統的管轄範疇內,因此影響不大。
同時,哈馬斯能否得到援助,最關鍵的並不是伊朗,而是埃及的態度,埃及不同意,多少援助都進不去,哈馬斯也並不需要多少高精尖武器,而是基礎的物資和基礎的軍事裝備。
在IDF進攻拉法後,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哈馬斯最近發佈的視頻里,有不少新的「亞辛-105」火箭筒,這個跡象表明,哈馬斯得到了補充,「亞辛-105」的生產線依舊在正常運轉。
這一切與埃及的態度密不可分,塞西現在擺明了放水。
在IDF進攻拉法,佔領了拉法檢查站後,塞西的態度極為憤怒,於是通過放水向以色列施壓。
萊西是一個履歷很不錯的人,就這樣出事了,確實是非常可惜。但全球反霸的聯合,並不是某個個體主導的,而是發展中國家民眾的利益訴求,換句話說,這個大勢不會改變。
這個事情有沒有陰謀,是誰做的,已經不重要了,大概率會成為歷史懸案。
重要的是,告訴了全世界一個深刻的道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要革霸權的命,霸權自然也會要拼命,拼命就會流血。
說這些不是說就要慫了,而是希望告訴大家,這個事情如果不是意外,就是給全世界的一個警示,放棄幻想,準備鬥爭。
鬥爭本身並不可怕,害怕鬥爭才可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