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局勢會更瘋狂

觀雨大神經

意外還是暗殺?

中東地區爆出了一個特別大的新聞:伊朗總統萊西因為直升機墜毀而殉職。

該事件對中東乃至世界局勢的衝擊是難以估量的。

我相信大家看到新聞後最關心的問題是:

這起墜機事件到底是個意外還是場暗殺行動?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說一個簡單的邏輯:

無論如何,一國總統遭遇墜機都是小概率事件,尤其是現在這種敏感時期。

我們可以來大致捋一下近期一些重要事件的時間線:

  • 2023年3月,沙伊和解。
  • 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色列舉國入侵加沙。
    被認為與伊朗存在密切關係的反美反以聯盟抵抗之弧,也大規模的加入到這場衝突中,對以色列展開打擊。
  • 2024年4月1日,以色列空襲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炸死了包括准將扎赫迪在內的多名伊朗高官。
  • 4月14日,伊朗對以色列相關軍事目標發動反擊。以色列隨後宣稱會報復,但一直沒有拿出具體的行動。
  • 5月7日,出現沙特王儲遭遇暗殺的傳聞。
  • 5月15日,立場親近中俄的斯洛伐克總理遇刺。同一天,土耳其挫敗了一起政變陰謀。
  • 5月19日,伊朗總統墜機,包括伊朗總統、伊朗外交部長在內的多名伊朗高官殉職。

墜機地點在伊朗北部的東阿塞拜疆省,該省與阿塞拜疆接壤。

萊西此行的目的是去和阿塞拜疆總統共同出席一座兩國共建水壩的啓動儀式。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和阿塞拜疆一直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在該國建有軍事基地。

我們當然不排除這起墜機事件是一場單純意外的可能,但在這樣的時間點發生這樣的意外有多湊巧,大家可以自行琢磨一下。

從技術上來說,無論是外部敵對勢力親自動手,還是內部反賊使壞,造成一起直升機事故都並非難事。

事實上伊朗這個國家一直都被投降派滲透得非常厲害,我們經常能在國際舞台上看到來自伊朗的眾多「恨伊人士」,而該國重要人物遭遇暗殺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所以關鍵問題不在於美國或以色列有沒有這個能力,而在於他們有沒有這個動機。

那麼對萊西下手對他們有沒有好處呢?

左右搖擺的伊朗總統們

萊西的立場保守,是一個對西方採取強硬態度的領導人。

在我們這些吃瓜群眾看來,伊朗這種被美國欽定為「邪惡軸心」的國家,上台一個對西方態度強硬的總統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但如果我們翻看一下伊朗的歷史就會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

伊朗總統並不都是對西方強硬的角色。

該國的政治制度是宗教學者監護下的民主共和制。

我們都知道他們的政治體系裡有個「最高領袖」,現任的是哈梅內伊。

不過這個最高領袖並不負責具體的事務,只是從國家的長期利益出發,對國家重大政治和安全事務進行決策和監督

平時負責國傢具體行政工作的是總統,而總統是由伊朗全民直選產生的。

伊朗這套制度的特點可以用這麼幾個詞來概括:宗教學者監護、憲政共和、三權分立、全民直選。

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

該國會選出一個什麼樣立場的人當總統,其實有著相當的隨機性。

比如說萊西雖然是個強硬派,但他之前的魯哈尼就是個親西方的溫和派。

魯哈尼:

魯哈尼的基本思路是與美國進行妥協,以犧牲伊朗在發展核能方面的權益來換取更有利的國際環境。

但魯哈尼的前任內賈德又是個強硬派,他的立場較接近於伊朗的傳統左翼,強調對內社會公平,對外抵抗以色列和美國。

內賈德:

而內賈德的前任哈塔米則又是個親西方派,他主張的是政治和社會的自由化。

哈塔米:

那麼為什麼歷任伊朗總統的立場都無法保持一致呢?

關於這個現象,萊西的前任,也就是溫和派總統魯哈尼的職業發展歷程就很能說明問題。

當年內賈德在任上強硬的反美態度以及對本國核能發展事業的堅定支持,導致伊朗遭到了西方的大規模制裁。

制裁下的伊朗經濟直接雪崩,社會怨聲載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曾經擔任過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的魯哈尼,就頂著「中間派」和「溫和派」的光環獲得了民眾的支持。

魯哈尼上台後很快就與西方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伊核協議,以限制自身核能事業的發展為代價換取國際制裁的解除。

雖然伊朗國內對魯哈尼的親美行為褒貶不一,但後來伊朗經濟的恢復還是為他掙到了巨大的支持。

所以在2017年總統競選中,魯哈尼就順利連任,當時他擊敗的正是萊西。

本來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伊朗的親西方勢力就會獲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魯哈尼這樣的溫和派也將逐步成為伊朗政治界的主流。

然而,一切的「美好」都隨著2017年美國抽象派總統特朗普的上台而戛然而止。

這位大爺一上台就撕毀了之前的伊核協議,然後就逼著伊朗再簽一份更加有利於美國的協議。

伊朗這邊還在錯愕之中,美國新的一輪制裁就又開始了,於是伊朗經濟又翻車了。

對於魯哈尼來說,你親西方親了這麼久,結果最後被西方打臉,這就很難混下去了。

接下來就是伊朗大量的重要人物遭美國暗殺,這裡面既包括了尖端的科學家,也包括他們的民族英雄蘇萊曼尼。

站在伊朗人的角度上看,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

自己低聲下氣的跪了八年,結果還是一樣被制裁,經濟還是一樣要崩潰,還多搭上了那麼多重要人物的性命。

這感覺就像是自己把腦袋伸過去,送給人家摁在地上摩擦一樣。

所以魯哈尼在其任期的後期幾乎成為了全民公敵,伊朗國內宣稱要將他抓去審判的人不在少數。

2021年,代表強硬派的萊西毫無懸念的當選新任總統。

西方的眼中釘

萊西上台後主要做了這麼幾件事:

停止和美國進行伊核問題的談判;

促進國有經濟發展,苦練內功,力圖擺脫對西方經濟體系的依賴;

向東方尋找強大的合作夥伴。

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看,會發現這麼一個現象:

西方總是希望自己的對手國家裡能出現一個跟自己妥協的人,但一旦真的出現了這樣的人,他們又會得寸進尺。

魯哈尼再怎麼說也是伊朗人,他在任上再怎麼妥協,目的也是希望能夠為伊朗交換到利益。

人家不是直接過來給你下跪的。

但西方一看到你妥協,不繼續把你逼到下跪就不罷休,不最終把你吃乾抹淨就停不下來。

這就是一套簡單到極致的海盜邏輯,這一點在他們當年對付俄羅斯的時候已經體現得淋灕盡致了。

而魯哈尼這樣的溫和派愣是不信邪,又在21世紀去作踐自己,親身體會了一遍。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過分苛責魯哈尼。

畢竟這個世界上對西方抱有幻想的人很多。就在此時此刻,在很多國家裡依然存在著大量自稱「理性派」的「西方幻想派」。

但如果我們站在西方的角度上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在他們看來,伊朗的問題其實很簡單:

這個新上來的萊西不行,最好再換個魯哈尼,或者比魯哈尼更魯哈尼的伊朗領導人上來。

至於伊朗的民意,伊朗的根本利益所在,這些通通都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而且萊西和現任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關係十分親密,未來接班哈梅內伊的呼聲很高。

這就讓西方更加難受了。

所以如果單從動機的角度出發,無論是以色列想擴大衝突拉美國下水,還是美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減小伊朗的威脅,都有積極性去動這個手。

只不過萊西的遇難雖然會給伊朗帶來巨大的震動,但又不會真的讓伊朗陷入混亂。

這時候該國的「宗教學者監護制度」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有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他們國內就不會因為這類突發事件而失控。

也就是說這個事件發生後,後續處理的主動權其實還是掌握在伊朗手裡的。

如果確實是美以下的手,那麼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因為這個事件的走向不在他們的控制範圍內。

當然,以色列和美國可以賭伊朗服軟,就算伊朗不服軟,以色列還能賭美國會因為衝突升級而下場。

但不管你怎麼賭,風險都太大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西方國家的成熟政治家們難道不知道自己在豪賭嗎?他們真的會去進行這種賭博式的操作嗎?

還真不好說。

這個世界遠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靠譜,網友們最近經常念叨的「三戰」,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未來注定會有更加瘋狂的事件發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就涉及到那些關鍵決策者們的心態和決策邏輯了。

走向世界大戰的邏輯

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爆發大規模戰爭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因為現實中存在著很多比開戰更好的選擇。

打仗畢竟很貴,且結局不可控,所以很多專家從理性的角度出發,都認為各國不會隨便跑到大戰的邊緣去瘋狂試探。

但現實卻是專家們一直在被打臉:

比如說貿易戰之前,大多數專家認為中美不會走向脫鈎; 

俄烏戰爭之前,大多數專家認為不會發生大戰 ;

巴以衝突之前,大多數專家都沒想到以色列會在中東給自己挖個大坑出來。 

那麼問題來了,人們明明都厭惡風險和代價,為什麼還要爭先恐後的奔向戰爭的深淵呢?

因為現實中還存在著以下這麼幾種情況:

有人認為自己肯定能打贏; 

有人可以不承擔戰敗的結果,但卻可以分享戰勝的紅利; 

有人抱有僥倖心理,明知風險收益比不划算,也想去賭一把。

你可能覺得這些情況在現實中是小概率事件,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我們的身邊有沒有這麼幾類人呢:

認知有限,根本看不到風險的賭徒;

自認為是賭神的賭徒 ;

有別人給自己兜底的賭徒 ;

輸紅了眼的賭徒。

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少,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會有大量的人轉變成這幾類人。

而一旦這些人的數量足夠多,或者能量足夠大,就會把決策者也一起帶進坑裡。

我們在判斷世界局勢時,往往喜歡從各個國家的國家利益出發去預測他們的行為。

但正如剛才所說,現實中人們的想法非常隨機,所以決策系統其實是處在一片混沌之中的,他們:

有的可能被眼前利益吸引;

有的可能被無知群體裹挾;

有的可能被利益集團控制;

有的甚至可能被外來的某個高階暴力脅迫。

另外現實中還存在著這麼一個邏輯:

人們往往不會為了避免一個最壞的結果而去接受一個次壞的結果。

這是因為人們的承受能力有一個底線,一旦過了這條底線,情況再怎麼糟糕也沒區別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假設有個人虧了500萬,他受不了,要跳樓。

這時候有個機會擺到了他的面前,這個機會能讓他有10%的概率賺回這500萬,同時還有90%的概率讓他再多虧500萬。

你說他會怎麼選?

肯定會賭那10%嘛,因為橫竪都是跳樓,會不會再多虧500萬根本就沒區別了嘛。

這就是這個世界面臨的現狀:

首先,決策系統是混亂的。

其次,和平狀態下的結果雖然不是最壞的結果,但卻是很多國家無法接受的結果。

我們就拿美國來舉個例子。

就他們現在的這個國力,一旦挑起大規模戰爭,自己可能就直接完蛋了。

但如果繼續走和平路線,他就只會走向衰落。而衰落會導致美元體系崩塌,最終導致自己的債務暴雷,很多權貴會失去一切。

統治者當然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哪怕是死也不願意。

既然如此,那當然就不如賭一把咯,即便這樣做有可能引起自己的「提前自爆」。

說不定有哪個倒霉蛋或慫貨可以成為自己續命的口糧呢。

以色列的情況也差不多,他們現在連個哈馬斯都搞不定,更別提跟整個中東的抵抗力量開戰了。

他們如果一意孤行的提升戰爭規模,就很可能會一路奔向亡國。

但如果現在選擇和平,選擇遵守聯合國的決議行不行呢?

這肯定不是一個最差的結果,只是如果這樣的話,統治集團就要為之前的行為和損失負責,很多人會因此遭到國內外的審判,成為階下囚甚至直接去見上帝。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冒著亡國的風險把事情搞大,爭取把美國拉下水「置之死地而後生」。

更何況戰爭雖然危險且殘酷,但如果你能在代價可控的情況下把仗打贏,那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所以對於搶劫成性的殖民者而言,戰爭選項永遠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可以這麼說:只要美國拒絕衰落,而其他國家又拒絕被收割,那麼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就是一個避不開的方向。

當然,一開始會先打代理人戰爭。

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已經在俄烏戰爭中走向失敗,去年意外出現的巴以衝突也在把他拉下泥潭。

所以接下來美國和以色列這樣的國家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認慫,體面的走下王座,獨自忍受債務的暴雷和責任的清算。

加大戰爭力度、升級混亂局面、鐮刀收割一刀到底。

不知道在看到了這麼多事件後,現在還有多少人會對他們選擇第一條路抱有幻想。 

雖然目前的「三戰」還是小概率事件,但這個概率一直處在上升的狀態中。

最後我再補充一點:

所謂世界大戰,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前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打完以後才下的定義,打的過程中誰也沒有意識到這是世界大戰。

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對世界局勢的走向做好最壞的打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