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日下午7點半,以色列全境突然響起警報,該國1000萬人口全部被要求立刻進入防空洞。
15分鐘後,以色列人看到了流星雨,那是約200發從天而降的導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彈道導彈。
這些導彈來自伊朗,這是他們自4月份以來第二次對以色列實施遠程火力打擊,主要是為了回應:
- 7月份以色列在德黑蘭對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的刺殺;
- 9月份以色列在貝魯特對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的刺殺;
- 近一年來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和黎巴嫩的持續侵略。
新賬舊賬一起算了屬於是。
按照以色列的說法,大部分來襲的導彈都被以色列和美國聯手攔截掉了。
但從網絡流出的現場視頻來看,他們大概是用天靈蓋去攔的。
伊朗革命衛隊表示此次發射的大部分導彈都擊中了目標。
包括多個以色列空軍基地、部分天然氣設施以及位於加沙中部以佔區的以色列軍事設施。
曾對抵抗之弧發動過多次空襲的以色列空軍在此次襲擊中損失慘重,據悉有多架F35戰鬥機被原地燒烤。
被命中的F35機庫:
從這次行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是攻擊對手,伊朗比以色列要紳士得多。
在以色列已經對盟友發動了大規模恐襲和空襲的情況下,伊朗的反擊仍然主要鎖定在他的軍事目標上。
不過此次打擊的力度要遠遠高於4月份的那一次。
伊朗在4月份砸向以色列的主要是一些慢速巡航導彈和無人機。
而在此次打擊中,伊朗首次使用了先進的「法塔赫」高超音速導彈,以及「伊瑪德」和「卡德爾」彈道導彈。
「法塔赫」高超音速導彈:
那麼以色列這邊是怎麼防的呢?
他們的防空系統有三道防線:
大名鼎鼎的「鐵穹」其實是裡面最低端最便宜的近程防線,只能用於攔截近距離的低速火箭彈或者無人機。
在此次「流星雨」中基本沒啥用。
中間層的防線是「大衛投石器」中遠程攔截彈。
該系統可攔截300公里範圍內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無人機。
該系統的能力雖然比「鐵穹」更強,但仍然無法應對從大氣層外砸下來的遠程彈道導彈,而這正是此次伊朗發射的主力。
所以以軍當天晚上的防空主角是最高層級的防線:「箭2」和「箭3」攔截彈。
另外美國停在附近的兩艘驅逐艦也幫忙進行了攔截,先後發射了12枚攔截彈。具體攔下了多少就不知道了。
總的來說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在這次「波斯流星雨」中基本上是被打穿了。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這回伊朗並沒有像上次襲擊那樣提前預警,屬於突然襲擊。
美國直到觀測到伊朗導彈陣地的異動後才發出了一個不太確定警報,此時距攻擊開始僅剩5小時。
而等到美國確定伊朗是真的要開幹並發出確定性警報時,留給以色列的反應時間就只有1個多小時了。
二是這次伊朗打擊的規模非常大。
五角大樓表示10月1日的空襲規模約為4月份那次的兩倍,更重要的是,使用的武器也更先進。
比如說伊朗最新款的「法塔赫」導彈不僅能達到高超音速,而且具備彈頭機動能力,可在擊中目標前改變飛行軌跡,極難防禦。
對於以色列防空力量來說,這個情況是典型的「時間緊任務重」,扛不住很正常。
不過好在以色列國防部臉皮夠厚,強行取消了大部分伊朗導彈的命中資格。
那麼問題來了,前段時間一直被吃瓜群眾調侃是「嘴炮強者」的伊朗,怎麼一夜之間就支稜起來了呢?
中東生存法則
其實伊朗的反擊並不意外,之前一直沒反擊才是意外。
這跟伊朗具體領導人慫不慫關係不大,它涉及到一個中東的「生存法則」。
我們習慣的國際矛盾的處理方式一般都是「互飆狠話+經濟制裁」,如果到了動冷兵器的那一步,就已經是非常嚴重了。
而中東地區的底線就沒那麼高了。
這裡的各路「好漢」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有矛盾首先考慮用炸彈解決。
在這種環境中生存非常考驗硬實力。
而伊拉克、黎巴嫩…這些抵抗之弧的成員恰恰沒什麼硬實力。
所以他們在和以色列的博弈中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
- 一方面他們的戰鬥機和防空系統都非常落後,無力抵御以色列戰機的空中打擊;
- 另一方面他們的情報洩露問題也非常嚴重,重要人物和目標經常被以色列鎖定。
簡單的說就是防也防不住,躲也躲不掉。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以色列經常肆無忌憚的攻擊這些地區的平民和重要人物。
那麼抵抗之弧應該怎麼應對呢?
是加強防空體系的建設還是加強內部反滲透工作呢?
都不是。
這些工作雖然也要做,但因為現實的實力差距實在過大,所以這些工作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那怎麼辦呢?
雖然防不住,但我可以反擊。
只要你每次攻擊我之後,我都向你進行足夠力度的反擊,那麼我就可以讓你在下次攻擊時有所顧忌。
這種「威懾平衡」就是中東地區的生存法則。
其實這跟五常之間互相用核武器瞄著對方的原理也差不多。
只不過阿拉伯老鄉的武器實在太LOW,反擊效果非常有限,所以並不能完全遏制住以色列「先發制人」的慾望。
但不管怎麼說,有反擊好過無反擊,能讓對方收斂一點算一點。
所以伊朗在7月份自己首都被攻擊、盟友領導人哈尼亞遇刺後沒有及時反擊,是不合常理的。
這等於在告訴以色列:來打我吧,一點風險也沒有。
而又因為伊朗是抵抗之弧的帶頭大哥,所以他的反應態度不僅會影響自己,還會連累到盟友。
以色列在考慮是否攻擊伊朗的盟友時,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揣摩伊朗的態度。
只要伊朗不敢出頭,那麼以色列完全可以忽視黎巴嫩、伊拉克、也門…這些地方的威懾能力。
我們現在可以簡單復盤一下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 7月31日黎巴嫩和伊朗的首都先後遇襲;
- 8月25日黎巴嫩真主黨單獨進行反擊,伊朗無動於衷;
- 9月17日,黎巴嫩發生大規模通信設備爆炸,隨後遭受以色列連續的高強度空襲;
- 9月28日,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遇襲身亡;
- 9月30日,以色列地面部隊開始進攻黎巴嫩。
很顯然,伊朗在7月份遇襲後所採取的克制態度,非但沒有換來局勢的緩和,反而導致了局勢的加速失控。
這就是「中東生存法則」的魔力。你不按遊戲規則來,你活該吃癟。
那麼當時的伊朗決策層為什麼沒有遵守現成的「法則」呢?
親美總統?
中東式的「威懾平衡」雖然在邏輯上非常自洽,但客觀上它也確實存在著一個「局勢螺旋升級」的風險。
因為雙方有可能層層加碼:
以色列攻擊→抵抗之弧反擊→以色列為了報復這個「反擊」再次攻擊…
如果這個過程中一直都沒人認慫,那一路下去就是全面戰爭了。
而現在的美國並不想看到以色列被捲入一場全面戰爭中。
沒辦法,世界霸主需要照顧的地方實在太多,資源損耗實在太大,錢包已經有些扛不住了。
所以在7月份以色列對伊朗動手後,美國馬上就前往中東進行了大量的外交斡旋。
他們向伊朗開出了一大堆空頭支票,以換取他的「冷靜」。
這次你先忍忍,事情就此打住,日後必有重謝。
而伊朗現在的經濟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美國的制裁,所以美國開出的空頭支票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簡單的把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套在伊朗身上,畢竟大家的文明底蘊不同。
波斯人自古以來就擅長做生意。
對於他們來說,辦事講究一個高拋低吸見好就收,什麼東西都可以拿出來談談價格。
就7月份德黑蘭遇襲事件而言,如果忍一次就能換到美國停止制裁,那麼還是很划算的。
所以在伊朗看來,只要以色列能停手,不再對自己和盟友進行攻擊,那麼德黑蘭遇襲事件確實可以到此為止。
那麼以色列會停手嗎?
停尼瑪個頭。
以色列用轟炸黎巴嫩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絕非美國的傀儡,順便把拜登的臉扇進了馬里亞納海溝。
此時同樣捂著臉的,還有伊朗新總統佩澤希齊揚。
他在7月份帶著新思路上台,號稱要緩和中東的局勢。
結果兩個多月下來,自己的首都被炸了,最重要的盟友遇刺了,抵抗之弧的支柱黎巴嫩馬上就要陷入全面戰爭了。
這KPI不能說是一無是處,簡直就是一塌糊塗。
不過如果說這個總統「親美」,那就不客觀了。
伊朗內部確實有很多被滲透的叛徒,但佩澤希齊揚大概率不是。
他的思路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正常的。
之前伊朗通過領導抵抗之弧的鬥爭,已經把以色列死死的摁在了戰爭泥潭裡。
這個時候他們在談判桌上確實有很多籌碼,美國也不得不正視他們的要求(以後耍不耍賴另說)。
但問題在於,中東不是一個正常的地區,以色列也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你在這裡用正常思路操盤,翻車是必然的。
另外我們在觀察伊朗的行為時,也不能只看他們總統的言行。
因為該國的政治生態比較特殊,總統並不能全面控制這個國家,
無論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還是其領導的革命衛隊,都不是政府能控制的。
而此次打向以色列的導彈,正是革命衛隊的手筆。
真正的對手
革命衛隊不是伊朗正規軍,他們和伊朗政府之間的關係比較微妙,我們大致可以這麼理解:
革命衛隊和伊朗政府互相合作、互相成就,但在很多具體問題上的立場和操作並不完全一致。
這支部隊只聽命於最高領袖,他們的任務並不僅僅是和正規軍一起「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還包括「保衛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成果」。
對於革命衛隊來說:
- 任何威脅到伊朗革命成果的國家和地區都是敵人;
- 任何有助於保衛伊朗革命成果的國家和地區都是朋友。
所以革命衛隊和正規軍的一大區別就是他們的活動範圍不限於伊朗本土。
另外革命衛隊在運營模式上還是一個「國中之國」。
該組織不僅擁有自己的產業,還擁有自己的社會服務體系。
這些特點就導致革命衛隊的發展越來越「國際化」。
未來他們會在其他國家建立更多的「分舵」,擴展更多的產業,甚至招納很多外籍成員。
而伊朗政府更多的只是關注自身的發展。
可以這麼說,革命衛隊是一個「國際擴張派」,伊朗政府是一個「本土發展派」。
這兩個方向並沒有太大的衝突,因為:
你在國際上越擴張,本土就越安全;你的本土發展得越好,擴張起來就越有底氣。
但在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產生具體的矛盾。
就比如說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在德黑蘭遇刺後,伊朗應該怎麼應對呢?
- 是優先考慮自己在國際上的江湖地位,堅決對以色列進行反擊?
- 還是優先考慮自己的本土利益,以「不反擊」為籌碼去和對手交易?
從事件後來的走向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新上台的伊朗政府壓住了革命衛隊的反擊意願。
關於這個選擇,我們沒有必要過多的吐槽佩澤希齊揚。
現代國家從來就不是某個人的「家天下」。任何一個總統的上台,其背後都必然代表著一個巨大的利益群體。
比如說佩澤希齊揚代表的就是伊朗商人、白領的利益。
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新政府努力緩和局勢的選擇是非常合理的,畢竟還是要做生意的,總不能沒完沒了的打下去吧?
只是現實的殘酷程度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當黎巴嫩真主黨遭到重大打擊後,伊朗就再也沒有了退路。
在中東,「生存」永遠是那個最顯眼的問題。
以色列對伊朗溫和派打臉打得越狠,就能越證明革命衛隊的「國際化路線」才是正確的。
世界的棋局客觀存在,不主動入局,就被動成為棋子。
9月30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造訪德黑蘭。
一天後,伊朗的導彈從天而降。
結語 . 以色列會笑到最後嗎?
對於伊朗的此次反擊,以色列官方可以用「暴跳如雷」來形容,內塔尼亞胡的原話是:
「伊朗今晚犯下了一個大錯誤,將為此付出代價。」
伊朗方面則表示之前他們為了加沙停火談判已經足夠克制,這次如果以色列膽敢報復,伊朗就會直接攻擊以色列的基礎設施。
如果以色列真的為此事發動反擊,那麼雙方就會進入上文提到的「局勢螺旋升級」的局面。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現在努力緩和矛盾一方的應該是以色列。
因為他壓根就沒有多線作戰的能力。
但遺憾的是,主動尋求緩和從來就不是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風格。
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邏輯:
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是通過「一記重拳」擊潰對方的抵抗意志。
因為這樣自己就可以「多快好省」的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也就是說以色列的所有軍事行動都是建立在「對方會認慫」的基礎上的。
但如果對方一直不認慫呢?
那就只能向美國爸爸呼救了。
不過以色列絕非等閒之輩,他在戰爭初期的很多行動確實可以起到巨大的震懾作用。
比如說對對方平民進行大規模轟炸、對對方高層進行定點清除等等。
只是有這麼一個問題:
以色列的這些招數不是第一次用了,他們已經在中東嚯嚯了幾十年。
所以能馴服的人早就被馴服了,現在還在抵抗的都不是一般人。
就比如說真主黨,他們從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如果僅靠扔航彈就能將其擊潰的話,那他們早就被掃入歷史的塵埃了。
可以說以色列現在的對手都是被自己「優中選優」出來的「精英」。
這次真主黨領導層遭受的損失雖然慘重,但不等於他們就沒人了。
該組織從成立之初就開始對以抗戰,打了十八年後,終於在2000年將侵黎以軍趕走並收復大部國土。
六年後,他們又在2006年的抗以戰爭中成功擊退以軍主力。
2012年,真主黨入敘作戰,這一打又是七年。
這期間他們與敘利亞叛軍、恐怖分子和其他西方勢力打成一團,戰績彪炳。
其部隊的作戰能力範圍也從之前的山地游擊戰擴展到了城市攻防戰。
等他們從敘利亞戰場走出來後,常備軍規模已經從援敘前的幾千人擴張到了幾萬人,被公認為當今世界上「軍力最強的非國家組織」。
所以真主黨的軍事人才儲備是非常豐富的。
現在因為以色列的「定點清除」,一批新的軍事骨幹就要補充到空缺的領導崗位上。
這批骨幹正是成長於2006年抗以戰爭、成熟於2012年援敘戰爭的,擁有著全新實戰經驗的高級將領。
指望靠幾顆航彈就逼迫這些從修羅場殺出來的殺神投降?
以色列純屬想多了。
所以進入南黎山區的以軍地面部隊,其結局是沒有太多懸念的。事實上現在已經開始死人了(已有數十人傷亡和多輛坦克被毀)。
以色列如果想在入侵黎巴嫩的戰爭中笑到最後,只能寄希望於美軍下場。
雖然美國的全球霸權總體處於收縮狀態,但考慮到以色列的重要性太大,所以不排除美軍進行有限軍事干預的情況。
也就是說以色列試探性進攻後,美軍可能就會試探性下場。
但即便是美國這種級別的對手下手,真主黨也早有準備。他們在2021年已經完成了全新的隧道系統的建設。
新系統建完後,整個隧道的總長度可達數百公里。
其設施包括了地下指揮和控制室、武器庫、補給站、野戰診所以及用於發射所有類型導彈的竪井。
建設者來自朝鮮。
所以即使美軍下場,想在正面戰場上戰勝真主黨依然很難。
如果這場戰爭一直沒有人剎車,大家都想靠硬實力打到底,那麼最終不排除升級到核戰的可能。
而如果真的走到這一步,我只能這麼說:
到時候中國將是全球最安全最繁榮的唯一樂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