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一週年

風雨如歌

2023年10月7日早上,天氣晴朗無雲,加沙地帶周邊的一處軍事基地內,以色列高級軍官、縱深部隊司令尼姆羅德·阿洛尼少將,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今天看起來又是平常的一天。

突然,外面傳來了不間斷的槍聲、叫喊聲、摩托車聲,甚至還有火箭筒的聲音。一開始,阿洛尼少將以為只是士兵們在訓練,只是動作有點太大了而已,便又睡了過去。

但聲音越來越嘈雜,剛倒下頭的他再次被吵醒,於是惱怒地衝出宿舍,正要罵人,只見幾名頭戴黑色面罩、身穿迷彩服、手拿AK的武裝人員,出現在面前。

面對黑洞洞的槍口,阿洛尼少將總算清醒了一些,這不是訓練,而是有人襲擊了軍事基地,哈馬斯,對,這裝扮明顯是哈馬斯。

哈馬斯的武裝人員並不認識阿洛尼少將,只是來都來了,便順手把他抓回去了,阿洛尼被帶走時鞋子都沒有,只穿著褲衩,樣子相當狼狽。

以色列陸軍的最高軍銜是中將,並且只有一個現役中將,連帶著現役少將的數量也不多,少將是很寶貴的,阿洛尼也是哈馬斯多年來抓到的最大的魚。

被抓獲的不只是阿洛尼,還有一百多個以色列士兵,這場突襲行動,就是震驚世界的「阿克薩洪水」。

哈馬斯先是炸開了加沙周邊的封鎖牆,接著發射大量火箭彈吸引以色列的注意力,隨即從封鎖牆的缺口,攻入以色列各個軍事基地。

毫無準備的IDF損失慘重,僅一天時間就被俘一百多,還被擊斃了上千人,包括數百名士兵,其中更有三位旅長級別的軍官。

分別是「多維」部隊司令利維上校、第933旅旅長斯坦伯格上校、「卡蒂夫」旅旅長阿薩夫·吉米上校,另有校尉級軍官十多名。

原本哈馬斯只是想整點新聞,阻止以色列和沙特建交,沒想到一個不小心,把整條封鎖牆防線捅穿了,戰果遠超預期,以色列好幾十年沒吃這麼大虧了。

舉國惱羞成怒。於是IDF立刻進入戰爭狀態,動員36萬預備役,算上現役部隊16萬人,合計52萬有餘,不僅數量遠超哈馬斯的3萬,裝備更是碾壓。

再加上加沙地帶是個死地,沒有回旋空間,物資進出困難,補給應該撐不了多久。看起來,這是毫無懸念的戰鬥。

然而,整整一年過去了,哈馬斯並沒有被消滅,加沙,更沒有被佔領。

IDF在動員後,並未立刻攻入加沙,而是先一邊整訓,一邊做了幾次試探性進攻,直到10月28日晚上,才是真正的大規模進攻。

進攻的重點是加沙地帶北,包括北加沙省和加沙省。具體來說,IDF兵分三路,北路軍是第162裝甲師統轄著6個旅,進攻北加沙省西部的海岸地帶,並向東進攻賈巴利亞難民營等地;

東路軍第252預備役裝甲師統轄5個旅加上直屬部隊,進攻北加沙省的東北角,那裡有一個小鎮拜特哈農,是哈馬斯最外圍的防區;

另有南路軍,第36裝甲師統轄7個旅加上直屬部隊,進攻內扎里姆走廊,也就是下圖紅色線,再向北進攻加沙省的核心區。

除了這三個師,IDF的其他部隊基本也抽調了力量參戰,還有海軍和空軍。

加沙地帶行政區劃

這個部署的目的,明顯是要截斷加沙地帶南北的溝通,先吃下面積較小、人口也較少的北部,再轉過頭解決南部。計劃不能說錯,但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哈馬斯料到了IDF的戰術,在海岸地帶不怎麼防守,放進來打,東部的拜特哈農則堅決守住。

剛進入加沙地帶,IDF就貢獻了名場面,由於缺乏步兵和坦克的協同能力,在拜特哈農被打出了「反坦克體操」,還不止一次。

進攻這個小鎮的第252師開戰頭幾天,損失就很大,其實預備役師不會步坦協同是正常的,畢竟從動員到正式進攻,不過20天時間。

這點時間,怎麼練步坦協同啊,要是以前練過還好說,問題是以前也沒練過,那就沒法了,再加上工資太低,預備役的津貼購買力還不到兩百瓶可樂,誰有積極性啊。

能搞搞基礎性訓練就不錯了,到了戰場上,步兵就躲在車裡。

反正哈馬斯也沒什麼武器能打穿坦克。這個想法放在2017年前,是沒錯的,哪怕是「亞辛-105」,在2017年前還屬於很粗糙的武器,對「梅卡瓦」威脅不大。

但2017年後,哈馬斯的火箭彈工藝有了明顯的進步(可能是得到了伊朗的技術援助),「亞辛-105」的威力明顯增大,產量也大大增加,正面雖然還是不能擊穿「梅卡瓦」,但側面和後方能夠擊穿了。

所以我們看到,哈馬斯用「亞辛-105」打「梅卡瓦」,幾乎都是側後方打的,至於對付防禦力差得多的裝甲運兵車,就更不在話下了。

IDF並未提前知曉,吃了大虧,進攻前兩天,就損失不下三十輛坦克裝甲車,第252師不信邪,不停地增兵,但拜特哈農始終在哈馬斯手裡。

南路軍也好不到哪裡去,第1「戈蘭尼」旅剛進入內扎里姆走廊就遭到了伏擊,附近的第188裝甲旅下屬第53營營長薩爾曼·哈巴卡中校,帶著一個連過去增援,結果被哈馬斯打死。

此戰兩個旅都有一定的傷亡,但只有哈巴卡中校幸運搖號成功。

打了不到一個月,IDF發現推不動了,11月24日7時,雙方約定停火四天,交換人質,後面又停了幾天。

哈馬斯在2012年後攢了一批經歷過實戰的老兵,這批中堅力量的存在,是抵抗的關鍵。而IDF的大部分人員並未經歷過實戰,治安戰是沒什麼意義的,所以雙方交手後,IDF屢屢吃虧。

當然,哈馬斯的損失不是沒有,甚至可以說不小,北部旅指揮官甘杜爾及其副手陣亡,到11月停火時,IDF佔領了海岸地帶全部,還壓進了兩個省的中心區。

可以說,儘管代價很大,但如果IDF持續投入,兩省中心區是有可能被吃下的,屆時,拜特哈農的堅守就沒有意義了。

然而,以色列政府出現了重大決策失誤。

感覺北部不好打,以色列政府便把進攻的重點對準南部,也許、應該比北部好打吧?

12月初停火結束後,IDF撤走了北部七成的兵力,轉而將重點對準南部的汗尤尼斯省,還有中部的代爾拜拉赫省,這樣一來,北部的哈馬斯有了時間恢復元氣。

事實很快證明,中南部的哈馬斯部隊養精蓄銳多時,沒那麼好打。IDF剛突入汗尤尼斯,就被斷了糧道,一度需要飛機空投物資。

在被圍困的時候,第5旅第8111營疑似指揮部被端,一天搖號了兩個少校、一個上尉和兩個軍士長,由於以色列官方隱瞞信息,具體不得而知。

而更重磅的消息出現在幾天後。

第1「戈蘭尼」旅第51營的幾名士兵,在某棟建築物內被包圍,出現傷亡,第13營營長托默·格林伯格帶人增援,結果被哈馬斯打了伏擊,當場陣亡;

聽聞第13營出事後,「戈蘭尼」旅旅長伊扎克·巴薩特上校親自帶人增援,第669救援部隊也參與了增援,卻在同一處地點,再次被哈馬斯伏擊。

旅長也陣亡了。

伊扎克·巴薩特上校的訃告

12月12日,IDF竟然一天內掛了一個旅長、一個營長、一個副營長、一個排長和兩個連長,大部分是「戈蘭尼」旅的,該旅的指揮體系基本完蛋。

由於訃告裡的軍官太多,普通士兵太少,明顯不成比例,於是引起了外界關於傷亡數據造假的懷疑。

恰巧在那個時間點,以色列主流媒體之一的《新消息報》,發表了一份文章,裡面提到IDF自開戰以來有5000多人受傷,其中2000多人殘疾。

關鍵在於,這個數字不是《新消息報》亂編的,它是實打實去探查了各個醫院,尤其是軍方的醫院,搞到了開戰後的傷員收治數據。

消息源的可靠性很高,考慮到《新消息報》不是什麼地攤小報,於是這份報導引起了軒然大波。

因為按照IDF官方的數據,開戰以來受傷只有千餘,殘疾不過數百,兩相對比,那不是打臉?

以色列政府果斷和《新消息報》進行了「友好溝通」,《新消息報》撤回原報導,重新發了一份,這次刪去了5000多人受傷的數字,也沒有2000多殘疾。

改為只有2000多人受傷,傷亡「大為減少」。

雖然通過狂轟濫炸,把汗尤尼斯城炸成了月球表面,但IDF始終無法建立有效控制,即使是控制區域最大的時候,也沒有超過汗尤尼斯的三分之一。

中部的代爾拜拉赫省也差不多,IDF幾個旅對戰哈馬斯一個中部旅,愣是推不動。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

1月下旬,第261教導旅正在汗尤尼斯東部的街區里安裝炸藥,計劃把房子全炸掉,哈馬斯的一支小隊摸到了附近,瞅準時機來一發「亞辛-105」。

大量的炸藥瞬間被引爆,第261教導旅死傷慘重,趕來救援的第1旅又被伏擊,光是一天就搖號了21人,是開戰以來最多的一天。

至於這場戰鬥IDF的總傷亡數字,據以色列國內的靠譜消息源,普遍認為在200-300人,也就是傷亡了一個營。

第1旅本來在「阿克薩洪水」中就遭到了重創,傷亡300餘人,開戰後又連遭重創,此番再受打擊,被迫撤離了加沙地帶,到北部去休整。

隨同撤離的,還有另外幾支傷亡較大的部隊。

但以色列政府並不打算放棄,而是繼續增兵,比如,駐守約旦河西岸的第900「幼獅」旅,被部署到了加沙。至此,所有IDF的現役旅,都參與了在加沙的這一輪作戰行動。

只不過,增援起到的作用不大,哈馬斯打得很頑強,直到四月,IDF的進展依舊很小,代價卻很大。

關鍵有兩點,一是加沙南部,連接埃及的拉法走廊沒有被佔領,哈馬斯的補給得以源源不斷;

這一點,有賴於埃及的配合,塞西軍政府儘管不喜歡哈馬斯,卻也不希望加沙被以色列佔領,有個擋箭牌總歸比沒有好,何況那200多萬難民要是湧入西奈半島,想想都頭疼。

只要埃及不嚴查邊境,各種援助就能持續輸入。

二是加沙地帶的內部勢力,保持著團結,沒有出現大的叛徒。

當然,叛徒肯定不是完全沒有,頗有勢力的多格穆什家族,就試圖當偽軍,幫助IDF進行所謂的「維持秩序活動」,但很快被滅了族。

有此前車之鑒,那些想當叛徒的傢伙,自然得掂量掂量。而以色列那邊,政策搖擺不定,也讓加沙內部的牆頭草們,不敢輕易合作。

從以色列軍方的角度,他們知道加沙地帶不好打,想要完全吃下來代價太大了,不如聯合各大家族對付哈馬斯,建立汪精衛政權,方為上策。

而以色列政壇,則不那麼認為。

大部分人覺得,必須趁此機會吃掉加沙,扶持汪精衛什麼的,算了吧,不需要,有強大的以色列國防軍,一切還不是輕輕鬆鬆?

什麼,你說要和加沙的勢力合作?我看你就是哈馬斯。

內塔尼亞胡夾在中間,兩頭不是人。

根據《新消息報》的爆料,其實內塔私下聯繫了幾個加沙的權貴家族,但他們均不願意合作,除了怕成為第二個多格穆什外,也因為以色列的政策搖擺不定。

軍方說要扶持汪精衛,政客們卻叫囂著踏平加沙,到底怎樣始終沒個准信,權貴們感到無所適從,夾在中間的內塔尼亞胡又開不出好的價錢。

《新消息報》的報導

於是,加沙地帶奇跡般保持了團結,這是抵抗能夠進行下去的關鍵。

攻又攻不下,守又不知道怎麼守,IDF士兵的怨氣非常大,迫使上級同意將各支部隊陸續撤出,最高峰時,加沙地帶有超過20個旅,而2月份後,只剩下5個旅。

時間來到4月8日,最後5個旅也撤退了。當然,以色列政府並不是真的要撤退,而是回去休整,就像把拳頭縮回去,是為了重新蓄力。

果然,一個月後,IDF再次調集17個旅,進攻拉法,這一次,目標是拉法走廊。

前面說了,加沙抵抗成功的關鍵,一是與埃及接壤的補給線暢通,這條狹長的走廊被稱為「拉法走廊」,以色列方面的稱呼則是「費城走廊」。

二是以色列無法拉攏加沙內部的權貴。

站在內塔的角度,只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加沙就完蛋了,而第二點受到極右翼因素的影響,確實沒辦法開出好價錢,只能作罷。

但第一點,讓哈馬斯的補給完蛋,是可以通過單純的軍事行動達成的。於是,針對「拉法走廊」的攻勢開始了,IDF出動了大部分的精銳。

「拉法走廊」沿線建築物不密集,抵抗組織要硬扛的話,非常困難,便只能邊打邊退,IDF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基本控制了「拉法走廊」。

按照以色列的通報,在5月6日進攻前,哈馬斯只剩下拉法旅的六個營,控制「拉法走廊」後,通過挖下地道,廢掉了哈馬斯80%的補給,拉法旅更沒幾個人了。

再加上在德黑蘭刺殺了哈尼亞,哈馬斯基本是沒了。

但事實非常打臉,哈馬斯等抵抗組織,基本保持了幾天一個作戰視頻的頻率,時不時射幾發火箭彈,甚至還有閒心在作戰時喝估計是繳獲來的咖啡。

2024年10月7日,巴以衝突一週年這一天,哈馬斯再次對以色列進行了火箭彈齊射,直接命中了特拉維夫的一處房屋,造成了明顯的殺傷。

從開戰到今天,哈馬斯的火箭筒齊射就沒中斷過,保持著一天幾發到十幾發的強度,要知道,哈馬斯的戰前儲備是沒那麼豐富的,中間還會有大量的消耗。

一年了還能打,說明火箭彈的生產體系還在運作,工廠還在運轉。

10月4日,哈馬斯還發了一段長達六分鐘的視頻,在汗尤尼斯以東的法哈里地區,伏擊了IDF,用「亞辛-105」打掉了六輛裝甲車輛。

這裡距離封鎖牆,非常的近,為什麼打了一年了,這種地方IDF還是不能控制呢?其實以色列控制不了的地方多了,哪怕是「拉法走廊」,也並不像以色列政府說的那樣。

到了今天,哈馬斯還有「亞辛-105」,只能說生產線依舊在運轉,「拉法走廊」下面的地道,更沒有被端掉。

額外說一件事,7月份,哈馬斯對拉法的IDF進行過一次反擊,期間IDF的第84「吉瓦蒂」和第933旅,出現了臨陣脫逃的現象。

在8月後,IDF又撤走了加沙地帶的大部分兵力,只留下第162裝甲師加上幾個領土旅,因兵力不夠,第162裝甲師很少進去,只在外圍呆著,戰鬥的頻率也就少了許多。

這個戰術很明顯,就是指望通過卡住「拉法走廊」,來困死加沙。不得不說,這還真是命門,未來,哈馬斯的抵抗組織要麼在地面打通「拉法走廊」,要麼想辦法在地道上做更多文章。

這是必須面對的難題。

不過也並非沒有希望,駐守「拉法走廊」的第84「吉瓦蒂」和第933「納哈爾」旅,開戰以來傷亡就很大,都在千人以上,基層士兵的意見很大,軍方高層一直想從這裡撤軍。

倒不是心善,而是天天被打,有點受不了,無奈以色列政府不願意,讓他們一定要頂住。但有些事情吧,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

只要抵抗組織持續騷擾,今天來一下,明天再來一下,IDF早晚頂不住。當然,以色列政府知道這是加沙的命門所在,自然不會輕易放手。

後面還有的是殘酷鬥爭。

回想一年前,誰能想到哈馬斯竟然能和以色列打上一年,而且IDF別說控制加沙地帶,連一個城市、哪怕只是一個小鎮都無法控制。

什麼是奇跡,這就是奇跡,加沙很弱小,以色列相對很強大,但弱小抵御住強大,甚至戰勝強大,從來都不是夢,畢竟,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剛開戰那會兒,加沙的互聯網還算暢通,一位加沙網民說,我們要麼創造歷史,要麼被徹底抹去。

一年後的事實證明,他們創造了歷史,而且我毫不懷疑,他們將繼續創造歷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