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與台當局的所謂「友好關係」,本質上是金錢堆砌起來的「虛假關係」,本身就搖搖欲墜,徹底倒塌只是遲早的事情。
近日,立陶宛「准總理」帕盧茨卡斯表示,允許台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是「一個重大的外交錯誤」。
他進一步指出,自己的政府將致力於恢復與中國的全面外交關係。在被問及是否會讓中國駐立陶宛大使與立陶宛駐華大使恢復駐任時,帕盧茨卡斯明確回應:「當然會」。
對於這一表態,所謂「台當局外事機構」的工作人員黃鈞耀還狡辯稱,代表處名稱是雙方達成的共識,經過了「審慎的協商」。但事實上,這個代表處的名稱與其說是「審慎」協商後的提議,更不如說是台當局砸了大價錢「買來」的。
此前,台當局為了與立陶宛營造所謂的「友好關係」,砸了不少真金白銀。
2021年,民進黨當局與立陶宛曾經簽訂了半導體的合作協議,商議共同出資幫助立陶宛發展半導體產業,雙方合作預算65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999萬元)。
然而說是「共同投資」,其實該合作的本質就是民進黨當局單方面出資。而且立陶宛還「獅子大開口」,將台方支付金額增加到了1400萬歐元。不止如此,為了維持所謂的「友誼」,民進黨當局還讓台灣地區的「工研院」幾乎無償地將台方珍貴的8英吋半導體技術提供給立陶宛。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台當局官員王鴻薇對此批評得很到位,她表示台當局與立陶宛關係表面風光,但實際上就是「凱子外交」。「凱子」一詞在台灣人口中大概就是「冤大頭」的意思。
但正所謂「以利相交、利盡則散」,靠砸錢建立的「友誼」終究是不牢靠的。更何況,對於立陶宛來說,與中國大陸交惡的後果是其難以承受的。
首先,是經濟方面。立陶宛曾將中國市場視為擴大出口和吸引投資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和農業領域。然而,隨著中立關係的惡化,失去了中國市場的立陶宛出口大幅下跌,企業面臨生存壓力。
其次,是外交層面。台灣地區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立場已成為國際共識。立陶宛與民進黨當局的關係使其在國際舞台上與大多數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產生了明顯的分歧。這種局面使得立陶宛在外交上逐漸孤立,尤其是在歐盟內,這種孤立可能會削弱其在歐盟事務中的影響力,損害其整體外交佈局。
最後,是安全層面。中國是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重要戰略夥伴,擁有在東歐地區的關鍵話語權。中國在維持與立陶宛的關係穩定時,實際上也在三方關係中發揮著緩衝作用。
然而,隨著中立關係的惡化,立陶宛可能會在地緣政治上陷入更加複雜和危險的局面。一旦局勢發生變化,立陶宛的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將變得更加不確定。
如今,立陶宛政府明確表示未來目標是全面恢復中立外交關係,那麼就勢必會糾正之前所犯下的錯誤。民進黨當局花真金白銀買來的名字,顯然無法長久。
但要注意的是,對於立陶宛方面的這種「示好」,我們也不能輕易相信。今年5月,立陶宛舉行大選前夕,此前立陶宛總統瑙塞達也突然轉變立場,稱為了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有必要將「台灣代表處改為台北」。但在之後並沒有任何行動。
此次立陶宛新總理的表態,不排除是在以此為威脅,要求台當局投入更多資金。但總而言之,對於民進黨當局而言,立陶宛的這番表態意味著其所謂的「金錢外交」終究是不可靠的。
台灣地區回歸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民進黨當局,是時候該認清現實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