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變了

劉曉琰

11月7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抵達白宮

那個曾經無比篤信市場經濟原則的耶倫,變了。

在她即將卸任美國財政部長前一個月,當地時間12日,有美國媒體對其進行採訪,詢問她對與中國進行自由貿易的看法。耶倫聲稱,她從中看到了自由貿易的「弊端」。一句話推翻貫行了200多年的經濟學原理。

過去,耶倫作為克林頓政府的高級經濟學家,深受自由市場理論影響;如今,她儼然已成為一個熟練操弄「中國衝擊」話術的政客,將經濟學原理悉數打包,徹底鎖在了她位於華盛頓的辦公室裡。

從篤定到否定

在採訪中,耶倫說,以前她篤信,有能力進口其他國家更具產能優勢的商品,可以大大降低國內消費者和企業的成本,並使一個國家能夠將本國資源配置到更具生產力的領域。

然而,她現在公開否定這一原則,開始附和西方慣常炒作的所謂「中國衝擊」話術。

她聲稱,在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美國看到大量低成本進口商品的湧入,對美國製造業和就業環境造成巨大衝擊,這讓她看到了自由貿易可能會帶來不利後果。

「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貿易並不能讓所有人受益。它可能會使一些人受益,但實際上會使另一些人受損。」她煞有其事地說道。

「自己病了卻想讓別人吃藥」,美國政客冠冕堂皇地將所有問題歸結於中國,把中國商品當成替罪羊,並不稀罕。稀罕的是,曾被認為是理性、嚴謹經濟學家的耶倫,也會這般被政治綁架。

實際情況是,美國長期通過農業補貼支持本國農民,特別是在大宗農產品如小麥、大豆和玉米的生產上,這些補貼讓美國農產品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湧入國際市場,直接衝擊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本地產業——對此,墨西哥就深受其害。

說到底,如耶倫這般說法,不過就是為了在面對中國時,「沒佔到便宜就掀桌」。不然她們該如何解釋:當美國商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低價時,那就是「自由貿易」,而當美國商品不佔優勢的時候,就是「某國衝擊」?

事實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耶倫的言辭和立場不過是披上了「公平競爭」的外衣,實則是為了掩蓋美國不願承認的失落和市場結構上的不適。這種立場的反轉,反映了她從經濟學家到政客的角色轉變——她拋棄了經濟規律,轉而更關注短期政治利益。

從支持合作到鼓吹對立

耶倫曾經積極主張加強中美經濟聯繫,在目睹了市場改革後的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她還曾認為21世紀初中國的出口飆升是種「積極信號」。

如今,她頻頻翻炒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等政治話術,渲染中國對美國的「經濟威脅」。

她在採訪中聲稱,允許外國通過提供補貼的方式,削弱美國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競爭力,會產生非常不利的長期影響。

她對拜登的經濟遺產大為吹捧,贊賞其領導下的美國政府著眼於中長期發展,推出一系列法案,對來自中國的清潔能源、商品和半導體等徵收所謂「有針對性」的關稅,保護了對美國未來至關重要的關鍵領域。

這種公然為拜登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辯護的言論,是她對美國處理中美經濟關係時,從談合作轉變為講對立的標誌。

從反對貿易壁壘到為關稅辯護

特朗普過去揮舞「關稅大棒」時,耶倫曾毫不留情地予以口誅筆伐,宛如「自由經濟的衛士」。

打臉的是,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佈,將把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晶圓和多晶硅(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必要組件)的關稅從25%提高一倍,至50%;而用於製造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的某些鎢製品,將被徵收25%的新關稅。

在拜登政府推動對華加徵「有針對性」關稅時,耶倫大展「美式雙標」,稱拜登保護了美國在關鍵領域的競爭力。

「我們與中國存在重大分歧,我們需要表達這些分歧,也需要在我們有共同關切的其他領域進行合作。」她稱。

耶倫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既要對中國圍追堵截,又要中國不計前嫌,多多配合。

美方作為長期倡導自由貿易的國家,現在卻用「關稅大棒」破壞全球貿易規則,從「規則制定者」變成「破壞者」,還堂而皇之地為關稅辯護,可謂強詞奪理。

值得一提的是,12月3日,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應邀以視頻方式在美國中國總商會芝加哥分會年會上發表演講時強調,中美利益深度交融,美方與中方脫鈎就是「朝自己腳上開槍」,貿易戰已成為高懸在美企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謝鋒明確指出:雙贏是中國字典裡最美的詞彙,合作共贏是中美最好的選擇。■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