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反常現象,明明現今中歐關係很平淡,德國什麼的還叫囂著要「降低對華依賴」,但2022年歐洲企業卻在大幅增加對華投資。
商務部公佈的一個數據,今年1~7月,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外資投資大幅增長33%(去年同期只有10.7%),其中主要貢獻就來自歐洲。
來看一些具體例子:
歐洲巨頭巴斯夫,計劃在2030年前針對湛江基地投資687億人民幣;
德國默克集團拿出1.1億美元,投資無錫一次性技術產品生產設施,另拿出10億RMB投資半導體基地;
歐洲空客投資60億RMB,七月已在成都動工;
德國汽車零配件廠商採埃孚於8月開始擴建上海、張家港的生產基地;
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西班牙最大機械設備製造商達諾巴特、歐萊雅、聯合利華等都紛紛擴大了對華投資。
除了這些外,寶馬、大眾等企業也要擴大在華生產,限於篇幅,就不將所有案例一一列舉。
這裡有兩個問題,
歐洲製造業為什麼出逃?
這個問題在早前其實已解說過,那便是能源問題。
在俄烏衝突剛發生那會兒,當很多人都在關心歐洲人過冬取暖難時,作者指出過這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沒了俄羅斯天然氣,歐洲人完全可以用燒煤、燒材等多種方式替代,早年歐洲沒用俄羅斯能源,歐洲人的冬天也過得挺好。
俄烏衝突,真正對歐洲造成致命威脅的,是失去廉價能源支撐的歐洲產業出逃。
現代工業都是需要天量能源支撐的,俄烏衝突導致的俄西決裂,直接讓歐洲能源價格上漲了一二十倍,並且還未見頂,這對歐洲工業就非常要命。
舉兩個例子來看。
前不久,意大利南部一企業主曬出了自己的能源賬單,2021年7月只花費了12萬歐元,但2022年7月卻高達97.9萬歐元,這種差距可想而知。
8月,德國生產電解鋁的成本達到了4200美元/噸,而當時的鋁期貨價格只有2300美元/噸,光是能源成本就達到了市場售價的近2倍,加上其它成本,這還怎麼玩?
對一些歐洲製造業來說,要麼關閉生產線死掉算了,要麼出逃尋找生機。
如果歐洲不能快速解決問題,這對歐洲來說絕對是滅頂之災。10多天前,40位歐洲有色金屬企業CEO向馮德萊恩寫聯名信,指出如果能源價格繼續惡化,歐洲產業將全面遷出,歐洲將失去原材料供應能力,最終永久失去工業化能力。
為什麼中國是首選地?
要知道,製造業不是隨便玩的,它需要足夠且廉價的能源、發達的基建、充足的人力與人才、完善的產業鏈配套等多種因素支撐才能實現。
歐洲產業出逃最優先的對象應該是美國才對,然而,美國雖然能源有優勢,基建也還過得去,但它的人才與人力是一大問題、配套產業鏈也不行,早年奧巴馬要求水果手機遷回美國生產,它回不去的原因正在於此;
印度人多,但不代表有人才,沒有工程師紅利。另外,它的基建、能源、產業配套都不行。
越南離中國近,可以從中國進口,產業鏈配套問題不大,但其它因素又不行,關鍵是它也太小,容不下歐洲來的產業。
其它地區如非洲、印尼、墨西哥什麼的就更不用說了。
放眼全球,擁有上述全部要素的,只有中國——足夠且廉價的能源、充足的人力及工程師紅利、發達的基建、完善的產業鏈配套。
其它要素不一一展開來說,只說能源。
中國的舊能源做得很好,加大與俄羅斯的原油、天然氣、煤炭合作,包括年供氣500億立方米的「西伯利亞2號」在內的多條管線正在推進中;
從蒙古加大煤炭進口。9月9日,蒙古新通車一條鐵路,從從最大煤礦塔旺陶勒蓋煤礦修到中蒙邊境;
中國同中東產油國家的關係不斷升溫,同伊朗、沙特、阿聯酋等國的關係都非常不錯,不斷提升雙方能源合作。
……
除了舊能源,中國新能源也是世界最強,潛力巨大。這裡涉及到2個問題,如果未來真涉及到炭稅收割,那麼在中國的企業將會非常有優勢;另外,「新能源——高技術製造業」形成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不但有利於中國新能源發展,也有利於高技術企業發展。
有上述這麼多有利條件,歐洲產業出逃,首選地當然是中國了。歐盟商會一份調查報告顯示,75%的歐洲受訪企業表示,將增加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只有15%的表示保持現狀。
一場俄烏衝突,俄羅斯得到了土地,美國得到了歐洲資本,中國無意間收穫了歐洲產業(製造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