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猶太人已經遠不像從前那樣支持以色列,證據有兩個:
一是,作為美國猶太人的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29年就說:
「如果我們無法找到與阿拉伯人正當合作和真誠對話的途徑,那麼我們就沒有從過去2000年的痛苦當中學到任何東西,而我們經歷的一切痛苦也是咎由自取。」
二是,美國的猶太人主要支持民主黨,而民主黨還沒有共和黨支持以色列。特朗普最近就說美國的猶太人「不夠熱愛以色列」。
美國時間10月18日下午4點左右,美國的猶太人佔領了美國國會大廈。
那麼這一次美國的猶太人佔領美國國會大廈,提出的訴求是什麼呢?是支持以色列?還是支持巴勒斯坦呢?
參加抗議的猶太民眾,身穿的黑色襯衫上有兩個口號:
一是「猶太人要求現在就停火」。
二是「不要打著我們的旗號」。
還有的抗議民眾高舉著標語,典型的口號是:「給加沙一條活路」。
這次佔領美國國會的抗議活動的組織者「猶太人和平之聲」的媒體協調員利夫·庫寧斯-伯克維茨表示:
「作為猶太人,我們與巴勒斯坦人團結一致,並要求立即停火,為此我們感到自豪。」
關鍵點:猶太人要和巴勒斯坦人在一起。這是中心思想。
這個協調員還說,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正在實施的種族滅絕」。
這事兒鬧的動靜還不小,因為警察為此逮捕了300名抗議民眾。
在這樣的民眾呼聲壓力之下,美國有沒有可能改變當下他力挺以色列的政策呢?
我認為不大可能。
美國的猶太人採取佔領美國國會山這樣的極端方式,力挺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這個情況對很多中國人來說算是新鮮事了。但是,對於美國總統拜登來說,絕對不是新鮮事,他應該是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幫人,有這樣的想法,只是不知道他們哪一天會佔領國會山。如果他連美國這樣的社情民意都掌握不了,他是當不上總統的。
所以,美國總統拜登當下確定的中東政策,是充分考慮了這個情況之後才做出的。
既然他當下的政策已經考慮了這個情況,那現在出現了這個情況,他自然不會輕易為此而改變。
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他既然知道這個情況,他為什麼還要力挺以色列呢?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要明瞭一個基本規律,也就是各國的政客制定政策是在遵循什麼樣的邏輯。
一個政客在出台一個政策的時候,都會面對正反兩方面的情況。
比如對於當下的巴以衝突來說,在美國就有兩派,一派是力挺以色列,一派是力挺巴勒斯坦。
目前力挺以色列的這一派的典型言論,應該算是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黑利在社交平台x上的話,她說:
「這不僅僅是對以色列的攻擊,也是對美國的攻擊。」 她還說:「幹掉他們,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慘重的代價。」
請注意關鍵詞,「幹掉他們」。英文原文是「finish them」
聽到「幹掉他們」這個表達,你應該已經感覺到殺氣騰騰了。然後我要說,它的英文原文是 Finish them. 最直白的翻譯還不是「幹掉他們」,而是「結果了他們」。
我就問你一句話:怕不怕?
黑利是個女人,這一瞬間我就想起中國的那句俗語:最毒婦人心。
黑利不是一個一般的女人,她長期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按理說她應該是熟悉國際法和國際道義的,更熟悉怎樣在國際上維護美國的利益。
這麼一個女人,揚言要幹掉巴勒斯坦,要結果了巴勒斯坦。請你品味品味,是不是最毒婦人心?
還有更重要的,黑利這個女人已經宣佈參加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首先再一次提醒我們,她是一個美國高級別的政客,不是一個美國普通網民。另外,還促使我們思考,她這樣說就不怕丟選票嗎?或者,她這樣說,是想爭取誰的選票?
我們在分析政客的言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麼一個規律,他說的話固然是他的觀點,但是他一定會代表一大幫子人。如果他說的話確實是他的觀點,但是卻代表不了多少人,他就不會說。因為,說這話就不能替他拉選票。與此同時,任何話都會得罪一幫人。所以對於政客來說,如果一句話團結不了多少人,只是得罪一幫人的話,那他絕對不會說——即便他真是這麼想。
反過來,他只要說了,一定是代表了一幫人,而不是只有她一個人這麼想的。
所以,黑利的這句殺氣騰騰的「幹掉他們」,或者叫「結果了他們」,代表了美國相當一批人。
這是美國國內力挺以色列的那一派。
那麼美國國內力挺阿巴勒斯坦的一派呢?
典型代表自然要數10月18日下午佔領美國國會山的那一幫抗議民眾,他都抗議了,都佔領美國國會山了,都讓警察逮捕了300多人了,我這就不再分析了。
那麼,作為總統的拜登,通常會怎麼決策呢?
他要把兩方面的觀點都融合一下,然後再摻雜進他的觀點,最後形成一個他的政策。
我們也可以說,一個政客的政策的形成,是三方面因素的融合。一方面是左邊,一方面是右邊,還有一方面是他自己。
這是政客們制定政策的基本規律、普遍規律,不會有例外。
所以我說,拜登的中東政策是已經考慮了美國的猶太人憤怒佔領美國國會山、不支持以色列、反而力挺巴勒斯坦這個因素的。
所以美國當下已經公開的中東政策,不會因為抗議民眾佔領國會山這件事情而改變。
事實上,美國這段時間已經出現了多起反映美國人不支持拜登政府支持以色列的事件。
比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時報》10月11日報導,哈佛大學34個學生團體發表聯署聲明表示,以色列應該為哈馬斯發動的突襲「負全責」。
以色列《國土報》、美國TheWrap網站報導,包括好萊塢知名影星凱特·布蘭切特在內的55名演員發表公開聯名信,敦促美國總統拜登呼籲巴以立即緩和衝突局勢並停火,以免造成更多生命損失。
還有更有分量的:
《路透社》報導,美國前總統奧巴馬10月23日發表題為《針對以色列和加沙問題的想法》的聲明稱,以色列在對哈馬斯的進攻中一些行動,如切斷加沙的食物和水供應,可能「使幾代巴勒斯坦人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並削弱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支持。
報導說,奧巴馬「罕見地」評論了巴以新一輪衝突下的外交政策危機,請注意關鍵詞是「罕見」。
事實上,美國前總統一般不對現實發生的事情表態,這也是世界各國的慣例。奧巴馬發聲,本身就是「罕見」。而他表態的措辭,更可謂是「罕見」。
所以,美國人對以色列的支持的減弱,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股力量和勢力。按照世界各國政治事件運行的普遍規律,它必然反映到決策者的決策中。所以,拜登當下對巴以衝突的政策也包含了這個因素。由於已經包含了,所以也不存在接下來有重大改變。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咋看不出來拜登的中東政策裡面,有考慮美國的猶太人力挺巴勒斯坦這個因素呢?
這個還真的有,確實有。如果沒有這個因素,美國的中東政策會更加劍走偏鋒。
認真看一下美國的中東政策,確實有兩面性。當然兩面當中有主要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關注較多的一面,那就是美國力挺以色列。
比如:
派兩艘航母到地中海東岸。10月10日美國中央司令部宣佈美國海軍福特號核動力航母已經抵達。最新的消息是「艾森豪威爾」號核動力航母將前往中東。此外,他們還有「巴丹」號兩棲戒備大隊正在阿曼灣部署。殺氣騰騰只為給以色列站崗。
美國有線電視網10月17日報導五角大樓日前表示將「源源不斷地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五角大樓副新聞秘書辛格表示,10月12日到16日,已有5架C-17運輸機成功向以色列運送了一系列安全援助。
美國對以色列最重要的支持是,10月18日,美國行使否決權,使得聯合國安理會就巴西提出的巴勒斯坦問題決議草案,沒能通過,而這個草案的主旨就是要在加沙地帶實現「人道主義暫時停火」。
衝突爆發以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立刻就訪問了以色列,還訪問了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然後又回到以色列。
而真正的重頭戲是,美國總統拜登不顧80歲的高齡,冒著生命危險,在戰火紛飛之中,於美國的猶太人佔領美國國會山的那一天,10月18日,訪問了以色列。
這都是美國的中東政策力挺以色列的一面。
然而,我們還要看到另一面。
10月12日,拜登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採訪,節目於10月15日晚間播出。採訪中拜登再一次表示了「哈馬斯必須被徹底消滅」,但同時警告以色列不要再次佔領加沙,稱這將是一個「錯誤」。他還為他的觀點進行了分析,原話說:
「在我看來,加沙發生的事情是因為哈馬斯,哈馬斯的極端分子不能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我認為以色列再次佔領加沙將是一個錯誤。」
這也是給以色列划定底線。
我有過這樣的擔心,以色列會不會借著這一次打擊哈馬斯,然後把加沙重新控制起來?
如果他這樣做了,他接下來再把約旦河西岸地區控制起來。那他就把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全部控制了,巴勒斯坦人將沒有立錐之地。那麼巴勒斯坦按照兩國方案進行建國的願望,就更加難以實現了。
所以,當地球人都在關注以色列要進入加沙剿滅哈馬斯,並不可避免地對加沙平民實施種族滅絕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關注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他把這些壞事都做完之後,會不會把加沙徹底重新控制起來?
那麼現在,拜登為以色列設定了紅線。
這是美國在力挺以色列的同時,又在限制以色列的第1個表現。《紐約時報》把它稱之為,這是「拜登首次在公開場合為約束其盟友作出的重大努力。」
美國限制以色列的第2個表現是要求以色列滿足加沙地帶最基本的人道主義需求。說人話就是要給加沙地帶的民眾提供水、電、食物、燃料等基本生活用品。拜登在10月18日的講話裡說:「加沙人民需要食物、水、藥品和住所。」 拜登還宣佈,美國將為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提供1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
說實話,這事兒沒什麼好說的。拜登說這話,讓我覺得他還是個人。僅此而已。但是,說了總比不說強。你要是讓前面提到的那個揚言要「結果了巴勒斯坦」的黑利來說話,我估計她就說不出這樣的人話。
這是美國限制以色列的第2個表現。
美國限制以色列的第3個表現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10月16日接受沙特阿拉伯電視台採訪的時候,非常確定地否定了將巴勒斯坦人趕出加沙地帶的想法。這句話針對的是以色列10月16日要求加沙地帶北部的百萬居民,在24小時之內轉移到南部地區。這事遭到了哈馬斯的反對,遭到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俗稱法塔赫)的反對,遭到了聯合國的反對,遭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反對,遭到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反對。這一次,美國也加入到了反對的行列。
這是美國在力挺以色列的同時又一定程度限制以色列的第3個表現。
第4個表現是,美國要求以色列要遵守「戰爭規則」。10月11日拜登在白宮出席美國猶太社區領袖會議上的講話時,一方面重申對以色列的支持,強調美國將竭盡全力確保以色列贏得勝利,但他又敦促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保持克制,要遵守戰爭規則。他說,他在當地時間11日上午在與內塔尼亞胡通的電話時,他這麼說:
「我認識內塔尼亞胡已經有40多年了,我們的關係非常坦誠,我很瞭解他,我確實向他強調了一件事,即使以色列正處在憤怒和沮喪之中,遵守戰爭規則依然是很重要的,這是有規則的。」
這裡所說的要求以色列遵守戰爭規則,就是指的要遵守國際法,也就是說不能濫殺無辜,傷害平民。——這個事兒其實是現在全地球人最為擔心的一件事。
這是美國在力挺以色列的同時,也在限制以色列的第4個表現。
第5個表現是,美國從整體戰略上在提醒和敲打以色列。
10月18日拜登完成了對以色列的訪問,當天他對以色列民眾發表了講話,雖然是強調了對以色列的支持,還說以色列遭受的襲擊相當於15次911,但是他同時提醒以色列「不要被憤怒吞噬」。原話是這麼說的:「我要警告一點,當你感到憤怒時,不要被憤怒吞噬」。他還說:「絕大多數巴勒斯坦人不是哈馬斯,哈馬斯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巴勒斯坦人也正在遭受巨大苦難。」
不僅講了「不要被憤怒吞噬」這個原則,他還不惜翻出美國的老底兒來提醒以色列,他原話說:「不要犯下美國在911事件後犯下的錯誤」。
這句話確實寓意深刻。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了美國。那時的美國也處於憤怒之中,於是發起了反恐戰爭。戰爭歷時20年,耗盡了美國的精力、財力和聲譽。而在中國的輿論場上,很多自媒體人認為,美國忙著打了20年仗,中國忙著發展了20年。現在成為一個龐然大物,美國已經無可奈何。
說實話,美國揭自己的老底來提醒他的盟友,再考慮到拜登已經80歲了,這話算是語重心長了。
這同時也說明,美國確實是在提醒和敲打以色列。
這是美國在限制提醒敲打以色列的第5個表現。
第6個表現,在於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兩國方案。
兩國方案的核心意思可以歸納成三條:第一,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第二,這個巴勒斯坦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第三,巴勒斯坦國以1967年第3次中東戰爭開戰之前的邊界為邊界。
這個方案是聯合國安理會1967年的第242號決議所提出的,又被1973年的338號決議再一次重申。這就是在巴以衝突問題上的國際法。是聯合國的態度,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態度,也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態度。
但是,從目前以色列的態度來說,他壓根就不想去執行。按照這個方案,以色列要吐出東耶路撒冷,還要吐出大約20%的領土。
總之,以色列是非常反對這個國際法的。然而,作為以色列的盟友,也是最大靠山的美國,其總統拜登這一次在10月18日離開以色列時的講話里提到了:用兩國方案解決巴以衝突。
這是從根本上動搖以色列的打算,跟以色列完全背道而馳。但是跟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跟國際法,跟世界上大多數主持正義的國家是一致的。
這就是我對於當下美國中東政策正反兩方面的理解。當然我們也必須要把握住,雖然有兩方面,但是有一方面是主要的,美國的主要方面是力挺以色列。所以美國總體上沒有站在正確的一邊。
我們今天重點是分析美國限制提醒敲打以色列,這不意味著我認為美國是個好人。那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國國內包括很多猶太人在內的很多人,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再像以前那樣無腦支持以色列,是重要原因。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
我們通常的分析是,如果任由以色列亂搞,最終會損害美國的利益。這當然是非常準確的,分析這方面的例證也很多,我簡單說三個:
第一,就這次事件的爆發而言:
往深處說,是因為美國縱容以色列任意擴大猶太人定居點,但同時又在使用其他的手段推動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和解,比如阿拉伯國家遜尼派老大沙特正在積極跟以色列關係正常化。這讓哈馬斯感覺到巴以問題有可能被邊緣化的危險,必須有一個大動作引起全地球人對這件事情的關注和重視。
從淺處說,這一次哈馬斯率先向以色列發起攻擊,是因為以色列安全部長格維爾手下的猶太極端主義私兵,近期多次強闖巴勒斯坦人聖地阿克薩清真寺。所以哈馬斯把他們的這一次行動稱之為「阿克薩洪水」。
所有的一切都來源於美國沒有管住以色列,從而爆發了新一輪衝突。而爆發著新一輪衝突是不利於美國的國家利益的。從最直觀的角度上說,衝突爆發的7天之後,10月14日,法新社報道沙特已經暫停由美國推動的沙特和以色列關係正常化談判。美國推動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和解進程遭受重大挫折。
第二,就這件事情的發展前景來看:
如果按照以色列目前宣佈的一系列計劃和理念進行,比如以色列宣稱加沙沒有無辜平民,這意味著他進入加沙之後,誰都可以殺,那必然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可以非常肯定的是,阿拉伯世界不可能接受這樣的一個結果。
其發展順序很有可能是這樣的:首先是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也門胡塞武裝和伊拉克的巴德爾民兵會加入到衝突當中。
接下來會有伊朗這樣的強硬派國家派正規軍正式加入。再往下發展,土耳其可能正式加入到衝突當中。再往下發展,其他的阿拉伯國家,即便不派兵,也會暗中支持,這樣一來,那麼第6次中東戰爭可能會爆發。
那麼,美國在中東的佈局就全部崩潰。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目前在這一地區部署了重兵:兩個航母打擊群,一個兩棲戒備大隊,還有一個指揮艦。目的就是要防止事態擴大。它為什麼要防止事態擴大?因為事態擴大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第三,從全世界的總體格局來看:
美國目前已經深陷俄烏衝突,如果巴以衝突演變成第6次中東戰爭,美國的資源將不夠用。
這兩天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10月19日台灣所謂的「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主動跑到台灣去說了一句人話,原話說:「美方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包括不支持台灣獨立。」
美國人特別強調「不支持台灣獨立」,在最近這幾年是非常罕見的。另外,這句話是美國人自己跑到台灣去專門說的,而不是在某種場合迫於形勢被迫表態。
難道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基本立場變了嗎?絲毫沒有。那他為什麼現在有這個表現呢?因為巴以衝突爆發了。
如果俄烏衝突繼續下去,巴以衝突演變成第6次中東戰爭,美國將沒有足夠的資源來顧及到台海問題,他非常擔心在這個時候台獨分子狗急跳牆,中國人衝冠一怒,他美國人可能就兜不住了。
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美國的資源總體上是不夠用的。如果巴以衝突擴大化,會影響他遏制中國。所以以色列這樣瞎搞是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的。
然而,我今天還想把這個事情再往深處說一下。
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為什麼美國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反對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這似乎是一個道義上的問題。
我們剛才分析了,任由以色列瞎搞,會影響美國的戰略利益。這似乎是一個利益上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一個是道義,一個是利益,目前似乎形成了高度的一致。
我們經常覺得,貌似,佔據了道義,就很可能或多或少會損失利益;追求利益,就難免要放棄道義。總之,貌似利益和道義這兩個東西是有點矛盾。
而我今天要說,從根本上、長期上來說,道義和利益這兩個東西是高度一致的,甚至我們可以說,道義就是利益,利益就是道義。
這個話題有點抽象,我打一個比方。
我們這個社會有一個理念是殺人償命。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道義上的東西。
而我要說,這其實是一個利益上的東西。利益在哪裡呢?
如果某一個地球人不堅持殺人償命的原則,他就有可能受到這樣的懲罰:某個人殺了他就白殺了,他就白死了。反過來,只有堅持殺人償命的道義,才會讓打算殺人的人因為顧忌嚴重後果而停止殺人行為,這樣就能保住更多的人的性命。
所以,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形成了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就是:殺人償命。這就是道義。道義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所謂道義,其實是大多數人基於自己的利益所形成的的共識。這個共識是抽象的,所以我們經常認為他不涉及利益,甚至於利益相矛盾。事實上他在本質上就來源於利益。
同樣的道理,很多美國人基於對美國人的利益的考慮,形成了一個共識,也就是道義: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後,我看到很多文章對巴勒斯坦的前途感到很悲觀,而且我也認為他們說得有些道理。比如:
以色列的軍力強大到可以碾壓巴勒斯坦的程度。
巴勒斯坦國現有的兩塊地方,約旦河西岸這一塊已經被以色列侵佔得所剩無幾了,加沙這一塊地方又被以色列全面圍困了。
以色列內部對於巴勒斯坦建國的態度,可能已經到達了令很多不瞭解情況的人不敢相信。他們內部分成兩派:強硬派主張徹底把巴勒斯坦人趕出這塊地方。而溫和派的觀點是,這個地方只能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以色列國,巴勒斯坦人作為這個國家的一部分,當然肯定是二等公民。這說明以色列國內幾乎沒有允許巴勒斯坦建國的人存在了。聯合國安理會1967年形成的242號決議中提出的巴勒斯坦建國的「兩國方案」,在以色列國內基本沒有人認可和支持。
……
等等這些因素碰撞在一起,讓人們對巴勒斯坦國的前途深感悲觀。這是有道理的。
然而我還是始終保持了一份信心。這份信心不是來源於對眼前的具體局勢的分析,而是來源於一個相對抽象的東西:道義。
我們經常認為道義這東西在很多時候不起作用,而且也能找到很多案例。而我今天要說,道義和利益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這樣我們就能夠相信道義這東西是真能起作用的東西。
我還想再舉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的全面抗戰剛剛爆發的時候,紙面算賬,中國怎麼著都打不贏日本。當時的民國政府做了一次測算,結果是只能抵抗日寇6個月。這個測算是汪精衛那幫人投降日寇的根本邏輯。
1938年5月,我們的偉人發佈了《論持久戰》的演講。他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態勢:日本是小國,中國是大國;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日本是退步的國,中國是進步的國……最後偉人特別強調了:日本是失道寡助,中國將是得道多助。
我記得多年前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對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說法總覺得有點不踏實,但後來我終於理解了,我發現它是一個非常實在的東西。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中國人堅持抗戰死不投降,最後拖垮了日本,導致日本不得不發起太平洋戰爭以搶奪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資源——不搶就無法維持對中國的侵略。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呢?那就是世人皆知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的幫助。美軍打到了日本本土,並向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消滅了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
美國、蘇聯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其他國家,能夠給中國的抗日戰爭以有力的支持,原因是什麼?偉人在1938年就說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義在中國這一邊。
道義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就想說,道義就是利益,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正面是道義,反面就是利益。是同一塊硬幣,同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硬幣,兩個東西。
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打擊日本,我們既可以從道義的角度分析,更可以從利益的角度分析。比如,日本攻擊美國的珍珠港,就是要搶奪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資源和政治影響力,這就動了美國的利益。
動了美國的利益,美國的道義就出來了。於是,在中國這邊,就印證了我們的偉人所說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所以我想說,道義這東西,一點都不虛,它非常實在。
我還想從咬文嚼字的角度,把道義這個名詞再深究一下。
我們經常把道義這個東西稱之為道德。其實這兩個詞只是使用的場合不一樣,基本意思是一樣的。
那麼,什麼是道德呢?我們通常把它理解成一種純精神性的東西。
道德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道德這個詞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得很早,但真正形成一個廣為流傳的概念,是在老子的《道德經》裡面,《道德經》前半部分講道,後半部分講德。
那麼,什麼是道?什麼是德呢?
道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德就是按照道的要求,也就是按照世界本來的樣子來做事。簡言之,按照道的要求做事,就叫德。所謂有德之人,就是按照道、也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來做事的人。
由此我們可以有一個很奇妙的發現:道德這東西,猛一聽起來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但實際上它無比地客觀。按照道,也就是按照世界本來的樣子做事,你說這還不夠客觀嗎?
而如此客觀的東西,我們現在把它稱之為:道德。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客觀的東西有哪些呢?有很多。利益自然是最常見的一個。
所以我覺得,我今天把道義和利益兩個東西說成一件事情,只不過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是一體的兩面,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我主張我們堅持一種執念,不管是看待個人的日常生活,還是分析中國的社會生活,還是分析國際局勢,都堅信道義的存在和道義的作用,並認為道義最終會發揮出最根本的作用,因為道義關乎利益,尤其是關乎到大多數人的利益.。
我不認為我這是精神勝利法。
把我這個邏輯用在分析當下的巴以衝突上。我們發現,美國也在限制以色列(儘管限制不是它的政策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國都在限制以色列,以色列現在基本已陷入了千夫所指的狀態。
我們從一件事情當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10月18日,巴西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供了一份關於巴以衝突停火的決議草案。15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12票贊成,兩票棄權,只有美國一家投了反對票。投贊成票的國家裡面有日本、法國這樣的美國鐵桿盟友。即便是英國這樣的美國死黨,也是投的棄權票,而沒有反對這份決議草案。
這說明了,美國以及美國背後的以色列,已經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之中。
4天之後的10月22日,美國聯合另外5個國家發佈了一份聲明,表示支持以色列。
我覺得這是美國的一個挽回面子的行為。但是即便是挽回面子,我們也會驚人地發現,美國在世界上只找到了5個國家,連同他自己總共只有6個國家一起發佈聯合聲明支持以色列,這6個國家是七國集團裡面除日本以外的另外6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
看起來好像還有點聲勢,但如果細想起來就會發現問題,因為我們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美國能夠拉到更多的國家加入到支持以色列的行列當中,他會不去拉嗎?他肯定會去拉。可是最終包括他自己在內都只有6個國家發佈了聲明。這兩年跟著美國亦步亦趨、同為7國集團的日本都沒有參與發佈這樣的聲明。至於美國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號稱是美國盟友的國家,都沒有跟著美國走。
所以,我同時又認為,美國這個挽回面子的行為,不僅沒把面子挽回來,反而更加失去了面子。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世界各國為什麼不跟著美國一起走呢?
我們通常在第一時間會想到道義,是的,也確實是因為道義。可是為什麼道義這會兒會顯露出來呢?我的回答是,道義的後面是利益,因為以色列瞎搞,影響了整個地球人的利益。
我認為這是美國和以色列當下面臨的最大困局。
相信道義背後是利益,利益的維護就是道義,就能相信道義一定能夠從根本和長遠上決定事情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結果。那麼我們就能夠在當下看起來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對巴勒斯坦人的前途仍然抱有信心。
中國宋代編寫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四記載:公元201年至205年期間,袁紹和曹操共同起兵,袁紹問曹操:「如果大事不成,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原文是:「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曹操反問:「您看呢?」(原文是:「足下意以為何如?」袁紹說:「我南拒黃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能成功不?」(原文是:「吾南居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曹操這個時候回答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是原文)
曹操的話的關鍵,在於一個字:道。
面對當下的巴以衝突,以及國際上的所有事情,中國人和天下人一起「以道御之」,亦將「無所不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