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的武器有多差,超出你想像

靜思有我

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終於實現了暫時停火,時長4天,4天之內哈馬斯將釋放50名被扣押的婦女和兒童,以色列將釋放150名被逮捕的婦女和兒童。第1天的人質釋放也已經進行,哈馬斯釋放了13人,以色列釋放了39人。

這對於緩解當下巴以衝突中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自然是大有好處的。

輿論分析,他們之所以能夠實現暫時停火,是因為以色列承受不了巨大的國際壓力,甚至包括來自於美國的壓力。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人道主義援助,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很難長期支持我們。」

這讓人高度猜測存在這樣一種場景:美國對以色列說,如果你在人道主義援助的問題上都不鬆口的話,小心我不支持你了。

毫無疑問,國際壓力是以色列這一次同意實現為期4天的暫時停火的重要原因。

然而我總覺得,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以色列這個仗打得實在太難了。所以他也不得不搞一下暫時停火,緩緩勁兒。

我對戰爭問題是外行,所以我只能站在外行的角度說話,用外行的視角來分析。

我是從時間的角度來分析的。

新一輪巴以衝突於10月7日爆發,是哈馬斯率先發起攻擊。隨後,以色列反擊,反擊方式主要是空襲,也就是狂轟亂炸,期間曾經派出過小股部隊去偷襲,但偷襲一把就趕緊縮回去了。這個階段持續了20天。從10月27日開始,以色列向加沙地帶派出地面部隊,就一直往前進,現在已經攻進了加沙城。

所以,我們在計算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地面進攻的時間,應該從10月27日算起,到11月24日實現暫時停火,歷時28天。關鍵詞是:28天。

28天之內以色列幹了什麼?取得了什麼戰果呢?我們不細說,我們從大概的角度來說,那就是,對於他要追求的所謂消滅哈馬斯這個目標來說,還遙遙無期。他們自己也說這場戰爭還要持續很長的時間。

10月1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耶路撒冷會見來訪的英國首相蘇納克時說:「這是一場長期的戰爭。」而以色列媒體《以色列時報》11月10日報導說,匿名的消息來源稱,以色列國防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可能持續一年。11月23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說,在短暫停火之後,「預計戰鬥至少還會持續兩個月。」

各種說法,雖然具體內容不完全一致,但大體的意思又是一致的。那就是,過去28天,以色列軍事行動只是一個開胃菜,後面可能是持久戰。

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我給朋友們提供一下在巴以衝突歷史上的5次中東戰爭的相關時間數字。

巴以衝突的來源是,2000年前以色列的祖先們生活在這個地方,然後被別人驅逐了,在全世界流浪大約2000年,之後,上個世紀初開始,他們又陸續回到這個地方。

可是,在過去的大約2000年的時間裡,是巴勒斯坦人住在這裡。

所以,巴勒斯坦人以及他背後的同民族的阿拉伯人自然堅決反對他們回來。由於當時的美國、英國等國家為以色列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國家給出的理由是,他們過去2000年流浪期間受到了很多的迫害,很可憐,所以當時的沙特國王曾經說:「誰迫害猶太人,就從誰的領土上畫出一塊給猶太人。」

但是,美國和英國等國家控制的聯合國還是通過了181號決議,把巴勒斯坦這個地方大約56%的土地分給了以色列人,並且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正式建國。

那天白天,以色列建國;那天晚上,也就是次日5月15日的凌晨,幾個阿拉伯國家就聯合向以色列發起了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打響。

戰爭初期,阿拉伯國家打得很順手,以色列節節敗退。於是美國就出來呼籲停火,並通過了聯合國的決議,到6月11日停火。然後以色列在接下來的停火時期,大量接受美國和西方的軍事援助,並在全國進行軍事動員。

等到準備差不多了,7月8日以色列率先破壞停火協議,向阿拉伯聯軍發起進攻,到7月18日,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再次停火。

我要特別給朋友們說明的是,從7月8日到7月18日10天的時間裡,以色列奪取了阿拉伯大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徹底改變了在這次戰爭當中的被動局面。

然後又是聯合國出面要求停火,於是又停火,停火到10月份的時候又打起來了。

最終以色列徹底打贏了,這場戰爭之後以色列又多佔領了巴勒斯坦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我要給朋友們特別強調的是,他這一次打贏戰爭最關鍵就是第二階段的7月8日到7月18日的10天之間。這10天它扭轉了戰爭局面,並把這種有利的局面保持並擴大到戰爭結束。

總之一句話,以色列用10天時間決定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大局。

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我們接著說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56年10月29日,是以色列聯合英國、法國進攻埃及。以色列和英國、法國的聯軍打得很順手,到11月6日,也就是8天的時間,就在蘇伊士運河的賽德港,富阿德港等地登陸,企圖一舉佔領蘇伊士運河區域。

然後是美國出面干預,英國和法國的軍隊在11月7日,也就是開戰的第9天,就宣佈停火了。後來就是打打停停,談判斡旋……總之扯來扯去。

這場戰爭的大局就是在10月29日到11月6日的8天時間裡決定的,所以,以色列用8天時間決定了第二次中東戰爭大局。

我們再說第三次中東戰爭。

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率先發起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的進攻。所以這場戰爭又叫六五戰爭,因為戰爭開始的時間是6月5日。但這場戰爭還有一個名字叫六日戰爭。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因為這場戰爭只打了6天,到6月10日埃及就接受停火,11日敘利亞接受停火,12日以色列接受停火。總之6天時間就把大局給定下來了,後面無非就是調停、斡旋、談判啥啥的。

我們現在在討論巴以問題的時候,一個熱門詞是兩國方案。而兩國方案的基本立足點就是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的邊界依照第3次中東戰爭、也就是六日戰爭開戰前的邊界為依據。

以色列用了6天就鎖定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大局。

我們再說第四次中東戰爭。

這場戰爭開始於1973年10月6日,是埃及和敘利亞首先向以色列發起了進攻,戰爭的頭兩天,埃及和敘利亞佔了上風,但隨後迅速逆轉,到第2周的時候,敘利亞軍隊就退出了格蘭高地,而埃及軍隊也在西奈半島遭到慘敗,以色列軍隊甚至越過了蘇伊士運河。16天之後的10月22日,聯合國通過了停火協議。而事實上在這之前,以色列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滿打滿算,以色列用了16天就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大局。滿打滿算這場戰爭在史學家的描述中也是於10月26日結束的,總共也就20天。

我們再說第五次中東戰爭。

這場戰爭爆發於1982年6月6日,是以色列首先對黎巴嫩發起進攻,目標是消滅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

僅僅用了8天時間,到6月13日,以色列軍隊向前推進90多公里,佔領黎巴嫩領土約3000平方公里。更重要的是,摧毀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在黎巴嫩南部的全部基地,消滅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繳獲了巴解在黎巴嫩南部的全部倉庫,並將巴解總部機關2000人和武裝人員5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和南郊。

接下來就是對貝魯特西區進行包圍,然後發生了慘絕人寰的貝魯特大屠殺。這期間,在國際的調停下,巴解組織的部分人員由貝魯特撤往約旦、伊拉克、突尼斯、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南也門和北也門8個阿拉伯國家。

但,第五次中東場戰爭的大局是在6月6日到13日的8天之內決定的。

這就是前五次中東戰爭的大體情況,以色列都取得了勝利。

我今天給朋友們講述這個事情的時候,聚焦的一個問題就是,決定每一場戰爭的大局是多長時間。我這裡所說的決定戰爭大局,是指取得決定性勝利,不是說戰爭就徹底結束。

回頭捋一捋:

第1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用了10天的時間決定戰爭大局。

第2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用了8天的時間決定戰爭大局。

第3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用了6天決定戰爭大局。

第4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用了16天決定戰爭大局。

第5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用了8天決定戰爭大局。

重復一下,分別是,10天,8天,6天,16天,8天。平均時間是9.6天,我們就按10天來說事兒吧。

過去5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不僅勝利了,而且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平均時間是10天。

而這一次,最關鍵的戰鬥已經進行了24天,以色列想要的勝利還遙遙無期,用老百姓的話說叫做:門都沒有。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個計算方法好像也有問題,因為前面那幾場戰爭,好像有時候以色列開始打的也不順,你專門把他取得決定大局的時間拿出來說,搞不好這一次以色列又是開始打得不順,接下來突然一下用幾天時間決定大局,咋說呢?

行,我們換個角度分析。我們把前面五次中東戰爭的時間換個角度梳理一下:從戰爭爆發的那一天算起,一直到他決定大局的那一天為止,看看每一次是多長時間。

根據前面的敘述分別是這樣的;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時間是1948年5月15日,到以色列取得決定性勝利的7月18日,時間跨度是64天。這其中包括了28天的停火時期,真正打仗的時間是36天。

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時間是1956年10月29日,到以色列取得決定性勝利的11月6日,時間跨度是8天。

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時間是1967年6月5日,到以色列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間是6月10日,時間跨度是6天。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時間是1973年10月6日,到以色列取得決定性勝利的10月22日,時間跨度是16天。

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時間是1982年6月6日,到以色列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間是6月13日,時間跨度是8天。

歸納一下,分別是:36天、8天、6天、16天、8天,平均時間是14.8天,我們就按15天說事。

而這一輪巴以衝突,是10月7日爆發,到11月24日暫時停火,時間跨度是48天。

48天,不僅遠遠超過前幾次以色列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平均天數15天,也超過在前幾次中他取得決定性勝利用時最長的數字:36天。

所以,作為一個外行,我從時間上發現,以色列這一次,恐怕遇到了他1948年5月14日建國以來最難打的一場戰爭。

尤為蹊蹺的是,前面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所面對的都是一個或者多個國家的正規軍,另外還有非正規軍協助。可是這一次,以色列面對的對手哈馬斯,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正規軍。用中國人的習慣說法,它只能算是一個游擊隊。

而且,這一次哈馬斯在武器的先進性上,跟以色列的差異,要遠遠大於前幾次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差距。

以色列在世界上每年對外出售軍火的排名都是前十名,它前面的幾個國家大體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所以以色列武器方面的先進程度,你可以自己腦補。

哈馬斯的武器是些啥玩意兒呢?

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這一次為哈馬斯立了大功的火箭彈,它的彈藥是用白糖和化肥做的。你沒聽錯,白糖,加化肥。

網上喜歡動腦筋的人還介紹了製作過程,大體上就是,一口大鍋,把白糖和硝酸銨按一定比例倒進去,攪啊攪,攪啊攪,最後攪成了糊狀,火箭彈的推進劑就成了。

你想一下這是什麼水平?這是什麼先進程度?

美國《新聞週刊》網站11月8日報導,以色列國防軍在加沙地帶的地道里發現了前所未見的武器。為啥他們從來沒見過呢?太落後了啊,落後到他們從來沒見過。具體細節還是請你自己腦補。

這一次開戰以後,哈馬斯發佈了大量的戰爭視頻,很多人從這些視頻當中發現了很多蹊蹺。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專家的文章當中提到了這樣一個細節。視頻顯示,很多時候哈馬斯發射的炮彈都擊中了以色列的坦克,但是碰到坦克身上之後,又沒有產生什麼破壞作用。以至於這個軍事專家在寫文章的時候要這麼寫,從「擊中」的角度,哈馬斯還是蠻厲害的。這個專家特別把「擊中」兩個字,用引號引起來,特別強調,打是打中了,但是沒啥效果。炮彈的威力太小,打不穿坦克的裝甲。

我還給朋友們介紹一個細節:這一次哈馬斯所使用的火箭炮的口徑是114毫米。這個口徑和當下全世界大多數的107毫米的火箭炮完全不通用彈藥,也就是說全世界獨一無二。從整個近當代軍事裝備歷史上看,也只有英國軍隊曾經使用過這麼一個口徑的火炮。

那哈馬斯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114毫米的口徑呢?

專家們查了大量的資料,終於發現了它的奧妙。在中東地區大量使用的小型燃氣管道的口徑剛好是114毫米。也就是說,哈馬斯火箭炮的炮管子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燃氣管子做的。

我們自己腦補一下,哈馬斯的武器彈藥是怎麼生產的?技術水平能達到多大的高度?和武器出口世界排名前十的以色列有多大的差距?順便說一句,武器出口多,自然說明武器先進,因為不先進就沒人買。

那麼,疑問再一次在我們腦中升起來:過去幾十年暴揍阿拉伯國家正規軍的以色列軍隊,這一次面對一個游擊隊,而且是武器裝備極端落後的游擊隊,為什麼打得這麼難?

其實原因一點都不神秘,在戰前,世界輿論都廣泛地討論過。因為這一次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軍事進攻。面臨的是現代戰爭當中最難打的一種戰爭形式:城市戰,又叫巷戰。

以色列這一次面臨的巷戰,又是難度級別更高的巷戰。因為哈馬斯在加沙地帶挖了大量的地道,號稱有500公里,大約跟中國除了北上廣以外的大城市的現有地鐵運營裡程差不多。

以色列這一次面臨的是,巷戰,加地道戰。

中國人對地道戰很熟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華北地區的軍民就是用地道戰和日寇周旋,打得日寇焦頭爛額。

為什麼巷戰和地道戰這麼難打呢?分析起來很複雜,其實簡單地說就一條:在巷戰和地道戰中,先進的東西,不容易派上用場。

比如你說你有精確制導炸彈,可是現在打的是巷戰,敵人就在眼前,用肉眼都看得見,跟你那精確制導不精確制導有啥關係呢?反正用眼睛就看得見。

如果你說你有天上的衛星導航,還是那句話,敵人就在我鼻子底下,我還要導航嗎?

還有,你說你能導航,可是我待在地底下幾十米的深處,你連信號都沒有,或者信號很弱,你咋導航?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地面的建築還是地下的地道,都是我家的,都是我挖的,我比你熟悉。洞口在哪兒,拐彎在哪兒,我都知道。你只有摸瞎。

我不是說先進武器在巷戰和地道戰當中派不上用場,而是說先進的武器在這種場合下所形成的優勢大打折扣。

那麼大家拼啥呢?拼勇氣,憑誰對某一間房子更熟悉,拼誰知道地道的拐彎和出口在哪裡,最後再拼誰不怕死……等等。

這幾樣東西,以色列哪兒有優勢呢?儘管它武器方面的優勢能夠彌補一部分它在這方面的劣勢,但是它的優勢被大打折扣了。所以他才打得這麼難。

然而這仍然不是事情的關鍵。

為什麼呢?因為從哈馬斯發佈的大量的戰鬥視頻當中來看,你可以想像,既然是哈馬斯發佈的視頻,自然是要長他的志氣,滅別人的威風。事實也是如此,視頻顯示的都是哈馬斯嫻熟的戰術,對以色列的精准進攻。但是,有軍事專家發現這麼一個奧妙,哈馬斯發佈了那麼多視頻,從來沒有看到哪一個視頻顯示哈馬斯真正阻止了以色列的進攻。

也就是說,以色列進攻,哈馬斯反擊,哈馬斯也多次擊中過以色列的坦克,但從來沒有看到過哈馬斯把以色列打退過。總之,以色列始終在前進,前進,前進。

然而問題就在這裡。以色列倒是每天乃至於每小時都在前進,可是每前進一步都很難。

難不難的咱都不說了,最重要的是這需要時間,那是要一步一步地走,一寸一寸地進。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走著走著,時間就過去了。

這讓我想起了抗美援朝戰場上最凶險的一場戰鬥——鐵原阻擊戰。

當時美軍深入到志願軍的後方,企圖襲擊志願軍的糧草大本營——鐵原。如果鐵原失守,前線的志願軍也可能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往最壞處想,美軍有可能全殲志願軍,並獲得朝鮮戰爭的勝利。所以我一直認為,鐵原阻擊戰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最凶險的戰鬥。

守衛鐵原的部隊是剛剛從漢城撤回來的63軍,已經連續作戰一個月,下面有三個並不滿員的師:187師、188師、189師,總共2.5萬人,重武器只有240多門火炮。而攻擊鐵原的是美國第8集團軍率領的6個師一個旅一個團,共計5萬人,火炮有1000多門,坦克180多輛,還有空軍支援。

63軍的任務是堅守15天,為主力後撤以及重新組織防線爭取時間。

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用炮轟,它直接導致世界軍事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名詞叫「范弗里特彈藥量」。範弗里特打仗的時候用的彈藥量是美軍標準彈藥量的5倍,一小時大約能打出4000多噸炮彈。

面對這樣的對手,63軍需要三天時間構築工事和調配部隊,於是63軍要求189師拖住美軍三天。

怎麼拖?

189師師長蔡長元的部署非常奇葩,他把全師大約6000人分成200多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大約只有30人,分布在20公里寬25公里深總計500平方公里的大區域。總之,建立了200多個簡陋的陣地。

但是這每一個陣地上,只有30人左右。

面對強大的美軍,這每一個陣地有守住陣地的可能嗎?

我認為沒有。事實上也真沒有。

當時189師的戰士們的心態大約就是這樣的:我沒打算活著,我甚至沒打算守住陣地,但是你要想取我的性命,拿我的陣地,你得扎扎實實的幹·活,而感活需要時間。

200個陣地就是200個釘子,需要美軍一個一個地拔,沒有簡潔的辦法,沒有批量處理的捷徑。

於是,美軍就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拔呀拔,確實也拔掉了很多個釘子。

三天過去了,189師一個師只剩下一個團了。師長蔡長元身負重傷。醫生對蔡長元進行了全力的救治,然而有11顆彈片還是取不出來,一直留在他的體內。1995年12月3日,蔡長元在北京離世,遺體火化之後,在骨灰當中,家屬們才將這11塊彈片和他的身體剝離。

師長如此,我們可以自己腦補戰士們是多麼慘烈。

然而,正是由於美軍需要一個一個拔掉這200多顆釘子,所以他要花費三天的時間。可是在這三天時間里,志願軍重新組織好了堅固的防線,確保了鐵原這個志願軍後勤大本營不丟失,從而為全軍的安全提供了根本保證。

志願軍189師的代價是慘烈的,甚至我們還可以說,他們的200多個陣地大部分都丟了,但是他們為全軍贏得了時間,而時間又為志願軍最後的勝利提供了保證。

當下的以色列面對哈馬斯,大約就相當於當年的美軍面對中國的志願軍。每一個房屋,每一個殘垣,每一個地道,他都有能力拿下,但是他需要勤勤懇懇的幹活,一個一個的拔釘子。但是拔釘子需要時間。

不過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那也不是大問題,無非就是打仗的時間長一點而已。

這話說起來輕鬆,但卻是以色列的致命傷,因為以色列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為什麼呢?

時間拖得越長,來自國際的壓力越大。我們不要忘了,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決議當中,只有12個名不見經傳的國家支持美國和以色列。可以簡單地說,全世界都不支持以色列,除了美國。所以,11月11日晚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電視講話中說:「必要時堅定對抗全世界」。他為啥要說對抗全世界呀?因為全世界都不支持他們。

可是,誰能對抗全世界呢?我認為沒有。

最嚴重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色列自己的困境將會越來越嚴重。我今天只從一個角度分析,那就是:人員。

以色列本來有大約18萬軍隊,這一次又臨時動員了36萬的預備役,軍人總數54萬。看起來浩浩蕩蕩,氣勢洶洶,然而這正是以色列的硬傷。

以色列總人口大約950萬,目前的軍隊人數佔總人口的比重,大約是6%.

6%意味著什麼呢?當下的俄烏衝突當中的俄羅斯,去年普京簽署命令,對武裝力量增加編制,增加13萬編制後達到了150萬。

可是,150萬,只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

這又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在對比當中可以體會一下:中國軍人230萬,佔人口的0.18%;美國150萬,佔人口的0.5%;印度130萬,佔人口的0.1%。

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軍人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1%,這個數字就已經很高了。當然,考慮到俄羅斯實際上是處於戰爭狀態,我們姑且認為1%是一個正常的數字。

而以色列的數字是:6%。

然而以色列還有特殊之處。

以色列的950萬人口裡面大約有200萬是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人的同胞,是哈馬斯的同胞。這幫人是不可能上戰場為以色列打仗的,即便他們願意上戰場,以色列也不敢讓這幫人去上戰場。真上了戰場,他的槍口對準誰,誰都說不清楚。

還有更要命的,以色列的950萬人口裡面還有150萬哈瑞迪猶太人。這150萬哈瑞迪猶太人,確實是猶太人,不是阿拉伯人,按理說是以色列戰爭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這幫人也是一毛錢都指望不上,因為他們是猶太教原教旨主義者,又叫所謂正統猶太人。

啥意思呢?就是說,這幫人信奉最原始的猶太教的教義。這下就麻煩了。原始的猶太教的教義說,巴勒斯坦這塊地方確實是他們猶太人的,但是猶太人要想擁有這塊土地,不能靠建國,不能靠戰爭,而只能靠彌賽亞,也就是救世主。當然了,這個彌賽亞,也就是救世主,現在還沒有降臨。所以,他們猶太人,只能等。

所以,哈瑞迪猶太人這幫人連以色列國都反對,比如他們從來不慶祝以色列的國慶節。

自然,他們也不參軍,更不打仗。以色列政府曾經強制要求這幫人參軍上場打仗,結果是什麼場景呢?他們上戰場了之後就自殺。嚇得以色列政府再也不敢讓這幫人上戰場了。現在搞了一個折中方案,這幫人的少量的參軍義務不能免除,但是可以不當兵,通過在社區搞一下勞動,抵扣他們的參軍義務。

這個話題說來比較長,我們今天不展開。總之,這150萬哈瑞迪猶太人是指望不上的。

那麼我們再綜合一下:以色列的人口950萬人,有200萬阿拉伯人指望不上,150萬哈瑞迪猶太人指望不上,剩下就只有大約600萬人了。而600萬人的人口當中有54萬是軍人,佔比9%。

而我們前面說了,一個正常的國家的軍人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大約是百分之零點幾,俄羅斯比例本來就高,現在又實際上處於戰爭狀態,比例也只有1%。而以色列是9%。這個數字和二戰時期的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數字差不多。我們都知道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最終結局。

總之,戰爭規律和軍事常識告訴我們,這種局面不可能持久。所以,以色列取勝的唯一途徑是速戰速決。

這恰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矛盾:以色列迫切需要速戰速決,就像他前5次中東戰爭那樣。其實我們反過來也可以明白,為什麼前5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能贏?就是因為它有辦法做到速戰速決。而這一次,他是不可能速戰速決了。所以等待他們的結局很有可能是悲觀的。

戰爭的走向誰也沒有能力預測,我也沒有,但我今天是從一般的戰爭常識上做一個膚淺的分析。接下來以色列能不能突破這個戰爭常識,我們拭目以待吧。我總覺得,多行不義必自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