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剛寫過一篇關於印度的文章,這麼一個大意:別看印度股市、公佈的GDP數字什麼的,都挺好看,印度其實早掉坑裡了。
文章發了後,後台有不少留言,總的來說,是這麼兩層意思:
一是任何事情,都要料敵從寬,所以不能小看印度;
二是印度可是有「人口紅利」啊。
今天就來回一下。
還是老規矩,先說結論吧:很多很多年以前,印度人就已經,把自己今後發展的路,給牢牢地堵死了!
為啥這麼說呢?
先上第一張圖。
從這裡,大家可以看出:我們長江、淮河流域,內河航運有多麼地發達,長江幹流、京杭大運河什麼的都也不用說,甚至連小小的潁河都不放過,內河航運能一直伸到河南周口市!
這裡為啥要說內河航運呢?
因為這事知道的人不多:雖說大家都叫水運,但內河運輸是最便宜的,比海運要便宜很多!
為啥呢?
因為水運的主要成本是什麼?
油費!
油費怎麼算呢?
船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和水的摩擦力就越大,就越需要燒更多的油!
大家不妨想一想:海輪長啥樣?
船底尖尖的!
為啥要搞成尖尖的呢?
因為海上風浪大啊,你不搞成尖尖的,抵抗不了風浪。
內河輪船呢?
風浪小,所以船底是平平的!
因為這樣,內河輪船的吃水就特別淺,在運同等數量的貨物時,內河航運比海運,所花的油費要少很多。
但省錢的地方,還遠不止這些!
比如說用人成本方面也能省很多:像要當海員,要考各種證照,一個個地考過來後,相對於一般工作,海員工資就要高出很多;但內河航運呢,沒那麼多的要求,所以船員工資遠不及海員。
這麼七七八八一算,雖說同樣是通過水路運輸,內河航運的價格,可能只有海運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但如果和鐵路、公路運輸相比,海運又比它們要便宜很多!
就形成這麼一個價格鏈: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海運>>內河航運!
所以怎麼說呢?
一個國家內河航運越發達,它大宗物資的運輸就便宜,對它的經濟發展來說,就越能起到促進作用。
不光華東一帶這樣,華南一帶,也是這樣。
再上張圖。
這是珠江流域的內河航運,也相當忙碌!
今天既然我們主要談印度,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馬上就會想到恆河?
畢竟2020年起,這句話就挺出名:乾了這碗恆河水,來世還做印度人!
恆河上,是什麼一種情況?
看到沒?
代表內河航船的綠點,雖說還有幾個,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意味著什麼?
三哥搞運輸,只能靠運價較高的公路或鐵路!不管輸入原料,還是運出產品,都會費用大增,根本沒啥市場競爭力!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恆河也是世界有名的大河啊,它年徑流量不低啊,有長江的一半,大約有5500億立方米啊,怎麼會搞成這副鬼模樣呢?
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三哥早年的一個神鬼操作了。
1951年時,也就是印巴分家之後的第4年,當時第一次印巴戰爭已經打過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早成死敵了,同時現在的孟加拉國,當時叫東巴,還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這一年,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後,印度人終於想出一個損人不利己的妙計:你巴基斯坦不是我敵國嗎?你東巴用的水,不是很多從我恆河裡來嗎?那我就在這方面做點文章,讓你知道我的厲害,嘿嘿嘿……
什麼妙計呢?
在恆河流入現在的孟加拉,當時叫東巴基斯坦之前,給它來個強行改道,把恆河水給截住!
為啥要這麼幹呢?
這裡就得介紹一下恆河的特點了:
它水量確實挺大,但流量相當不穩定,每年6到10月是當地的雨季,恆河水量大漲,甚至造成洪災。
每年的1到5月,是當地的旱季,河水萎縮,用水緊張,當地老百姓會爭著搶著,從恆河引水,去灌溉他們的莊稼。
所以三哥想出的妙計就是:在恆河上建個水壩,旱季關閘儲水自己用,旱死這幫和我們作對的東巴人;等到雨季,洪澇災害來時,我們就開閘放水,讓那幫傢伙泡在水里,一舉兩得,豈不是爽歪歪?
然後三哥很快,就選好了這個水壩的地址:離它和之前叫東巴,現在叫孟加拉國邊境只有18公里的法拉卡鎮!
地址選好了,是不是就能開建了?
還不行。
因為恆河是條國際河流,直接開建,有點粗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直接針對東巴的,所以必須胸有成竹、有條不紊地,把前奏鋪墊好之後,才能動手!
怎麼鋪墊呢?
說出來你可能想不到:在各種場合,用各種辦法,把恆河的長度改短!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有點奇怪:全世界國家中,處於民族自豪感,還有其它的原因,大家應該喜歡「拉長」流經自己的河流啊,而不是縮短!
像美國密西西比河,明明如果從它的正源算起,只有3767公里長,但美國人死活不認賬。
他們硬要從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蘇里河,它的再一條支流紅石溪算起,把它的長度拉到6021公里,再拿這個數字去和世界大河PK,然後自豪地宣稱:我們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大河!
印度人是怎麼縮恆河長度的呢?
國際上通常認為恆河長2601公里,但印度人在各種場合,用堅定的眼神,以肯定確定以及一定的口氣告訴所有人:恆河長度是1925公里!
比國際公認的,短了600多公里!
到這裡,有人可能要說了:印度人這是吃了啥藥,腦子出了什麼問題呢?
他們其實精得很:因為如果把恆河長度縮到1925公里,那恆河流域面積的99%,還有人口的94%,就都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佔恆河,都佔這麼高的比重了,它對恆河搞點什麼手腳,難道不是非常應該嗎?
等一波輿論宣傳搞完,他們這個奇葩數字傳播得差不多後,三哥就開始動手了:1962年,他們開始在法拉卡蓋大壩!
9年之後,也就是1971年,這座大壩建成了。
三哥建的大壩,在建設時或建成後,通常會出各種事故,輕則漏水,重則潰壩什麼的,但這座大壩建得,居然是一帆風順,啥事都沒出,一直到現在,都是堅若磐石,在三哥建的重大工程中,極其罕見。
可能因為修這個水壩,是用來坑人的,和三哥的脾性比較符合的原因吧!
水壩建成後,印度人就開了個口子,把60%的恆河水,引入到西孟加拉邦的帕吉勒提河裡去了,有些用來澆地,有些用來衝刷河道內的淤泥!
這麼一搞,就讓下游的孟加拉國慘了:這座大壩建成後,它只能搞到不及往年一半的水,時常發生大面積的乾旱,還導致糧食短缺!
孟加拉國更頭痛的是:大壩建成於1971年,而它是1972年才正式宣佈成立,從巴基斯坦脫離出來……
大壩修成在前!它想說什麼,都難說出口!
坑人有成,三哥是不是該歡欣鼓舞把歌唱?
沒有!
歷史回旋鏢出現了:這條坑孟加拉國的大壩,最終坑了三哥自己,讓它完美地錯過一個大好機會!
啥機會呢?
集裝箱運輸開始普及,還有跟著它後面的工業全球化!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早年搞運輸特別麻煩,先要把各種貨物,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先估好尺寸,再盡可能地,把它們用最不佔空間的辦法,地塞進卡車車廂。
貨物到碼頭後,再由碼頭工人把貨卸下來,然後讓另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認真估好尺寸後,再用最不佔空間的辦法,塞進船里。
船遇到其它港口後,卸貨時,得再經過這麼一個流程;之後卡車來裝貨,又得再經這麼一個流程……
怎麼說呢?
整個過程不但煩死人,還時間特別長,費用特別高!
到什麼程度呢?
美國當時向巴西運無縫鋼管,到巴西的價格,運費佔了87%,只有13%才是造這種鋼管的費用!
就在這時,有個人出現了,他是美國人,名叫麥克萊恩,搞運輸出身的。他就琢磨著:幹嘛要這麼麻煩呢?
我把所有的東西,都裝進一個箱子,運輸前直接裝上,在港口直接塞進船裡,到港時直接卸下,然後放卡車直接拖走,不就行了?
這東西叫什麼呢?
集裝箱!
然後他就開始搞集裝箱,還拼命推廣它。
到1965年3月,機會來了:越南戰爭升級!
當時美國人的宣傳機器,搞得挺牛叉:在越南峴港,美軍第9海軍陸戰隊遠徵軍的士兵們,跳下登陸艦,然後帶著武器,涉水上岸。
一副重現二戰勝利的架勢!
實際上呢?
當時這批登陸後的美軍,其實背地裡吵成一團:有的部隊發現,他們的槍枝到了,但彈藥卻不知道在哪裡,而按照命令,第二天他們就要開赴前線;還有的部隊發現,他們的槍枝沒到,彈藥到來了兩份……
怎麼說呢?
到處都是亂糟糟,到處都是人在罵!
然後麥克萊恩就站出來了:這事我在行啊,我來承包啊,讓我來運輸,保證肯定不會發生這種事啊!
怎麼保證呢?
就用他的集裝箱,把一支部隊要用的所有東西,統統都打好包,裝進一個個集裝箱,船運到越南後,用卡車直接拉進營地,再打開再分!
果然效率大增!
美軍反響很好!
然後集裝箱的名氣就打響了,有些港口就嘗試著,搞集裝箱碼頭,船運公司則是搞集裝箱專線。
這一搞,就帶來了經濟模式的轉型:在出現大規模搞集裝箱運輸前,全世界的工業是分散的,一般來說,製造工廠和它的消費市場之間,距離差不多在25英里,也就是40公里範圍內。
因為距離如果太長,在運輸上,要不斷地倒來倒去,中間肯定會丟失、弄壞,還浪費時間,大大增加成本之類的一大堆,一般產品超過這個距離,就變得不划算了!
但搞了集裝箱後,一切都變了!
人們可以在幾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之外,把東西造出來,然後裝進集裝箱,再運到發達國家的市場去賣!
運輸成本很低!
於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就冒出來了:出口導向型經濟!
全世界最先搞這種經濟模式的國家,是日本!
很少有人知道:在集裝箱運輸這種模式被採用前,搞出口導向型經濟,因為成本太高,其實一點都不賺錢!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日本1950到1960年代的貿易,會發現除了朝鮮戰爭那幾年,日本是貿易順差,其它年份日本幾乎全是逆差。
但日本沒啥資源,就算是逆差,也得咬牙頂著。
當時甚至到了這種程度:1960年代初,有段時間,日本國內的白糖價格,遠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當時日本政府公佈政策,說哪家造船廠如果出口創匯多,政府就會按照比例,多給它免稅進口白糖的配額!
造船廠接國外訂單多,就有資格多進口白糖,挺搞笑的。
但隨著集裝箱運輸的推廣,日本經濟開始快速膨脹: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GDP成世界第二。
前面兩次超越,大家都預測到了,但日本1968年就超過德國,有點出乎大家預料,因為很多人還覺得可能要到1969年,或者1970年,日本才會超過德國。
但在當年9月,日本港口通向美國西海岸的集裝箱聯運開通,幾乎一夜間,日本造的電視機、音響和微波爐,就出現在美國超市的貨架上,美國這方面的企業也幾乎在一夜間,就潰不成軍。
因為這條集裝箱聯線,是在當年9月才開的嘛,所以1968年日本對美國,貿易逆差還有1600萬美元,但到了第二年,日本就有了10億美元的順差。
之後更是一髮而不可收拾,到1980年代,連美國國會議員們,都因為日本產品大舉湧入,都公開掀桌子,當眾砸日本錄音機了。
日本之後,東亞其它國家也都搞起出口導向型經濟,甚至到了有段時間,「做外貿」成了「賺大錢」的另一個意思!
到這裡,就可以接著上面的話題,繼續來說了:就在世界經濟模式,發生超級大規模改變的時候,印度人在乾嘛?
他們在坑孟加拉國人,為了讓下游乾旱,他們在修水壩!
而且這時間點選的,簡直不要太巧:就在他們正滿臉壞笑,一門心思坑人時,卻不知道,當時集裝箱運輸已經開始了,這座大壩修了後,從此就切斷了從孟加拉灣到恆河的河海聯運!
下游的孟加拉國,因為這座大壩,本來就是為了旱季旱死他們;雨季泡壞他們而設計,當然對它怨聲載道。
印度人呢?
這座大壩的工程,挺大的啊,建成之後,想改建都沒辦法。
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副狀況:大壩之後2000多公里長的恆河,本來不管是按照河水的深度,還是水量,其實航運條件挺好的,結果到現在,還是幾乎沒有船!
它的通航能力,不要說和我們長江航道比了,就算和我們東南沿海的一些小河,都沒法比!
這是溫州甌江水域的實時航運圖,甌江長度只有388公里,入海的水量年均也只有250多億立方米,不到恆河的二十分之一!
甌江上面的船,都比恆河多!要是和我們的長江航道拿來作對比,那更是天壤之比。
要知道,一個國家的內河航運,對這個國家來說,可是非常重要的,像2022年中國內河航運量達到44.02億噸,鐵路運輸量當年是39億噸。
印度修了這座坑人的大壩後,導致了這麼一個結果:印度的大宗物流成本,最起碼比我們要高出一倍。
更搞笑的是:恆河流經的北方邦、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是印度絕對的中心地區,人口分列印度第1、2、4位,都擁有1億以上的人口,北方邦人口數量甚至達到2.4億!
如果沒那座大壩在,靠著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加上河海聯運的成本優勢,本來挺適合搞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挺能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
結果挺叫人爆笑的:印度這三個邦,居然是它全國最窮的,當地的人均收入,只有它南部好幾個邦的三分之一不到、四分之一的樣子!
它恆河沿岸的幾億人口,就算再多,又從哪裡來的什麼紅利?
現在就算它想通了,拆了那座大壩,回頭再去河海航運,一是根本來不及,二是印度人過去幾十年看看,恆河上也沒啥航船啊,就在上面修了20多座橋,而且為了省錢,橋身全修得特別低!
除非他們狠下一條心,把這座大壩和這些大橋,統統都給拆了!但這些橋往往通公路、通鐵路,這又會搞得它全國交通大亂!
所以走到這一步,已經根本無可挽回!
這事怎麼說呢?
no zuo no die!
印度人當年如果沒生這麼一個坑人的心,去修那座坑爹的大壩,說不定它的恆河水面上,也會運輸船隻穿梭來往,帶來一片經濟繁忙的景象,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河面空蕩蕩,只能讓人去洗澡沐浴,變成一條垃圾河!
白白浪費了這麼一條大河!
真是:何以解憂,唯有恆河水!■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