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春瑩「翻譯」耶倫「産能過剩論」 一語道破美方雙標

深喉

耶倫近期再提「中國産能過剩」,華春瑩在社交媒體上作出有力回應,指出美方的「雙重標準」。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近日在接受美國電台節目《Market Place》采訪時聲稱,中國在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等關鍵領域給予大量補貼,導致「産能過剩」。該媒體主持人凱•雷斯達爾向耶倫問道:「我想問您關於這次訪問的重點之一,您提到過的電動汽車、電池,這些先進産品産能過剩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我們只是在這些領域被中國打敗了?」

對此,耶倫予以否認,她主張:「我們不認為(雙方的)競爭是公平的。我們認為,中國向他們認為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領域大規模提供補貼。」不過,耶倫的說法受到雷斯達爾的質疑。他追問道:「難道他們的補貼,比我們的芯片法案和《通脹削减法案》提供的補貼還要多嗎?我們(美國)可是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你們(美國政府)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面對追問,耶倫承認,美國政府對清潔能源、電動汽車、電池、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提供補貼。不過,她解釋說,「我們確實認為,為了國家安全,為了(保障)供應鏈復原力,為了創造良好的製造業就業機會,讓人們能够在這些行業工作,這一點至關重要。因此,我們非常明確地對這些重要戰略領域的(企業)投資進行補貼。」

華春瑩帖文截圖

針對耶倫上述言論,5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巧妙地「翻譯」了耶倫的觀點,揭示了其中的「雙標」邏輯。華春瑩寫道:「翻譯一下:『我們會用補貼支持美國工業,因為這是戰略性的,但當別人這麽做時,那就是不公平競爭。』」

關於美方有關「産能過剩」的炒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4月30日表示,美方炒作所謂「中國産能過剩」,看似談經濟問題,實則荒腔走板,違背了比較優勢這一西方經濟學200多年來的基本原理。美方明知違背經濟學常識和産業發展事實,也要給中國扣上「産能過剩」的帽子,充分說明美方所謂「産能過剩」並非市場定義下的結論,而是人為製造的虛假叙事和泛政治化的認知操弄,目的在於遏制中國高質量發展,剝奪中國正當發展的權利。真正「過剩」的不是中國的産能,而是美國缺乏自信的焦慮和針對中國形形色色的抹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