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尚能飯否?今年是「倒數幾週年」?

雁默

拜登在北約峰會上致詞

北約75週年,華盛頓舉辦高峰會。對於這場戰爭販子的派對,唯一值得關注的不是「北約的新敵人」——因為這已經確定了,就是中俄朝伊——而是「北約有沒有能力對付他們設定的新敵人」。

一言以蔽之,北約存在的基礎是「恐懼」,前提是「敵人」,目的是「和平」,手段是「威懾」,結果是「戰亂」,相當符合戰爭販子的利益,因此也是現實主義的理論溫床-凡事往壞處去想,往往八九不離十。

這便是為何現實主義者預測世事,通常準確率較高,因為世界被戰爭販子的邏輯所框限了,而現實主義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他們的附隨組織。

在二戰後到蘇聯解體這段時間,或許可以說北約的恐怖平衡戰略創造了暫時的和平與繁榮。但在蘇聯解體後,世界有一個機會擺脫現實主義史觀的束縛,實現更長久而廣泛的和平與繁榮,但在戰爭販子的刻意引導下,北約決定擴大而不是縮小。

北約擴張的理由是,確保原初的敵人不可能重新崛起,方法是收編前蘇聯的朋友圈,以確保「世界秩序就是北約秩序」之新現實。不如此,戰爭販子會失業,現實主義者會失智。因此,冷戰結束了,冷戰思維卻總是維持在保鮮狀態。

批評戰爭販子就好了,為什麼要批評現實主義者呢?因為中國的和平方案就是想擺脫戰爭販子的邏輯,此一願望,更多地站隊於理想主義,在當前的世局裡似乎有點「不現實」。既如此,我們就要與現實主義拉開點距離。

有人正確指出,中國的和平方案著眼於實現「積極意義上的和平」,揚棄「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他人不安全的基礎之上」的各種概念,而後者正是現實主義理論的重要支點。

北約的話題豐富而複雜,但具體問題也可以簡化為兩個,烏克蘭與台灣。這兩個問題的背後,就是俄羅斯與中國。

北約的惡夢——烏克蘭

在俄烏衝突前,米爾斯海默認為兩造不會發生戰爭,但事實證明他錯了。回頭檢討,米爾斯海默坦承自己犯了至少2個錯誤:

他假設普京已經吸取了美國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歷史教訓,不會魯莽踏入戰爭泥淖。此其一。

他沒有意識到西方對烏克蘭軍隊的訓練程度,已如同實質的北約成員,但普京意識到了。此其二。

正如批評米爾斯海默的同行所言,米氏過度關注地緣政治的交互作用,藉此嵌入他的理論,而輕忽了相關各方國內的動態細節。

國內的動態細節,就是重點,而所謂「積極意義上的和平」,就是專注於各方的國內問題,並由此拓寬各國和平共處的方法與途徑。而具體方法,就是經濟發展,藉此消弭各方內部的極端主義。關於此,澳洲學者鮑韶山已做了較完整的說明。

以北約的設想,無論俄烏戰爭結局為何,烏克蘭必須成為實質的北約成員,以作為歐洲防線。若如此,烏克蘭的軍國化無可避免,但歐洲卻無力拯救烏克蘭經濟。這意味著,歐盟與北約會產生矛盾。

這就凸顯了蘭德公司某研究員在華盛頓峰會上的警告——北約最大的地雷是歐洲政治的未來,極端主義政黨和意識形態分歧的上升,可能會動搖聯盟的團結和政治基礎。

還有類似的警告——「今天北約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聯盟內部,尤其是不斷上升的民粹主義和繼續質疑聯盟價值的公眾,而不是來自國外的對手。」

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極端主義崛起的主因就是經濟,歐洲自身難保,如何用軍國主義持續「畜養」代理人?況且,北約支柱是美國,而特朗普反對再過度投資於歐洲防務。既然歐美都在「內縮」,致使北約問題指向一處:錢從哪裡來?

個人認為,北約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將科技、產業與防務結合起來,各成員國在北約分享技術,同時,共同投資於新興產業發展,方能避免過度投資於不切實際的防務。具體例如,對無人機、AI等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並施行軍民兩用計畫。

也唯有如此,「烏克蘭重建」對歐洲才有實質意義,因為各國可調動更多民間企業的資金投資烏克蘭,而不是從阮囊羞澀的稅收裡挪錢。

歐洲想走這條路,先問俄羅斯答不答應停戰,再問中國答應投資。這便使得北約的敵我設定產生內在矛盾,這才是北約的真正惡夢。

因此,對中方而言,最佳戰略選擇,就是成為歐洲無法拒絕的合作夥伴,藉此最大程度削弱北約的存在意義。只是在做法上,不宜將歐洲視為整體進行合作談判(中歐全面投資協議就是負面案例),而要從個別朋友開始,逐步完成自己的友岸隊伍,孤立大西洋主義的死硬派。

某種程度上,談北約,就是在談美國國內政治,討論歐洲成員的意向是多餘的,然而,美國政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質變,今年選舉將決定北約未來走向:民主黨勝,北約是美國的,川普勝,北約的「盈餘」是美國的,虧損則是歐洲的。

因此之故,這次的華盛頓峰會,各方談得氣虛,絕大部分意見是否有意義,要看今年美國大選結果。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北約真正的敵人在內部,而不是在外部。

北約的幻夢-台灣

北約既然標定了新的「邪惡軸心」,是否將東擴到東亞地區就成了各方矚目的焦點。本屆高峰會邀請了澳新日韓與會,即圍堵中國的陽謀,而圍堵之重點議題,當然就是台海問題。

順著寫實邏輯想,北約想擴及亞洲並不奇怪,因為北約是美國的,美國隊友大都在歐洲,亞洲的可靠隊友湊不滿一張牌桌。而這個想法恰恰凸顯了美國無法在亞洲建立「北約體制」的事實。

炒作台海問題是北約東擴的主要支點,但以台灣為中心看局勢,澳、新兩國太遠,頂多只能站在防禦位置為美國看門;日、韓兩國則太近,有俄羅斯與北韓制衡,也難站在攻擊位置。所以北約東擴至亞洲,基本上就是個假議題,連AUKUS都無法在可能的台海戰爭裡發揮作用,遑論歐洲早已不強的「列強」。

北約與亞洲的連結,唯一可能契合之處就是如上述,透過科技、產業與防務的結合,形成一種鬆散的架構,作用是「唬人」。這一點,連「台獨」都知道,所以不敢寄予希望,甚至不敢多談。

北約在「台獨」眼裡唯一有意義之處,就是烏克蘭。蔡英文在卸任前,不斷詢問來台的美國政要,是否會持續支持烏克蘭,原因無他,「台獨」都將烏克蘭的命運與自己的未來綁定,烏勝台勝,烏死台死,說到底,就是以此估計美國國力還能不能保護代理人而已。

到台的美國政要,不是只有民主黨,還有共和黨,後者察覺到台灣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在意,甚不以為然,索性公開警告台灣,別把自己描繪成另一個烏克蘭,因為美國根本沒有足夠資源保護所有代理人。而相較於民主黨,真正務實看待資源投入選擇的是共和黨,台灣別支持錯對象。

再者,目前的共和黨人遠比民主黨人誠實,願意坦承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還可作為旁觀者而不參戰,但在台灣問題上就沒這麼單純了。捲入台海戰爭,除了會嚴重損害美國國安,甚至會讓條約盟友(日,菲)也受到戰爭波及,一舉被抹除美方於東亞的存在。

共和黨這個論點與川普的主張切合,即認為應集中資源對付中國,方法就是對北約進行大規模「撤資」,在俄羅斯問題上鬆手,並要求日韓為自己的國防付更多錢,如此才能累積與中國博弈的足夠籌碼。

換言之,美國共和黨已做好了戰略轉向的準備,若川普重返白宮,北約的重要性恐將大幅降低,所謂「北約擴及亞洲」更是不知所雲。所有美國在亞洲的條約盟友,只需要謹記三件事:付費,付費,付費。

因此才說,北約的主要敵人是自己,除了美國可能抽身而出,主要歐洲成員也傾向將軍事主權一定程度自北約撤出,收回自家口袋。在華盛頓峰會上,只有提出類似警告的言論才有實質意義,其餘與實力不相稱的主張,都是自嗨。最有可能的發展是,北約會縮小,而不是擴張。

這麼說來,北約日後若企圖染指東亞問題,甚至台海問題,必然會遭到中俄聯手加強分化大西洋聯盟的力度,直到這個組織將野心縮小到小院高牆為止。

結語

烏克蘭問題,證明北約的嚇阻能力效果極為有限,表面大團結的背後,全是小算盤,而集團與敵國爭勝的關鍵,不在於誰的威懾理論更花哨,而是看哪一方最能經受持久戰。

被戰爭販子框限的現實主義理論,往往忽略交手各方內部的複雜狀況,因而誤判。如菲律賓問題,去年四月我關注小馬科斯碰瓷的時候,台灣精英大都關注尹錫悅訪美,因為台灣向來瞧不起菲國,認為小馬科斯小打小鬧激不起浪花。但事實是,菲國敢讓美國設置中導,日韓反倒不敢。

為什麼呢?因為相對於內部利益結構較為固化的日韓,菲律賓內部的利益結構比較容易「洗牌」,因此掌權者更願意涉險。

由此觀察北約,32個成員國就有32個複雜的利益結構,組織越大,效率愈低,必然需要強而有力的集團領導人提高效率,所以,失去美國力挺的北約,等於沒有,不能持久,就沒戲。

一個75歲的龐大組織,可以老當益壯,也可以日暮西山,但看當前大西洋兩岸的狀況,我們應該問的是,北約尚能飯否?今年是「倒數幾週年」?■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