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26日,上海匯山碼頭停泊著的意大利郵船「康提凡蒂」號,迎來了行李貼著「中華·第11屆奧運會」標記的中國體育代表團。
這是中國基本實現國家統一後,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這次奧運會中,中國派出69名運動員,參加田徑、游泳、舉重、拳擊、自行車、籃球和足球6個大項比賽。
然而,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
除了一位撐桿跳高選手進入復賽外,其餘人全部在初賽中淘汰,全軍覆沒,只能灰溜溜地離開柏林。
回國途中,路經新加坡,當地報刊發表了一篇名為《東亞病夫》的諷刺漫畫:
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蓄著長辮、形容枯槁的中國,用擔架扛著一個大鴨蛋……
這就是中國過去國力不濟,帶來的慘痛回憶。
轉眼88年過去,中國健兒在奧運會上斬金奪銀,金牌榜已經好幾天霸榜第一名。
相反,一直覺得「中國行,我也行」,連GDP都排到前五的印度,這次卻連前20名都沒有進去。
有人可能諷刺說,中國你這麼強,怎麼足球進不了奧運會呢?
其實吧,說足球是國運平衡器可能有點誇張,但實事求是地說,足球還真的沒法代表一個國家的體育水平,也沒法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因為奧運會的項目太全了,每個項目都需要科技、團隊、方法、人才、天賦、營養等等各個方面buff疊滿,才能衝擊金牌。
看金牌榜就能看出,前十名,要麼是發達國家,要麼是偽裝成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國家。
奧運會的排行榜,基本上和現在的政治格局吻合,也充分證明瞭奧運會就是綜合國力的展示台。
那麼,中國是怎麼一步步通過奧運會展示給世界的呢?
1、中國奪金方向的變化
1984年,中國歷經磨難,終於重返奧運會,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不要低估這枚金牌給中國帶來的重大意義。
彼時,中國剛剛打開國門,驚訝地發現中國居然落後了世界這麼多。
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完全都拿不出手,整個國家陷入一種自卑和灰心喪氣的狀態之中。
很多人一門心思往外跑,現在一些古墓派公知,也有不少人病根在那個時候。
所以,中國急需在一個領域能夠站在世界前列,借此作為民眾團結奮鬥的精神支柱。
看來看去,似乎只有體育能承擔這一任務。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拿了15塊金牌,位列第四。
消息傳來,舉國歡騰,各地都舉辦了遊行慶祝活動,「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成為那個時代所特有的口號。
然而,中國人並沒有高興太久,僅僅4年之後,中國隊在漢城奧運會遭遇了滑鐵盧,只拿了5塊金牌,史稱「漢城之恥」。
中國奧運代表隊回國後,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反思,也找到了中國拿金牌少的原因:
全民體育素質不足,資金投入不足,訓練思路落伍,技術條件差,等等。
一方面客觀條件的確不足,一時半會也沒改變的可能;另一方面國家要需要金牌,那咋辦呢?
中國被迫提出了「小、巧、難、女、少」戰略。
小,就是小眾小球項目,比如乒乓球,國際上關注少,競爭壓力小,比較容易得金牌。
巧,就是技巧性項目,比如跳水等,比較適合發揮中國人肢體靈活的特長。
難,就是難度高的項目,比如單雙槓吊環之類的,可以通過苦練拿成績。
女,就是女子項目,畢竟西方國家女子運動市場化較差,練的人少。
少,就是比賽人數少(單人或雙人項目),放棄男籃男足等人多的項目。
說白了,「小、巧、難、女、少」其實就是差異化競爭。
通過另辟蹊徑,把更多的把精力和資源分配到「小巧難女少」項目,才能最大化拿金牌的概率和機會,在競爭較弱的領域拿金牌。
反正國家只要金牌的數量,你一個舉重拿的金牌,和足球拿的金牌是一樣的,都算一個。
如果單純從數量來看,這一戰略無疑是正確的。
舉重、體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擊、女子柔道等等項目為中國帶來了大量金牌,有效地提升了民族信心。
但是呢?
隨著中國的發展,這一奪金戰略的負面因素,開始慢慢顯現。
首先,金牌並沒有給中國帶來足夠的國際尊重。
各國普遍認為,中國人擅長的項目都是老外不玩的,中國人是投機取巧拿到的金牌,並不能算體育強國。
其次,資源長期投入「小巧難女少」項目,帶來的是集體項目、高端項目以及商業價值大的項目長期拉胯。
除了女排偶爾能衝擊一下金牌,其他的諸如男足、男籃之類的根本不行,更別說馬術、網球等「貴族項目」了。
中國也曾為這些問題所苦惱,但一直也沒什麼特別好的辦法。
哪怕在2008年北京奧運拿了金牌榜第一,其實大部分金牌還是傳統優勢項目拿的。
不過近些年,情況開始起了變化。
變化就是,中國隊在鞏固傳統優勢項目的同時,也開始向之前非優勢項目發起了衝擊。
比如這次奧運,中國隊連續拿下了網球、游泳、花樣游泳、小輪車、拳擊等非傳統優勢項目的冠軍,讓很多人感到非常驚喜。
這裡面最值得說的,是游泳和網球。
先看游泳。
奧運會誕生後,基本上都是白人精英群體的遊戲。
白人利用奧運會金牌,來證明白人優於其他種族,所以白人殖民世界是合理的。
但是隨著世界民族解放的浪潮,越來越多的國家參加奧運會,白人驚恐地發現,自己的優勢項目竟然所剩無幾了!
最有影響力的田徑、籃球、足球等等,基本上被黑人佔據。
更考驗肢體靈活性的體操,跳水,羽毛球,乒乓球等等,也成了亞裔的天下。
但是白人也很會自我安慰,覺得你那是種族天賦,不和你們爭,我們爭游泳!
你看,男子4×100米混合泳項目,自1960年在奧運會開設以來,除了1980年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沒參加之外,所有的金牌全部都是美國的,而且清一色都是白人!
白人甚至為了證明白人更適合游泳,還弄出了一大堆科學研究結果來佐證這一點。
根據白人的說法,在水中,白人肌重僅為1.5g/cm3,而黑人則為11.3g/cm3,黃種人介於兩者之間。
且黑人身體密度和骨骼比重,皆比其他種族高,浮力較小,所以黑人雖然跑得快,但下了水,就不佔優勢了。
所以,白人認為,游泳是白種人雷打不動的優勢項目,任何人種都不能和白種人競爭。
哪怕其他人種出現了天才級人物,那也只能拿單項游泳金牌,拿不了男子4×100米混合泳金牌,你的天才總不可能那麼多吧?
但是呢?在這次奧運會上,中國游泳隊竟然在男子4×100米混合泳項目上拿了金牌!
這一下,白人優越論者有點說不出話了。
如果堅持游泳要靠人種,那如何解釋4X100米混合泳這種金牌居然能被黃種人拿走?
所以這次中國游泳隊的成績讓白人破防了。
美國、加拿大、澳洲媒體一個勁地炒作中國游泳隊用了興奮劑,說白了就是覺得黃種人如果不靠作弊,不可能贏了白種人。
結果呢?
WADA出來打臉了,說中國隊沒問題,反而是美國人,在興奮劑問題上有很多不良記錄!
再看看網球。
網球在西方國家,妥妥的是貴族運動,起源於法國宮廷。
雖然現代網球已經平民化了,但仍然不是一般家庭能負擔得起的。
一方面,和隨便找個水泥台就能打的乒乓球,隨便找塊平地就能打的羽毛球不一樣。
網球的球具、衣著、判決、技巧、禮儀等等都有繁瑣的規矩,就是為了顯得和別的運動不一樣,彰顯「貴族範」,就像馬術和高爾夫一樣。
這種規矩的背後,就是非常昂貴的費用。
球拍,球線,訓練球,球包,護具,球衣,球鞋等等都必須是符合標準的,而且球場上還必須安排球童撿球,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
另一方面,學網球也非常貴。
網球是出了名的入門難,你自己瞎打打就算了,如果你想走職業路線,必須找資深教練指導,一年的費用就要幾十萬。
等你稍微有點成績了,想進一步,就必須進入國外知名的網球寄宿學校學習(國內沒有這個水平的),比如世界上最大的網球寄宿學校—IMG學院。
這種學院的學費,一年就是8萬美元。
等到你能拿到ITF青少年比賽名次了,就要自己組建團隊了。
比如體能師、營養師、康復師、醫生、陪練、公關經理等等,這些人的工資一年都要上百萬美元。
所以,網球這個行業,沒錢,根本別想涉足。
你看看法網澳網排行榜那些名將,哪個不是非富即貴?
就比如女單八分之一決賽中被鄭欽文擊敗的美國選手艾瑪·納瓦羅,就是個超級富二代。
她爸爸擁有一家金融服務公司,是億萬富翁,所以才有錢去學打網球。
說白了,西方國家就是想通過營造網球高端化的假象,提升培養職業球員的成本,用高門檻把不發達國家拒之門外。
然後一方面彰顯白人的優越感,另一方面排除掉競爭者,徹底壟斷這一極具商業價值的體育產業。
結果呢?
這次又被一個鄭欽文黃種人拿下了最有價值的女單金牌!
現在知道為啥鄭欽文的對手氣的要摔拍子了吧?
因為她接受不了!
為什麼自己作為一個億萬富翁的女兒,竟然打不過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孩子?
此次巴黎奧運會中國隊在網球和游泳上的突破,就類似於中美產業之爭。
過去中國做中低端產業,美國做高端產業,大家就相安無事,最近幾年中國開始向高端產業衝擊,於是中美關係就迅速惡化。
同樣,在過去,中國一直被描繪成一個「專制腐敗」的國家。
拿金牌也是靠「非人道」的訓練在「白人不玩」的賽道才行的,而且很難衝擊西方優勢項目。
現在呢?
中國不但奧運成績出色,冠軍一大堆,而且連白人優勢項目都拿下了!
這種現實與媒體描繪的中國形象差距太大了,這讓一票西方國家媒體怎麼給政府交代?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西方媒體一個勁地施壓WADA,要求其增加中國運動員的檢測,試圖找到興奮劑的證據的原因。
2、中國奪金方向變化背後
有人可能奇怪,這些在中國相對「冷門」的項目,也沒見怎麼投入,怎麼突然就行了?
其實吧,這也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有關。
第一,是國家發展後帶來的肉蛋奶普及。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運動成績是可以跟國民的營養條件牢牢掛鈎的。
為啥1936年中國奧運代表隊拿了零蛋?
因為那個時候中國貧窮積弱,中國人可能一連好幾年都吃不上一塊肉,在長期匱乏基本營養的惡劣條件下,只有當分母的份。
所以當時的化學家吳憲,就公開提出了「營養科學救國論」:
「吾人膳食之所以遜於西人,由於肉類缺乏者為輕,由於牛乳雞蛋之缺乏者為重。吾人之膳食雖曰偏於素食,實只偏於谷食。葉類之物如菠菜、油菜之屬,比之西人不特未曾多用,而且較少。」
翻譯過來就是,中國人之所以體質不行、成績差,癥結就是中國人的飲食普遍偏高碳水、低蛋白、低維生素。
說白了,就是肉蛋奶跟不上。
按說癥結找到了,應該能對症下藥增強國民體質了吧。
可是,那時候整個國家都窮的不行,上哪去吃肉蛋奶去?
一直到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收入增長,餐飲結構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985年,中國提出了「菜籃子工程」。
幾年後,中國的水果總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人均一年能夠吃掉240個雞蛋,中國人的肉蛋奶攝入量飛速提升,中國人均的肉食消費達到了16.6公斤,較建國初期增加了10.3公斤。
到了90年代中期,中國人均的肉食消費達到了33.5公斤,趕上了日本和土耳其等國的水平。
2005年,中國的年人均肉食消費量增加到了59.2公斤。
到了2020年,中國蛋、奶、水產品的人均消費量都比1980年翻了8倍左右,肉類也翻了將近4倍。
肉蛋奶的攝入,成效是顯而易見的,最明顯的指標就是身高的增長。
《柳葉刀》發佈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1985年到2019年間,中國19歲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近8釐米,達到175.7釐米,從全球第150名上升到65名,增幅世界第一。
19歲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加近6釐米,達到163.5釐米,從129名上升到了第56名,增幅世界第三。
這項研究結果還表明,00後男生和女生比上一代的平均身高要高8公分和6公分,而這麼誇張的增幅僅用了不到兩代人的時間。
不信我們可以隨便找個高中看看,一米八以上的高中男生都是司空見慣了。
這種身高的快速增長,本質上是工業快速發展,和食品消費的迅速升級所締造的結晶。
蘇炳添為啥能成為歷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關的黃種人?
他自己就說,自己最愛吃大牛排,在攝入了足量的肉蛋奶之後,蘇炳添才能在賽場上一路狂飆。
某種意義上來說,從1936年的窘況,到蘇炳添、潘展樂,中國奧運成績更快更強的過程就是國力不斷提升、肉蛋奶吃得越來越多的過程。
只有國民身體素質普遍提高,中國才能從中優中選優,誕生更多的蘇炳添、潘展樂,拿下更多的金牌。
第二是中國人收入的增加。
2015年,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這樣的劃分不太合理,決定逐步淘汰這樣的描述。
改而將世界上的國家按照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劃分為四檔:
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
那麼中國是個什麼水平呢?
根據《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在2022年的人均GNI是12608美元。
雖然距離高收入國家的最低門檻還有人均981美元的差距,但如果算上近幾年的美元貶值,幾乎可以說中國已經踏入了高收入國家的門檻。
甚至在中國的北上廣深和一系列一線城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
很多時候,有錢了,體育就好辦。
比如,去體育館、健身房的人多了。
在八九十年代,人們連吃好都是奢侈,更別說拿出閒錢來鍛鍊和運動了。
後來雖然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後,社會健身、體育需求開始爆炸式增長,但是,體育健身的費用,也水漲船高了。
咱們算筆賬,你要去趟健身房,沒有100一小時下不來;想打羽毛球的話,也要好幾十;踢足球就更貴了,算上交通、停車,一場球要好幾百。
這方面,中國還是差距美國比較大的。
美國的體育場館,主要收入是賽事門票,以及各州政府的財政撥款。
所以你想進去運動,收費非常便宜。
以高爾夫球為例,在美國, 3億人口,高爾夫球場超過20000家(中國只有400家),打一場只需要幾十美元。
只有你租用高爾夫球車和球童時,才需要額外付費,所以高爾夫在美國,已經成為一項比較普及的大眾運動。
健身也差不多。
美國地價便宜,健身器械也相對便宜,大量的連鎖健身房費用低,月卡只要77美元,健身房花銷在消費者總體的消費支出中佔比不高。
相比而言,中國的運動成本還是比較高的。
但是呢?
在中國居民平均收入上來之後,這也不是什麼問題了,趁著午休和同事打一場羽毛球,成為不少白領的每日日常。
不僅常見的羽毛球、乒乓球場館開始火爆,而且偏高端的網球、滑雪、健身房私教課程,也開始人滿為患。
至於籃球足球之類的運動,想排上場次,那是要預約排隊的。
由此帶來的體育經濟,也成了拉動市場的新增長點。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公佈的2023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
全國體育場地459.2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40.71億平方米,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89平方米。
其中,田徑場地共有20.76萬個,足球場地14.87萬個,籃球場地117.64萬個。
喜歡運動的人多了,不僅提高了國民整體身體素質,而且發現天才的機會也多了。
有不少運動員,就是在這種業餘鍛鍊中,被教練所發現,並送往職業之路的。
比如,有錢了,家長就可以培養孩子去走職業球員的路線。
曾幾何時,中國的體育運動員成長路徑,是各級體校—校隊—省隊—國青—國家隊。
這一路徑,是計劃經濟時代舉國體制的一個很典型路徑。
但是,這同樣帶來了不少問題,比如因為「小巧難女少」的資源傾斜,導致三大球以及其他「邊緣項目」很難得到足夠的投入。
但是隨著體育體制的改革,情況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過去的奪金熱門,仍然繼續堅持走體校路線,一級一級選拔苗子,進行重點培養。
另一方面,那些觀賞性強、商業價值大的項目,直接推向市場,轉由俱樂部或者專業學校培訓。
這就意味著,一些家境富裕的家長,可以用砸錢的辦法,圓孩子一個奧運冠軍夢。
比如這次奪冠的網球冠軍鄭欽文、小輪車冠軍鄧雅文等等,都走的是這個路線。
特別是鄭欽文,她的父親專門給她聘請了李娜的教練,還送到IMG學院去學習,砸了2000萬,最終才有鄭欽文的奪冠。
這麼改革其實就是“計劃的歸計劃,市場的歸市場”,最大限度地激發活力,擴大運動員選拔面。
既讓窮人家的孩子能靠苦練出人頭地,也讓富人家的孩子充分利用自家資源為國爭光。
再比如,中國體育經濟的活躍,讓中國對歸化運動員有了巨大吸引力
在過去,都是中國辛辛苦苦培養了運動員,結果一轉頭,就跑去加入了外國代表隊。
為啥?
那時候中國太窮,加入外國國籍後在國外比賽拿的錢更多。
現在呢?
我們發現,中國歸化的外國運動員越來越多了,特別是在一些冷門項目上。
比如谷愛凌,帶來的不僅是兩塊金牌,而是她在U型池自由滑雪項目中,帶來的經驗、訓練方式和賽後恢復的方法,可以讓更多的中國運動員取長補短。
而且,谷愛凌奪冠後,暴漲的人氣帶來的1億元廣告收益,更是起到了「千金買馬骨」的功效,吸引更多的華裔運動員回國效力。
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歸化了幾十名非常有潛力的運動員。
其中不僅包括林孝埈、劉少林、劉少昂這樣的世界冠軍,還有整個隊幾乎都是歸化球員的冰球隊,光冰球隊歸化球員都有28人。
此外還有馬術華天、板球華明、田徑的鄭妮娜力等人,都給中國奧運奪冠力量帶來了寶貴的新鮮血液。
在歸化過程中,這些運動員在中國市場得到了名和利,而中國得到了金牌,可以說是雙贏。
這也是中國在自培運動員路線之外,一個拓展金牌覆蓋面的成功嘗試。
試想,如果不是中國國力增強了,經濟發達了,市場大了,當體育明星的收益高了,誰會來歸化?
第三,中國在體育科技方面,也有了長足進步。
很多人覺得,體育嘛,天賦+苦練就能出成績。
但是吧,科技也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舉個例子,2000年左右,美國研發出了一種新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水下的表面阻力,美國將其應用在了游泳項目上,就誕生了一種黑科技——鯊魚衣。
有了這項黑科技後,美國選手幾乎每年打破一次世界紀錄,別人再努力,游得也沒有美國運動員快。
最後,國際泳聯在2011年徹底禁止了穿鯊魚衣參加比賽。
但是,這並不能動搖美國人的科技優勢。
在游泳訓練中,美國人動用了大量的科學家和數學家。
科學家主要是研發傳感器,記錄運動員的運動特點,記錄下運動員的游泳數據。
數學家,則要從一堆數據中,構建運動員的「數字孿生」,可以理解為複雜系統和過程的數學模型,然後在計算機中模擬運動員在不同條件下的比賽。
通過對「數字孿生」的一次次模擬訓練,就能得到運動員應該使用的最佳數據組合。
比如,從跳水開始時踢多少次腿,進入轉身時手的位置在哪裡,呼吸多少次,又以什麼模式,等等等等。
這種訓練模式,顯然要比實際訓練要高效得多。
現在呢?中國隊也使上黑科技了!
具體在游泳隊身上,有三種黑科技。
第一是高效傳感器。
原本傳感器只能安裝在泳帽裡,採集運動員每個強度下的心率和運動表現數據。
但現在,航天科技集團已經把高精度陀螺儀減重到16克,運動員隨身攜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可以實時測量運動員姿勢、位置與速度。
並且可以實現運動視頻拍攝、數據集成解算和三位模型驅動功能,是真正高精尖的運動設備。
因為體積小,運動員已經可以把它佩戴在肩部、肘部、腰部、大腿、腳步等等部位,採集的數據更多更精准了!
有了這個傳感器,科研團隊可以精准反饋訓練數據,幫助運動員瞭解自身短板、調整狀態。
從潘展樂的泳姿來看,其肩部水花明顯要更小,那就意味著阻力更小,這就是科學訓練的巨大作用。
第二是風洞。
風是流體,水也是流體,那麼沒有什麼比風洞更適合模擬流體力學了。
有了風洞,運動員根本不用下水,只要在風洞中,就能測試不同技術動作姿態和阻力,為運動員提供科學的參考。
戴上姿態測量裝置後,游泳運動員被放置在風洞中,他們在逆風中「模擬游泳」時,科學家進行數據跟蹤並計算,最終找到最佳動作。
比美國的「數字孿生」更精確也更符合人的特點。
第三就是AI。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中國已經普遍將AI應用於體育訓練。
比如百度為中國國家跳水隊開發了基於文心一言等百度大模型技術的AI輔助訓練系統,可以幫助運動員摳動作細節,比如打開時間和入水控制。
再比如聯想AI PC內置的個人智能體「小天」,還能將訓練過程中拍攝的視頻利用聯想AI PC進行肢體動作和運動軌跡分析等等。
甚至國家乒乓球隊,還用上了AI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大名叫龐伯特,英文名叫Pongbot,大家喜歡親切稱呼其為龐教練。
作為機器人,它不會疲憊,發球「指哪打哪」,輕鬆實現一對多,永遠不會喊累。
在執行發球任務時,兩個胳膊極其靈活,一個胳膊用於拋球,一個胳膊手持球拍用於擊打。
它不僅能模仿許多球員的路數,從而讓中國運動員更有針對性的訓練。
而且還能通過分布式雙目視覺系統,用內部的AI算法將捕捉到的信息轉化為數據,從而量化學員的表現。
看到沒,有這些科學訓練的加持,中國運動員豈能不勝?
這就是新時代的「你有神功,我有科學」了。
在這種科技培養出來的孩子,靠這樣技術出成績的運動員,他們對祖國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是無法撼動的。
這也是西方媒體和一些殖人破防到暴跳如雷的原因。
當然,中國在奧運領域,也不是全面崛起,也有不少薄弱方面。
最典型的,就是營銷。
一般來說,得了金牌的運動員,都會參加一個賽後記者會。
但在記者會上,除了鄭欽文、潘展樂等少數運動員,國內運動員的發言普遍比較官方,面對西方記者挑釁性發問也不知道怎麼正確回擊。
這就是中國只重金牌,不重營銷的一個具體體現。
在美國,體育是一門生意,營銷至關重要。
運動員不僅要練體育,還要練如何包裝自己,如何利用記者提高知名度,如何製造記者喜歡的「話題」,如何形成「爆點」等等。
為什麼每個美國體育明星團隊中都要有一個公關經理?
就是幹這個的。
通過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的宣傳,美國運動員很容易成為體育明星,這就叫「文化軟實力」。
中國呢?
視金牌運動員為英雄,但想不到能把他們作為一個品牌,一個文化符號來運營,發揮文化輸出的價值。
所以,中國至今沒有一個能比得上科比的風靡全世界的體育明星,哪怕姚明也不行。
這方面,是中國奧運的短板,也是下一步要努力的目標。
3、奧運是一個縮影
雖然有人一直說,體育無關政治,但從體育誕生之日開始,體育成績就是國家形象的最好宣傳。
你看,奧運會以國家為單位排名,本身就是國家實力競爭的一部分。
冷戰時期,美蘇的鬥爭一直延伸到奧運會。
日韓也通過申辦奧運會帶來的民族凝聚力,實現了經濟騰飛。
奧運會金牌和綜合國力的關係,從排名上看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美西方國家一直在通過調整奧運會的金牌項目分布,來實現自己排名第一,宣揚白人優越論的目的。
現在中國的崛起國力,帶來的必然是在所有項目上的崛起(足球除外),已經讓西方人的把戲玩不下去了。
相反,小國窮國拿金牌的希望越來越難,要麼沒錢,要麼沒人,要麼科技發展程度、社會素質程度、人均身體狀態都不行。
所以,哪怕有小國能拿金牌,也只是個別單項。
不像中美英德法日等國家那樣,能夠把國力體現在大部分項目當中。
顯然,中國的崛起,並不是某項科技的崛起,也不是經濟指標的崛起,而是一種全系統、多層次的崛起。
這種崛起,也絕不會只體現在體育上,而是會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在任何方面,都能起到一種「助推器」的作用。
這種趨勢,在奧運會金牌榜已經體現出來了,保二爭一的趨勢,勢不可擋。
在這種趨勢中,中國也必然在這個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大時代,以全面的綜合實力,與統治了世界幾百年的西方世界一決勝負。
屆時,西方人還有沒有臉談「白人優越論」?
走向滅亡的一個轉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