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曾引用中國成語「蓋棺定論」說,對他的評價要等死後才能下定論。他的政治生涯在國際政治舞台受到極高讚譽,而新加坡人和各國媒體給他的評價則褒貶同在。
「真正的巨人」
在他逝世后,美國總統奧巴馬將李光耀稱為一個「歷史上真正的巨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廣受國際社會尊重的戰略家和政治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則稱他為「亞洲的傳奇人物」。
奧巴馬表示,他是歷史上一個真正的巨人,作為現代新加坡之父和亞洲事務最偉大的戰略家之一,他將被幾代人銘記在心。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很長一段時間裡,在我遇到的所有人當中,李光耀擁有最現代、最戰略化的視角。」
英國《衛報》援引英國首相卡梅倫的話報導稱,前首相戴卓爾夫人曾表示,由於「他的信念的力量,他的觀點的清晰,他的講話的率直以及他對未來的眼光」,沒有哪個總理能像李光耀那樣更受她欣賞。卡梅倫表示,作為一國領導人和當代世界的第一流政治家,李光耀的歷史地位已經確定。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評價李光耀「奠基了新加坡今天的繁榮」,是「一個偉大的亞洲領導人」。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則表示:「李光耀這樣一位巨人的逝去,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法國總統前總統雅克-勒內-希拉克稱:「李光耀的身邊聚集了一群最聰明的人,以最嚴苛的標準打造了政府系統。在他的領導下,大眾的利益被放到了首位,人民崇尚教育、工作與節約,政府也具備了預先評估城市需求的能力。這些幫助新加坡走上了我所說的『發展的捷徑』。」
南非前總統德克勒克在2012年也曾提到李光耀:「也許,讓我印象最深的領導人就是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他為自己的國家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他選擇了正確的價值觀和經濟政策,以保證社會成功發展。在這點上,他就像一個畫家,在社會提供的最大的畫布上作畫。他同時也在機敏地觀察世界,當我在90年代初遇見他時,他為我們南非的情況提供了非常謹慎而又現實的評價」。
「英雄造時勢」
新加坡《海峽時報》稱,「從1950年代與他的人民行動黨一同推行自治,到1960年代初期嘗試與馬來西亞合併,再到1965年8月9日被迫獨立后努力維持國家的生存」,李光耀被「廣泛視為對塑造新加坡起到最大作用的人」。
新加坡《今日報》稱,李光耀「從不懼怕挑戰現有的意識形態,從不遵循教條。直到生命的最後,他仍堅信要持續適應一個變化中的世界的嚴峻現實。為了刷新他的『認知地圖』,他從不停歇地尋求來自專家、學者、行業人士、政治領袖、新聞記者和街頭行人的觀點」。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題為《小國巨人的政治遺產》的社論稱,「時勢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時勢,自古以來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美國外交家基辛格評價,如果是以李光耀的例子來看,那顯然是英雄造時勢」。
社論稱,「在眾多政治遺產之中,領導層的自我更新是突出的貢獻之一」,「李光耀的離去,不會讓新加坡的政治領導層出現斷層的現象,也不會如美國已故政治學者亨廷頓所說的『人亡政息』」。
「有批評者將新加坡形容為『保姆之邦』,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受到政府的呵護。其實,這也反映了李光耀巨細靡遺的治國作風。從機場的建設到個人的行為,從語文及種族政策到國人的婚嫁及生育問題,都有李光耀的意志和身影。」
社論稱,李光耀通過社會運動及嚴刑峻法提高國人素質的做法,被國外媒體「冷嘲熱諷」,但李光耀曾自信地說:「他們可以嘲笑我們,可我深信最後開懷大笑的會是我們。」
新華社的一篇評論文章強調了李光耀「與西方媒體過招、交鋒」的勇氣,「外媒的誹謗、西方的批評,從未動搖李光耀的執政理念和價值取向」。
香港《文匯報》稱,李光耀的外交極熱衷於三件事:促進東盟一體化,打造可依託的地區聯盟;發展與美國的准同盟夥伴關係;推動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加強聯繫,支持中國融入世界。
分析指出,以小博大,這成了李光耀外交戰略思想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賈秀東指出,首先是借鑒不結盟思想,與美國保持友好關係,但不建立正式盟國關係。其次,採取類似於瑞士那樣的中立政策,多交友,少樹敵,盡量在對立雙方不選邊站。再次,不選邊並不意味着不發聲,而是選准議題、找準時機,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立場,彰顯新加坡的存在和影響。
「使中國獲得啟發」
《中國日報》則着重強調「李光耀的外交實用主義,以及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啟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表示,李光耀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他努力「分享新加坡治理的成功經驗」,而中國在這其中獲益良多。
台灣「中央廣播電台」回顧了李光耀與台灣之間四十年的情誼,並將他形容為推進兩岸關係的一位「關鍵人物」。
台灣《經濟日報》23日文章稱,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全球格局上來講,李光耀的離去對新加坡影響深遠。
文章說,李光耀像魔術師一樣,把沒有輝煌歷史和優越地理條件的新加坡,變成一個繁榮的城市國家。
香港《南華早報》寫道,由於對獨立后的新加坡充滿疑問的經濟生存能力和致命弱點殫精竭慮,李光耀以其「鋼鐵意志」實行統治,在重塑經濟、發展民生、改變社會習慣的過程中將其意願強加到人們的生活,使新加坡獲得了被牢牢管制的「保姆國家」的稱號。
曾在1965年與新加坡分道揚鑣的馬來西亞,其國內新聞網站也紛紛為李光耀去世留出頭版位置。《馬來郵報》突出了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對這位政治家的致敬。
該報援引納吉布的講話稱,儘管在短暫而飽受風雨的合併后,李光耀帶領新加坡走向獨立,但穩固的關係對雙方一直很重要,特別是貿易往來。近年來,雙邊關係在李顯龍執政時期得到了改善。
政治遺產的是與非
《印度時報》稱,李光耀在一生中因其對市場友好的政策獲得了讚譽,但也同時因嚴控媒體、打壓公眾抗議和政治對手而飽受國內外批評。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李光耀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馬基雅弗利的崇拜者。他曾說,「如果誰都不怕你,那就毫無意義了。」儘管他仍受很多人愛戴,但越來越多新加坡人開始對李光耀及其留下的政治和社會模式進行攻擊。不過,他的影響可能仍將通過他的政策和他的兒子李顯龍在未來多年中繼續體現。
美聯社稱,新加坡人對李光耀又敬又畏,他的政治遺產在國內外都被認為意義深遠,但也讓新加坡付出了代價。
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地區副主任菲爾·羅伯森(Phil Robertson)表示,李光耀在新加坡經濟發展中扮演的「巨大的」角色毫無疑問,但也讓該國付出了重大的人權代價,如限制表達自由、進行自我審查、阻礙多黨民主。
新加坡國內也有不滿的聲音。博客作家Alex Xu說,李光耀創設的體系顯然「不自由、反民主」,而他的去世「並不意味着這些就不復存在,我們仍需廢除它們」。
《紐約時報》稱,李光耀曾把新加坡比作「第三世界地區中的一片第一世界的綠洲」,新加坡給人留下的印象正反映了李光耀的性格:高效、頭腦冷靜、清廉、有創造力、向前看以及實用主義。
評論稱,李光耀的領導方式不時受到外界批評,比如壓制自由,但他為新加坡開出的藥方確實獲得了成功。該國成為國際商業金融中心,其效率和清廉為人稱道。
美國福克斯新聞評論稱,李光耀用一個為自己長期執政設計的威權體制給新加坡帶來了繁榮,但這一政治遺產可能並不適合正面對21世紀挑戰的這個熱帶都市國家。
評論稱,新加坡的低犯罪率、民族和諧以及對腐敗的零容忍值得稱道,但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執政黨在過去二十年把國家的發展帶上了錯誤的方向——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劇,海外移民大量湧入搶走了本地人的飯碗。如今,一些讚譽李光耀成就的老年人擔心,當下的年輕人對他的政治遺產並不完全買賬。
蓋棺定論還早?
新加坡記者Carlton Tan在Asian Correspondent寫道,新加坡將會變得不一樣。「那些愛他的人會為他的逝去哀悼,並歌頌他的一生。那些恨他的人則會慶祝他的死訊,並詛咒他出生的日子。不過,在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我們所有人都會知道,李光耀之後的新加坡將永遠不會再和從前一樣。」
在2010年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李光耀曾說,能夠對他下定論的,是以後的學者——那些會依據事件的歷史背景來研究的學者。
當時他說:「我並不是說我所做的一切是對的,但我所做的一切都為了一個光榮的目的。我不得不做一些令人不快的事,不得不未經審判把同僚關起來。」
李光耀引用了中國成語「蓋棺定論」。他說:「等到棺材蓋蓋下時,再判斷,再去做評估。在雙眼閉上之前,我說不定還會做些荒唐事。」
《福布斯》雜誌網站刊登評論文章稱,李光耀創造的這個功利主義天堂的未來並不確定。他的成就不可否認,而歷史的前進也不可避免。人們想知道,在所有當今的國家元首中,是否能有任何人在離世前留下的政治遺產,可以與李光耀相媲美。
《時代》雜誌亞洲編輯譚崇翰評論稱:過去幾十年李光耀先生得到很多的評價,諸如坦率和飽受愛戴。但也許最適合他的評價應該是:一個看見了明天的男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