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會民主黨的政治目的

張志剛: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兼行政會議成員

港澳辦副主任馮巍日前在香港跟民主黨的5 位代表會面,由民主黨的5 位代表的組成背景,以及選擇在金鐘一間酒樓午宴會面,就可以預計這根本是近於公開的會面,沒有什麼秘密可言。所以民主黨事後公開午宴會面以及談話內容,相信是雙方面的共識,或者起碼也是港澳辦的預計之中。

political-objectives

對話溝通,是永遠也值得鼓勵支持的做法。幾近兵戎相見的南北韓,每到關鍵時刻,都是通過對話溝通來解決危機。現今美俄,或者以前美蘇年代,無論關係何等冷冰敵對,也是舉行定期的會面磋商。所以叫反對派也好,叫泛民主派也好,他們跟北京中央政府的政治矛盾,怎樣深,也深不過南北韓和美蘇美俄。所以像馮巍和劉慧卿的會面,本來就應該是家常便飯,閒事一樁,但現時卻成了大新聞,兩者的政治關係是何等不正常,已是可見一斑。

本來是正常不過的溝通,成了政治大新聞,固然可以反映其政治關係的異常,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種溝通的真正背後含義為何、目的為何?

最簡單的解釋,是可以藉着今次溝通見面來表達雙方面的意見,這種解釋是似是而非。民主黨在政改期間,一直指控特區政府沒有如實地反映香港主流民意,本欄過去也多次指出這是政治託辭。香港媒體發達,建制派的固然數量不少,支持泛民的也是為數眾多。在言論極度自由之下,香港政黨的意見都有充分報道,京官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但每天都看香港報章,甚至看即時的電視新聞,更不要說有林林總總的駐港收風人士,他們對香港的一舉一動,根本就是瞭如指掌。劉慧卿的言論,民主黨的言論,一經發表,媒體一定轉載,北京豈會不知。面對面的溝通,只是效率好一點,互動性也會好一點,但不是由無知變有知。今次民主黨5 位成員的發言,個人相信,馮巍過去不會未有所聞。至於馮巍所言,相信也不會對中央政府過去定下的架構框架有所改動。大概除了問一些問題之外,也只是重複過去中央的一些立場態度,充其量是把這些立場態度背後的思考顧慮再講透一點罷了。

這類對話溝通,最大的目標,不是找一個再陳述觀點的機會,而是切切實實去解決政治矛盾,最後各取所需,皆大歡喜。遠的不說,近一次兩韓在板門店的不眠不休對話,就是要解決一觸即發的軍事對抗,並且體現在北韓表達歉意、南韓停止對北韓廣播,並且為兩韓未來繼續對話鋪平道路,短期長期目標一併在對話中解決。

把場景由板門店換回金鐘的飯桌,馮巍和民主黨會面要解決些什麼政治矛盾,達至什麼政治後果,才是飯桌的主菜。本欄過去不止一次指出,香港最核心的政治問題,是泛民主派和北京的政治關係,其他什麼普選時間表、提名門檻完全是假命題,就是因為兩者的政治關係差,才有相對高門檻之舉。就算用高門檻也攔不住反對派的候選人,北京也會以不委任對抗到底。如果泛民能夠徹底改變跟北京的關係,就算過半數提名這門檻,泛民一樣有機會跨過去,不必引以為憂。

建制派反對派中間沒第三條路

最近「第三條路」之說頗為流行,本欄已經一再詳細分析,並指出不要錯誤把外國用於社會和經濟政策的概念,去套落香港的政治現實。社會和經濟政策有中間形態,就等於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可以互相糅合,取長補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不會各走極端,而匯於中庸。但建制派和反對派之間並無空間,因為建制派的定義,就是接受北京中央政府還是不接受北京中央政府,接受一國兩制和不接受一國兩制。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不接受,沒有中間形態。一些評論把本人清楚的解說: 「接受北京中央政府」演繹為「親共」,這完全是錯誤理解。我個人再講一次,成為建制派的一分子,只要求「接受北京中央政府」,而不要求「親共」。「親共」的人士,可以理解為在建制派的一個極端。一位年輕學者表示他是中間親建制,但更正確的理解,就是建制偏中間。這種偏中間的取態,就是不親共,但也不反共,只是接受中央政府而已!

馮巍想拉民主黨入建制?

對於馮巍而言,如果真正有政治目的,大概就是希望把民主黨拉入建制,成為建制偏中間的分子。民主黨作何盤算,是民主黨最核心的政治抉擇,外人沾不上邊,也幫不了忙!■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5年9月2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