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貧富懸殊創45年來最大差距

在香港慶祝主權回歸20週年之際,港府最新統計報告顯示,過去5年貧富懸殊惡化,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創下45年來新高。


香港統計處近日公佈2016年市民收入分佈,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達到0.539,比5年前上升0.002,創45年來新高。若扣稅及福利轉移後,堅尼系數為0.473,比五年前減少0.002,是回歸以來首次下跌。

統計還顯示,最富有市民每月個人收入6萬8千港幣,而最貧窮的則是5千250元,相差近12倍。如以住戶月收入中位數計算,最富有住戶每月收入是11萬2千400元,最貧窮住戶只有2千560元,差距43倍。

統計處表示,過去5年經濟暢旺,但由於人口老化加劇,65歲或以上人口5年來上升15.9%,達116萬人,令收入差距擴大。政府發言人解釋,過去5年香港整體經濟穩健增長和勞工市場偏緊,加上最低工資及實施及水平上調,基層工人收入已有明顯改善。

有學者表示,政府不可單以人口老化、住戶人口數目減少,解釋貧窮懸殊,因為基層收入仍然偏低,職業收入中位數只有1.55萬元,低技術工種收入更低,大部分低收入者僅受惠於最低工資,政府長遠仍要加大扶貧力度,增加基層收入。

堅尼係數一般用以反映住戶間的貧富差距,指標介乎0至1之間,數值越大,社會貧富懸殊越嚴重,若達0.4,便已達警戒線,超越此線預示貧富兩極化較易引起社會階層的對立,從而導致社會動蕩。不過,自有記錄以來,香港堅尼系數均高於警戒線。堅尼係數的最高級別是0.6,香港的係數早已較不少發達國家高,若與美國相比,除紐約(2015年時為0.551)外,香港比美國其他城市都要嚴重。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堅尼系數處於0.43左右。堅尼系數在0.4 或以下算作合理水平,當時的0.43亦可被接受。但自1980年代起,堅尼系數不斷攀升,直至2011 年已升至0.537,反映市民收入差距愈拉愈闊。什麼原因導致香港貧富懸殊?根據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克提所說,當資本收益增長率(包括利潤、股息、利息、租金和其他來自於資本的收入)高於經濟增長率時,財富會向富人集中,加劇貧富不均。當前,香港正處於這個階段。

過往40年,香港的資本投資回報平均每年約為12%至13%,巿區土地成本每年增加約10%至11%,而勞工工資增長則每年約6%至7%。當資本增長遠高於工資增長時,有資產的人財富不斷增長,靠工資增長財富則相對緩慢,擁有物業和非擁有物業人士之間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

可以說,香港經濟增長過分依賴金融和房地產,是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之一。政府應在這方面作出更多努力,紓緩貧富差距,讓更多市民受惠於經濟增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