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大大訪英之旅,標誌着中英關係已經正式進入蜜月期。而在訪問期間,英國人超出常規的接待檔次,也清晰無誤的表明:與中國的合作,已經被抬到英國國家戰略的高度。
關於英國如此鄭重其事的原因,簡單點說,就是現在的英國經濟已空心化,硬實力大不如前,國家實力和影響力全靠軟實力支撐。通過與中國的合作,不僅可以獲得投資,更可以在推動人民幣國家化等過程中,為自己的金融、服務業提供廣闊發展空間——而這已是英國維持國力的最後資本,一定要把它養壯實了。
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問題,畢竟中國不是一般國家,而是世界級的地緣大國,隨着其之崛起,不可避免的會對全球秩序造成巨大的衝擊。英國現在本土工業體系業已瓦解,國家全靠軟實力維持——資本主義發源地、英語系文化中心,英系殖民地宗主、英聯邦領袖,全球第二大金融大國等等,這些地位成為支撐英國國勢的根本保證。
可是,這些軟實力,都是當年日不落帝國打下的家底,是一種全球範圍的存在。隨着中國的全方位崛起,一旦中國影響力,與英國利益產生衝突,那以英國之力,是絕無可能抗衡的。既然如此,今日跟中國的深度合作,豈不就是在給自己培養未來的掘墓人?
但英國顯然不這麼認為。從英國對中國的態度來看,它並不認為中國的崛起,會給自己的利益帶來潛在風險。
為什麼英國人這麼放心?
首先是中國的對外擴張模式。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有實力的大國,都不可避免的會有擴張慾望。而說到擴張,主要有三種模式:政治擴張、經濟擴張與文化擴張。
文化擴張屬於柔性擴張,且比較緩慢,而且本身也依附於政治經濟擴張之上,所以雖則內力悠長,但不會對全球秩序造成劇烈衝擊,一般作為鞏固性或滲透手段使用。通常來說,能夠對秩序造成直接正面衝擊的,是政治(包括作為延伸手段的軍事),經濟兩種。
對政治擴張,英國是絕無可能接受,必須反對到底的。之所以如此,在上一節中雲石君已經說了,英國現在的國家實力和影響力,主要靠軟實力維持。可軟實力需要硬實力來保護,缺乏足夠的硬實力,這些軟實力很可能被其他勢力剝奪。
現在英國的硬實力已經大幅萎縮,根本不足以維護它的軟實力。這種情況下,英國要想保證自己的利益,必須採用兩種手段:
第一種是審時度勢拜山頭認老大。通過將全球霸權主動移交給美國,換取美國給它留下些殘羹冷炙;再通過對美國俯首帖耳衷心效力,換取美國對它的殘存影響力提供保護。馬島戰爭就是多虧了美國的支持,英國才能勉強打敗深陷經濟困境的阿根廷。
但僅就於此的話,是不足以保證英國利益的。原因很簡單,美國的保護,只限於美國所能掌控的範圍內有效。對美國秩序之外的勢力,它們連美國都要對着干,又豈會把你一個英國放在眼裡?所以,英國想維繫自己的軟實力,不光需要美國的庇護,還需要維護全球秩序的穩定。
如果全球秩序出現動蕩,首先美國有可能自顧不暇,其次,如果那些敵對勢力興風作浪,向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殘存影響力展開攻擊,而美國又遏制不了(或者權衡利弊不願為英國出頭),而英國又沒有足夠能力捍衛自身利益。一旦這種局面真的出現,英國肯定要倒大霉。
所以,對那些有意挑戰全球秩序的勢力,英國向來就是拚死反對,絕無合作可能。
這麼說大家覺得可能有些空泛,不容易理解。那麼雲石君以英國與蘇聯的關係為例。
二戰之後,全球進入美蘇爭霸模式。歐洲也一分為二,英、法、德(西德)等傳統列強,紛紛加入美國陣營,與蘇東陣營對峙。
而這歐洲三強中,就數英國反蘇最賣力。
冷戰期間,西德極力與蘇聯緩和關係,至於法國,在「戴高樂主義」影響下,雖仍處於西方陣營,但總想着自成一派,不僅對反蘇興緻一般,連跟美國都經常鬧彆扭。
只有英國,始終緊隨美國立場,反蘇態度最為堅決,甚至連冷戰大幕,都是丘吉爾親手拉開的。(丘吉爾在1946年3月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稱蘇聯為鐵幕帝國,通常後世將這一事件作為冷戰開始的標誌)
如果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英國的這種做法是極不合理的。因為在歐洲範圍內,英國幾乎是與蘇聯地緣關係最為疏離的國家。它不僅遠在歐洲最西端(除了冰島),而且與歐洲大陸還有英吉利海峽的阻隔。以歐洲的家底和美國的支持,除非蘇聯人想毀滅世界,否則最理想的狀態,也就是把鐵甲洪流推進到歐洲大陸最西端,想佔領英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按照這種邏輯,英國人就算反蘇,其態度也不應該比西德、法國更強硬。
但事實卻截然相反!
之所以如此,就與英國的國家利益密切相關。
英國的國家利益分佈全球(就算日不落帝國瓦解,那些殘餘影響力依然是分佈在全球範圍內,只是遠沒有以前那麼多罷了),而自身又沒有硬實力捍衛。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這種採取政治擴張模式的帝國,是英國的天然大敵。蘇聯的任何擴張,在達成目的后,都會對勝利果實高度吸納,這意味着對英國殘存勢力的剝奪。如果蘇聯的影響力拓展到全球,那不僅美國,英國的利益同樣會被剝的一乾二淨。所以,蘇英兩國之間是一種零和模式的關係,不可能有調和空間。
既然如此,英國的唯一選擇就只能是緊隨美國,堅決反蘇。只有把這個只吞不吐,專門搶人家蛋糕的蘇聯打倒,英國的既有利益才能夠保存下來。
而中國不同。中國的崛起,是建立在和平發展基礎上的。「和平」二字,意味着中國雖然也會擴張,但並不是像蘇聯那樣,採取全盤通吃的政治模式,而是以經濟為主。而發展二字,又意味着,中國接下來的經濟擴張思路,比較注重增量收益。也就是說,中國在對外擴張中,會更加註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給當地帶來好處后,再切取其中一部分收為己有。
這就很好理解英國的態度了。蘇聯要來搶蛋糕的存量份額,英國作為既得利益者,當然要誓死捍衛。但中國則是將蛋糕做大,然後謀求部分增量收益,這不僅利於中國自身,英國這個既得利益者也會受益。對這種共贏模式,英國當然樂意接受。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外強中幹的既得利益者,英國對任何以以零和遊戲為範式的政治擴張,都持堅決反對態度;但對以經濟為主的擴張,如果它能夠實現共贏,那英國還是十分歡迎的。蘇聯是前者的典範,中國則是後者的代表。全球秩序「衝擊者」的不同衝擊模式,決定了英國對中蘇,有着截然不同的態度。
而除了擴張模式外,在經濟層面內,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經濟發展模式不同。
中國的崛起,是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上的。雖然中國也慢慢開始發展自己的虛擬經濟,但以實業立國的戰略絕不可能動搖。
如果英國要重建工業體系,那不可避免的會面臨中國製造的強力阻擊。不過過慣了好日子的英國人,已經不願意再賺這些血汗錢。英國人所期望的,是憑藉自己的軟實力,賺金融、服務等「體面」行業的舒坦銀子。這樣的話,中英經濟發展模式就出現了路線上的差異。
當然,就算中國以實業為本,但憑它的體量,發展起虛擬經濟來也是不得了的。只不過,中國金融等行業的發展,是以自身的龐大實業體系為依託,是建立在自身實業增量之上的。所以,中國虛擬經濟的壯大,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增量發展,不僅不會對英國的既得利益造成太多衝擊,反而英國可以通過對華合作獲利。
而地緣經濟的特點,也決定了中英勢力範圍並不衝突。隨着中國的國力增長和產業升級,經濟外溢會越來越明顯,中國也會藉助這個契機,建立自己主導的經濟合作圈,而中國的虛擬經濟體系隨之擴散。
只不過,地緣格局決定了,雖然中國經濟影響力肯定會遍布全球,但這其中,中國真正能佔據主導地位的,還是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在中亞和北印度洋,中國如果經營的好,也有可能會取得一定的相對優勢,但在其他地方,中國還想以己為主,那就力不從心了。
在這種地緣關係疏離的地區,中國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尊重當地既有格局,通過合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在增量市場中分享一部分屬於自己的收益——換句話說,中國虛擬經濟的勢力範圍,與自身地緣影響力是大致相當的,其主要影響力,還是集中在亞歐大陸中東部。
英國位於亞歐大陸最西端,與中國地緣關係極端疏離,其經濟影響力主要活躍在在大西洋體系之中。自打日不落帝國崩潰后,英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已經十分孱弱,中國金融勢力的擴張,並不會侵蝕英國的根本,所以中英之間,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模式。相反,通過雙方的深入合作,可以增進亞歐大陸乃至整個東半球的交流與合作,進而推動這一區域經濟的整體增長,雙方都可以在這場做大蛋糕的遊戲中,獲得讓自己滿意的增量收益。
雙方既互不衝突,又可以通過合作擴大增量,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不必擔心做大后的中國會直接衝擊自己。
地緣格局決定了,中英雙方在勢力範圍上互不衝突,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又決定了中英可以在經濟上互補共贏。正式這種有利無弊,決定了英國人能放心大膽的跟中國合作,而不懼將來受其反噬。
只不過,英國人不懼,但並不代表美國人不懼。畢竟美國才是全球霸主,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對美國的全球利益造成多方面的衝擊。英國人跟中國這麼勾搭,它自己倒是爽了,但在美國人眼中,這無疑是一種「資敵」。
畢竟美國人才是英國既得利益的最大保護者。對英國來說,真要和美國鬧翻臉,那從對華合作中撈取的好處,絕對遠遠不能彌補其所遭受的損失。
當然,對這一點,英國人心中也自然一清二楚。不過它依然「義無反顧」的跟中國攜手走進「黃金時代」。從英國人的表現來看,它似乎已經判定:美國人不爽歸不爽,但絕不至於因此而跟英國翻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