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選舉點票未完而已知勝負的一刻,台灣內外已紛紛對是次選舉作出評論,英國的BBC斷言台灣政黨輪替已告常態化。不過,就2000年開始由民進黨陳 水扁當選以來的情況而論,陳當選加連任共8年,2008年由馬英九當選加連任又是8年,現在又由蔡英文代表民進黨競選獲勝;2000年之前由國民黨獨大, 民進黨剛冒出頭來,談不上政黨輪替,現在累積16年的紀錄也只有3人當選總統,要說政黨輪替常態化,還言之尚早。
可是觀察過去16年的選舉情況,有個情況一直揮之不去——政府難當。
不錯,政黨輪替當政是選舉政治的常態,不可以說有政黨上台、有政黨下台,便是政府難當,何況選舉的意義在於競爭,政黨比對誰更適合執政,上台下台也正是遊 戲規則的目的。可是台灣情況的特別之處,不是上台下台本身有何問題,而是上台之後,執政者根本無法有一個安定的政治環境,可以好好把本身的政策主張實踐出 來。
更糟的是,即使按着本身政策做出什麼實質成績,也會給人家完全否定,根本沒有一套基本價值標準可以取得政黨之間的共識,因此政府一面按計劃施政,在野黨卻 不停干擾,完全予以否定,把選民搞得像坐過山車那樣,大起大落。在此執政過程中所做出來的事給一口否定,下台後,新的執政黨要把前朝的事功一一推倒,政策 便變得沒有持續性,甚至連做出來的事也遭推翻。如此一來,誰上台,便忙着從頭開始,另搞一套。
這樣沒有政策持續性的做法,很不利於執政,而且還浪費前朝的人力物力資源。尤其不利的是,政策無法穩定下來,難有一個長遠的發展計劃,那是對台灣資源很大的內耗,愈是如此下去,選民投票便會更趨向情緒化。
無法理性的結果,讓大家看到過去16年來由馬英九狂勝,把民進黨打下去,到現在又由蔡英文一面倒大勝國民黨。要改變這種情況也會很難,因為其中涉及的問題,正是很難令政府有一個安定的執政環境。本文試就其中問題作出討論如下:
一、最大的執政不安定來自國家認同分裂。
總統大選翌日上午,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在台大舉行一個選後的政制新情勢與兩岸關係研討會,會上其中一位講者劉大貝指出說,台灣政制最嚴重的問題是,民進黨的基本政治立場不是反政府,而是反國家。他說一般的反對黨是反對政府,可是民進黨卻是反這個國家,主張完全與大陸切割,把台灣當成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正是由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各有不同的國家認同,因此蔡英文上台會為台灣製造高危的境況。
劉教授看到民進黨上台會為兩岸關係製造危險。不過,同一個國家認同的分歧,即使國民黨上台同樣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因為民進黨既不認同國民黨所認定的國家,所有國民黨在中華民國道統下所做的事,都會認為是大逆不道。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自李登輝上台領導國民黨以來,他首先把兩岸關係定位為「一邊一國」,國家定位不同,接着下來的問題可就大了。首先,大陸方面為台獨走向 提高戒備,兩岸關係立即呈現緊張;而國民黨內部也為此國家定位而出現嚴重分裂,最後李登輝被轟出國民黨,另行推動成立台聯,打正旗鼓搞台獨。
李登輝還把國民黨捲入內鬥,製造機會讓民進黨上台執政。可是陳水扁上台後,也正是由於他與民進黨堅持台獨政治綱領,招致大陸凍結兩岸溝通;陳轉而向國際爭 取外交空間,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結果搞出一個「烽火外交」,到處碰壁,入聯合國的努力也告無功而退。結果輿論界譏他為「上台後還做反對黨」。他被迫得如此 境遇,正是他無法在中華民國的基礎上做事,變成十足的反對黨。
同樣,馬英九上台後,也由於他打着中華民國的旗號執政,如果民進黨與國民黨沒有國家認同的問題,馬英九政府代表國家所做的重大要事,儘管兩黨有政見分歧, 但為國家利益考量,便不會全盤加以否定;可是一旦連國家認同也出現分裂,馬為中華民國所做的好事,對民進黨、蔡英文、台灣主權獨立而言便正好相反,變成有 害於台灣的建國事業了。
這種國家認同的分歧,為執政黨帶來執政困難的事例,可在兩岸經貿好壞評價出現兩極觀點時得到印證,例如馬英九執政8年,兩岸經貿不斷增長,到今天成為兩岸經貿佔有對外總經貿額的四成,可算是他最大政績之一。
可是馬的政績,對蔡與民進黨而言,剛好相反——兩岸經貿關係愈增長,對台獨便愈不利,便是壞事一樁。因此,蔡在今次選舉的文宣,把馬對大陸經貿說成是出賣 台灣,也因此鼓勵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由兩岸達成的《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受到阻難,甚至還要馬政府立法成立監督兩岸所有協議的機制;在協議成事前,先要 通過監督機制這一關。這一來,變成政府之上又有政府,這樣的政府,怎會有好日子過!
除了兩岸經貿有國家認同的阻力,同樣,在「九二共識」的問題上,國民兩黨之所以無法取得共識,也是由於卡在沒法有一個國家的認同,因為「九二共識」對國民 黨來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沒有問題,但對蔡英文來說,她在選舉過程中始終不認同「九二共識」,因為有一個中國的共識,便排斥了兩岸兩國的選項,因此她想 到一個解套「一個中國」的辦法——「九二共識」只是其中一個選項。
換言之,台獨在其中也是一個選項。這個問題不但否定過去海基與海協兩會好不容易才爭取到的兩岸共識,在這個共識下達成的許多成就,同時也為民進黨與蔡的政 府製造兩岸種種重大困難,如果她堅決否定「九二共識」,基本上是把兩岸倒退到零關係,沒有兩岸關係和解,蔡要想打開國際空間,難上加難。由此可預見,蔡的 政府不會有好日子過。
此外,由於國家認同出現分歧,政府在教育工作上也出現非常頭痛的問題。馬政府的國家定位與民進黨有分歧,在教育工作上也反映出嚴重分歧,單是課程綱要,便 出現師生群起反對馬政府所訂的課程綱要,這課程綱要給民進黨視為反台獨的教育,不能接受,還引起學生群起反對,還有人焚身抗爭,結果馬政府無法推行課程綱 要。教育是政府的重大工作,課綱無法過關,政府不會有好日子過。
總之,上述國家認同的分歧,把馬政府和國民黨拖垮,也拖垮馬的個人形象,由好人變成壞人。
二、人治的政治文化掛帥,政府首長與官員遭抹黑為壞人,選舉一面倒向教訓壞人,便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
今次選舉的文宣,最能看出這種人治政治文化的現象。朱立倫為競選製作的宣傳短片,正好說明這個現象。在兩個短片中,第一個是片中人那麼無私獻身政府工作、 一個想做好政府工作的人,可是得到的回報卻變成眾人口中的壞人。片中人無奈地嘆道:這樣對他不公平,這短片企圖爭取選民同情,希望逆轉不利的選情。
第二個短片反映一個媽媽的憤慨,她申訴自己相夫教子,孜孜不倦帶孩子上學放學,照料一切起居飲食;可是把孩子帶大了,他卻不知感恩,把長輩視同仇人。這短 片申訴父母的心聲,他們對時下青少年世代的我行我素、把長輩看成對立面,深感不滿。片中的媽媽背向鏡頭說完心聲後,轉身面對鏡頭,面露慍色。這短片企圖說 服成年人同情父母,不要與青少年世代一般見解!
這兩個競選文宣,只是反映台灣的人治政治文化的冰山一角。自黨禁開放以來,無論選舉文宣,或是電視名嘴口中,或是茶餘飯後,或是無孔不入的地下電台,或是政客算計……無處不充斥着對政圈人物諸多罵聲。
處於這種政治文化的氛圍下,政界的競爭,變成誰更成功醜化對手,誰便能勝出,而不是在政策優劣上比個高下。這種人治政治文化與法治政治制度對政府好壞的看 法也截然不同。西方政治發展先進國家,因為不屑於人治政治行為,任何針對人身攻擊而無視於其政治才能的文宣,只會自取其辱。
這一來,政界都只能以比對政策優劣決定勝負,即使做人有不完美的地方,也只能以私生活問題看待,個人處理私德有一套,處理公事又有公德的一套,以做事才能高下比對,政府會愈做愈好,以抹黑對手為能事的政界,誰上台執政,誰便變成眾矢之的,這樣的政府怎會有好日子過!
台灣的政府無法善始善終,原因在此!以上是政府無好日子過的兩大因素,其他仍有不少因素,這裏礙於篇幅,且按下不表!■
原載於《信報》 2016年01月20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