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英國和歐盟開撕,而且越撕越厲害。撕的原因很簡單,英國又不想和老歐們一起過日子。準備大家來個投票,決定一下是否自己單過的問題。
英國從穿鎧甲拿長矛的年代,就和歐洲大陸關係很微妙。這個微妙是,英國一向把自己和歐洲大陸這些國家分的清清楚楚。很長一段時間,英國認為,面對老歐們,自己是一個裁判,是一個制衡者。可以看,可以說,甚至可以出手幫忙。但是,我是我,你們是你們,咱們不是一夥的。從歷次歐洲大陸的戰爭咱們就能看出來這端倪。沙皇強大的時候,英國果斷出手阻擊沙皇的西擴。維多利亞更是離岸制衡的高手,一次次的把老歐們玩的是團團轉。到了近代,希特拉把整個歐洲大陸都能佔領,卻對一個孤懸的英國沒脾氣。而恰恰是這個英國,又成為反攻歐洲大陸的起點。盟軍來個諾曼底,把希特拉的春秋大夢給徹底葬送。此類的故事舉不勝舉。大家要是有興趣,隨便翻翻歷史資料就能找出一堆來。可以看出,英國對於老歐們,沒啥立場,誰強大就幫着弱者對抗。英國的理念是,絕對不能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聯合強權。說的直白點,你們最好是一盤散沙,一堆國家,而且分的越多越好。這樣我就能夠發揮我的作用,同時獲得更多的利益。誰要想做大,對不起,拚命也得打倒你。
不要以為到了現代,英國對老歐的態度會轉變。事實上,不但沒有轉變,而且有愈演愈烈的現象。走到今天,除了英國之外又多一個老美。於是這哥倆一商量咱們分分工。軍事上美國攪和,政治上英國攪和。所以現在有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當然,這個北約當時是為了對抗蘇聯的華約而存在。可是現在蘇聯早沒了,而北約還是依然活的好好的。而政治上,英國在歐盟內部是不停的倒騰,往往在關鍵時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事情,讓德國和法國很煩。默克爾一度表示,沒事別瞎鬧騰,不同意可以走人。可是這次,人家英國不等你哄,自己說我不和你們一起混了,這是啥邏輯?
其實這事情還是和錢有關係。當年戰後,英國自己發展的不是太好。雖然有美國的鼎力支持,但是由於經濟體量不大,循環還是慢了些。而於此相對應的歐洲大陸,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強力支持下,由於擁有廣闊的面積和人口,經濟恢復的非常之快。這事情有點像做生意。你家門面小,地方也不是太繁華,想多掙錢就不是那麼容易。如果你把店開在繁華地段,有場地有資金,有客戶有銷路,想要不掙錢都難。所以我們看到歐洲大陸的經濟在戰後出現一波強有力的恢復性增長。這波增長過後,英國暮然發現,自己被遠遠的扔在後面。政治經濟地位全面下降。原本說好的大英帝國,現在算是徹底衰落了。反觀歐洲,由於經濟的持續繁榮,大家又出現聯合的心態,畢竟抱團好發展啊。這時候歐共體應運而生,也就是現在歐盟的前身。這事情讓英國很難受。眼看着海對面一幫人數錢數到手軟,自己家卻萎靡不振,長此以往,別說去制衡人家,搞不好還得靠人家救濟。如果這麼下去,那就真的變成一個失落的帝國。
一番思考後,英國對老歐們說,咱們一起玩吧。好吧,國家以利益為先,該低頭的時候就得低頭。有求於人的時候,就得把姿態放低點。當老歐們一看英國這架勢,心裡頓時充滿滿足感。你不是號稱什麼離岸制衡手嗎?你不是幾百年都是在玩我們嗎?怎麼了,現在要和我們一起玩啊?對不起,不玩。老歐們真的不帶英國玩。我們玩的好好的,自己一片歐洲大陸都是兄弟,現在還用得着和你玩?和你玩什麼?買你的東西讓你掙錢,增加你的就業率讓你繁榮,反過來再來騷擾我們?好吧,這心思,咱們能理解。所以這事兒也就這樣了。不過。。。按常理說,被拒絕的話,一般有骨氣的人都會轉身。但是人家英國不,你不同意我就接着申請。所以國家和人真的是兩個概念,在國家利益面前,面子是不值錢的,隨時可以當成道具來用。
這事情其實起到主要反對作用的就是戴高樂老先生。他不但煩英國人,也煩美國人。他的理念就是建設一個歐洲人自己的歐洲,法國人自己的法國。獨立是第一要務。這個獨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而不是變成誰的附庸。或者說我要幹嘛犯不着聽你的意見。所以美國人和英國人拿他都沒脾氣,這事情只要就撂下了。但是戴高樂先生不能一直蹲在總統的位置上不下來。他下來后,這個絆腳石算是被挪開了。英國的積極,加上美國的邊鼓。英國加入歐共體的事情算是有了落地那一天。而此後,英國經濟開始和歐洲大陸融合,一直走到了今天。
英國好不容易和老歐混在一起,滿指望能夠帶動自己的經濟發展。可是天不遂人願,沒多久經濟危機來了。這下,英國自己不但沒躲過去,反而受到老歐們的拖累,被老歐們手拽着手拖到了深淵。這下,英國家裡的老百姓和想鬧事的在野黨不幹了。這都是什麼事情,你們當初說好的藉助他們的發展來增強我們的經濟。現在倒好,經濟沒增長反倒被他們拖成這樣子。你們是歷史的罪人。。。。。這事情一旦點燃,想要平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雖然左右滅火,可是當時的當家人也是焦頭爛額。怎麼辦?要不這樣吧,咱們來個公平的,投票。大家說咱們是和他們分開還是和他們接着過。結果投票的結果是,大多數人覺得,和老歐們在一起的好處還是多的。經濟危機畢竟是暫時的,以後的日子還長。咱們還是跟他們一起過吧。這事情也就這麼在喧鬧一陣後塵埃落定。不過事情過去是過去了,卻留下了一個後遺症。只要到經濟不好的時候,脫離歐洲這個念頭就會冒出來。以至於發展到現在,英國自己人竟然會出現在經濟不好的時候考慮分家的事情。所以這事情,對英國來說,是好是壞還真不好說。
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沒錢的日子吵架多。前段時間老歐們接二連三的被爆出債務危機。一時間歐盟的經濟岌岌可危,把奧朗德和默克爾弄的是暈頭轉向。按道理說,英國作為歐盟的成員國,在此時此刻,是應該和大家一起渡過難關,共商對策。但是英國此刻不但沒有伸出援手,而且到處指責老歐們的各種不當之處。到了最後,對老歐們說,你們如果再這樣下去,咱們還是分家吧。好吧,老辦法又來了。這事換誰都得氣死,所以就連默克爾也表示,他走就讓他走吧,沒人強留他。可是如果英國真的走了,歐盟的框架就要被拆散。以此引發的連鎖反應,那就真是照着分家的節奏去的。這個事情不能說對英國沒影響,但是對比一下,相當於英國挨一拳,老歐們胸口挨一刀,幾十年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就要受到致命的打擊。所以這事情,老歐們受不了。。。
英國也是吃准這一招,才算計老歐的。雖然老歐很無奈,但是還是那句話,國家利益面前,該低頭還得低頭。於是老歐們對英國說,你說吧,啥條件才能讓你不鬧騰。英國一看有戲,馬上拋出一張清單,羅列出一堆條件。目標只有一個,讓我更自由,少受點你們的干涉,我在這裡獃著要保證我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我感覺不行,我有權決定自己的選擇,沒必要非得跟着你們一起走,而且你們不能干涉我。。。估計這要是兩個人,老歐想把英國揍一頓的心思都有。但是沒有法子,為了前途,為了國家,為了歐盟,老歐們咬牙答應下來。這下,英國藉著鬧分家,又給自己撈了一把。不過。。。事情不能讓你兩頭佔好,有所得必有所失。
英國發動這場脫歐公投。在政治的角度上看,更像是給自己撈好處的一個舉動。目的是趁着老歐虛弱的時候,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與自由度。這是國家戰略的考量,也是政治上的較量。雖然有點趁人之危,但是發動時機還是選擇的比較好。說到這,估計大家回過味,這是做樣子啊。沒錯,這就是做樣子。老歐們把條件都答應后,英國的卡梅倫就馬上說,咱們還是和老歐一起過日子的好。你看幾十年下來,咱們和老歐們經濟相互滲透已經這麼深,如果貿然分開,我們會遭到重創。而且關於大家認為老歐們不合適的地方,人家現在也全盤答應決定整改。我看這事情就這樣吧,咱們的目的也達到了,大家還是贊同一起過日子吧。
卡梅倫算盤打的不錯,可是這時候,歷史又在英國重演了。在野黨死抓着這個小辮子不放。你說不過就不過,你說過就過。哪有這麼好的事情。現在老歐們能不能緩過勁還兩說,我們難道還要重蹈覆轍再次受他們的拖累嗎?不行,既然投票,我們號召大家投票和他們分家,徹底過我們的清靜日子。這情緒一起來就是民意啊。民主的當家人,最怕的就是和民意做對。一旦失去民意,選票就沒了。一看這架勢,卡梅倫的一堆好友紛紛倒戈,和卡梅倫清界限。我們支持分家,我們從來沒有反覆過。。。。好吧,現在把卡梅倫一個人給晾在天台上。一邊是已經和老歐們談妥,人家答應所有條件,為的就是繼續過日子。一邊是家裡的脫歐情緒高漲。甚至連蘇格蘭這會也冒出來,你們如果和老歐分家我們也和你分家。。。於是間,一次次的民意調查顯示,走和留的比例正在快速接近。這戲眼看就有演砸的危險。。。
事情走到這,咱們這幫看戲的估計都會樂。這真是一環套一環的搏鬥,到底誰贏得勝利還真的不到最後一刻難以見分曉。不過鬧騰歸鬧騰,咱們還是理智客觀的來看這件事。雖然大家各有利益訴求,都在利用這件事情在達到自己或大或小的目的。但是這件事情的終極訴求,是否脫離歐盟,卻是一個需要慎重面對的問題。對於英國而言,脫離歐盟的代價過於昂貴。一旦脫離,經濟上就要產生割裂,這對於英國經濟的方方面面會產生巨大的衝擊。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英國雖然和美國貿易量很重,但是幾乎同等重要的貿易是和老歐們對接的。如果就這樣貿然分開,經濟上承受的壓力,不是英國短時期能夠消化的。而且很可能會引發國內的動蕩。而對面的老歐們,如果失去英國,雖然經濟上的衝擊不如英國那麼強,但是框架的解體隨時會發生。這麼看,這件事情,對於兩邊都是要命的結果。所以如果他們足夠理智,在活着還是鬥氣這兩個選項上,會有一個正確選擇。
最後說說這事情對中國的影響。客觀的說,中國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對接中,啞鈴的那頭就是老歐。而自從習近平訪問英國後,中國在英國的投資也是增加了一個量級。這兩家如果出現一些問題,對於中國的影響是直接的,會導致中國的投資的方向,力度需要重新評估。也會對中國的一些計劃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與相對良好的經濟投資環境,對於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出現真的危機,有理由相信,中國不會坐視不管任由他們折騰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