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大會議,不意外的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發言成了最受矚目的內容。關於李克强的話,大家雖然有預期,但是更想聽聽李克强說說還有啥新的提議。因為這些提議或者是規劃,一旦涉及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一旦錯過,不會有哪個有實力的國家為他們量身定做一個項目。一句話,抱大腿掙錢很重要。
而對於奧巴馬,大家更多的是想聽聽他對執政兩屆總統任期的一個總結。至於帶着大家掙錢的事情,大家也就不指望了。大家想知道,在任期的收尾階段,美國到底還要鬧出什麼幺蛾子。或者說,別在折騰什麼事情,讓大家更加提心弔膽。讓本就脆弱不堪的世界經濟再雪上加霜。雖然這事情大家心裡都明白,但是誰也不會當面說出來,畢竟美國還是現在全球唯一的超級霸權國家。即使他不幹好事,如果誰站出來大加指責,還是要倒霉的。。。這就是現實。
客觀的說,這就是全世界國家對待世界兩大經濟體的態度。美國的衰落已經越來越明顯,而中國的崛起也在越來越強勢。大家都喜歡朝陽不喜歡日落。所以在很多問題上,面上鼓鼓掌是一回事,背後真握手又是一回事。當所有人目光都聚合在這兩個國家領導人發言上的時候。大家是否注意,這裡兩個國家分別對大家的態度確實很重要。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彼此之間到底是個什麼狀態。比起對大家的態度,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的重要性要更高一步。當今世界,如果這兩個國家發生嚴重的分歧與對立。不但周邊國家要受到折磨,世界範圍內,政治,軍事,經濟框架也要受到極大的撼動。所以在目前這個節點上,實質性的看清楚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就能大致了解未來世界發展的走向。
不過,哪怕是想粗略的看清楚中美兩國的關係,也是一件非常費神的事情。首先,看這兩國的關係,不能簡單的放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看,更應該放在世界框架下來看。因為他們之間的互動,往往波及面是一個地區,而不僅僅是兩個國家。我們先從我們最熟悉的亞太地區看。奧黑兩個任期乾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亞太再平衡。這個事情以前還有個名字叫回歸亞太,是小布殊任期內提出的。無論叫什麼,問題的實質就是美國認為亞太地區已經對他越來越重要,所以要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這裡。而所謂的平衡不是靠嘴的,所以更顯性的層面就體現在軍事力量上。
轉移重心對於很多大國而言都是常事。但是這次重心的轉移對於奧巴馬,或者說對於美國是非常痛苦的。以前國力強盛的時候,可以在不影響其他地區戰略布局的前提下,完成新的熱點建立。但是現在不行了。國力下降,沒法大手筆的花錢也就無法支撐全部熱點的把控。所以在執行亞太再平衡的過程中,美國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做出了全球性的戰略調整。咱們這一篇的重點就放在軍事上。
首先,我們看到結束兩場戰爭。客觀的說,這個事情對於美國是個好事情。佔領區的損耗已經遠大於開戰前的預估。有人做個非常形象的比喻,美國就像一個窮人買了一輛豪車,用盡積蓄買下後卻越來越用不起。萬般無奈只能賣出去騰挪資金才能過日子。但是這個撤軍並不是完整的。雖然奧巴馬喊的山響,時間表也是一次次的制定。但是面對地區格局的劇烈變動,美國面臨著脫手即失控的狀態。所以在多方權衡後,美國不得不選擇一個折中,大部分的人走掉,留下小部分的人維持。畢竟全部撤出,在中東以及阿富汗的影響力就會消亡殆盡。這對於美國是完全無法接受的現實。最後走到今天,在這兩個地方,美國還留有不到兩萬人的軍事與非軍事人員。雖然也是花錢很厲害,但是比起小布殊時期的全面佔領,已經好了很多。
那麼在執行清場兩場戰爭的同時。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在執行軍事縮減計劃。這個縮減計劃就是把暫時不需要的基地取消或者小型化。就像租房子,要麼退租,要麼從豪宅變小戶型。留下那麼幾個人看場子,一旦需要的時候再重啟。而對於重點關注的地區,基地反而呈現擴張跡象。比如在東歐美國還在新建基地,在亞太也在擴建。這個我們也可以看作戰略轉型的一部分。做這些省錢事情的同時,美國還在謹慎的對待新開始的戰事。無論是當初揍卡扎菲,還是後來的敘利亞以及針對伊斯蘭國的攻勢,美國都採取了謹慎參與的態度。沒有像前期小布殊那樣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更多的時候要麼做做樣子,友情贊助一把。要麼就是嘴官司與背後下手并行。大規模的軍事計劃在奧黑整個執政過程中很少使用。
我們都知道用兵是一個非常燒錢的事情。如果單向看這個事情,燒錢的速度簡直比跑表蹦的還快。所以在做出以上決定以後,美國的軍事消耗得到了很大的抑制。雖然窟窿還有,但是比起以前眼睜睜看着越來越大的趨勢,現在已經走入了一個穩步可控的狀態。這得益於美國軍事戰略的連續收縮與調整。如果大家對美國軍事戰略稍有研究,就會發現,美國每一次戰略的調整,都是一個體系。他不是盲目的關停並轉,一定是在詳細計劃指導下的一個轉身。那麼這些調整過後,不出意外的,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步伐越來越快。
在美國這一番折騰的時候,咱們也不是閑着沒事幹,就看美國這麼調整到位等着挨打。實質上,我們在很多方向上的突破,給美國的亞太再平衡帶來很大的障礙。或者具體的說,逼迫美國一次次的修改他的計劃。因為形勢的發展,已經超出了美國的預計。原來的力量不夠用了。。。如果從公開的消息我們客觀的看,目前我們的軍事實力,已經達到在第一島鏈附近區域的拒止能力。所謂的區域拒止能力,就是在這個區域內你打不了我。即使你強力打我,你自己也得損失慘重。這就讓美國很窩心了。原本亞太再平衡美國叫囂的是封鎖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廣闊地區是後部支撐。以各種遠程戰略空軍為支撐,海軍力量為骨架,把我們完全掐死在第一島鏈,進而威脅我們沿海地區。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我們的經濟重心,大部分都聚集在沿海地區。一旦受到威脅, 就變變成人家手中要挾的把柄。不用打你,威脅一下就夠受的。其他的小夥伴一看這架勢,這是虛胖啊。掙的錢再多,美國一個不高興還得砸個稀巴爛。對咱們的信心就會降低一大節。
正是在這種格局下,我們軍事力量全力發展的方向,就是把戰略空間的邊際向前推。推到美國不能威脅到我們的地方。在第一島鏈形成拒止能力后,戰場的重心自然就轉移到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之間。而美國第二島鏈的支撐關島一線,從原來的後援基地,一下子變成一線前沿。這事情讓美國感覺很彆扭,但是這對於我們來說卻是非常寶貴的空間。我們並不求在這裡把美國砸個稀巴爛,只求在這裡我們能和他擺開戰場對抗。把威脅放在這片廣闊的海域。而美國在第一島鏈的諸多基地,現在可以用,但是一旦戰時,他很明白,第一時間就會變成活靶子。這就是目前我們看到,美國一邊叫囂增兵亞太,一邊在撤人的邏輯。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下,美國的撤人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都跑了。他執行的是,增加武器,減少人員的方式。比如多幾艘船,少一些人駐紮。這樣有個好處。武器的存在是一種威脅,一旦有事,可以選擇機動。但是人員的撤出卻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首輪打擊受到重大人員損失的厄運。
近幾年,無論我們看到的還是沒看到的,在我們的前沿海區,我們的海空軍和美日每天都在纏鬥。東海的識別區已經建立,一旦出現不明目標,一定會去識別查證。所以這個工作量,幾乎已經成了每天的常態。並不是隔幾天才有,而是變成了一日三餐,多的時候四五餐甚至更多都有可能。這些事情,大家稍微留意下新聞就能分析出來,這裡就不再多說了。這些爭奪,就是在確立控制權。對於我們控制權的確立,是保護縱深的首要方式。或者說,我們除了這麼干,沒別的招。不能指望大家坐下來談談就把事情解決,這事情美國願意我們也不會相信,更何況還有一個天天攪和的日本。所以一定是經過長期的纏鬥,對方感覺真的力所不能及,才會認可這個現實。
或許有小夥伴說,我們的拒止能力現在看似乎並不完善。在南海,在釣魚島,還在發生激烈的對抗。沒錯,這都是日常的事情。也就是顯性的看到一架飛機一艘船。而一些非顯性的東西,美國不傻,他看的清清楚楚。在韓國部署薩德,就是為了看的更清楚才做的事情。常規力量的對抗中,我們還有各種東風快遞。這種使命必達的特快專遞,是美國最頭疼的事情。相對於龐大的航母編隊或者基地群。相對便宜的東風快遞各種飽和遞送,是美國的心腹之患。目前海基標三的攔截美國說成了,但是這個是實驗,實戰沒有經歷過。而這個實戰,一旦證明還不行,美國連修改的餘地都沒。結果已經註定,再修改,防禦重心就跑到第二島鏈去了。所以美國很着急的事情就是趕緊的看清楚,能提前發現一分鐘都是好的。從薩德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能看出美國的戰略焦慮。他並不是害怕確定性的東西,而是害怕非確定性的東西。如果再直白的說,一艘航母一艘驅逐艦甚至一群飛機究竟能幹什麼他清清楚楚,因為他自己就有。能夠很客觀的評價出戰力。而對於自己沒有的東西,心裡就沒底了。所以一再嚷嚷我們的軍事不透明也是為了這個。或許造一艘大船對美國的標題黨很有用,但是悄無聲息的多一堆東風,對於真正美國軍事的掌門人才是最大的恐懼。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好像在守,美國才是在攻。沒錯,如果從軍事戰略上看,確實是這樣子。我們在努力撐起來的不過是一片生存空間。而美國拚命壓制的卻是他認為關心的海外利益。可是大家想過沒,美國是一個在軍事上全球布局的國家。美國的軍事全球鏈條是一個圈。正是因為此,美國才能在地球上任何一個熱點快速現身,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而這一系列的前提,就是美國的戰略鏈條不能斷。咱們這個撐起一片天的行為,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在朝着打破美國全球軍事鏈條去的。這個鏈條一旦失效,美國的屬性就變了,從一個全球大國,縮回到地區大國。這事情,美國無論如何是接受不了的。所以誰攻誰守,要怎麼看,在哪個格局下看。並不是一概而論的。
在這種格局下,中美兩國如何平衡軍事力量上的對峙就成了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這倆貨不能打,或者退一步,摩擦可以有,但是不能大打出手。即使是局部的劇烈衝突,也會導致地緣格局的劇烈變動。在這個問題上,中美兩國,兩軍都看的很清楚。更多的時候,彼此是握手加對抗。這個和美蘇爭霸的格局很不一樣。那時候是單邊陣營的對抗,大家劃一條線,然後兩邊對壘。而現在的中美兩國,你可以看到一邊合作演習,一邊海空對抗。更極端的會出現同一天對抗與握手同時存在。這就是大家在彼此試探,看看對方的承受底限在哪裡。而這個底限保證就是手裡到底有啥寶貝。喇叭天天說我們下餃子,其實美國一天也沒消停,他的船廠一樣天天開足馬力在幹活。削減津費是一回事,維持軍事力量的強勢又是一回事。這種力量的堆積性對抗,最終會在多次比劃后得出一個勢力範圍的劃分。未來的一二十年,我們都得面對這種格局。我們會看到,悄無聲息間,美國的軍事實力一點沒衰退,而我們卻變得越來越強大。亞太版的軍備競賽已經進行好幾年,現在還在路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