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開始備戰 陰招卻被不丹、尼泊爾打臉

占豪

印度侵入我國洞朗地區已經快倆月了,中國已經苦口婆心勸了一個多月,什麼話都說了印度就是鐵了心「不戰不和不走」,賴上了。並且,為了避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吃虧,印度也不斷增兵,據印媒報道連距中印邊界35公里的小村莊都讓撤走了。不僅如此,為了獲得國際輿論上的主導權,印度想了一個陰招——威逼利誘尼泊爾和不丹站在印度一邊,然後試圖把洞朗問題爭議化、國際化。


8月初,外媒發布消息,稱尼泊爾總理被印度邀請訪問新德里。結果,尼泊爾的表態讓印度失望了。據尼泊爾《加德滿都郵報》8月8日報道,7日,尼泊爾副總理兼外長馬哈拉(Krishna Bahadur Mahara)在一個小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關於中印兩國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尼泊爾的政策是非常清楚的,既不會受中印兩國的影響、也不會捲入其中。他表示,尼泊爾駐北京和新德里使館已經分别致函中印兩國政府,表示尼泊爾將保持中立,不會在中印對峙中選邊站隊。不僅如此,尼泊爾總理在受到印度的「邀請」後並未立刻訪問印度,而是繼續拖一拖。尼泊爾外長馬哈拉還表示,尼泊爾總理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將於本月23日至27日訪問印度。

一計不成又施一計,尼泊爾「不給力」,那就威逼利誘不丹。於是,印度立刻邀請不丹外長訪問印度,不丹不敢不給面子去了,但最終會見的結果又讓印度大失所望。

據媒體報道,印度外長8月11日與不丹外相丹曲·多吉舉行會談,這是印中對峙之後兩人的首次見面。鑒於印度媒體近來頻頻逼不丹就洞朗對峙事件表態,希望不丹給日益站不住腳的「幫不丹抵抗中國侵略」的說法站台,此次會談備受印度方面期待。然而,令印度人抓狂的是,不丹外長多吉在會晤後表示,「我們希望,目前的洞朗對峙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任何結果都應該令印中滿意」。這樣的表態加上之前不丹所說的洞朗地區屬於中國領土、不存在爭議表態,其意思就是說:洞朗與不丹無關,我們不想摻合,兩位老總慢慢玩,你們開心就好,不關我鳥事。

那麼,為何印度先邀請尼泊爾總理訪問印度,然後再邀請不丹外長呢?尼泊爾、不丹兩國又為何不站到印度一邊?這對中印軍事對峙又有什麼影響呢?

印度之所以先邀請尼泊爾總理,根本原因在於想讓尼泊爾給印度站台,然後印度可以藉此向不丹施壓。想想看,如果印度邀請尼泊爾總理訪問印度,尼泊爾總理很快趕到並且站在印度一邊,印度就可以藉此向不丹施壓,並且證明印度沒有吞併不丹、尼泊爾的意圖,同時迫使不丹承認與中國在洞朗有領土爭議,從而為印度爭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支持打下政治基礎。

然而,不丹直接打臉印度。一方面,總理沒有立刻訪問印度,而是拖到8月底;另一方面,還沒等印度開口不丹率先向中國、印度和國際社會表態,尼泊爾保持中立,不在中印之間站隊。這下,印度先邀請尼泊爾總理訪問印度從而施壓不丹的意圖就破產了!

由於中印軍事對峙的政治壓力很大,形勢很迫切,所以接下來印度政府邀請不丹高官就聰明多了。一是邀請級別由總理降低到了外長,不再像邀請尼泊爾總理那樣邀請不丹總理,而是降低到外長,這麼做是為了避免不丹也學尼泊爾,以「總理繁忙需安排時間」為由拖時間。這樣,不丹外長到了,就可以當面施壓。

結果,這次又悲催了。印度外長和不丹外長深入「懇談」後,不丹給出「不關我事,你們慢慢玩」的回答。

印度,對不丹和尼泊爾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尼泊爾和不丹的經貿、民生、政治、外交、軍事、能源都受制於印度,兩國現在通向世界的通道都必須通過印度的道路。數年前,不丹前總理僅僅是在聯合國大會上與中國總理見了個面、說了幾句話,不久就被印度搞掉了。尼泊爾2015年選舉時,印度為了影響其大選,甚至停掉了對尼泊爾的石油供應,結果尼泊爾向中國求救,中國22天給尼泊爾供應了1000噸。不過,尼泊爾要求從中國進口石油且要免稅被中國拒絕,中國說這是系統工程,咱得慢慢商量。

另外,據媒體8月7日報道,尼泊爾與中國已啟動跨境輸電線路聯合開發,為兩鄰之間的電力貿易鋪平了道路,印度想一家獨攬尼泊爾能源供應越來越困難了。另外,中國通往不丹的光纖線路也將開通,以後不丹即可通過中國的光纖上全球的互聯網。

印度對尼泊爾和不丹的影響那麼大,為何他們都沒有在中印爭端出現後站在印度一邊呢?根本原因有五:

一、在兩個大國之間作「夾心餅」,最好就是不選邊站,否則可能成為大國較量的犧牲品。
小國家如果夾在大國之間,聰明的話最好就是不要選邊站,和雙方都交好,這樣可以是兩邊爭取對象,日子一般會比較滋潤。相反,如果盲目選邊站,一旦矛盾激化就是被蹂躪對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波蘭,一會被這個滅了蹂躪,一會又那個滅了蹂躪,但至今這個毛病死性不改,未來矛盾激化還是避免不了被蹂躪。就像蒙古國,曾經是中國領土,現在如果借中俄交好之際積極聯通中俄,必然發展很快。然而,這個國家卻想借西方之力遏制中國,所以到現在與內蒙相比經濟簡直是兩重天。
不丹和尼泊爾夾在中印之間,現在各個領域受制於印度不敢得罪,但兩國發展的未來必然在中國又不能得罪,所以中立是最好的選擇。

二、兩國都擔心被印度吞併,因為有錫金上世紀1970年代被印度吞併的先例。
無論不丹還是尼泊爾,都非常擔心被印度吞併,因為上世紀70年代印度就悍然吞併了錫金國,如今錫金成了印度的一個邦。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未來沒有大國為兩國撐腰,印度吞併兩國是早晚的事。而如果真想避免被印度吞併,兩國深知中國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得罪中國站在印度一邊非常不明智,未來印度真的實施對兩國吞併計劃,中國如果不出手兩國將無還手之力。對這一點,兩國非常清楚。

三、兩國受制於印度是迫於無奈,而中國是他們唯一改變現狀的機會。
不丹和尼泊爾兩國受制於印度完全是迫於無奈。由於中國西藏地處西藏高原,雖然中國和尼泊爾、不丹是鄰國,但西藏人煙稀少、經濟非常落後,兩國與中國的交通也不便利,在這種情況下兩國的政治、經濟、民生基本完全依賴印度。兩國不是不想改變,只是苦於沒有機會。
然而,現在機會終於來了,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要把基礎設施從西藏西部修到不丹和尼泊爾,兩國終於盼到了出頭之日,他們怎麼可能反對中國修基礎設施呢?又怎麼可能站在印度一邊呢?當看到所謂南亞問題研究專家說不丹外長訪問印度將站在印度一邊感覺很啞然,事實是不丹只是表達了「事不關己」的態度。

四、相比印度,中國沒有吞併尼泊爾和不丹的主觀願望和意圖。
印度有吞併尼泊爾和不但的主觀願望,原因有三個:一個是印度雖然被殖民一兩百年,但自己一直是殖民主義思想,總想搞擴張;二是印度西部與東部中間聯通的西里古里走廊太窄,印度對東北部的地區控制力較弱,印度擔心這裡的分離主義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試圖通過吞併兩國來拓展自己的戰略空間;三是印度吞併兩國將會在未來和中國的爭議領土的博弈中處於更加主動的位置。
與印度相比,中國則沒有這樣的主觀願望,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從來沒有殖民擴張的思維邏輯,哪怕在利益上來說中國也沒有這樣的主觀願望。相比尼泊爾和不丹,中國西藏領土比兩國領土加起來大得多得多,而且考慮到兩國與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太遠又隔着青藏高原,這根本就是得不償失的事。莫說讓中國強行吞併,就是他們要求加入中國,中國估計也得認真掂量掂量。
所以,相比印度,中國對尼泊爾和不丹來說要安全得多。

五、中國是兩國未來發展的戰略機遇。
印度這個國家,沒有經歷過基礎工業化,未來又有了《巴黎協定》,印度的發展其實已經被戴上了緊箍咒。很多人認為印度將來的發展會直逼中國,這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印度人口那麼多卻沒有基礎工業化,哪來那麼多就業崗位?沒有工業支撐,那麼巨量的人口怎麼發展出分工更細的強大服務業、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的相關行業?沒有這兩步,怎麼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這一切,在被限制了碳排放的未來,印度又怎麼搞?所以,印度想在發展方面追上中國,基本不太可能。
所以,對尼泊爾和不丹來說,中國才是他們的戰略機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才是他們未來的發展之路。面對這樣的機遇,他們怎麼可能自絕未來而站在印度一邊?
不丹、尼泊爾不站在印度一邊,印度在國際上就沒辦法拿到道德制高點,那麼其侵入中國領土如此長時間就已經表明中國做了最大程度的剋制,將來中國無論做怎麼樣的選擇,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說不出來什麼,哪怕西方國家支持印度也是有限的和相對低調的。所以,不要小看不丹和尼泊爾的「中立」,他們中立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了,這對中國在對印輿論戰上有很大好處。
不過,印度到現在並沒有罷手的意思。據環球網轉引印度媒體的報道稱,印度不但一直在向中印邊境增兵並提高警戒水平,在剛剛舉行的兩國少將級別的高層國旗會談上(中印國旗會談是中印兩國商定的定期進行磋商的會議,旨在解決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產生的摩擦),雙方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中方要求印方立即撤軍,而印方則要求中國應首先移除設備。

其實,事情到這個地步,中國已經仁至義盡,現在的問題在於印度已經鐵了心和中國杠到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主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考慮到中印關係大局、考慮到印度只是想阻止修路,所以一直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剋制,但克制不意味着沒有底線。所以,當外交手段用盡、雙方根本無法溝通的情況下,下最後通牒,採取終極手段就是不得已的選擇了。而根據印媒的消息,印軍雖然嘴上喊着和平,但一方面不撤軍,另一方面又做着戰爭準備,對中國來說可能也就意味着必須做好最壞打算了,即一旦中國用強而印度反抗,中國要做好局部較大規模戰爭的準備,因為印度在中印邊境的兵力部署很重。

當然,印度有所準備,中國也準備幾個月了,一旦中國認為時機合適出手,那麼印度就將面臨著沉重打擊。雙方一旦大打,印度可能不僅僅面臨重創的問題,而是面臨著分裂和丟領土的問題。

正所謂不作不死,印度正奔跑在作死的路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