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華苓的小說《桑青與桃紅》,因兩岸三地的政治氣候各不相同,結果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版本。哪怕寫作形式只是小說,哪怕產自女子之手,華語人身體與言論自由同樣難有保障。
曹雪芹的《紅樓夢》,現存的八十回本,據說有十一種之多。每一種長度都參差不齊,文字也互有出入。這是因為在文網嚴密、俗世苛責的時代,小說出版受阻,但又禁不住人們的喜愛,所以出現了眾多的私下手抄本。在抄本流傳中,加入了讀者的筆誤、更改、發展,所以又出現了不同的版本。
二十世紀後半期,雖然出版業與言論環境都已不是清朝時候可比,但依舊有文化的禁區。聶華苓的小說《桑青與桃紅》,便因為兩岸三地的政治氣候各不相同,結果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版本。台灣《印刻文學生活志》近日發表文章《冊頁流轉》,細述《桑青與桃紅》的版本流轉命運,感慨「書籍與書中人一樣,共同見證作為華語人的悲哀」。文章如下:
冊頁流轉:聶華苓小說《桑青與桃紅》
應鳳凰/文
一本書冊,不同版本流轉於中港台三地。
書籍和人一樣,各有流離的生命史。版本變遷,內容隨之差異:從被禁、被刪到終於能以全貌完整出版,「桑書」果然歷盡滄桑。用作者的話:它有大刀亂砍的版本,有小刀修剪的版本,有一字不漏的版本。此書流浪於兩岸三地,由「出版那一刻的政治氣候」,決定版本的命運。
鐫刻半生從東方到西方的「流亡」經歷,《桑青與桃紅》以近代中國政治動亂為小說背景。不料書籍與書中人一樣,共同見證作為華語人的悲哀──中文書寫:哪怕寫作形式只是小說,哪怕產自女子之手,華語人身體與言論自由同樣難有保障。難怪初版序言,題目取作「浪子的悲歌」。
小說另一特點是出色的「寫作形式」,聶華苓嘗試用戲劇手法講故事。 「桑青」、「桃紅」是同一女主角的名字,代表她兩種身分,也展示她人格分裂的過程。小說時空背景跨度很大,從抗日、內戰、遷台,一直寫到美國,作者用四個場景片段,就像一出四幕劇,演一位女性知識分子如何最後走上人格分裂的悲劇。
故事開始時她是「桑青」,一個逃家的純真少女流亡學生,到故事結尾她變成「桃紅」,一個什麼都不在乎的縱慾狂人,從美國中西部遊蕩到紐約。既然桑青與桃紅是一人的「兩種變貌」,作者便採用「分裂」的形式與手法──桑青的故事和桃紅的故事雙線並行。桑青追求自由,桃紅卻在沒有社會責任也沒有倫理約束的自由中精神崩潰了。
聶華苓一九六四年從台灣到美國,初稿完成於一九七O年。聯副主編是同時經營皇冠雜誌的平鑫濤,積極爭取小說到「聯合報副刊」連載。這部長篇最早中文版因此是在台北報紙發表的。想不到才刊登一半便硬生生給腰斬,主編再三致歉。
此時香港《明報月刊》張開歡迎的手臂:台灣不能刊,我們能。桑書於是在香港雜誌首次全文完整刊畢,一九七六年由香港友聯印行全球第一版。台灣繁體字版則遠落在大陸版、英文版、匈牙利版之後,直到一九八八年才正式成書上市。
當然,一九八O年最早在北京印行的簡體字版,被編輯大刀闊斧地刪節,以至原來三百頁的書只剩下一百多頁,外形在各版中顯得最為輕薄短小。
作者的委屈,很難不在書序裡傳達出來。聶華苓說:我不懂任何「主義」,我也不懂任何「意識」和流派。我所奉行的是藝術的要求:藝術要求怎麼寫法,我就怎麼寫法。作者說,她追求的目標是寫「人」。
有意要「超越地域、超越文化、超越政治」,然而她越是想躲開政治,政治越是纏上她。《桑青與桃紅》中文各版滄桑流離,作者形容它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幸好八○年代以後出的都是完整版:台灣一九八八年由「漢藝色研」推出的《桑青與桃紅》由李蕭錕設計封面,類花布造型精緻典雅,是作者私下很喜愛的一款。一九九七年再出時報版,列為「新人間叢書」第二號,封面長髮裸女是雷驤的插畫。唯此版附有白先勇、李歐梵的短評。中港台一起算,這是第七個版本。
時報版封面說這書:「流放海外二十餘載,像一個世紀性的漂泊者」。實體書出版旅程,反映海峽兩岸政治風雲變化,內容主題在不同年代也顯現不同意義。七○年代初上市被腰斬刪節,似乎偏向政治性,然而於學院或寫作圈,它的敘事技巧與心理剖析,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特色,技巧上深具前衛性。
到了八○年代,它被視作探討女性心理的開山之作,九○年代更成為美國大學亞洲或東方語文系的教科書參考書。華人的認同、離散成為熱門議題時,《桑青與桃紅》便由原先探討的「女性主義」跨一步走進「Diaspora」(流放文學)的研究領域。
英文版曾於一九九○年獲得美國書卷獎,有一九八八年和一九九八年的紐約市立大學版。由於被美國幾家大學東亞系選做教材,至今未曾斷版,每隔半年作者都能收到從出版社寄來的版稅支票,反而是中文版絕版了。
作者曾把這本書的流浪與流轉,看成一場戲──觀眾對它喝采也好,批判也好,滿場也好,冷場也好,都是戲!前面說了,書籍和人一樣,都有流離的生命史,難怪聶華苓說:「這豈不也就是我一生的戲?」
《桑青與桃紅》中文各版一覽表:
1.香港:友聯出版社,1976
2.北京:青年出版社,1980
3.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86
4.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88
5.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6.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7
7.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
8.香港:明報月刊、新加坡青年書局聯合出版,2009
(更多內容請見印刻雜誌93期五月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