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為啥不行?院士:我們太想明天就成功

「中興」事件激起的輿論漣漪逐漸散去,但因之而起的思考與行動並未停止。


近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邀請國內芯片半導體行業頂級專家,就發展「中國芯」進行了一場深度研討,會場之上,不乏真知灼見、肺腑之言。其中,着眼於先發國家經驗、行業發展規律,中國科學院一位院士一針見血地指出,「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太想明天就成功。」

話雖淺白,卻道出了厚積薄發之理。近些年,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也正是如此,「中興」事件前所未有地刺痛了國人,激發出補齊短板、加緊攻關的社會熱情,輿論場上甚至出現了 5 年拿下芯片的聲音。急切之心不難理解,但芯片製造技術十分精細,對設備及材料等核心環節的要求可謂苛刻。

放眼望去,世界上的芯片強國,基本上也是半導體設備強國,配套着完備的上下游產業。而這無疑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積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生產芯片的硅谷,形成至今已有近百年。反觀中國,半導體裝備在全球的份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人工智能芯片行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在上下游產業均相對薄弱的現實背景下,實現芯片的單點突破,難度可以想見,實在是急不得也急不來。

十年磨劍方有一朝驚艷,中國對此亦有深刻體會。

如今,「復興號」高鐵馳騁祖國大地,這距鄧小平搭乘日本新幹線時「催人跑」的感慨已有 40 年;國產航母完成甲板直升機起降,這離劉華清將軍參觀美國航母時踮腳觀察的場景已有 30 多年;FAST 天眼讓仰望星空更加真切,這離南仁東在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咱們也建一個」的設想已逾 24 年 ……

細細數來,近年每一項看似突然出現的「高精尖」突破,無不早早就在歷史深處埋下了伏筆,啟動了車輪,無不依託於相關產業的整體進步,無不凝結着一代代科研人員的接續奮鬥。正如那句網絡流行語所言,「你必須拼盡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其實所有的創新盛果期,都得益於早早播種、辛勤耕耘;所有彎道超車的奇迹,都來源於埋頭苦幹、長期積累。

毋庸諱言,在你我腳下這片土地上,充斥着追趕世界潮流的時間焦慮。和時間賽跑、時間就是金錢、更高更快更強 …… 「快」幾乎是生活中永不過時的主題詞,也正是歸功於這種對「快」的執著,中國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兩三百年的發展歷程,滄桑巨變令世界驚嘆,也讓國人倍感自信。

然而,在全力追趕的進程之中,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某些急於求成的浮躁心態。比如在今天還有人以純粹的商業邏輯認為「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即便自造也要「大幹快上」。

但「中國芯」的尷尬提醒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發展規律,更加嫻熟地把握「快」與「慢」的辯證關係。「快」,強調的是一種發展的緊迫感;「慢」,強調的是對客觀規律的尊重。欲速則不達,在關乎命脈的領域,只有選擇那條慢一點難一點卻更堅實的路,在戰略上只爭朝夕、堅定信心,戰術上腳踏實地、久久為功,這才是真正的捷徑,這才能夠避免形式主義和核心技術空心化。

「世界上沒有事情是明天就能成功的」,疾馳數十年的中國尤須深刻領會「慢」的哲學。強調慢,並非意味着甘落人後,硬生生地將發展速度拉低,而是以「降速」換「提質」,用更多時間去彌補那些快節奏發展進程中留下的欠賬。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局限於芯片等技術領域。

比如,在民生領域,好醫院、好學校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已聞名世界,但優質資源的均等化尚未實現;在城市發展方面,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精細化治理卻未滲透超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可見,相對「面子」更多是「裡子」的問題;相對已經實現了追趕的領域,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當此之時,發展的筆法當從「潑墨寫意」,轉變為「工筆勾勒」,實現由表及裡、由點及面的徹底更新,完成一幅「巧密而精細」的生動圖景。

慢一些,有時會更快。新時代的中國,發展依舊是第一要務。只是在急速向前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清醒,時刻把握好快與慢、難與易的辯證法。這不只關乎”等等靈魂”的詩意,更是遵從成長規律所必需的智慧。選擇正確的道路,心懷緊迫感,腳步穩一些,中國定能變得更強、走得更遠。■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