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發推:「歐盟多年來在貿易上佔美國的便宜。很快就將停止!」
鑒於世貿組織作出了歐盟的補貼「對美國造成了不利影響」的裁決,美國「如今將對110億美元的歐盟產品徵收關稅!歐盟多年來在貿易上佔了美國的便宜。這種現象很快就要結束了!」
而就在特朗普發推前的10小時,美國已經宣布擬對價值110億美元歐盟商品加徵關稅。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就在一年前,特朗普也曾如此這般的招呼過中國。甚至對歐洲,特朗普在去年也發出過威脅,揚言要對其汽車工業開刀,只不過後來歐盟做出一定讓步,美國這才鬆了手。
本以為這茬就這麼過去了,但美國卻反了悔——雖然特朗普在對中國時已經有此前科,但沒曾想對歐洲這個盟友,也是一個德行。
特朗普為什麼要重新挑起美歐貿易戰?
直接的觸動是空客與波音之爭。美國一直聲稱,由於歐盟對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提供補貼,導致自家的波音遭到了不公平競爭。去年5月時,WTO也曾作出過一項利於美國的裁決,這就讓美國師出有名。而據美國評估,歐盟對空客公司的補貼令美國經濟每年遭受約110億美元的損失,對此美國這次列出了14頁的關稅清單,涵蓋110億美元商品。
鑒於波音為代表的飛機製造業在當下美國實體工業中的支柱性地位,空客又是波音在全球的唯一競爭對手,特朗普既然重振美國製造,對空客下手本來就是早晚的事。
而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737MAX8墜機事件,又迫使美國加速進程。現在737MAX8操作系統故障已經是坐實,接下來波音公司勢必要賠償各方損失、對現有機型進行升級改裝,除此之外,還得承受訂單被取消、公司形象嚴重受損——這一圈整下來,縱使波音不至於over,但傷筋動骨在所難免。而空客作為唯一替代者,必然在此過程中大受其益。這種情況下,動用國家力量打壓空客,以挽救波音,穩住美國飛機製造業陣腳,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外部條件也已具備。對華博弈已經接近尾聲,美國也可以騰出手來,將目光對準歐日這兩塊肥肉。
當然,這都不是根本原因。前者只能算是導火索和由頭,後者也只是外部環境而已。美國之所以會發起對歐貿易戰,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特朗普的執政思路和目標。
首先我們來說思路。特朗普執政思路是什麼?其實不管是貿易保護也好,重塑全球經貿規則也罷,剖開現象看本質,就一句話:憑藉美國的霸主地位和唯一超級大國硬實力,逼全球交保護費,吸全世界的血。而放眼世界,血量豐厚,能夠讓美國吃的飽的,也無非就是中歐日等寥寥數家。所以,歐洲天然就是美國的目標。
但歐洲似乎並不這麼認為。在歐洲看來,雖然自己確實是血牛,但血牛並不只有自己一頭,亞歐大陸彼岸的中國,無疑更對美國的胃口。中歐經濟體量差不多,但無論是政治、意識形態還是文化、種族,他都跟美國有着結構性的衝突——而自己則在這些方面跟美國是同一戰線。所以歐洲認為似乎可以禍水東引,以中國來填美國的胃口,藉此逃過一劫。
基於這種邏輯,在去年中美博弈之初,歐洲非常堅決的拒絕了中國方面合作抗美的試探性建議,甚至有與美國合作,一起施壓中國的想法。
當然,這種想法沒有成功。至於為什麼沒有成功,除了來自中國的外交努力和利益掣肘,以及歐洲內部未形成共識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似乎美國對此也興趣不大。
美國為什麼對聯歐逼華興趣不大?其實這涉及到特朗普的執政目標。
特朗普的執政目標是什麼?很簡單就一句話——“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那麼,怎麼才能“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這個途徑有很多——包括遏制中國這個戰略競爭對手,也是其中一環。但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麼:是讓美國自身更富裕、進而更強大。說通俗點,就是讓美國撈到足夠的錢!
如何讓美國人有足夠的錢?辦法我們前面已經說了——全球吸血。而最主要的三頭血牛,就是中歐日。
如果特朗破聯合歐洲來對付中國,這個理論上不是不可以。但一旦這麼選擇,意味着特朗破不僅不能再從歐洲吸血,反而要將可能從中國手上拿到的利益,跟歐洲共享。再考慮到如果選擇跟歐洲合作,那日本也沒道理不納入,所以日本也會享受歐洲的同等待遇。
這就麻煩了。中國雖是血牛,但光這一頭,潛在收益是有限的。同意歐日入伙,不僅可能的收益要一分為三,同時美國還必須放棄對這兩頭血牛的吸血計劃。這麼一算下來,美國最後能得到的實際利益,遠遠不足以餵飽特朗普。雖然相對於美國單幹,與歐日合作有可能逼中國做出更大妥協,但這種增量,肯定遠不足以彌補特朗普放棄收割日歐,還要跟他們分攤收益的損失。
經過這番利益計算,特朗普的選擇就很明顯了,雖然與歐日合作,還有遏制中國這個戰略競爭對手的好處。但這種好處只是外因而已。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關鍵。相較於讓中國受更多的損失,特朗普更希望從全球收割到更多的利益。
特朗普的這種選擇,也是有其依據的。作為民粹總統,特朗普對民意高度依賴。而美國選民的一貫風格,就是對內部的關心遠高於外部。當年老布什一手瓦解了蘇聯,率領美國贏得冷戰,坐擁這麼大的歷史功績,結果卻就是因為經濟方面表現不是太好,而在92年大選中輸給了初出茅廬的克林頓,喪失了連任機會。
有這樣的經驗教訓擺在眼前,特朗普在更大程度遏制中國和更大程度收割利益,這二者之間如何做選,可以說是一目了然的。
既然特朗普選擇收割全球,那他當然更傾向於美國自己單幹。這樣雖然從中國方面獲得的利益可能要相對少點,但這點損失,他可以從歐洲和日本那裡十倍百倍的拿回來。
當然,這麼做也有一個風險,就是萬一中歐日來一出合縱抗美,特朗普就有可能雞飛蛋打。
但這其實是做不到的。日本就不說了,它本來就被美國高度鉗制,轉圜空間有限。至於歐洲,雖然現在很多人事後諸葛亮,對當初歐洲拒絕跟中國合作之舉大加嘲諷。但實際上,現在的歐洲,確實不具備與中國合作,在經濟方面合縱拒美的條件。
之所以這麼說,除了前文中提到的,歐洲在政治、意識形態、文化、種族方面與美一致,跟中國存在巨大差異乃至衝突,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歐盟根本不是一個國家,而僅僅是一個主權國家聯盟。
這是很重要的。畢竟國際間交往,講究的是利字當先。雖然歐洲在其他方面跟美國同氣連枝,跟中國卻極不對付,但在重大利益威脅面前,它也並非不能在經濟方面,跟中國合作一把——就像二戰時,面對納粹的挑戰,蘇聯和西方這對生死冤家,就站在了一起。
但歐洲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前提,既它能在內部就此達成一致意見——這種共識的形成,要麼就是有一個強大的中樞權力,對此強行主導推動,要麼就是朝野能對此在思想認識方面達成共識。
但這是歐洲做不到的。歐盟的鬆散結構,決定了它從來就不存在強勢中樞;而歐洲長期以來與美國形成的各種親密關係,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文化對中國的巨大偏見和戒意,又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在朝野這麼寬廣的層面,讓大家轉過這個大彎,在聯華拒美這種顛覆傳統認知的事情上頭達成普遍共識。
總而言之,在去年那個時間段,歐洲缺乏與華深度聯合的內部基礎(不過這一次挨刀后,基礎就會夯實多了)。雖然它(包括)可以在某些領域和細分層面,與中國進行一些合作。但宏觀層面的合縱,條件是不具備的。在看透了歐洲的本質後,特朗普自然可以放心大膽的單幹。
現在,中美談判已近尾聲。這事既然已了,那接下來,特朗普自然會將目光對準歐洲和日本——美歐貿易戰,以及美日貿易談判也就此拉開帷幕。歐日因為自己的內部原因,在去年放棄了與中國合作的機會。現在中國已經憑自己之力脫身,自然也不可能替他們出頭。沒了中國這個美國最難搞的競爭對手,光憑歐日兩個小弟弟,在美國大哥面前想不大出血,那肯定是不可能了。
當然,吃一塹長一智,經此一事,歐洲對中美二者的認知,總算是發生了巨大改變。近期中歐之間的熱絡交流,就明顯反映出這種變化。雖然這並不能幫歐洲逃過美國的這一刀,但至少有了這個基礎,下一次美國再想故技重施時,歐洲人想的,肯定會比去年更明白。這也算是亡羊補牢尤時未晚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