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地部隊來,一些軍迷可能都會想起二戰時德軍的「雪絨花」部隊。而不太關注二戰史,但對現代軍事感興趣的朋友也都聽說過印度的山地部隊,畢竟印軍的「山地部隊」以規模而論,是全球最大的。
因此在網絡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言論:印軍山地部隊規模那麼大,裝備如何精良,訓練如何有素,戰力如何強悍云云。但實際上這些言論中,除了規模大之外都是吹出來的,印度軍隊的山地師與通俗意義上的山地精銳部隊是不能划等號的。
印度陸軍前參謀長約金德·賈斯萬特·辛格就曾激憤於印度山地部隊缺乏戰鬥熱情,官兵上下瀰漫著嚴重的雇傭氣氛,毫不客氣地將山地兵稱為「低級耗材」。
在通俗語境下,山地部隊指訓練有素,專用於高山作戰的精銳之師;但印軍的山地部隊雖然駐紮在山地,設想的作戰地域也是高寒山地,但其兵員素質、裝備水平、訓練程度卻遠不可與前者相提並論。
印軍的山地部隊實為駐紮在山地的低配版輕步兵守備部隊,其在印度陸軍中的受重視程度次於裝甲師、炮兵師、平原步兵師、步兵師,居於最末位。
就現在能搜集到的情況,我們也對印度陸軍的山地部隊進行剖析。因為畢竟涉及到印軍的具體編製,其中有部分信息未必一定準確或者也有別的說法,我們儘可能為大家求證比較真實的情況,但若有錯漏的話,還望大家海涵。
印度陸軍目前已經編成的山地師一共有12個,其中有9個為東部軍區所轄部隊,具體編製和番號為:
陸軍第3軍,下轄第2山地師、第56山地師、第57山地師;
陸軍第4軍,下轄第5山地師、第21山地師、第71山地師;
陸軍第33軍,下轄第17山地師、第20山地師、第27山地師;
此外,北部軍區陸軍第14軍下轄第8山地師、第15軍下轄第28山地師、西南軍區第1軍下轄第6山地師。
以上是印度陸軍已經編成的12個山地師,其中大部分部署在東部,其餘則在西北部部署(另有一說是第3軍只有1個山地師,而北部軍區第16軍有1個39山地師)。
同時印度陸軍近些年極力打造的第17山地軍,原計劃下轄第59山地師和第72山地師,如果這兩個師全部組建完成的話,那麼印軍將有14個山地師。而除了師級建制的山地部隊外,印軍中另有部分獨立的山地旅級部隊。
拋開其中不能確定的部分,印軍中保留10多個山地師部隊的結論還是可以下的,這將近20萬人的山地部隊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家常備軍的數量了。
印度軍隊的山地師編製體系為師——旅——營——連(若全部以山地師組成的軍可視為山地軍),每個山地師通常轄3個山地旅、1個炮兵旅以及工兵、通訊等輔助部隊,每個師的滿編兵力約1.5到1.7萬人。
印軍的山地師中沒有裝甲部隊,師屬炮兵是主要的火力支援單位,我們也就此談一下印軍的炮兵旅情況。
在印度軍隊中,炮兵旅之下下轄若干炮兵團,由於歷史習慣,其炮兵團的實力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炮兵營,通常轄3個炮兵連,裝備18門炮。
其裝備身管火炮的炮兵團有三類,一類是裝備FH77B式155毫米炮、M46式130毫米加農炮和M46升級來的155毫米炮的中炮團;一類是裝備IFG/LFG式105毫米炮的野戰炮團;還有一類是裝備AM50式120毫米迫擊炮的輕炮團。
印軍裝備火箭炮的炮兵團也有三類,分別裝備俄制龍捲風火箭炮、國產皮納卡火箭炮和冰雹火箭炮,射程由遠及近。
不過印軍中火箭炮裝備量很少,其主要與中炮團一起裝備於印軍炮兵師所屬部隊中。
而印軍的軍屬炮兵旅通常裝備1個中炮團及若干野炮團,而在印軍的山地師所屬炮兵旅中,理論上有1個中炮團的編製,但由於印軍中FH77B及M46升級的155炮僅有不到400門,輪不到山地師炮兵大量裝備,以至於後者絕大多數是配置IFG/LFG式105毫米野戰炮團或者是AM50式120毫米迫擊炮團。
IFG是1970年代印度在英式L13榴彈炮基礎上的改進版本,而LFG則是印度在英式L118榴彈炮基礎上的本土版本,兩種炮都是105毫米式牽引炮,最多只能打11公里,但這卻是印度山地師級炮兵的主力。
而AM50式迫擊炮屬於大口徑迫擊炮,拆卸后可通過騾馬機動,也可通過印度陸軍裝備的「印度豹」直升機吊運,比較適合山地作戰,故而被印軍山地部隊所重視。
因為印軍山地部隊沒有多少重裝備,師屬炮兵是極其重要的火力支援,因此我們予以較為詳盡的介紹。
而印軍1個山地師中,除了這個山地炮兵旅外,就是那3個山地步兵旅了。
印度陸軍的山地步兵旅最強的旅屬支援火力是AM50式120毫米迫擊炮,此外山地旅下轄3個山地步兵營以及團屬等勤務支援等單位,滿編兵力為3000多人。
而作為印度陸軍山地旅基層戰力的山地步兵營,每個營的滿編兵力約700人,下屬4個步兵連及直屬連,營屬支援火力為81毫米迫擊炮和榴彈發射器;步兵連的主要支援火力為無後坐力炮、火箭筒、51毫米迫擊炮等。
在兵力投送方面,按常規來講印軍山地部隊是卡車機動的,但由於其規模大,而印軍編製內的卡車數量不夠,因此在大規模作戰中無法保證所有部隊都可乘車機動。而在平時,山地部隊編製內的卡車主要用於後勤補給,若無需要的話,山地部隊大都是就地駐訓,整建制拉動的機會很少,實際就是要點守備軍。
1962年之戰中,印軍深受二線部隊調兵不及且後勤補給困難之痛,因此以大批山地部隊前置部署,同時在距離邊境幾十公里內有大量物資儲備點,以重兵處處布防的姿態來獲得安全感和心理優勢。
按照印度軍隊的作戰理論,山地部隊是具備集中作戰能力的,但現實是山地部隊如撒胡椒面一樣處處守山頭、要點,根本就難以收攏起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很大。
由於訓練經費有限,印度的山地師中只有一小部分保持了較高水平的戰備,其餘訓練程度則層次不齊,質量難以保證。
至於不少網友所提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其實並非山地師所配置的,甚至也不是山地軍,乃至整個印度陸軍的裝備。
印度目前採購了22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但都是空軍版本,裝備了2個空軍中隊,第一個中隊在西北部部署,第二個中隊預計部署於東北部,但目前裝備還沒有到位。
印度陸軍目前僅訂購了6架阿帕奇直升機,什麼時候到位也是遙遙無期,而且原則上印度陸軍不得擁有5噸以上直升機,因此後續列裝阿帕奇前景也不是很樂觀。
至於M777榴彈炮,印度一共採購了145門,可裝備8個炮兵團(營)。而印軍中山地師的數量就超過了10個,因此,這種火炮按照管理還是會裝備到炮兵師或軍屬炮兵旅中,可能只有極個別重點的山地師才能分得一杯羹。
即便如此,M777隻有跟直升機結合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僅就該火炮本身來說由於過分強調重量,而導致性能平平無奇。但能弔掛M777的支奴干也在空軍手中,這對於平時及戰時印度陸軍的吊炮操作是個麻煩。
而在印度東部軍區的幾個軍中,也有少量的FH77B式155毫米榴彈炮,該炮服役已經30多年時間了,如今還能使用也是不容易,當然這是在拆掉了很多同類火炮湊零件前提之上的。
至於裝甲力量,印度整個東部軍區只有1個直屬坦克團,因為印軍現在裝備的T72、T90和阿瓊式坦克都不太適合東部地區的環境,因此長期以來裝備也較少,印軍的裝甲力量主要集結於新德里到巴基斯坦邊境地區。
印度深知自身山地部隊的劣勢,但舊有的陸軍體制很難改革,故而在2013年決定耗巨資新建一個打擊軍,正式番號是第17山地打擊軍。
在第17軍之前,印度陸軍的13個軍中一共有3個打擊軍,分別是第1軍、第2軍和第21軍。凡列入打擊軍序列內的部隊,都強化了炮兵、裝甲力量,同時建制內的步兵部隊機械化程度也較高,具備較強的機動和進攻能力。
第17山地打擊軍計劃列編2個山地師、2個裝甲旅、1個炮兵師及大量附屬部隊,滿編兵力高達9萬人。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經費原因第17軍編製一度被壓縮到了3.5萬人,後來一度有所恢復但也遠低於9萬人。
目前第17軍的部隊仍未全部到位,其也不具備實際戰力,而按照目前該部的配置來看,實際也難以擔當山地打擊的重任。
因此總的來說,印度名義上的山地部隊有很多,但是其裝備極其落後,訓練也平平無奇,甚至絕大多數山地部隊都在低海拔地區駐訓,常年在高海拔部署的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由於裝備的限制,印度山地部隊基本不具備進攻能力,而且自身因防空能力近乎於零,反裝甲能力也近乎於零,對於空軍及裝甲部隊的打擊幾乎無還手之力。在遠程火力的打擊下,印軍山地部隊重兵集團蝟集,容易被集群式消滅,其自身火力打擊範圍有限,也很難反制對手的遠程火力。
因此,印軍山地部隊是空有數量,而無質量,實在是難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精銳山地部隊相提並論的。相較於網絡上對印度山地部隊的吹噓來說,在文章開始辛格將軍的定論顯然是更恰如其分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