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可能:印度增兵根本不為進攻,只是想……

縱橫十

本文將對印度在邊境挑事的目的,提出另一種思考,可能與主流思路不太相同,需要指出的是,這並非作者刻意的標新立異,而是想對印度從不同角度有一個更全面的思考。

印度在在外交方向不斷釋放緩和信號,但在軍事方向又動作不斷,又是增兵又是時而挑釁…

1、主流思路

對於印度這幾個月的挑釁,按主流思想來說,它的目的大致如下:

1, 為轉移國內視線而在邊境挑起事端;

2, 印度狂妄的民族主義,自認為能擊敗中國;

3, 想乘美國加緊遏制中國之時趁火打劫,想抓住機遇來蠶食中國領土;

4, 印度是美國的「槍」,其背後有美國影子;

……

這些觀點一直也是作者在書寫的,查看我們歷史文章便會有詳細瞭解。

只不過,在這些觀點背後,始終有一些疑惑難以解釋,不太符合常理,下面就說說作者的另一種思考。

2、不合常理

印度在邊境挑事,始終有一些不容易解釋的東西。

第一:自身情況十分糟糕,非要搞得自身內憂外患?

我們來看看印度的一些現狀:

疫情:每天新增10來萬,最新數據顯示,印度再創歷史記錄,單日新增達到了11萬多,這可以說是相當嚴重了,而且印度直接奔500萬的數字,恐怕只是真實情況的冰山一角;

經濟:印度Q2經濟暴跌23.9%,按這疫情,接下來的印度經濟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

失業:別國失業都是以百萬計,美國最嚴重也只以千萬計,印度直接以「億」計,失業人數高達1.21億;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如果去發動一場幾十萬人的大戰,它不論是經濟還是社會,都承受不了。要知道現代戰爭都是超級費錢的,本來經濟就不好,你還到外面去打仗,這不是想自殺麼?更何況,印度疫情洶湧,其社會也難以去承受一場幾十萬人的戰爭。

這麼簡單的道理,莫迪不應該不懂,但印度卻積極在邊境挑事,這便是不合常理的地方之一。

第二,輕率挑釁一個實力遠超自身的中國

就算不是專業人士,就算不知道中印實際差距,但印度普通人也應該知道,中國軍費是印度的3倍,GDP是印度的5倍,以自己的弱小去挑戰別人的強大,感覺印度就像「平頭哥」,碰到誰都敢幹一下。

然而,印度畢竟是一個大國,不是動物,所以印度的行為也不太符合常理。

當然,有一種合理解釋,那就是印度狂妄到了極點,非常自負,堅信能搞得過中國,這種解釋能說得通,只是有些違和。

第三,以不濟的實力,同時面臨中巴兩個核大國

印度一旦找上中國,它所面臨的決不只是中國一家,必然面臨的是中巴兩國的共同打擊。

這樣的戰事,以美國的經濟與軍事力量,也許能夠應付得了,但印度當下,且不說它正處於疫情與經濟的困難時期,就算是一個完全健康的印度,它也不可能應付得了。

然而,印度就是在自身疫情非常嚴重、經濟嚴重下滑、失業超級多的情況下,對中巴兩個核大國展開挑釁,在自身根本不足以支撐兩線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印度還在邊境陳兵幾十萬,這也是令人難以想通的地方。

大量資源買武器與對峙卻不抗疫,不合常理。像類似不合常理之處,其實還有一些,限於篇幅就不全部列舉出來。

3、新思路

上述不合常規之處,唯一的解釋就是印度的腦迴路太奇葩,不能以常理度之,這種解釋,或許是真,但更多只是一種調侃。鑒於此,作者提出另一種可能性:印度在邊境增兵、在邊境挑事,其實不為進攻,而是在「以攻為守」,它實際上是在以凶悍之姿行防守之實,防禦中巴兩國,防止這兩國乘它國內困難之機,對它發難。

我們都應該知道《三國演義》,也知道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之恩,即使在劉備死後,依然不斷北伐,以完成劉備的遺願,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東西。

還有一點,也是很多人不理解的,那便是蜀國定國後,為何諸葛亮非要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不但沒什麼收穫,反而耗空了蜀國財政,在很多人看來,它最應該做的是休生養息,富國強兵,等自己發達了,等天下有變之時,再圖攻魏。

這麼簡單的道理,身為歷史上傑出軍事家、政治家的諸葛亮又豈會不知?

真實情況是,當時天下15個州,北魏就佔據了11個多州,蜀國只佔了益州1個多一點,剩下的就是東吳的。

所以從體量來看,蜀國完全不是魏國的對手。

在這種現狀之下,蜀國不發展還好點,越發展魏蜀之間的差距將會越大,而且蜀國不打魏國,北魏也會來打蜀國,後者根本扛不住,早晚會玩完。

於是,諸葛亮就只能不斷北伐,不斷進攻魏國,讓魏國處於防守狀態而不攻蜀,實現諸葛亮的「以攻為守」,為蜀國多爭取一些存在時間。

再回到現在,印度這種國家,也有點心術不正。

早前中國在疫情困難時,印度是一片幸災樂禍,認為中國完了,至少會因疫情一蹶不振;在此期間,它並沒有積極幫中國度過難關,而是落井下石,最明顯的兩個例子,一是不出口口罩給中國,二是積極遊說跨國資本,讓他們在中國疫情期間將在中國的產業鏈轉移到印度。

一個對別人心術不正之人,自然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它自己在困難時,自然也害怕別人會對自己落井下石。

當印度國內因疫情、經濟非常困難時,它自然也怕中巴兩國「乘你病、要你命」,於是它就以攻為守,不斷向邊境增兵幾十萬,甚至時不時的挑挑事,以凶悍之姿唬住對方,以進攻姿態讓對方進行防守,以達到讓中巴兩國不敢圍獵印度的目的,也達到自己的防守目的。

留意到另一點,印度6月中旬開始增兵挑事,那時候也正是印度解封後疫情開始大爆發的時間。

上述這種觀點,是作者鑒於印度不合常理的地方,提出的一種新的思考,這與主流認知有些不同,正確與否,但作參考,就當為全面認識中印事態而提供的一種新入口。

或許,印度在邊境搞的這些動作是一個復合動機,一為轉移國內視線,二為防守中巴圍獵,三是順便看看美國在中國東邊進展,假如有機會,幾十萬大軍說不定能蠶食中國領土,甚至實現自己的「麥克馬洪線」目標。

只是,不論印度出於何種目的,我們只需要堅持一條,那便是做好萬全準備,不惹事則罷,若是印度真的敢越線,它們得到的將會是雷霆一擊。

實際上,我們也根本不懼印度,印度兵力130萬,中國軍隊230萬,而且在武器、後勤、基建、經濟等各方面,也比印度強得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