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妖魔化中國 源於中國模式讓西方模式活不下去的恐懼

史論

可以說,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深深的惡意,本質上是對中國發展現狀的一種「無力感」,他們通過自身實力根本無法徹底擊敗中國,於是只好用各種各樣的「話語權」來噁心中國。

這種現象也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在最初的時候西方國家相對來說還比較「保守」,他們就是喜歡放大各種各樣的問題,從公關角度來考慮,這種方式似乎有點無懈可擊,一些小問題被放大了,也不太好反駁,根源就是這些問題也是確實存在的。

現在這些又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好,真的能被西方國家抓在手裡的把柄也越來越少,沒素材了,這些國家當然很生氣,從而開始了妖魔化之路。

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很多西方國家都冷眼看着中方如何防疫,在這種危急情況下,中方還是向世界提醒,不過這些國家熟視無睹,最終搞得自己灰頭土臉。

在很多問題上,西方國家並不了解真相,就會找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來詆毀中國,他們似乎不抹黑就不高興,說白了,這就是一種病態。而西方妖魔化中國的背後,是因為恐懼,中國模式讓西方模式活不下去了。

傲慢與偏見的背後,是人性的弱點

無論是什麼樣的事件,西方媒體似乎更加關注那些虛假性質的獵奇事件,污衊和造謠似乎早已是他們的慣用手段,他們需要的並不是「真實態度」,因此,他們對於我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也提不起絲毫興趣,那些中國獲得的成功,在報道上能省則省。

反之,他們需要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優越感,當西方民眾看到一些污衊中國的報導,他們一旦信以為真,就會有一種「中國真可憐」的感嘆,從而提高對於他們本國的認同感。

西方國家從航海年代開始,便確立了這種心理上的優越性,在他們眼裡,除了他們以外的文明都沒有什麼優越性。在這種歷史的影響下,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自己當年的工業文明依舊佔據着統治地位,所以也總是用一種偏見去概括客觀現象。

拿美國來舉例,冷戰後的三十年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是一種永恆,可跟中國漫長的文化長河來說,三十年不過是曇花一現的事情。

美國的歷史區區百餘年,他們沒有多少歷史可以回顧,所以必須將着眼點瞄準未來,在他們眼裡,有悠久文化的國家是非常恐怖的,一旦發生了危機,這些國家所具備的團結性是西方國家根本不具備的,這些從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便可看出端倪。

雖然污衊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不少年頭了,不過讓西方國家「性的弱點」真正被放大的,還是要從2008年那場轟動世界的金融危機說起。

在這以前,西方的經濟向來還不錯,因此信心十足,他們仍然主導着世界貿易和經濟秩序,這個時候,他們也並不認識中國是一個障礙。

自從金融危機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蕭條的市場,可此時的中國卻憑藉國家宏觀調控能力成功擺脫了危機,西方國家也不得不思考:一個不幫助西方國家平攤矛盾的國家,到底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分析,發現當今世界上最有能力、最具威脅的就是中國了。

改革開放僅僅幾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直接佔據世界首位,如今其不僅能在亞洲、乃至在全世界都能搶佔美蘇爭霸後留下的權力真空,過去那種西方世界在國際事務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格局也在被不斷打破。

為此,西方世界也形成了一種共識,就是要發動所有有生力量,來共同遏制中國的發展。

早在1993年的時候,《紐約時報》記者克里斯托夫便在《外交事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系統的講述了西方世界的「恐中」心理。

這篇文章中指出,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十幾年裡堪稱世界最快,並且在軍事預算上,中國也有了大量的增加。

要注意的是,中國也是核武器成員國,和周遭不少國家都有領土糾紛,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下去,中國很有可能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超越美國,到時候再想採取任何針對中國的策略,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讓人遺憾的是,西方世界總是「報喜不報憂」,他們只看到了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中國是為何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就算按照現實主義的說法,一個國家所能承受的屈辱也是有限的,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在不斷失去領土,民族自尊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作為整個東方最大的國家,在那一百年的時間裡,中國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尊重,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尊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們進行了幾十年的抗爭,又經過了幾十年基礎建設,才給改革開放打下了深厚基礎,所以幾十年的崛起過程看似不可能,實則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中國的崛起需要的也僅僅只是一個契機。

西方世界總是關注着東亞的局勢,在他們眼裡,關乎到他們利益的就是日本和中國。由於日本在二戰後已經成為西方的盟友,所以真正的麻煩就是中國。

解決麻煩無非就兩種方式:其一就是像美國進攻伊拉克那樣,以絕對的優勢取勝,最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其二就像當年對付蘇聯那樣,用強大的綜合國力將他們拖垮。

現實已經非常明白了,中國既不是伊拉克,也不是蘇聯。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第一年,美國就蠢蠢欲動,出兵朝鮮,結局有目共睹,歷史就擺在這裡,他們也不會重走老路;而和蘇聯那種畸形的發展對比,中國的發展可謂相當全面,而且貿易網絡遍布全球,一些國家雖然參與圍堵中國,可他們也完全沒有辦法和中國徹底斷了聯繫。

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其實也就是一種無力呻吟。假如你告訴一個英國人,說中國二線城市成都的地鐵修的比倫敦的地鐵還好,他們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肯定會嗤之以鼻,可那些從成都回去的英國人都知道現狀,只不過大部分人還是在一種固有的框架中跳不出來罷了。

其實,除了現實因素外,信仰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西方有着濃厚的宗教信仰根基,但是細究來看,他們的宗教總是帶着一種排他性,一旦有宗教之間想要融合,或者有什麼進一步的舉動,就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歷史上也因為這個原因爆發了無數次戰爭。

而中國古老的儒教、道教等都帶着一種天然的包容性,雖然到現在這些已經漸漸失去了蹤影,可他們的思想依舊有着影響力。

殖民歷史中的優勢讓他們養成了傲慢自大的思考習慣,到現在依舊沒有什麼改變,他們依舊看不起很多落後的亞非拉地區國家。

中國在近代史中也是他們殖民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就算是中國已經發達起來,可他們骨子裡還是不願看得起中國,說白了,這是在思想上逃避現實。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價值觀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國自古以來都講究「以和為貴」,我國也從未有過侵略戰爭,而西方國家在發展中養成的冒險精神,形成了「趨利」的特性,他們所謂的人權,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損害別國人權的基礎上。

這些問題的內核已經由來已久,可是真的引起西方國家密切注意,也就這幾十年的事情。

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首腦,在發展的過程中擊敗了多個國家,先是在二戰末期從英國手上接過了世界霸權,再用幾十年的冷戰摧毀了蘇聯大廈,面對後來日本的挑戰,美國僅僅也只用了一項經濟封鎖政策就把對手治得服服帖帖。

因此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為何美國能在一次次大國博弈中取勝,卻偏偏要妖魔化中國呢?

放到現在的原因,其實還是經濟發展的問題。從改革開放開始,一直到中國成功加入WTO,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採取了幾次收割,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美國終於意識到一個可怕的現實:中國的GDP將在不久後全面超越美國。

可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中國向世界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國家宏觀調控有着極大的作用。

中國有着充足的經濟實力和明智的經濟政策,蘇聯那樣的老路,是不會在中國出現的,中國的歷任決策者都非常重視經濟發展,將經濟當做社會發展的核心領域,就算是美國再怎麼樣威脅,中國都不會跟美國玩「軍備競賽」。

況且,中國也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經濟環境,這讓許多國家都喜歡跟中國做生意。

從模式上來看,美國的政治就是權力和資本的結合,比如某位總統候選人想要拉票,背後都有人支持,每次演講都會花掉一大筆錢,資本可不傻,花出去的錢該怎麼樣掙回來呢?這個問題也是可想而知。

再比如韓國,財閥已經滲透到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單純的資本行為都能很容易操控人心,這種資本和政治交匯在一起的模式將會格外恐怖。

按照這個邏輯來看,西方國家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嗎?說到底其實還是資本的博弈。這種情況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國有企業掌控着國家經濟命脈,而領導者也都是由國家任命的,國資委的監管也絕非是形同虛設,政治和資本交易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漫長的歷史打造了中國民眾的國家認同感,西方國家那種追逐利益的模式到了中國就一下手足無措,中國模式的靈魂是無法被具體看見的,這些都根源於每個中國人的靈魂裡,西方國家的妖魔化,本身就是一種畏懼的心理。

當然,客觀來說,每種制度都有它獨特的優越性,可中國能在資本主義的重圍中找到一條發展的路,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西方世界的崛起大多是通過掠奪等快速手段,只能說是在某個瞬間抓住了時代的機遇。

而美國現如今所體現出來的經濟發展後續乏力等問題也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現在世界上已經沒有大範圍戰爭了,美國軍隊在外打仗,也經常陷入戰爭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巨大的花費什麼時候能夠回本都是一個未知數。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疲軟狀態,促進了美國對外敵視警惕的情緒,美國希望將自身發展遇到的困難一股腦地推到別國身上去,藉助輿論的優勢來轉移民眾注意力,特別是近兩年,本土疫情愈演愈烈,就需要製造更多的熱點去轉移大眾眼球。

每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問題,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着一些根本矛盾,比如種族問題尖銳、貧富差距大,一旦這些問題再發生爆炸,西方世界遇到的麻煩可能不僅僅如此。

西方國家活不下去,其實就是自身的種種矛盾沒有辦法得到妥善解決,這和中國的崛起其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關係,大家都在參與着全球化進程,將自己投身到全球化貿易當中去,況且,和這些西方國家對比,中國參與的時間已經比較晚了。

這些原本佔據了絕對優勢的西方國家在現在遇到了挑戰,難道不應該更多的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嗎?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大家都有着自己的難處,中國無法被擊敗,西方國家也不可能一直持續着收割世界的生活。西方模式活不下去,還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