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五四運動與保釣情懷

台灣的民眾和學界,在五四運動95週年之際,舉行集會對台獨學運說不,重新高舉保釣理想主義的旗幟。

taiwan_5_4

台灣在最近的學運風潮之後,一些不滿運動失控以及台獨力量暗藏其間的群眾,在五月四日那天,群集在凱道前,高舉中華民國的旗幟,支持警察,也為馬英九政府打氣,對那些數週前包圍中正一局的「暴民」說不。

同時,在世新大學,為了紀念五四的95週年,七十年代的老保釣與各界關心保釣學者和民眾濟濟一堂,舉行「五四、保釣、學生運動」論壇,探索歷史脈絡和傳承。這個論壇是由世新大學釣魚台教育計劃主持人林孝信籌劃,劉沅教授也對釣島珍貴資料作出導覽解說。

五四運動和保釣運動被認為是華人社會兩次意義重大的學生運動。五四影響深遠,是鴉片戰爭以來反帝抗爭的關鍵轉折,折射學生理想主義的激情。台灣學生運動引起世界關注,在五四運動的紀念日,循着理想主義的線索,在東亞釣魚島風波不斷、日本軍國主義復甦之際,討論學生運動應該重拾國際視野、與歷史接軌。

陳鼓應演講的反思

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陳鼓應表示,年輕時代的美國行讓他開始採用國際的眼光認識世界。在白色恐怖年代,陳鼓應教授在台大看見香港僑生率先在椰子樹上掛起的標語,膽顫心驚。1972年赴美時,思想才打開。陳教授一次奔赴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的途中,碰到一個左派學生,問陳鼓應,有沒有為工人說話、為農民寫文章?他說沒有,心裡想只是為自己講話方便、升職便捷,因此感覺被一板子打醒。

後來陳鼓應教授在美國看到現代史紀錄片「南京大屠殺」中日本士兵搬運屍體,感到非常震撼。回想到老家福建長汀,從有記憶起,日本飛機就從台越海轟炸,眼睜睜地看著路上被炸開的屍體和燒燬的房屋。後來認識到印第安人如此溫和卻被美國掠奪到如此地步,開始由盲目崇拜美國到反思。就如「莊子 秋水篇」中的河伯,起先「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看到了大海才恍然大悟自己如此渺小。

陳鼓應教授認為應該透過陳獨秀來看五四運動。當下大陸的五四運動着重強調魯迅的作用,而在台灣,大家最為關注的卻是胡適。但陳獨秀由激進民族主義者變為社會主義者就是因為有國際意識而轉變。在日本時陳獨秀剪辮子,參加拒俄運動,並且憂心國家問題,視野開始變得開闊。因此,五四運動中的知識分子能脫離鎖國封閉的心態。

林深靖談保釣想像變化

保釣運動在相對閉鎖世代沒有沉默,深刻地思考了以資本、自由市場為最高價值的不合理性。留學生在密芝根大學安娜堡會議後,派系的分野,以及1971年北京政府取代台北政府加入聯合國, 留法學者、「新國際論壇」主編林深靖稱,「保釣知識份子開始對社會主義、弱小國家的關切。國家利益優先在台灣絶對政治正確,但是一個國家的價值必須與其他弱小國家利益聯結,以世界為紐帶,台灣現在社會價值觀與保釣時是完全不同的想像。」

保衛釣島目前的癥結很多,比如推廣釣魚島的通識問題,媒體對釣魚島關注不夠,也有兩岸政府的執政手腕和能力問題。

俞力工談科舉策論精華

五四運動的焦點,核心在現代化,政黨加強社會有效管理,科技方面的物資建設,對技術性問題關注過多,人文關懷上有所忽視。文化土壤的破壞速度超過了建設速度,由於認識的偏差,五四運動對傳統認識不清楚,造成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打擊。比方延續數千年的科舉制度、問策。來自奧地利的政治評論專欄作家俞力工近年來一直關注問策。問策,即策問,是漢代以來試士,以政事、經義等設問寫在簡策上使之條對,後稱為試士的考題。

大陸的學者將此類型「科舉學」與「策學」研究到非常深的領域,細到50年不同考生針對秦檜的評論作比較。其實中國兩千五百年策問沒有中斷,任何一個領域都有問策。歷代考試,例如明朝的鄉試就有倭寇進犯,提出對策的試題。這種策問的研究,也間接表現了當下的趨勢。

科舉印象常常停留在搖頭晃腦讀書萬遍,其義自現。俞力工教授說「選賢與能透過科舉制度,整理策論結晶,高考增加政治、社會和國際問題提出策略,官員能力可以比現在高。優秀論文1000多卷,包羅萬象,應該拿出來重新解讀學習。」從五四的傳統過度批判和斷代,提高當下行政技術對保釣運動以及學生運動都是一個客觀的技術支持。

小確幸缺乏國際觀

最近被瘋狂轉載的龍應台「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一文中,其中有一段把台灣描寫成:早已擺脫了民族、國家、社會、傳統、榮譽等「大敘述」的束縛;由是,已習慣以小市民樸素需求為依託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鑒於此,台灣人民對大陸的陳舊「大敘述」毫無興趣;大陸一方則必須認識到兩地間社會發展與生活方式的落差,從而有所改進。

今天的台灣用小確幸來形容,十分精準。新世代的自我認同,變成一種個人領域的保護和擴張,變成當下的主流。在時間的刻度上,只剩當下,沒有歷史觀。「新國際論壇」主編林深靖提到台南的例子。台南新化出土屍骨,據考證,是被日本屠殺的義士,共3000多人,沒能引起關注。反倒是台南供奉的廟宇——當年日本神風特工隊因避免傷人,將飛機開向無人土地的事蹟變成了台灣的鄉土教材,被拍成布袋戲,成為英雄人物。

理想主義斷層世代的缺失

小確幸的確讓人感受了在單一刻度下的幸福感,但當歷史的縱深變成了單一的刻度,缺乏國際視野和觀點,就變得單薄如紙。回歸到國際主義,台灣現在被切斷,以小確幸為最高價值,思想被禁錮,在反服貿中直接表現就是反中的歧視和仇恨。五四運動也有左右派的詮釋體系,知識分子對知識的好奇、熱情和探索,在世界史中,它符合歷史的發展,展現了時代的精神面貌,把中國文化與世界命脈聯繫,有「朋友遍世界」的底氣。

保釣衝擊了一個世代的生活,並且在世代生命中烙下記憶最為深刻的一筆。但釣魚台仍然被日本佔領,抗爭還未結束,卻找不到可以傳承的理想主義接替者。

旅美作家李黎不滅的理想主義

旅美作家李黎曾經參與保釣十五年不能回台灣,也因保釣與曾經的難兄難弟成為一生摯友。才到上海的她收到此次保釣座談會的邀請,惦念老友,立刻買機票飛來台北。她說當年赴美之前,剛翻譯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對台灣的政治非常不滿意,也在積極尋找一種理想主義的制度,於是積極加入了保釣運動。當年的激情歲月已隨時間捲走,當年被列入國民黨黑名單,但是如果再讓她選擇一次,她說還是會毅然選擇參加保釣運動。

台灣著名小說家、當年白色恐怖政治犯楊逵,主張填補省籍鴻溝,1949年發表「和平宣言」,呼籲和平解決國共內戰,被關押十二年。在最近學運中,楊先生外曾孫魏揚及其母成為新聞媒體報導的中心,其母在魏揚被抓前還稱「這就是我們的革命風範」,要繼承「遺產」「和平建國」。身為子孫,卻誤讀先人的主張。貽笑大方之外,更令人焦慮的是台灣下一代該如何續接保釣精神。

藍博洲批判太陽花學運

藍博洲說,學運不能不支持,但這場太陽花學運說到底就是一場鬧劇。在抗議現場,學生們可以很開心地唱「國際歌」,這個「國際」只要排除中國就好。這是一個「中國情」失落的年代。從保釣引發的鄉土文學論戰,到後來排他本土化運動,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執政,去中國化已無力挽回。

學運充斥太多派系鬥陣,是一個歷史悲劇。保衛釣魚台運動是當代東亞反抗史的重要部分,也是青年理想主義實踐,具有歷史的連續性。成功大學鍾秀梅教授說:「大歷史有回歸的必要性,在這個傳承的年代,世代的缺失,使保釣成為一條非常孤獨的道路。」(袁明明/超越新聞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