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不歡的中文 何來純潔

常聽人說要維護中文的純潔性、漢語寫作的純潔性。《人民日報》最近發表文章,直指不經轉換直接使用外來語,如iPhone、Wifi、PM2.5等,破壞了漢語的純潔和健康。筆者對這個說法自來不以為然。

The-purity-of-Chinese

常聽人說要維護中文的純潔性、漢語寫作的純潔性。筆者對這個說法自來不以為然。奇怪的是,最近內地部分媒體也發出捍衛漢語純潔性、拒絕零翻譯的聲音,其動機與原意固然值得尊重,但作用與成效卻不能不令人懷疑,甚至讓人有幾分逆潮流而動之感。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不能用NBA,而只能說「國家籃球協會」;不能說WiFi、iPhone,只能說……老實說,本人還真是一下子想不出該怎麼說。如果是這樣,那實在是十分彆扭的事,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可能是一道語言緊箍咒。

《人民日報》最近發表文章,直指不經轉換直接使用外來語,如iPhone、Wifi、PM2.5等,破壞了漢語的純潔和健康。文章提醒讀者︰「漢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它,愛護它,規範地使用它,是每一個母語為漢語的中國人的職責。嵌入漢語中的英文字母就像健康人身上的牛皮癬,看上去很醜!」文章的着眼點主要是批評「零翻譯」現象,要求搞好翻譯工作,提高翻譯待遇,提升翻譯質量等,並「希望在規範使用漢語的問題上,每個人都向麻木、懶惰和崇洋宣戰」。

文章引起民眾極大反應,叫好者當然不少,但也引來不少譏評,有人立即「惡搞」出一份「保持漢語純潔性說話指南」︰叫外賣不能說送到建外SOHO,而要說送到「建國門外大街小型家庭式辦公大廈」;向朋友推薦用BB霜,只能說我這支新買的「對剝皮或美白增白後受損和損傷的皮膚保護和修復使用的再生霜」﹙BB霜﹚好好用啊。有網友更直接問道︰那麼中央電視台是否不能再用CCTV的台標。

官方媒體的一系列報導、評論,引起了一場關於漢語純潔性是否受到威脅,以及如何保護漢語純潔性的大討論,筆者理解「捍衛派」的立場以及他們的憂患,也明白他們的想法。事實上,捍衛漢語純潔性是個老調子,時時都在唱、在重彈。早前,著名作家白先勇在香港出席一個文學活動時,也高唱「百年中文,內憂外患」的調子,他認為這一方面是受西方語言衝擊,漢語被嚴重「歐化」,其次是受到網絡等大眾文化及現代傳媒的衝擊、滲透與同化。可以說,中國文化人對中文的「純潔性」,都有着一種焦慮和危機感。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所謂的「純潔」中文也是不純潔的,在我們的語言裡,「坦克」、「聲納」、「吉他」、「沙發」、「冰淇淋」等等,都是來自英語的詞滙;再追溯早一點的詞滙,如「沙門」、「沙彌」、「出家」、「涅盤」、「剎那」等,也是隨佛教的傳播從異域吸收而來;再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芒果、榴槤、檳榔,則是從東南亞的語言中直譯過來。另外,布爾什維克、烏托邦、布爾喬亞……也都是舶來的詞滙,五四運動的兩大追求︰德謨克拉西﹙democracy,民主﹚、賽恩斯﹙science,科學﹚,號稱「德先生」、「賽先生」,也都不是本土「人士」。如果中文從古到今都保持了高度的「純潔性」,那我們可能現在還滿口「之乎者也」,每天揺頭晃腦地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現實卻不是這樣的,語言總是在不斷變化中,而且永遠處在變化的「活水」之中。事實上,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已經相當不「純潔」了,正如白先勇所說,除了受外來文化「入侵」,又受現代大眾文化,特別是網絡文化的「污染」,是「雜交」的產物。比如,我們今天的人張口閉口「純潔性」,其實這樣「性」那樣「性」,也都是典型的歐化語言。在這個無「性」不歡的年代,我們打開報紙可以看到多少這樣的詞滙?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結構性、概念性、複雜性、嚴重性……「性」無處不在,哪來的純潔?

我們要看到,語言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特性,追求一種交流的便捷,適當地使用英語縮寫,並非不可。今天,像GDP﹙國民生產總值﹚、WTO﹙世界貿易組織﹚這類的英語縮寫,在中國可以說是十分通俗的詞滙吧?這種「入侵」並不至於危及中文,相反顯示了中文的包容力。再說,借用外來語也是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何須泥古而不化?

中文不是幾個外來詞的「入侵」就會衰落的,幾個外來詞滙不會改變她的純正血統,就像佛教傳來的詞滙能成為中文的一部分那樣,時下的電腦術語,如java語言等,直接進入中文,也會成為中文的有機成分。這是對中文的豐富、補充,何須過度焦慮?

筆者相信,兼收並蓄更能體現中文的生命力。■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