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17揭開混亂的大幕?

孫興傑 - 博士,專欄作者,遊走於理論與歷史之間。

誰擊落了MH17?無疑這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很不幸,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有答案了。

2017904526

MH17的真相,已經捲入到冷戰以來,最為複雜脆弱的地緣政治遊戲中去了。作為當事一方的烏克蘭前途未卜,又怎麼會有能力和意願調查真相呢?更為悲哀的是,受害者屍骨未寒,人們爭論的焦點已經從MH17轉移到烏克蘭的局勢,尤其是俄羅斯要在這次空難中負的責任。

「跑題」本身反映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何處,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演說中,也是大段在闡述烏克蘭局勢,而這些爭論的背後則折射出當代國際政治的「真相」。

烏克蘭正一步步跌入失敗國家的行列,因為其危機應對的能力令人質疑。MH17被擊落之後,現場已經被嚴重破壞,受害者的財物被洗劫一空,黑匣子在何處依然是未知數 (編者注:兩個MH17黑匣子已於7月22日由烏克蘭民間武裝移交給馬航) ,更悲哀的是基輔政府與烏東南部的反政府武裝並沒有停火,也談不上聯合調查MH17的真相,而是互相扯皮、彼此指責。基輔政府、反政府力量以及俄羅斯三方進行了一行激烈的國際輿論戰,希望自己能夠「脫責」。

現在各方釋放出來的信息並不足以構成某一方成為「凶手」的直接證據,但是依靠想像可以形成不同的版本。美國和烏克蘭將矛頭直接對準了烏克蘭叛亂分子和俄羅斯,比如說東南部的反政府力量已經獲得了「山毛櫸」導彈,而且飛機被擊落之後又導彈發射車的視頻流出來,導彈少了兩枚,烏克蘭軍方偵聽到電話的對話顯示,有人認為擊落了一架烏軍運輸機。更為重要的信息是,在可以發射導彈的範圍內,幾乎都是反政府武裝的地盤。凡此種種都指向了反政府力量,相反的信息也出來了,比如烏克蘭航管部門要求MH17降低飛行高度,也沒有邀請它們避開戰區。對於烏克蘭和美國的引導,俄羅斯對烏克蘭提出了十大疑問,除了技術性的問題之外,還有一條就是2001年烏克蘭軍方擊落客機之後一直「抵賴」的態度。

若烏克蘭明知反政府武裝已經有了技術先進的防空系統,卻不警告馬航繞行,甚至要求飛行高度降低,而反政府武裝則將MH17當作烏克蘭運輸機給擊落下來,這樣的可能性是不是也存在呢?反政府武裝專業的導彈操作技術並沒有一流的情報信息匹配,造成了這樣的慘劇。這只是一種假設,若是如此,烏克蘭兩派力量都需要為MH17的298個生命負責。

拋開具體的責任者,MH17的悲劇來自烏克蘭的動亂,它不幸成為冷戰以來世界政治博弈的最前沿,而且多方博弈呈現出螺旋上升的態勢,短期內看不到烏克蘭局勢會緩和的跡象。它要回到一戰前還是處於新冷戰的夾縫之中呢?無論哪種歷史的「重演」,烏克蘭都會是自覺與不自覺的犧牲品。

100年前的七月,歐洲正在為一戰做準備,這一場「不情願」的世界大戰,與其說大國蓄意為之,不如說危機管控的失敗,當英國不得不放棄中立立場的時候,歐洲大國絕望地陷入了一場混戰之中。現在的烏克蘭是不是也有幾分相似呢?

第一點,大國難以主導小國,但是大國彼此之間認為它們有這種能力。奧巴馬發表演說,其中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指責普京沒有管好烏克蘭東部的武裝分子,即便普京表示對這些武裝分子也不滿意,但美國和歐洲的應對之策就是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制裁有效或者合理的假設就是普京是烏克蘭東部反政府力量的幕後支持者,而且這些武裝分子在普京的掌控之下。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那麼制裁非但無效,而且只能進一步惡化美俄和美歐關係,讓大國之間的對立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普京是不是烏東南部的反政府力量的大BOSS呢?至少不能完全肯定。MH17被擊落之後,普京第一時間出來講話,將矛頭指向了基輔政府,認為馬航的悲劇源於政府軍對烏克蘭東南部的不斷鎮壓。此前普京呼籲基輔政府能夠與反政府武裝好好談判,但是被拒絕了。從普京的表現可以看到烏克蘭局勢的一些端倪:普京並非烏克蘭東南部武裝分子的鐵桿支持者,也未必希望烏克蘭分裂,因為如果烏克蘭能夠保持完整(克里米亞除外),普京可以通過政治、經濟以及與烏克蘭上層的關係「羈縻」烏克蘭,但是現在撕破臉皮之後,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了,這對俄羅斯是不小的損失。正是基輔政府的強硬表現才刺激俄羅斯「反擊」,如果不能控制烏克蘭,那至少要保住現在反叛兩個州,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烏克蘭內戰的武器裝備水平大大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MH17的悲劇則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反政府力量並不完全在莫斯科的掌控之下。那普京控制了他們豈不是更危險?並非如此。普京是以國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反政府力量卻從自身利益考慮,如何在基輔和莫斯科之間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小國左右大國的事情時有發生,一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刺殺斐迪南大公並非塞爾維亞政府的主意,而是政府之外的激進分子,這些激進派對政府總理帕希奇的地位也構成了威脅,因此並不能說塞爾維亞政府是凶手。對於一個脆弱的國家,政府並不能控制以及分子的極端行為。這需要的市政府之間的合作,但奧匈帝國執意懲戒塞爾維亞政府,最後通牒之後,變成了一場軍事動員的競賽,歐洲的戰爭機器被發動起來。

烏克蘭內戰雙方都有自己的外部支持者,而且這兩派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在大國政治的間隙中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而當大國之間的信任基礎被破壞之後,被小國牽著鼻子走也就難以避免了。而現在美俄關係已經降至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而且是持續的冰凍期,雖然兩國元首經常通電話,但更多的是互相指責,這樣的溝通並無益於局勢的緩和。另外對立的情緒已經起來,彼此都要帶著眼睛看對方,既互相恐懼著,同時又怕失掉自己的”小朋友”,美歐現在對基輔政府的支持越來越無條件了,而莫斯科也不可能放棄烏克蘭東部的反政府武裝。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局勢迅速惡化,就像100年前的七月一樣。薩拉熱窩的槍聲擊碎了了歐洲大國本來就脆弱的信任關係。

如果相關各方不尋求危機管控的機制與途徑,而是彼此恐嚇與指責,那麼非但MH17的真相難以浮出水面,而且會讓烏克蘭局勢繼續惡化。MH17本身就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歐洲的動亂已經讓亞洲的航班成為犧牲品,歐亞地緣政治已經連為一體,烏克蘭將成為歐亞聯動的一個樣本。1905年日俄戰爭在歐洲一端引起的迴響就是讓俄羅斯加強了在巴爾幹地區的爭奪,1908年波黑危機,接下來就是在一戰前,俄羅斯與奧匈帝國毫無妥協地對立,結果一場大戰爆發了。

歷史不會照著原來的版本重演,但是卻驚人的相似。俄羅斯與反政府武裝V.S.美國加基輔政府,這種對抗越來越明顯,而歐洲也在近期更加偏向美國一方,放棄了之前的游移,日漸鮮明的陣營是走向一戰還是冷戰呢?一戰的場景已經不可想像,但烏克蘭內戰的持續何嘗不是一戰劇情的現代版呢?因為核武器時代,大國戰爭已經不可想像。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烏克蘭成為新冷戰的前沿,就像當年的德國一樣,烏克蘭內戰被暫時凍結起來,代價就是烏克蘭的分裂狀態被大國所承認。

冷戰的前提是激情得以控制,就像當年西德總理勃蘭特一樣承認分裂狀態,但目前烏克蘭顯然被激情控制著,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政客們會選擇激發和利用民族主義,波羅申科上任之後短暫的緩和政策已經被導彈和飛機取代了。另外,美俄之間的戒心太重了,加上彼此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經歷,這種歷史的經驗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將對方的任何舉動「妖魔化」。

MH17不幸成為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地緣政治回潮的犧牲品,冷戰中遭遇重創的俄羅斯以這種形式回歸大國地位,究竟是福還是禍呢?美俄對抗確實可以緩和美國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但是需要關注到的是,地緣政治復活的推動者不僅是美俄,還有其他中等強國,美國顧此失彼的最重要的結果就是讓中等強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全球層面,金磚國家開始機制化,金磚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基金挑戰了歐美主導的金融與經濟秩序,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大多邊機制將或可對沖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在地區層面,東亞、中東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緣震盪,而且不同的地區之間衝突形成了一種聯動。若是如此,那烏克蘭以及MH17可能就是新一輪全球混亂的序曲。■

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